王东明生活中的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
王东明生活中的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
王东明生活中的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
王东明生活中的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
王东明生活中的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危害自然变异和极端事件。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自然现象。如飓风、地震、海啸、干旱、洪水、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地球等。 第1页第1页什么是自然灾害 我们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危害动植物各类事件称为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 路结冰、龙卷 风、冰雹、暴 风雪、崩塌、 地面塌陷、沙 尘暴等等 。第2页第2页自然灾害形成 自然灾害形成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原因改变超出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

2、发,地震、洪水、飓风、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病、虫、草害等,即使普通要在几种月时间内成灾,但灾害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因此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尚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原因长期发展情况下,逐步显现成灾,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第3页第3页自然灾害特性 忽然、不可预测。自然灾害通常是猛烈,其破坏力极大。连续时间有长有短。有时能够预报。一次劫难事件连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威胁就越大,事件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劫难程度主要特性,是人们是否取得了足够预警。 第4页第4页

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国家,其中对 我国影响最大自然灾害有七大类: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 灾害、地震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生物灾害 、 森林火灾 。中国自然灾害第5页第5页中国自然灾害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二、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特点 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我国处于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处;(2)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大小及位置移 动,造成了我国频繁旱涝灾害。1.自然灾害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关系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关系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第6

4、页第6页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别明显 分布地域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东南沿海地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都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自然灾害。另外,东北霜冻、华北地震也很明显是许多大江大河下游地域对农业和都市危害严重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并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

5、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雪灾、黄土高原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域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干旱区对绿洲农业、都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第7页第7页结合中国国情,谈谈自然灾害影响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第8页第8页中国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

6、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结构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时间规律相一致,含有明显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也许发生,普通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第9页第9页3.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5.灾害严重后果三、地质灾

7、害多发区西南地域1.西南地域地质灾害多发原因2.地质灾害关联性3.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第10页第10页中国水文灾害一、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 (1)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暴雨(2)发生时间:与暴雨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 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49月,自南向北推移。(3)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3.雨涝(1)分布:(2)诱发雨涝自然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其主线原因

8、:东部平原地域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第11页第11页4.我国洪涝灾害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并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5.人为原因对洪涝灾害影响水土流失滥伐森林陡坡开垦泥沙堆积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加重洪灾围湖造田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第12页第12页二、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海洋灾害1.主要危害: 不但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受灾体价值越高,造成损失越大。 2.危害地域: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

9、为严重。 3.类型: 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4.发生时间: 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第13页第13页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原因:第14页第14页中国气象灾害一、旱灾 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连续时间最长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域2.不同区域旱灾特点: (1)东北地域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 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域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域伏旱,有农谚“春旱

10、不算旱,夏旱减二分之一”。 7月份雨带北移,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能够缓和灾情。(4)华南地域夏秋旱。 (5)西南地域四季均可发生旱灾。3.旱涝关系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第15页第15页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种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含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特性,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袭击。2.台风发生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4.台风造成损失5.台风利与弊台风造成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1520,其中沿海省区台风灾情最重。降温消暑、缓和干旱第16页第16页三、寒潮灾害1.发生

11、时间:9月至第二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削弱。 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通道,使冷空气能够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域和两广地域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第17页第17页 5.影响

12、地域: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域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域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至少。 6.各地灾害表现: 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域春季影响很大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尤其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1)沙尘爆发生时间:冬春季节(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动力条件; 二是地面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物质条件; 三是不稳定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域热力条件。(3)防治沙尘暴最有效人类行

13、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长地表植被覆盖,这样能够减小风速,减少沙尘暴动力条件,增长湿度,调整并改变局部地域热力条件;能够减轻沙化,减少沙尘暴物质起源条件。 第18页第18页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域1.最常发气愤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原因: 各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 第19页第19页中国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但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造成农产品大批 量变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

14、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 最严重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都有发生。(2)水稻病害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第20页第20页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 造成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但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并且对森林生态功效造成严重破坏。 2.造成森林病虫害多发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人工林替换了种类多样性丰富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自控能力减少。 3.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地域差别: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地域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地域第21页第21页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生物灾害 1.蝗灾:(1)危害最严重爆发性生物灾害

15、。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是飞蝗, 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破坏含有毁灭性。(2)主要种类及分布(3)蝗灾与旱涝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 位减少,退水区域尤其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 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但糟践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并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 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 损失相称严重。(2)我国鼠害地域差别明显第22页第22页劫难离我们并不遥远面对大自然中频发灾害,我们要想办法拯救自己。我们要爱护自己身体。我们要掌握保护自

16、己办法。第23页第23页 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劫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即使灾害事故不也许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大量实践证实,灾害事故是能够防备,有效防护办法能减少灾害事故所带来损害。面对自然灾害,你知道如何进行有效自救吗?常见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 第24页第24页当受到洪水威胁时,假如时间富余,我们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安全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情况下,要尽也许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适合飘浮物品,作水上转移;假如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了,我们要马上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作暂停避险;但千万不要游泳逃生,更不能

17、攀爬带电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屋顶;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向外界求援,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络,告诉他们我们方位和险情,主动寻求救援。 洪水中自救 第25页第25页台风到来时,要尽也许待在屋里,不要外出行走,更不要去台风通过地域游玩;倘若必须外出时,应弯腰将身体紧缩成一团,穿上轻便防水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衣裤,把衣服扣好或用带子扎紧,降低受风面积,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行走时,应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稳,顺风时绝对不能跑,不然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危险;要尽也许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它稳固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街道行走时,要尤其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

18、碰到危险时,及时拨打求援电话(当地政府防灾电话、110、119等)求救。 台风中自救 第26页第26页地震中自救-1忽然发生地震,假如在房内,要及时躲到两面承重墙之间,如厨房、厕所等,也能够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墙角,同时用被褥、枕头、棉衣、脸盆等物品护住头部。千万不能在窗户、阳台附近停留,更不能试图跑出楼外,由于时间来不及。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地方。地震时假如房屋坍毁,应待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移出室外或者等待救援 。发生地震时,假如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能惊恐乱跑。要冷静下来,观测周围环境,马上躲到离自己最近并且比较安全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绝对不能停留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更不能跑进建筑物中去避险。 第27页第27页地震中自救-2假如地震后我们不幸被埋在了废墟中,应先想办法清除压在身体腹部以上物体;同时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以预防烟尘窒息;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听到外界有声音时,充足利用身边各种器具向外界求援,比如用金属、石块等硬物互相撞击,或大声呼救,但要注意保留体力,以避免体力过早耗尽。 万一不幸被砸伤,对于少许流血伤口,普通不需要进行处理。假如伤口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