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识别及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_第1页
欺骗识别及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_第2页
欺骗识别及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_第3页
欺骗识别及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_第4页
欺骗识别及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欺骗识别及其在公共平安领域的应用欺骗或说谎是人际沟通中的常见现象。在公共平安等领域,欺骗识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对欺骗内涵及分类的理论研究出发,概括介绍了各类欺骗线索及其识别的研究现状,并就欺骗识别在公共平安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展了讨论。关键词欺骗;欺骗识别;欺骗线索;公共平安应用欺骗deeptin或说谎lying是人际沟通中的常见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自身形象与身份、赢得别人支持或赞同而说谎;出于对别人情感的顾虑而说谎;为了自身的心理安康而自我欺骗。1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14%的邮件、27%的面对面交流以及37%的 交流中使用欺骗;每天平均扯谎2次。2日常生活中的许

2、多谎话,人们从未识破,甚至从不尝试去识别。但在司法犯罪、公共平安执法、政治与商业活动等领域,及时识别欺骗却至关重要。当前,心理学等领域对说谎与欺骗行为的研究已经从根底理论研究逐渐过渡到理论应用层面,如何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成功识别欺骗、识破假装,哪些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外显行为上的指标可以被用来作为有效的欺骗“线索成为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一、欺骗的定义与分类研究在说谎与欺骗行为研究中,欺骗与说谎往往通用。随着对欺骗行为研究的深化,人们对欺骗的定义与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研究者或从结果导向来定义欺骗,如ithell将其定义为“一种倾向有利于沟通者的虚假沟通3;或从动机导向来定义欺骗,如krauss的

3、定义强调欺骗是一种成心的有意识行为intentinalat那么更为合理,即欺骗是“一种企图在另一个人身上建立欺骗者认为是错误的信任或理解的行为4。depaul的定义那么较好地交融了欺骗行为的动机、手段及目的等成分,即欺骗是“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成心对事实进展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别人的行为,5这一定义得到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根据对欺骗内涵的不同理解,研究者也区分出不同的欺骗或谎话。如卡普曼早期曾从精神病学研究的角度将谎话按不同动机粗略划分出以下类型:好心和有意谎话、歇斯底里的谎话、防卫性谎话、补偿性谎话、恶意谎话、闲话、暗示性谎话、“爱情陶醉式谎话、病态谎话等。福特将谎话分为无恶意谎话

4、、幽默式谎话、利他谎话、防卫性谎话、攻击性谎话、病态谎话、梦想性谎语癖等。6depaul等将谎话分为直接的谎话(utrightlies)、夸大(exaggeratins)和隐蔽的谎话(subtlelies)。7直接的谎话即伪造的、歪曲事实的,与扯谎者所知真相完全不同的谎话。如犯罪嫌疑人否认自己与案件有牵连等。夸大的谎话是指事实被扭曲的欺骗。隐蔽的谎话是指用字面上的事实来误导别人,实际上是“避重就轻。相对于前两类欺骗,隐蔽的谎话更容易成功,因为它不需要无中生有地编造事实或夸大地添油加醋,因此很难侦测;即便事后被发现,也很容易以无心之失来搪塞,不容易因为伪造的事实而承受欺骗的严重后果。vrij从欺

5、骗动机与目的角度,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评判欺骗和对其进展分类8:1欺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欺骗属于自我导向self-riented的欺骗,说谎者基于获得某种利益、防止利益受损或受到惩罚的目的而欺骗;而“利他的、别人导向ther-riented的欺骗,那么是为别人的利益获得或使别人防止损失及惩罚,或为使别人免受心理伤害而扯谎。所谓“好心的谎话hitelies多属于这类欺骗。2欺骗是为了获得利益还是防止损失或惩罚。如在商业领域,欺骗对手或潜在客户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犯罪嫌疑人为了开脱罪责或逃避法律惩治,在审讯中隐瞒犯罪事实,或恐惧分子试图欺骗机场安检,将危险物品或武

6、器携带上飞机制造劫炸机事件,这些是最常见的自我导向的防止损失或惩罚型的欺骗。3欺骗是基于物质原因还是心理原因。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保护自己免于为难或被回绝属于自我导向的欺骗,也是基于心理原因此非物质原因的欺骗。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别人的面子或为了营造更好的交往气氛、维持社会关系,朋友、恋人、家庭成员或同事之间也时常会进展欺骗,vrij称之为“社会谎话,它既是利他的,也可能对欺骗者自己产生有利的结果。从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欺骗到公共平安领域的欺骗,谎话被识破的后果有天壤之别,而一旦欺骗成功,其为扯谎者带来的“收益也迥然不同。据此,有学者将欺骗区分出低风险欺骗l-stakelies和高风险欺骗hi

7、gh-stakelies。9相对于低风险欺骗,高风险或高赌注欺骗中欺骗成功所带来的正向收益和欺骗被识破带来的负向损失或后果都非常大。高风险欺骗相对于日常社会交往中的低风险欺骗,会导致欺骗者体验到更多的罪疚感;且因为对被识破后严重后果的担忧,欺骗者可能体验到更多的恐惧;其编造谎话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也更大,试图对其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进展控制以掩盖不良动机也更加明显。10二、欺骗识别的线索上世纪50年代中期,德国心理学家翁多伊齐就提出著名的翁多伊齐假设undeutshhypthesis,即“对真实经历的描绘具有与源自想象的陈述不同的特征,成为从行为及生理层面区分真实陈述与欺骗性陈述的公认理论基矗11欺骗

8、行为所伴随的不同于老实行为的行为、生理或言语特征即欺骗线索uesrluesfdeeptin或欺骗指标signs,对这些线索的识别或侦测即欺骗识别deeptindetetin。从内容来看,欺骗线索既包括生理反响指标,也包括行为指标被分析对象的动作、面部表情、眼神、音高及话语速度、表达流畅度等特征及书面或口头言语内容指标。与言语内容线索相对立,也可将生理线索和包括副言语线索paraverbalues在内的行为指标笼统称为非言语线索。在详细欺骗线索上,depaul等对欺骗识别研究进展了元分析,列举了158种可能存在的语言及非语言线索。12理指标的欺骗识别通常是借助于在标准化询问情境中使用多导生理仪p

9、lygraph来记录受测者的皮肤电反响、呼吸和血压脉搏变化甚至声压变化、脑电波变化等来甄别真话与谎话。而基于语言内容的欺骗识别也往往需要借助复杂的标准化内容分析技术,费时费力。13在公共平安理论中,限于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和时间、环境的制约,很难施行上述两种分析程序。因此,下文着重讨论直接借助人工观察得知的外显行为线索。一欺骗识别的认知线索欺骗的行为线索大体可分为认知线索与情绪线索两大类。zukeran等提出影响欺骗时行为表现的四因素理论,即欺骗时的心理过程会表现出四类行为特征:泛化的唤醒generalizedarusal、欺骗相应的情感、认知加工负荷及对外显行为试图控制。14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

10、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强调认知过程的行为线索是当前欺骗识别研究的新趋势。zukeran的理论中,后两类特征都强调认知线索的重要性。如欺骗者总是试图控制其行为以防止谎话暴露,但这种试图控制反而会提醒欺骗的线索,如显得过分有准备、精心预演和不自然;欺骗者的行为也可能显得过分夸大。此外,因为要隐藏、偏离或扭曲真相或者编造看似合理的谎话,欺骗者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负荷,因此在言语上会有更长的埋伏期,言语错乱增多,缺乏内容,使用的词汇和音调更加单调,说话时间更短及出现更多停顿、重复等。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瞳孔扩张、更少的手势说明等。认知线索还与提取记忆有关,虚构的情境和确实体验过的事实的记忆保存不同翁多伊齐假

11、设,对虚构情境的描绘显得更加矛盾、更少细节、逻辑构造混乱、缺乏合理性、具有更多负面陈述、与情境的联络更少并较少涉及到自我和其他参照。15二欺骗识别的情绪线索情绪线索是欺骗识别研究的长期主题,成果也最为丰富。根据zukeran的四因素论,说谎者在情绪方面还可能伴随有罪疚及焦虑等负性情绪,因此会刻意与欺骗性沟通保持间隔 ,或倾向于选择逃避性或间接的方式进展沟通,从而更少进展眼神接触。还可能会体验到更强烈的未分化的唤醒,表现为瞳孔扩张、眨眼增加、更多的言语错乱以及音调升高等。16达尔文最早提出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及音调表达出来,因此可用来区分情绪状态。izard、ekan等继承了达尔文的观点,他们均

12、认为一些所谓的“根本情绪如喜、怒、哀、惧、轻蔑、吃惊等在面部表情、音调上的表达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17;与诸如疑心、为难等复杂表情主要通过社会学习习得并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根本情绪及其表情更像是被“固化在遗传基因中并与特定的生理反响亲密联络,情绪的原型特性越明显,其与生理反响之间的联系就更亲密。其神经生理根底是人类的面部表情受两条神经通路的控制:椎体运动系统控制随意面部动作,对应皮质运动神经带;而锥体外运动系统那么更多控制非随意情绪性面部动作,对应着皮质下区域。因此,即便欺骗者有意隐藏恐惧、哀伤、愤怒等情绪,非随意的真实情绪线索仍然会经由表情泄露出来,尽管这些表情线索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ekan

13、等将其称为“微表情irexpressin,并认为它仅持续1/25秒至1/5秒;同时还区分出另一类强度非常低的“隐表情subtleexpressin18,并先后开发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s以及基于fas开发的微表情ett和隐表情sett训练工具,为表情和欺骗识别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提供了标准化工具。不过,在面部表情识别上,理论界对ekan等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还存在一些争议,而面部表情线索尤其是微表情识别技术已经在公共平安、司法犯罪甚至传播、政治、商业、公共关系等领域得到一些应用,基于平安和伦理的考虑又局限了研究成果的深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的主要载体,可用来作为欺骗识别的主

14、要根据那么是研究者的普遍共识。已有研究对快乐的面部表情研究较多,如ekan等发现快乐的笑真实的笑涉及到大颧肌控制的嘴角上翘和眼轮匝肌控制的眼部收缩,刻意模拟也无法随意调动真实情绪所对应的肌肉运动,这一思想被ekan概括为抑制假设inhibitinhypthesis。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真笑的对称性、连续性、持续时间和同时性等特征指标。prter等首次研究四种伪造根本情绪喜、哀、惧、恶的面部表情,发现情绪的非随意泄露无处不在,这种泄露很少在整个面部表现出来,而只出现于上半脸或下半脸如试图假装悲伤时的傻笑且通常不超过1秒;且假装负性情绪更不容易成功。19除面部表情外,声音也可以指示情绪状态,研究发现至

15、少恐惧和愤怒这两种情绪在声音表达和识别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其他根本表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此外,语音压力viestress是可以加以可靠测量的区分欺骗者和老实者的灵敏指标;在高压力情境下,语音表达与面部表情一样会有非随意的泄露,表现为出现言语停顿、口吃、言语错误增多、音调上升、言语速度变化、埋伏期更长等特点。在体势语方面,vrij总结了一些欺骗识别的线索:视线注视受欺骗者的面部、异常的微笑为难、适应性反响挠头、摸手等、说明性手势手或手臂运动、手或手指运动手臂不动、腿和脚的运动、躯干运动、头部运动、变换坐姿、眨眼等。20depaul的综述发现欺骗者更少使用说明性手势illustratr,怀有强

16、烈动机的说谎者可能更容易意识到控制其身体语言以显得可信的重要性,反而造成对随意运动的过度控制。因此说谎者可能显得比平常更加僵硬、手部与胳膊的运动减少;此外与高风险欺骗相联络的认知复杂度可能导致自然沟通方式在身体语言方面的表现被忽略,从而减少了手势的使用。与应用领域经常使用的法那么有所不同的是,研究发现坐立不安、眼动方向与欺骗并没有必要联络。21三、欺骗识别在公共平安领域的应用欺骗识别技术在公共平安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但这种应用更多依赖于理论经历的积累,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同时,这种理论经历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和缺乏系统化,因此往往不具有操作上的推广性和可传授性。自ekan等在欺骗

17、识别领域的创始性工作之后,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开场在海关查毒缉私、边境保卫、机场安保、犯罪司法以及反恐等公共平安或国家平安领域对欺骗识别的科学研究成果进展系统性的应用开发和推广。如包括以色列航空在内的以色列公共平安机构在1980年代就引入以ekan的研究成果为根底的“行为侦测behavirdetetin技术。以色列的行为侦测技术交融了欺骗识别的研究成果及犯罪调查中的讯问技术,着眼于侦测具有敌意动机alevlentintent、对公共平安构成潜在威胁的嫌疑旅客。美国在“9?11事件后,新成立的统一司职交通领域平安保卫的联邦交通平安局transprtatinseurityadinis

18、tratin,tsa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历和ekan的研究成果,在对警方执法中已有的类似行为评估技术进展改造的根底上,开发出了“行为观察旅客筛查技术sreeningpassengersbybservatintehnique,spt。spt技术于2022年在个别美国枢纽机场进展测试,2022年在tsa直接监管的机场开场逐步推广,目前已经正式应用于160余个大型机常22此外,类似的行为侦测技术如今也在美国的海关缉私、边境保卫、犯罪调查以及加拿大的航空安保、英国的捷运系统等领域得到推广使用。者已开场关注微表情识别理论及其应用23;此外,在国内航空安保业界,也有部分机场或航空公司企业开场引入以色列或美国

19、的行为侦测技术用于安保人员培训,但尚缺乏较为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根底;同时,基于国内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特征和人群特征而开展的行为侦测技术开发及其训练也仍是空白。当前,欺骗识别的心理学研究与情感计算affetiveputing等人工智能研究相结合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者致力于实现人类情绪情感的机器识别,一些利用部分非言语指标侦测欺骗行为或动机的产品也已投入运营。但整合多通道/形式欺骗线索的非接触、非侵入式自动化欺骗识别autatideeptindetetin系统,如美国的“将来特征筛查技术futureattributesreeningtehnlgy,fast,其技术尚不成熟,理论根底也还有待进

20、一步验证。尽管可以预期,欺骗的机器识别将逐步成为现实,但正如ekan所指出的,“最精准的仪器,是受过良好训练的观察者,自动化识别相对于人工识别,虽有其不可替代的效率优势,但就欺骗识别本身依赖于复杂情境因素与互动过程而言,人工识别具有机器不可比拟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因此,将人工识别与机器识别相结合,将是将来欺骗识别技术应用于公共平安领域的主流趋势。最后,不管是人工识别,还是机器识别,欺骗识别技术可以“识别且仅能识别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行为表现,所谓“人心难测,穿透人心的情节毕竟只出现于科幻作品中。因此不能指望欺骗识别或类似的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谁是恐惧分子的问题。从目前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普遍

21、将行为侦测技术作为其公共平安保卫系统中的有效“一环即可看出业界对这一技术的明晰定位。同时,与其他公共平安保卫措施一样,欺骗识别技术的应用同样要审慎处理安保效能与公民权益尤其是隐私权保障的矛盾、专业训练与职业操守等问题,欺骗识别技术在公共平安领域的应用尤其要注意“识谎测试世俗化甚至娱乐化所可能带来的技术泄密和误导公众等问题。参考文献13vrija.说谎心理学.郑红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219prters.,tenbrinkel.thetruthabutlies:hatrksindetetinghigh-stakesdeeptin?legalandriinlgialpsyhlgy,2021,15,pp.57-75.478111620vrija.det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