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考语文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A组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一、(2019重庆A卷,912,15分)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2、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3)俶尔远逝() (4)以其境过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A组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一、(2019重庆A卷,912(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

3、”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链接材料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仆:对自己的谦称。已:过一会儿。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4、和景:温暖的日光。链接材料一、1.答案(1)大约(2)静止不动的样子(3)忽然(4)凄清(每空1分)解析“可”属于一词多义,在这里是“大约”的意思。“俶尔”意思是“忽然”。“清”属于一词多义,在这里是“凄清”之意。2.答案(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各2分)解析翻译句子要抓关键词语。(1)句中的“下”在这里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下”;(2)句中的“犬牙”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狗的牙齿”。 3.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D项中“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错误,此处是使用比喻的

5、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是对溪流的正面描写。4.答案被贬的境遇,(1分)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1分)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1分)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1分)解析要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去分析。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鱼,着意渲染了“寂一、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链接材料”中 “譬如囚拘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之感。 知识拓展创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

6、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被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写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于此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失意孤凄之情。参考译文链接材料我心中烦闷时就出去走走,有时(寻访)到一处幽深的树林或奇妙的石头,能暂时高兴一下子,过一会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就好比(一个人)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一遇到温暖的日光,伸展四肢,也觉得舒服,然而始终不能出去,(他)难道还会长时间感到舒畅吗?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

7、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二、(2019吉林,913,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8、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1分)二、(2019吉林,913,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3.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4.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2分)5.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

9、项是(2分)()二、1.答案肉食者鄙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答出任意一个即可,错字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的能力。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古义今义不同,要注意区别。2.答案BA.参与/空隙。B.倒下。C.击鼓进军/打击乐器。D.信用/随意。3.答案曹刿积极参与,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乡人”置之不理,漠然视之。(围绕曹刿“积极”的态度与“乡人”“消极”的态度回答即可。曹刿与“乡人”的态度各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曹刿和“乡人”的态度可以从文章对其二人的语言描写中筛选、概括出来。4.答案紧张(紧迫)(紧急)(形势危急)。(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0、)解析第二段中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体现了曹刿说话的简短,反映出战场上战斗形势紧迫,不允许多说话,以免误了战机。二、5.答案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中把握战机);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围绕“取信于民”“把握战机”“详察敌情”回答,答出三点,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分析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可以概括要点:战前要取信于民;战中要把握战机;战后要详察敌情。概括时应注意语言简洁,不偏不倚,切中要旨。5.答案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战场上要一鼓作气三、(2019

11、吉林,1416,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注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1.“最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2、。(1分)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三、(2019吉林,1416,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三、1.答案左右,大约(表示约计的数量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迁移的方法,联系课文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一句来理解“许”在本句中的意思。2.答案此时(蔗汁)仍然是黄黑色,拿桶盛放,(蔗汁)凝结成黑沙。(“将”释义1分,语句通顺1分)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本句中“将”是“取、拿”的意思。3.答案时间顺序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文段

13、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判断,本文中有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此时”“然后”“待”,所以是时间顺序。三、参考译文 我国福建和广东南部过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将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时要注意观察蔗汁沸腾时的水花来控制火候。当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好像煮沸的稀糊那样,就用手捻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这时的糖浆还是黄黑色的,把它盛装在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然后把瓦溜放在缸上。这种瓦溜上宽下尖,底下留有一个小孔,用草将小孔塞住,把桶里的糖膏倒入瓦溜中。等糖膏凝固以后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用黄泥水从上淋浇下去。其中黑色的糖蜜就会流进缸里,留在瓦溜中的全部是白糖。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寸厚,非常洁白,名叫“西洋糖”。

14、下面一层稍带黄褐色。参考译文四、(2019甘肃兰州A卷,912,17分)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

15、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节选自后汉书)注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四、(2019甘肃兰州A卷,912,17分)阅读出师表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4分)(1)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

16、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之意。(2)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填序号)素:未经染色的生绢;本然的,未加修饰的;真情,后作“愫”;蔬菜、瓜果类食品;一向,平素;预先。(3)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之意。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

17、)郑生今去,吾道东矣!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6分)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四、1.答案(1)完成,结束询问,质疑(2)(3)客居解析(1)“毕”和“质”都是课内实词,运用积累灵活迁移到课外即可。(2)运用代入法,一一检验,不难选出答案。(3)结合句意“家中贫困,客居在东莱以耕地为生”作答。2.答案BA项,结构助词,的/补足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连词,于是/连词,才。3.答案(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译出大意,给1分;译出关键字“既”,给1分)(2)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18、!(译出大意,给1分;译出关键字“道”,给1分)解析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如第(1)句中的“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道”是“学说”的意思。第(2)句中“去”是“离开”的意思;“东”,名词用作动词,“传到东方”。四、4.答案第一问: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2分)第二问:宋濂:到百里外“执经叩问”;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每点1分)郑玄: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每点1分)解析第一问:“都”字说明需要回答宋濂和郑玄在求师中所遇到的共同的困难,根据甲文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及“

1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乙文中“以山东无足问者”及“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可知他们二人在求师中都遇到的困难一是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二是被老师怠慢。第二问:“各自”表明需要分别回答二人克服困难的方法,根据甲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及“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和乙文中“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及“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筛选概括即可。4.答案第一问: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

20、,求学中被老师怠慢参考译文乙郑玄因为在崤山以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就向西入函谷关(求学),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马融的学徒有四百多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的门下,三年都没有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才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长叹一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郑玄)家中贫穷,客居在东莱以耕地为生,跟随他

21、学习的人已达到数百千。参考译文五、(2019四川成都B卷,35,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万里桥记宋刘光祖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

22、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五、(2019四川成都B卷,35,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注聘:访。勋庸:功绩。仿佛:相仿。酾:疏导。末:非

23、根本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孔明没又千载没:去世B.其说虽殊殊:奇特C.孰不怀古以图今图:谋划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遗:舍弃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3分)(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3分)3.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五、1.答案B“殊”的意思应为“不同”。2.答案(1)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留存下来,没有尽头。(2)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

24、),很多啊。解析翻译语句,言文首先要遵照原文意思,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重点词语必须译出,第(1)句中“更”可译为“经历、变更”,“以”可译为“因为”,“穷”可译为“尽头”;第(2)句中“兹”可译为“这”,“弗”可译为“不”,“玩”可译为“观赏”。3.答案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 诸葛亮曾在此送别吴、蜀的使臣,“万里”出自他之口。万里桥的修缮与诸葛亮有关。赵公因仰慕诸葛亮的道德、功绩而修缮此桥,作者借此记表达对赵公的期许。解析从文章内容来看,第一段介绍的是此桥得名的原因,诸葛亮送别使臣时提到“万里”,“后因以名”;第二段主要介绍的是赵公修缮此桥是因为仰慕诸葛亮的道德和功绩。无论是得名还是修

25、缮,都与诸葛亮有关,所以文中多处提到诸葛亮。五、参考译文 自从秦国在蜀郡设立郡守,李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都江堰工程),为蜀国带来了千秋万世的恩泽。现在万里桥下的水,原来就是秦国时期的渠水啊。后来诸葛亮治理蜀国,用信用、仁义安抚蜀民从而使蜀民信服他,修明法律制度,礼乐几乎全部恢复。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一个说法,孔明曾在此地送别吴国的使者张温,说:“这水可直到万里之外的扬州。”后来这座桥因此得名。还有一个说法是,费祎出使吴国,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的路程,将从这里开始。”孔明已经逝去千百年,而这座桥的遗迹还大致完整,只是没有以前那么雄伟壮观了。在千年之间,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

26、桥唯独因为孔明,留存下来,没有尽头。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特别,但用来说桥的有情义却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的天下,兼有吴蜀两地。朝廷任命将帅,路途遥远。他们到了这里,有谁能不追念古代的事而筹划今天的事,并以此来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考虑模仿他所做的事呢?侍御赵汝愚镇守蜀地时,才来到这里,就去拜谒古相祠,且立即命人修缮它。他常常说:“诸葛亮,他的才德可比三代贤人。他运用法度而不遭人怨恨,执政而不被主上怀疑猜忌,如果不是天下最公正的人,又有谁能做到像他这样?”现在与他有关的遗迹存留下来的还很多,而万里桥却承载着诸葛亮联通吴国的故事。前帅沈公曾经扩修万里桥,但还是显得简陋,不参考译文符合它的重要意义,而且容

27、易朽坏,时间长了,桥将不能支撑住。赵汝愚命令疏导水道,做了五道分水口,梁板全部换成木头,而且加盖了屋顶。雾气弥漫悠远,两岸的树木茂盛,河流景色美丽。赵公与客登上此桥,大概没有不到处走动、四处环顾的吧。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就像赵公所怀念的(追念孔明的道德与功绩),而风景却不是最根本的啊。 赵公让我为他作记,只记下大概的事迹而遗漏了细微的地方。如果只说桥的名字很美,而赵公与桥一起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那是不懂赵公啊。懂赵公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我的。符合它的重要意义,而且容易朽坏,时间长了,桥将不能支撑住。赵六、(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713,15分)阅读下面文

28、言文,回答问题。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A.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是谓大同D.今夕是何年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困于心,衡于虑

29、D.其人舍然大喜六、(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713,15分)阅读下面文言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1分)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一人专心致志(2)其名为鲲(3)及其家穿井(4)其真无马邪5.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1分)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6.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

30、7.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何陋之有六、1.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B、C三项中的“是”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D项中的“是”为判断动词。2.答案B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冥”,同“溟”,海。C.“衡”,同“横”,梗塞、不顺。D.“舍”,同“释”,解除、消除。3.答案(示例)鹏程万里(九万里风鹏正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和古诗句的积累能力。与“鹏”有关即可。4.答案(1)其中的(2)它的(3)他(4)难道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词语的能力。“其一人专心致志”的意

31、思是“其中的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其”理解为“其中的”。“其名为鲲”的意思是“它的名字叫作鲲”,“其”理解为“它的”。“及其家穿井”的意思是“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其”理解为“他”。“其真无马邪”的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理解为“难道”,表示反问。5.答案C题干中“惟弈秋之为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A.“骈死于槽枥之间”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六、“和普通马”。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C.“何陋之有”,宾语前置。D.“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6.答案设问解析本题考查辨别修辞方法的能力。完成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本文的结论句:

3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然后要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最后再依据自己积累的修辞方法的特点进行判断。7.答案(1)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是一个省略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第(2)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其”的意思。参考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另一个

33、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和普通马”。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定语后置句,正常B组20152018年全国中考题组一、(2018重庆A卷,912,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注。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

34、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B组20152018年全国中考题组一、(2018重庆A卷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

35、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注“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名之者谁()(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觥筹交错()(4)树林阴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分)(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第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第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之乐

36、,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C.本文除第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一、1.答案(1)命名(或“取名”)(2)寄托(3)酒杯(4)遮盖(或“遮蔽”)解析(1)“名之者谁”

37、中“名”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是“命名”的意思。(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是古今异义字,“寄托”的意思。(3)“觥筹交错”中“觥”的古今意义相差不大,是“酒杯”的意思。(4)“树林阴翳”中“翳”用作动词,是“遮盖”的意思。2.答案(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1分)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1分)(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郁。)(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1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分)(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解析(1)注意“芳”(花)、“发”(开放)、“繁阴”(浓

38、密的绿荫)这几个字词的意思。(2)“乐其乐”中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其”是代词,指游人。3.答案B“颓然”在这里指醉醺醺倒下的样子,并没有抑郁和苦闷之意。结合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描一、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场景,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但其中既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在寄情山水的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4.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义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2分)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2分

39、)解析题中要求联系第段的内容阐释原因。细读所给的链接材料,材料中具体描写了环绕滁州的四座山,从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写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与其他几座山联系不大,故课文中用“环滁皆山也”显得简明扼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阐述即可。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二、(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2,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40、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三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41、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二、(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2,14分)阅读下面文言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遂用之遂迷,不复得路C.战则请从请从吏夜归D.虽席地不容间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下面四个选项哪一项的“之”是代词,指人的?它指的是文中的哪个人?(2分)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

42、无令,其谁可而为之?”D.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的姓名)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2分)6.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的祁黄羊?(2分)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二、1.答案(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可以解析首先注意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其次注意词类活用的问题。例如“斗折蛇行”的“斗”,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北斗星”。2.CA.白色/未加修饰的。B.于是/终于。C.请求。D.即使/虽然。3.答案D。解

43、狐。解析A.的。B.代词,指石像。C.代词,指县令这个官职。4.答案(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解析注意“属”“可以”“子”等关键词的翻译。5.答案记叙、描写。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翻译、分析语句,再从常用的表达方式中选择合适的填空。6.答案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二、解析祁黄羊根据“可为”与“不可为”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不把个人的亲疏恩怨掺进其中。他的这种唯才是举的品质值得赞扬。参考译文四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谁适合担任这官职?”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晋)平公说:

44、“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适合担任这官职?”(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合适。”(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解析祁黄羊根据“可为”与“不可为”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不把三、(2017上海,1113,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

45、:“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留以为梁() (2)乃尽湿之()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

46、大,忽而又嫌弃它小。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三、(2017上海,1113,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第一件: 。第二件: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三、1.答案(1)作为、做成(2)全、都解析古文中“以为”一般译作“把当作、作为”,是两个词;“尽”,联系上下文,可以推出“全、都”之意。2.答案答C给4分,答B给1分,答D给1分。解析选文首句说“人有馈一木者”,接下来说“木一也”,说明文章围绕这同一根木头而阐发了不同的观点,据此,A、B选项皆不恰当;“病”可以译作

47、“疾病”“痛恨”“嫌弃”等,联系语境,译作“疾病”,语句不通顺;根据前文“馈”,可知“木”为别人赠送之物(应为优等、珍贵的物品),译作“痛恨”与之在逻辑上不相符,而“余”在文中对“木”的两次评价分别为“不堪”“不宜”,故选C最正确。3.答案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解析第一件:针对同一根木头如何处置的问题,作者以“余”之言,直接表达了观点,即“物各有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第二件:抓住描写炭火不同状态的词语来思考。初,“满炉”“烘人”;后,“尽湿”“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由此可见“僮”处理事情没有把握好尺度与分寸。以此,推导出作者观点。三、参考译文有人赠送(给我)一根木头

48、,家僮说:“留着做屋梁吧。”我说:“太小不能做屋梁。”家僮说:“留着做栋木吧。”我说:“太大了不合适做栋木。”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一会儿嫌它大,一会儿又嫌它小。”我说:“小孩子听着,物各有各的用处,难道只有木头是这样的吗?”另外一天,那个家僮为我生了满炉子炭火取暖。我说:“炭太多了。”于是(家僮)就全弄湿了木炭,只留下三二火星,欲灭欲明的。我说:“炭太少了。”家僮抱怨:“同一个火炉,(你)一会儿嫌炭多,一会儿嫌炭少。”我说:“小孩子听着,情况各有不同之处,难道只有火炉是这样的吗?”参考译文四、(2016重庆A卷,912,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

49、,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四、(2016重庆A卷,912,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

50、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四、1.答案(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解析考生平时应注意加强积累。2.答案(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解析关键词语务必要翻译出来,如:“交辉”,交相辉映;“欲颓”,快要落山;“鳞”,鱼儿;“竞跃”,争相跳跃。3.答案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的意思,而非“

51、繁多杂乱”。4.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以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解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原文中找依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四、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C组教师专用题组一、(2019湖北武汉,811

52、,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

53、之礼食,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仆:驾车的人。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公:晋侯。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C组教师专用题组一、(2019湖北武汉,811,15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

54、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1.答案D“子无重寡人之过”意

55、思是“请你不要让我再犯错误”,“重”在这里读chng,是重复的意思,不读zhng,不能理解为“看重”。所以选D。2.答案C文言语句的节奏停顿,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让君王发怒呢?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所以选C。3.答案B原文说的是魏绛杀了扬干的车夫后,晋侯很生气,要杀魏绛,魏绛主动来见晋侯,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被士鲂、张老劝阻。B选项中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是不当的,所以选B。4.答案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解析本句中要注意“事”是侍奉的意思;“辟”是通假字,同“避”,躲避的意思

56、;“刑”是惩罚的意思。参考译文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一、“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

57、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让君王发怒呢?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他二、(2019四川成都A卷,58,12分)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回答问题。甲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58、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丙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二

59、、(2019四川成都A卷,58,12分)阅读下面三个文段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元方入门不顾顾:照顾B.吾射不亦精乎精:精湛C.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D.故不错意也错:同“措”,安放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

60、土地(就交换)呢?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 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