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_第1页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_第2页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_第3页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_第4页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5《城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城市聚集经济1.结合实例,运用集聚经济原理解释为什么有的城市(或城市中的产业)比其他城市有更快的成长?参考答案:原因:规模报酬递增;地理位置;成本优势;共享机制;自我强化效应;知识溢出;路径依赖和锁定;偶然事件等。2.为什么说集聚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它与强调“人是城市的主体”的观点存在着矛盾吗?参考答案:城市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力,即集聚和系统形态的生产力。集聚经济是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城市或某一空间趋近的向心力,其作用过程也就是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过程。集聚经济所具有的趋向城市的驱动力来源于几个方面:首先,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带来级差地租,从而增加效益;其次,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从而可以节约成本,并能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最后,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所以,集聚经济是推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基本动力。它与强调以人为本不矛盾。因为现在的城市,不仅是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文化的高地、科技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决不能就经济而论经济,而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需求来拓宽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这就既要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又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使城市经济发展拥有良好的人才支撑;既要关注社会群体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基本诉求,又要注重提高人文素质、改善人居环境;既要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而这些,是形成城市集聚的前提和保证。3.假定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存在东西两个生产区域,只生产两种产品:纺织品和钢铁,其生产率见表1-3。表1-3两种产品的生产率各种商品每日生产一个单位所需工人数量机会成本东部西部东部西部纺织品25钢铁20125(1)完成表格内容。填写东部和西部生产纺织品和钢铁的机会成本。(2)假设运输成本为零,区际交换比率确定为1:15,那么,这个交易对双方意味着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劳动力生产的差异会导致城市的发展?参考答案:(1)东部要想多生产一个单位的钢铁,它必须从纺织品行业转移20名工人,从而损失10个单位的纺织品(因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纺织品需要2名工人)。东部每单位钢铁的机会成本为10个单位的纺织品。在西部,要多生产一个单位的钢铁,就必须从纺织品行业转移125名工人,这意味着必须放弃25个单位的纺织品(因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纺织品需要5名工人)。这说明东部相对来说在钢铁的生产上效率更高。从另一方面看,为了多生产一个单位的纺织品,东部必须放弃1/10个单位的钢铁,而西部只须放弃1/25个单位的钢铁。因此,西部在纺织品的生产上相对来说效率更高。(2)我们已知道,每多生产一个单位的钢铁,东部要以10个单位的纺织品为代价,而西部则要以25个单位的纺织品为代价。因此东部的内部交换比率为1:10,而西部为1:25。假设区际交换比例确定为1:15,将最初的内部交换比率与新确定的区际交换比率进行比较,即可看出两个区域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东部每出口一个单位的钢铁,便可购入15个单位的纺织品,而放弃一个单位钢铁的生产,只能生产10个单位的纺织品。西部也获得了类似的好处。西部要多生产一个单位的钢铁,必须放弃25个单位的纺织品,而它只要向东部出售15个单位的纺织品,便可获得一个单位的钢铁。(3)效率上的相对差异或机会成本上的差异导致贸易的产生。上述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便在交通运输的便捷地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同样,比较竞争优势的存在也是城市分工和发展的条件。4.米尔斯和汉密尔顿模型在描述城市形成过程中的不足及改进。参考答案:模型的局限性:模型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初期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的情形。第一,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不足以解释城市形成;第二,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权衡无法说明城市集聚过程。它只说明地方化过程。第三,没有清楚区分不同类型外部性在城市形成中的作用。模型的改进要考虑模型的隐含条件:专业化与多样性;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集聚的乘数效应。5.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使经济多样化”。请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重要性的经验事实出发,评价这一名言的合理性所在。参考答案:大城市是天然多样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是小企业的家园,所以城市规模和多样性是城市稳定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多样化的生成过程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和方便功能相互作用与衍生的过程。多样化往往意味着城市的方便功能的发挥。多样性还意味着差异化。由差异化产生的丰富性,才给人的环境带来活力和色彩。许多有活力的地区丧失了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多样性受到损害,或者说,走向单调、单一。多样性在城市中的成长是因为这个地区有经济发展机会和吸引力。第二章城市化1.你对城市化的内涵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参考答案:城市化异化现象,并不是人为假设才存在的,它是在现实的各种条件约束下,走向了被各种条件钳制的特定轨道后的产物。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非常态或逆态并由此引致异化现象,可能起因于城市化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可能是城市化政策或调节手段不当造成的,抑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改变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局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进程中异化现象的形成是人们面对城市化发展的局限条件时而进行的行为选择。总结中国的情况,清楚地阐释城市化过程中的选择行为的局限条件是理解城市化逆态及其异化现象的关键。因为选择的主要依据就是局限条件,是人们对约束条件的判断、把握和衡量。尽管回过头来,我们可能发现当初的选择存在着局限性或失误,并且这种选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化逆态境况,但是,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选择行为总是有其必然性和内在逻辑。由此推之,城市化逆态及其异化现象总是有它的内在成因和运行机理的。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图2-6反映了这种相关关系。图2-6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关系(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2-6中4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与其他3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怎样的?(2)请观察和总结图2-6中显示的二者之间的规律性: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抑或是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这个规律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图2-6中德国和日本为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为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水平不同。以日本为例:在1970年以前,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增长都很迅速,但1970年以后,人均GDP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而城市化速度却明显放慢,趋于稳定。因此,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从图2-6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的城市化和人均GDP曲线最陡,因此增长最快。德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说明了城市化后来居上规律成立。3.观察图2-7中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并回答下列问题:图2-7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1)根据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的成长有什么规律可循?(2)城市成长的轨迹与城市聚集效应和工业化水平有怎么的内在联系?(3)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比重下降,这种现象是否是逆城市化?为什么?参考答案:城市化存在着阶段性规律,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城市成长来看,单一中心城市-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延绵带是必须的空间规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成长的过程,集聚经济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当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在城市化中起着更重要作用。中国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还处于城市化的郊区化阶段,还没有到逆城市化阶段。因为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区人口甚至郊区人口向外迁,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结果。4.你认同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吗?你有什么独到见解?(答案略)5.中国应该选择哪种城市化模式?为什么?(答案略)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1.城市经济增长与一般经济增长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强调城市经济增长与一般经济增长存在的差别性?参考答案:首先,城市经济增长的特殊属性之一可以归因于规模报酬递增,而研究国民经济范围内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往往限制递增规模经济。其次,国民经济增长理论往往是抽掉空间因素后的动态分析,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讨论必须考虑空间因素。再次,城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分析与国民经济增长分析比较,更重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作用。最后,城市经济增长的动态规律与国民经济范畴的经济增长规律不同,后者遵循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而城市经济增长虽然受国民经济一般运行周期的影响,但是其增长状态不完全决定于此,城市经济往往有自己的增长动态和规律,2.现行评判城市经济绩效的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以GDP为中心的。而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通常被定义为“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城市经济增长指标体系就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1)这样的评价城市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有什么问题?(2)作为一个城市来说,提出经济增长要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政策导向,对吗?如果这个提法成立,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3)修改以GDP为中心的指标测量体系。试着提出一个城市经济增长测度的新指标体系。参考答案:GDP是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GDP是评价与判断城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GDP指标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如果盲目地追求和崇拜GDP将导致社会和经济层面中真正需要关注的领域被忽视。因为,首先,GDP不能全面地反映城市经济中的非市场性活动。其次,GDP不能真实反映居民福利和收入分配状况。最后,GDP不能反映\o"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作为一个城市来说,转向消费主导比较困难。因为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单纯提高地方消费水平无法完全实现提升GDP增长的目标。但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或增加就业量本身就是意味着经济增长。因此,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传统的城市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偏重于城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城市经济指标的改进将以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为基本方向和最终目标。它的出发点是,以资源供给有限为前提条件,通过不断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结构优化和重新配置资源而提高城市经济增长质量。通过改进后的城市经济指标,能够科学地判断和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绩效,从而引导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整体效益提高、技术进步的作用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全面性、相关性、动态性和可比较性的原则。通过对投资、消费、进出口、财税、收入、就业和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调整,最终得出来的总量指标GDP及其增长率应该更多地体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增长和绿色增长的理念。表3-3是某城市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情况。表3-3某城市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情况时期GDP年资本年均劳动年均资本增长劳动增长全要素生产均增长率增长率增长率的贡献的贡献率贡献率1978-199010.4311.9951.7320.3712.5035.721991-20008.048.335.2646.6235.9837.392001-201015.2314.96-2.1844.20-7.8763.67(1)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看看该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怎样的变化趋势。(2)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提高意味着什么?(3)从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率出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什么?集约型经济增长涉及哪些因素?参考答案:由表3-3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所作贡献总体上表现出高低高的态势。第一阶段表现为劳动的贡献,第二阶段是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第三阶段则是资本的贡献为主。全要素生产率的逐步提升意味着技术进步等因素的作用加强。一般理解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常寄希望于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具有较高的比重。涉及的因素可以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失业比例、职工积极性、信息沟通等。4.在一些地方某些污染密集型产业(也称之为最“脏”的产业)如果属于城市主导产业范围,或对地方增长贡献较大,城市政府对此也常常采取保护的态度。怎么解释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这种行为?为什么城市粗放型增长模式转为城市集约型增长模式如此之难?参考答案:政府先考虑的是GDP增长,追求本地区GDP的快速增长是这种行为取向的直接表现。也就是说,各级政府首先考虑的是GDP的增长,而不是增长方式的问题。当政府把大量的投资用于促进当年的GDP增长时,公共性技术资源、产业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投资与供给就显得不足了。这一切,直接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5.对于制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你有什么建议?请分析一个具体的城市,说明产业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略)第四章城市规模1.城市经济规模与适度规模有何异同?理论上的城市经济规模是如何决定的?参考答案:城市规模分为适度规模和经济规模。前者是一种以“人的尺度”来衡量的城市规模,是绝对规模,而这种绝对规模受资源、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规模边界”。而后者则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它是一种以“经济的尺度”来衡量的经济规模,是相对规模。从理论上讲,这种相对规模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规模边界”。决定城市经济规模的因素:产业协调度、资源稀缺度、经济集约度、区域生态承载力、管理水平等。2.有人主张把我国城市分级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城市人口规模设置上限,实行严格控制。你怎么看?参考答案:城市规模不是人为决定的,它是由市场决定的。城市规模大小主要还是看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决定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规模太大,会导致交通拥挤、污染、噪音等。拥挤成本增加对个人最直接的影响是土地价格和相应的房价上升。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整个物价水平上涨,进而导致这些城市在与别的城市的竞争中丧失优势。城市规模的大小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必管太多。城市太拥挤了,自然会向卫星城发展,人们也不会集中在大城市了。当然,城市也有一个合适规模的问题,超过了适当的规模,城市太大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人口密集所造成的拥挤成本是呈指数上升的,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达到了均衡点。一个城市建设标准的高低,主要看其收入高低状况,如果收入高,建设标准就可以高些。富裕国家城市的建设标准当然可以高些。3.表4-3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以说明城市规模与居民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表4-3城市规模与居民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城市人口(百万)小时工资劳动力收入通勤成本效用①②=①×8③④=②-③1864559210801070411882266(1)观察表4-3中的数据,说明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是怎样的关系?(2)利用表4-3提供的数据,画出效用与城市规模的曲线图,并阐述最优城市规模的决定因素。参考答案:(1)表4-3中的数字显示,通勤成本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人口数量从100万增加到200万时,他们的通勤成本也随之翻倍,从每天5元增加到10元。表4-3中最后一列数字反映了典型人口的效用水平。假设每个劳动者工作8小时,他的收入就是8小时的工资。从一座100万人口的城市迁移到200万人口的城市,工资的提高与通勤成本的增加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它的效用水平从59提高到70。(2)效用与城市规模的曲线图如图4-9所示。706659124(百万)图4-9效用与城市规模的曲线图城市规模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工资水平,这是因为存在聚集经济和较高的通勤成本。只要聚集经济效用很强,效用水平就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当聚集经济效用低于由通勤成本增加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时,效用水平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降低。理论上,城市最优规模是城市效用最大的点。它是由城市集聚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决定的。4.“城市病”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病”的成因。参考答案:见教材。5.针对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你认为如何确定城市空间成长的合理边界,实现理性成长?参考答案:城市蔓延带来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大都市地区范围的确定问题。城市蔓延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城乡边界趋于模糊。因此,如何清晰区分城乡边界,保护自然景观和农业区域是控制蔓延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城市增长边界的作用不仅仅是设置一道屏障和界限以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还需要划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域和市民休闲游憩之所,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疏导。针对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后果,城市理性增长是基本途径。城市理性增长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保护城市周边的乡村土地;第二,鼓励嵌入式开发和城市更新;第三,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城市理性增长的目的首先是城市发展要使每个人受益;其次,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公平;最后,要使新、旧城区均获得投资机会并得到良好发展。因此,理性增长强调对城市外围有所限制,它涉及城市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空间与环境、城市规划的设计与管理、法制与实施等各个方面的行动计划,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全民参与。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1.许多人把地租看成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报酬。但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地租是一种经济租。它应该是土地获得的超过自身并且在次优用途中使用的收入。请阐述你对城市地租本质的认识。参考答案:城市地租是一种级差地租,它本质上是经济租。经济租其实就是经济要素的租金,经济要素在这里可以是任何一种经济资源。经济租是一种相对收益。人们总是在比较各种情况后选择收益大的。经济租的来源:①创新的超额利润。②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③垄断的超额利润。根据经济租的定义,城市地租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稀缺性;二是巨大市场需求。2.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农地的征用成为城市快速增长的前提,也成为土地财政的源泉。相应地,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为什么在“征地合约”中农民的利益总得不到保护?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在哪里?参考答案:主要原因是土地产权不属于农民,农民无自由缔约的权利。土地产权包括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等。没有使用权,不可能从土地获得私人收入;若收入权受到压制或削弱,则土地使用就具有了非私产的性质。转让权即自由缔约的权利,自由缔约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不二法门。没有转让和合约选择的自由,土地垄断利润是必然结果,城市扩张冲动不可避免。3.在大规模城市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为什么“城中村”却顽固地存在着?土地竞租机制为何失效了?参考答案: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城中村问题的出现也并非其本身的不合理所致,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①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缺失以及制度体制的滞后所造成的。②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二元土地结构所有制的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产权,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正因为两种所有权的差异,造成了城市土地市场分割。这种土地结构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关键。③可观的租金收益是“城中村”存在的经济根源。“城中村”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城中村居民在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驱动下,追求租金的后果,客观上是城市按照其经济规律以扭曲形式释放其应有价值的必然。

4.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数据,上海等24个城市1950—2010年的实际和规划建成区面积、人口调查统计与预测、城市扩展占地情况见表5-3.表5-3资料统计表年份建成区内农业与常住人口(万人)建成区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用地(平方米/人)19501980198519901995200020101580.63412.83840.24435.34819.45690.66518.8675.61841.22390.93067.23511.04890.36037.742.753.962.369.272.985.992.6(1)计算城市用地扩展合理性系数。(2)对城市用地扩展合理性系数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城市扩张中的土地利用率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答案:城市扩张合理系数:L=U/P,城市扩展的合理系数为1.12比较合理。1950—1980年,L=1.3081980—1990年,L=1.9741990—2010年,L=1.879导致城市扩展系数不合理的原因包括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相关法律不健全、行政上的短期行为、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扩张中的土地利用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5.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制分为哪些政策类型?每种类型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参考答案:见教材。6.一个地区有1200万就业人口。当就业人数达到300万时,城市效用达到最大化,此时可以出现的组合见表5-4。表5-4就业人数和效用的组合职工(百万人)1234689101112效用(美元)32567065554540353025在初始状态下,有一个孤立的城市,拥有1200万人口。假设政府建立一座拥有100万人口的新城,剩下的1100万人仍留在原先的城市里。

(1)假设仅保留两个城市,将会发生什么?在新的均衡下城市规模将会多大?

(2)假设政府建立了3个新城,每个城市有100万人口(剩下900万人口留在旧城市)。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该地区会形成由4个城市组成,且每个城市拥有300万人口的最优结构吗?

(3)假设你的目标是达到最优结构,且可以构建3个新城市。那么,每个新城最低的就业人数是多少呢?参考答案:我们可以用效用曲线来揭示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是如何在不同城市间进行分布的。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总数是1200万人,他们有两种可能的分布模式:(1)2个城市,其中老城区拥有1100万人,新城100万人;(2)4个城市,老城区有900万人,3个新城分别100万人;7040323023456789101112在300万人口的城市里效用最大。100万人口的城市效用(32)大于1100万人口城市的效用(30),小于900万人口的城市的效用(40)。因此,第一种模式在保持两个城市的情况下,老城区人口会继续向新城转移,直接两者效用水平相当。第二种模式达不到最优结构。因为老城向外迁移人口的结果是效用水平改善,再加上老城原来的优势,老城效用水平高于新城,使得人口不愿意向新城转移。每个城市的就业人口300万,四个城市共计1200万。第六章城市基础设施1.什么是城市基础设施?试找出10个身边的城市基础设施,并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有哪些特性。参考答案:见教材。2.城市有些基础设施或服务(如供水、供电、煤气等)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那么,应该由政府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抑或二者协作共同提供比较好?参考答案:从理论上说,可以由市场有效提供。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由于自然垄断性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所以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生产交给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经营,对全社会来说成本最小。但如果让私人企业垄断经营,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垄断企业可能凭借其市场垄断力量,通过制定垄断高价以谋取垄断利润。在此情况下,边际私人成本将大大低于价格。于是,某一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与消费商品所获得的边际社会收益并不一致,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优的。因此,这些基础设施需要政府提供,垄断经营。3.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应该加大投资;另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基础设施产能过剩,浪费严重,应该压缩投资规模,以防止投资风险。对这两种不同的主张,你持何种立场,为什么?参考答案:略。4.不同类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其投资主体不同,投融资方式各异,具体见表6-2。表6-2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差异项目属性基础设施实例投资主体融资方案经营性项目纯经营性项目收费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社会投资者准经营性项目煤气厂、地铁、轻轨、自来水厂、垃圾焚烧厂等吸纳社会投资,政府适当补贴非经营性项目敞开式城市道路、公共绿化等政府投资为主(1)填写表格。确定不同类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2)给出不同类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融资解决方案,并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的投融资方式?参考答案:不同类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方案见表6-3。表6-3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差异项目属性基础设施实例投资主体融资方案经营性项目纯经营性项目收费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社会投资者BOT、ABS、PPP等准经营性项目煤气厂、地铁、轻轨、自来水厂、垃圾焚烧厂等吸纳社会投资,政府适当补贴BOT、ABS、PPP,政府补贴非经营性项目敞开式城市道路、公共绿化等政府投资为主财政融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发行债券等5.讨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管理对策。参考答案:见教材。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1.我们观察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1)有的城市主导产业建立在一个大公司或几个大企业的基础上;(2)有的城市的主导产业建立在一种资源(如煤矿)基础上;(3)有的城市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主导产业,却有着大量、活跃的小企业;(4)还有的城市企业成长迅速,许多小企业很短时期内就成为跨区域性大公司。在各种类型的城市产业结构中,你认为哪种类型的城市,其产业发展比较有前景?参考答案:(4)才能支持最持久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有活力的产业发展。(1)和(2)或者结构过于僵硬,或者过于脆弱。第(3)类型要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或创业环境好带来的结果,值得肯定。如果一时间热闹,没有落下组织成果,可能是代价太大,消耗太多,难以持久,不能支持持续的经济成长。2.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工业环境,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以“重型”结构为主要特征。城市内部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及互动关系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大多数重化工业企业,生产的一体化程度高,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有产业上的紧密联系,因此,配套性产业、辅助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发展往往相对滞后。为什么这些城市产业间的联动效应不明显?换言之,为什么制造业快速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响应?参考答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非协同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也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点对点”或“点对群”的互动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单一功能或是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造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非协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的衍生能力差。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衍生过程。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工业环境,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的典型形态是一种以大企业为主导的“重”型结构。因此,城市中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链网络的衍生过程存在着诸多障碍,这种障碍集中表现在企业配套能力差,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关系。此外,为了追赶发达城市的产业、技术水平而违背其比较优势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些产业,由于布局相对分散,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也是造成产业非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3.表7-5是三个城市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区位熵。表7-5三个城市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区位熵城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化纤工业橡胶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工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通讯A城0.9390.5931.7560.7601.0670.9911.0151.9030.9191.773B城0.6790.8851.4211.5291.5201.7021.1971.1511.3431.594C城0.4891.1240.8792.5681.3581.2741.3831.0601.3451.651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三城市的优势专业化部门,并分析这些部门的产业结构特点。参考答案:A城:化学工业和电子通讯为优势专业化部门。相对有优势的是橡胶制品、机械工业和运输设备。B城:金属制品和电子通讯是优势专业化部门。相对优势部门有化学工业、化纤工业、橡胶工业等。其轻工业部门相对差一些。C城:化纤和橡胶制品是优势部门。其次是电子通讯和金属制品等。4.分析“重型”和“轻型”产业结构为主的两种类型城市,其产业集群在形成机理上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重轻型产业集群的差异性轻型结构产业集群重型结构产业集群历史条件轻工业起步;外向化、市场化程度高重化工业发达;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基础以中小企业居多;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为核心;大规模生产方式;明显的等级制度创新创新潜力大市场观念不强,制度性障碍竞争与合作地方竞争激烈;网络形式;供应链分离,协作密切单一产业的垄断者;区内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少;内部供应链外部性以网络经济为基础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地方文化亲商文化人际关系;官本位5.用偏离-份额法对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参考答案:略。6.怎样认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和作用?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参考答案:从本质上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文化与经济是共生互动的。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竞争。城市文化不仅能创造城市经济价值,还可以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条件: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相关法律制度;投融资环境;相关优秀人才;政府的作用。第八章城市劳动力市场1.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与西方经典城市化过程所表现出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即农村劳动力生活在农村进城务工最终回流到农村的“两栖”迁移模式。怎样解释这种“两栖”迁移行为?参考答案:“两栖”迁移行为起因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作为城市劳动力分割的结果,农村迁移劳动力往往会滞留于城市的二级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部门就业虽然具有进入成本低、市场化程度高和就业形式灵活等特点,但是,它的工资收入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对人力资本要求不高,缺乏稳定性。这些因素决定了非技能型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处于临时性的打工状态,以他们的收入很难具有城市生活能力。更主要的是,非正规部门就业市场具有相当低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使农村外出劳动力失去了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而就业不充分(断续的就业)、失业和主要依赖体力的工作使他们又失去了边干边学的机会,更加削弱了他们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徐清林.徐清林.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2.美国学者沃纳·赫希提出:“制造业高度集中的地区,失业率也高”。这个假说成立吗?请根据表8-1的数据进行分析。表8-1行业和劳动力吸收系数数据行业劳动力吸收系数行业劳动力吸收系数城市公用事业0.28建筑业2.55交通邮电业0.29商业2.83制造业0.83科教文卫业1.16参考答案:由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它们吸附劳动力的能力也各不相同。这样,产业结构与就业水平之间,也就建立起了密切关联。第三产业具有比制造业更高的劳动需求弹性,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往往比工业城市的失业率低。另外,主要面向地方市场的第三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比主要面向外部市场的制造业为高,后者在经济动荡中,所受影响更为显著。3.“零值劳动假说”是二元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由于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贡献为零,把这部分人转移出农业部门,在其他要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农业产量,即除转移费用之外不必付出其他代价。依此观点,能解释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吗?参考答案:“零值劳动假说”是刘易斯模型的核心部分。刘易斯模型把握住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门的对立特征,描述了劳动力部门转移的大致过程。但是,具体到我国,刘易斯的“零值劳动假说”在解释农业劳动力转移时有局限性,主要是刘易斯模型突出了现代部门对于结构转变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农业对于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意义。其次,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农业部门的生产季节性、周期性特点有关,据此认为劳动力供给无弹性,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是值得商榷的。此外,这个假说也没有考虑到城市失业的问题,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问题。4.为什么存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它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labormarket,ILM),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由雇主和雇员组成的,实质上就是位于企业内部的在企业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劳动就业关系。为什么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会有这样妨碍劳动力迁移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发展起来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企业员工技能的专用性是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原因,也是维持雇佣合约长期性的基础。5.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是正常现象吗?为什么?参考答案:非正规部门就业是很多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非正规部门就业具有进入成本低、市场化程度高和就业形式灵活等特点。目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部门就业占到城镇就业的4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迁移劳动力一般都先进入非正规部门,同时等待和寻找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机会。第九章城市住宅1.请你尽可能地列出决定城市房价的因素,指出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是什么?参考答案:决定房价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人口因素、物价水平、居民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城市化程度、家庭规模变化、融资方式、外部资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等。房价上涨的推动力包括城镇人口增长引起住宅需求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可用土地资源减少;建筑业投机;此外,还有其他5种力量:购房者、已有住宅的人、开发商、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2.西方学者提出的“过滤论”和“互换论”理论,能否解释中国城市居民的住宅区位选择问题?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对这两种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参考答案:不能完全解释。因为中国的住宅经济运行机制是包括市场性和保障性的双重机制。住宅区位的形成除了受市场需求影响外,还较多地受政府行为的影响。以经济适用房为例,兼有这两性。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相适应。他们通过购买直接进入,使“过滤论”中的链条中断。而这类住宅往往靠近市郊,这又与其市区中心的位置不符。另外,从互换论来说,在我国,住宅费用与交通费用相差悬殊。住宅成本在家庭消费中是“重头戏”,这样,住宅费用与交通费用的互换便难以实现。3.许多城市在调控房价时,其调控目标通常是将房价与当地GDP增幅或居民收入增幅挂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如果不科学,应该确定怎么的调控目标?参考答案:不科学,因为它极易使"房价控制目标"实质上变成了"房价上涨目标"。因为居民购买力的大小,虽然与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有关,但主要还是看其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的大小。百姓能不能买得起住房,主要不是看房价的增幅是多少,而主要是看房价的绝对值即一套住房的总价是多少。这种房价控制目标制定的依据或原则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房价大幅上涨的预期,增强了人们住房投资或投机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房价控制目标主要依据居民支付能力。4.图9-5是2001—2010年中国住宅价格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图9-52001—2010年中国住宅价格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观察这个图,描述房价和收入增长率不同阶段的表现。(2)从图9-5中,能否看出房价上涨对居民购房支付能力的压力?(3)分析房价收入比能解释中国城市居民购房行为吗?参考答案:观察图9-5可知,2001—2003年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房价的增长速度,这一个时间段内,房价上涨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相对来说压力还不算太大。随后的两年,房价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到2009年,由于房价的迅猛上涨,收入增速远远落后于房价的增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低的问题凸显。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2010年房价增速有所放缓,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高于房价增长率5.28个百分点。从图9-5中看不出支付能力。因为支付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工资收入。房价收入比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城市居民的购房行为。因为购房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收入也是一种宽泛概念,以什么样的收入计算很重要。5.假设一个城市对低收入阶层的家庭实行住宅优惠券补贴的办法,那么,它的市场效应会是怎样的?(1)现有住房租金水平会提高还是降低?(2)扩大还是缩小了住宅市场的需求规模,住宅市场的均衡价格会发生怎样变化?(3)该政策能否从根本上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福祉?

参考答案:实行住宅优惠券补贴的办法首先是改变了住宅市场的供求关系,如图9-6所示。价格获得优惠券时需求初始需求 供给48004000 住房数量140图9-6住宅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这个政策,供给源增加,扩大了市场需求,使得住房均价提高,同时,住宅租金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市场上的用户是刚需,城市房源不变,住宅租金会提高;如果市场上存在投资者,则住宅租金会随着供给增加,需求规模不变而下降。图9-7中表示的是有补贴和没有补贴时的政府支出预算线。用货币来衡量,补贴就是一种冲抵。用人们的福利来衡量,补贴就是一种净损失。因为补贴改变了对个人的激励,变成一种负激励。补贴款就是对纳税人的公共支出的一种冲抵。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福利现状,但失去了正激励。同时,对社会福利是一种冲抵,会促使政府重新调整预算线和财政支出结构。其他支出无补贴BA有补贴 公租房图9-7有补贴和没有补贴时的政府支出预算线第十章城市环境1.在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中,有一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它表明经济发展经过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0-2所示。环境污染人均收入图10-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你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城市领域成立吗?(2)在收入与环境品质之间,人们会做怎样的决择?参考答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带有宿命论色彩。好像人类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之前,污染是必然的,政府治理无济于事。这种观点过于机械,不利于后发展国家或城市在发展中注意环保。后发地区要借鉴先发展地区的教训,任务是在考虑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或者在倒U型曲线上找到一条水平的通道,如图10-3所示。图10-3倒U型曲线2.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污染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根据这个资料,请你谈谈一个城市的环境状况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参考答案:城市的环境状况主要取决于:城市经济活动水平和规模;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管理方式和效果;环保支出及效果。3.在地方政府环境投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延期效应”,即环境投资通常达到某种容忍度,从而成为其他各方面发展的“瓶颈”时,才不得不一次性、突发性地投资解决这一问题,然后又延期,直到下一轮再突发性投资。请分析为什么存在“延期效应”?参考答案:存在“延期效应”的原因:第一,政府投资资源十分紧张,延期能够把这笔资金腾出来,投向能产生效益的经济项目上。第二,延期带来的效益可列入到决策者成绩单中,而延期带来的环境恶化却主体责任分不清。第三,延期收益能度量,而延期带来的后果则不易量化;第四,延期收益在短时间内能体现出来,而延期后果则有时间迟滞。4.城市生活品质与城市环境质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参考答案:环境需求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需求之一。城市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的好坏。优美、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城市环境不可能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5.城市污染控制主要存在两种思路:(1)直接管制方法;(2)市场激励方法。前者指设定环境标准,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执行,后者指利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请从污染控制成本、效率和效果上分析两种方面的优劣。参考答案: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市场方法比指令控制更有效率。但实际上污染控制多为直接管治方法。直接管制方法至少有以下低效率问题:管理需要消耗资源以得到有关信息,需要知道各个企业不同技术和不同的污染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市场方法使排污者可以选择采取什么方式减少排污,如何根据本企业情况安装污染处理设备,而排污成本高的则宁愿支付排污费。这样,污染处理的工作就会由控制成本低的企业来做,整个社会的控制成本会降低。第十一章城市交通1.假定交通量与行车时间的关系式为:行车时间=12.0+0.001×(交通量-400)+0.000015×(交通量-400)2。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交通量、行驶时间、行驶成本和交通的外部性及边际收益等,见表11-4。表11-4交通量相关资料表交通量(V)行车时间(分钟)每位行车者增加的行驶时间(分钟)总行车时间的增加(分钟)外部成本私人成本社会成本边际收益20012.000032032031.1040012.000032032027.4460014.80.0074.20.423.283.7023.7880018.00.01310.41.043.484.5220.12100022.40.01919.01.903.805.7016.46(1)利用这些资料绘出一个交通供求曲线图。(2)什么是交通均衡量?什么是交通最优量?(3)什么是合适的交通拥挤税?参考答案:交通供求曲线如图11-7所示。行车成本/收益 社会成本A私人成本B 需求=边际收益02004006008001000交通量图11-7交通供求曲线图400辆是设计容量;1000辆是最均衡交通量;800辆是最优交通量。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效率达到最大。交通拥挤税是A到B点。2.讨论公交补贴对于小汽车交通量和公交汽车乘客量有什么影响?试着用经济学曲线进行图解。参考答案:图11-8表明了汽车和公交车市场的相互影响。

小汽车公共交通社会行车成本 无拥挤税 有拥挤税B行车成本C私人行车成本社会成本边际D补贴后需求补贴后私人成本曲线A*A’’A’T’T’’T*交通量公交车乘客量图11-8汽车和公交车市场的相互影响在最优状态下,汽车行车者付交通拥挤税后交通量为A*,公交车乘客量为T*。如果没有交通拥挤税,汽车交通量为A’,公交车乘客量为T’’。公交车补贴使公交车乘客量增加到T’’,并使汽车交通量减少到A’’。补贴使公交差距的缩小速度超过汽车差距的缩小速度。3.你认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应该采取何种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参考答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许多城市居主导地位的战略思想。“公交为主体,小汽车主导”的城市交通模式应该是首选,其主要理由如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土面积,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石油储量都很低。这样,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土地将十分有限,决定了小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城市建设的先天不足也要求限制小汽车在我国的充分发展。与此同时,小汽车的适度发展又是不可阻挡的。一味严格限制它的发展也不对,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实行限制加引导的办法。4.放松对城市交通的管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参考答案:交通运输管制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交通市场的进入限制(实行线路经营许可证制度、审批制度等)和交通市场的行为限制(如价格管制、交通方式规定等)两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城市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都是一种带有福利意义的公共性服务,纯粹由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并不可行,它要么抛弃公共交通的福利性,增加出行者的费用支出,促使出行者改用私人交通;要么降低公共交通的覆盖率,降低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准,迫使大众放弃公共交通。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将破坏公交优先的原则,增加城市交通的压力。5.城市出租车服务价格由政府核定是否合理?为什么?参考答案: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出租车都实行由政府核定的统一价格,而且没有浮动幅度。出租车价格一般采用的是行程运价,即起步价+行程运价。出租车价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出租车服务的定位,有三种情形:第一,把出租车服务看成是公共交通的一种普遍形式,因此,只要是需求就尽量满足,但不像其他公共交通形式那样给予补贴。完全成本(成本+正常利润)是制定出租车价格的依据。第二,把出租车服务看成是公共交通的一种“高档”形式。既然它是公共交通的一种“高档”形式,补贴也是不必要的。均衡价格是制定出租车价格的依据,价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第三,把出租车服务看成是一种“享受”型的公共交通。相对于整个城市的居民,出租车是一种“奢侈品”,因此不仅不应该补贴,而且有必要将它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出租车的价格既可以不考虑完全成本的大小,也可以不考虑均衡价格的高低,而是按这类乘客的“负担能力”收费,即以乘客负担能力大小为依据制定出租车的服务价格。第十二章城市物流1.具备怎样的条件,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一个城市才可以称作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参考答案:区域性物流中心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区域物流中心建立的原则是应该按“经济区域”而不是按“行政区域”进行,,这形成了经济区域的开放性、动态的扩展性与收缩性。区域性物流中心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其所处地区对周围区域必须具有对商品的集散和辐射功能;其次该城市还必须具有物流中心所需具备的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般建在该区域的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必须具有如下更多的增值功能:(1)结算功能。物流中心的结算功能是物流中心对物流功能的一种延伸,不仅仅只是物流费用的结算,在从事代理、配送的情况下,物流中心还要替货主向收货人结算货款等。(2)需求预测功能。物流中心经常负责根据物流中心商品进货、出货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商品进出库量,进而预测市场对商品的需求。(3)物流系统设计咨询功能。物流中心要充当货主的物流专家,因而必须为货主设计物流系统,代替货主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这是一项增加价值、增加公共物流中心的竞争力的服务。(4)物流教育与培训功能。物流中心的运作需要货主的支持与理解,通过向货主提供物流培训服务,可以培养货主与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可以提高货主的物流管理水平,可以将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需求传达给货主,也便于确立物流作业标准。(5)订单处理功能。物流中心是联系供需的桥梁,其上游是生产厂,即供方,其下游是下一级物流中心或用户,即需方,因此物流中心应具备处理用户订单的功能。(6)共同配送功能。共同配送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益。(7)物流信息系统。区域性物流中心应该具备对该地区的物流信息处理功能。2.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的物流网络体系会发生怎样变化?参考答案: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运行方式的影响。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后,由于有了完全的信息及其透明和共享,物流活动从过去的一个局部的环节变成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系统化的活动,从过去分散的活动变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或者全程化的活动。再者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整个供应链所有参与者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整个物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管道。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合理地进行分工和市场定位,进行规范化的运作。物流运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达到了透明化、信息化和主动化。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组织的影响。随着当时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整个经济中出现了新型的物流组织。可以概括为:一是以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即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或EDI为基础的专业化的物流组织;二是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流程的一体化组织,即作为供应链管理者出现的物流企业。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物流组织的出现,物流竞争已经从环节的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竞争。3.城市的商业设施许多位于闹市区,所引起的物流运作容易带来诸多外部性问题,如交通拥挤。请选择特定城市为个案,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参考答案:略。4.现代物流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参考答案:第一,城市作为工业集中地,物流业发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物流业也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强大支撑;第二,城市物流环境的优劣,是引进内外资的重要条件,是能否进入全球采购系统的重要条件;第三,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居住的集中地,物流水平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四,城市物流的发展,可以起到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对农产品物流的带动作用;第五,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业,可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提高城市化率;第六,城市物流发展是进出口贸易能否正常进行与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七,降低物流成本在城市GDP中的比重,是这个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经济效率与宏观调控力的体现。但从总体讲,目前除少数城市以外,综合物流仍处于低水平。5.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表现出对供应链的热情。怡亚通是一家深圳的从IT物流飞速成长起来的企业,目前,它正为飞利浦的液晶显示器、小家电、灯具等产品提供供应链服务。如果没有专业供应链服务,飞利浦将需要与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的近10个物流服务供应商打交道,而怡亚通将这一复杂的链条整合为一,飞利浦只需通过一个接口与怡亚通合作就可以了。(1)你从这个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2)一个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在竞争中取得先机?(3)试着为一个你熟悉的物流企业设计出供应链网络,并画出供应链流程图。参考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影响现代企业物流的一个着重因素——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

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个方面,物流管理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如: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电子商务等使得一切变得简单、迅速而准确。利用EDI等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加强客户联系,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运行状况的跟踪能力,直至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下面是某企业的供应链流程图。

第十三章城市财政与社会融资1.城市政府的财政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试根据实例分析这些职能参考答案:稳定经济职能;公平收入分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2.图13-3是某市2005—2011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图13-3某市2005—2011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说明了什么?(2)观察该市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变化的趋势,找出其中原因。(3)查阅资料,用这一指标分析城市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