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发展心理学1课件_第1页
新版发展心理学1课件_第2页
新版发展心理学1课件_第3页
新版发展心理学1课件_第4页
新版发展心理学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相关的理论问题简史二、各年龄阶段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框架1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生+发展2心理发展的内涵种系:动物种系演进过程

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

种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心理学

个体:人个体整个生命历程

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3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4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两个加速期)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遗传和环境之争;连续性和阶段性辩证;内动力和外动力平衡;“关键期”问题7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性:过程性+动态性8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定义: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察的设计方式。纵向研究的优点:

1.系统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揭示量变到质变现象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缺点:

1.时效性较差 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会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10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

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1112第三单元心理发展动因一、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高尔顿二、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

14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15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17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心理技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18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1920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由教育教学决定,是潜力的开发。(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只有走在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教学可以是为“人为的发展”。(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技能之上。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2122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论认为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约关系;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代表人物:皮亚杰24Moreexperence=biggerbrain?1、丰富的境(多个在一起,玩具多)2、贫乏(单独的,单间的)的环境3、中等刺激的环境(三组水分和食物都充足)十周后解剖后发现大脑皮层不一样,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251、图式即认知结构,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结构)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量变)。3、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质变)。4、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主动性)27动作图式变化发展过程

图式同化顺应28(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两种;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平衡化29吃苹果宝宝第一次吃苹果30

我会吃苹果了31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一、连续论二、阶段论三、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32量与质示意图在心理发展的任何时刻都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关系,表现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质飞跃之前量积累33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的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示感知动作思维水平(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有了符号功能,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处于表象思维水平

3435(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运算图示,思维特点:获得守恒概念脱自我中心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能够提出假设--演绎推理

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36假设能力假设所有的小鸟都有两个头,明明家养了一只小鸟叫豆豆,请问豆豆有几个头?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会怎么回答?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又会怎么回答呢?37艾里克森: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性本能文化和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鼻祖性本能心理-性发展阶段(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38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39婴儿前期(0—2岁):怀疑—信任---希望

与养育者之间爱护充足—信任爱护不够或没有—不信任40婴儿后期(2—4岁):羞怯—自主---意志

学会说“不”大小便的训练、独立行走得到允许、承认—自控能力和影响环境的能力粗暴或溺爱阻拦—怀疑自己能力41幼儿期(4—7岁):内疚—主动---目标

自己内部需要主动通过各种游戏运动探索外界家庭成员耐心、不禁止、不嘲笑—加强主动性认为活动是坏的、讨厌的—内疚感42童年期(7—12岁):自卑—勤奋---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

与老师之间支持和赞赏—勤奋捣乱和失败—自卑

43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混乱—角色同一性---诚实

同伴交往与自我角色自我意识:同一意识:以前、现在、将来,

自己各个方面统一

44成年早期(18-25岁):孤独—亲密---爱

与异性产生亲密关系与朋友建立友爱关系

45成年中期(25—50):停滞—繁衍---关心

两个方向:教育后代关心个人需要,自我专注

46成年后期(50岁以后):失望、厌恶—完善---智慧、贤明

47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毕生二维动态渐进发展48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早期发展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这种观点包括:影响毕生发展的质量独特性发展变化迅速、显著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关键期?敏感期?49第七单元发展心里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欧洲文艺复兴前:“小大人”2、文艺复兴后:福禄贝尔、达尔文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50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接受

标志:1957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51试题人类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C既无阶段性,又无连续性D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D52()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a)普莱尔

(b)皮亚杰

(c)华生

(d)高尔顿

D53()以认知结构发展为标准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艾里克森

(b)皮亚杰

(c)柏曼

(d)柯尔伯格

B54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A泛灵论B自我中心C思维的可逆性D掌握守恒AB5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认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精神分析论新行为主义456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57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新生儿(0~1月):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58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无条件发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1.生存反射(1)呼吸反射:反复吸气和呼气(2)眨眼反射:闭眼或眨眼59(3)瞳孔反射: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弱光中瞳孔变大(4)觅食反射: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5)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6)吞咽反射:吞咽60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1)巴宾斯基反射:足底被抚摩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2)抓握反射:弯曲手指抓住接触手掌的物体61(3)游泳反射: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作出游泳的姿势(4)行走反射:婴儿身体直立,脚接触到地面就作出象走路一样的姿势。62新生儿的心理发展指标,有三种观点:感觉的产生无条件反射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63第二单元婴儿期生理和动作发展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64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2、动作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65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机能和独立行走。婴儿动作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从内到外,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66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模仿学习条件反射学习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67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68012345678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示意图反应强度最强反映新刺激标准线(最强反应的1/2)69视觉偏爱程序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7071第四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7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试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及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最迅速时期,是对感知能力发展干预和训练最宝贵时期.73视崖装置74二、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从不随意注意(先天的定向反射)——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外部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75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12个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词语记忆能力和表象记忆能力。76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1、语音的发展: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2、词汇的发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3岁,1000词.

77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Chomsky)。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78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对成人的语言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言语学习的能动性79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气质

巴斯根据婴儿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划分: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80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按节律性、适应性、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81

情绪的发展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相似性物体再认阶段——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82笑的发展:

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无选择社会微笑----有选择的社会微笑。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的哭——不适应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主动的操作性哭

83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社会性参照功能84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85陌生人情景实验8687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88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89试题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确的说法是()。

(a)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b)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连续阶段,经无差别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有差别反应阶段

(c)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

(d)婴儿在特殊情感连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正确答案是acd

90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未发生9-12个月:自己是活动的主体(初步)12-15个月: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明确)(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18-24个月: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具有了适当的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时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91试题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形象思维的建立

(d)逻辑思维的建立

A92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主导着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各种学习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93游戏的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认知论: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游戏促进了认知发展。94游戏水平的发展婴儿早期婴儿中期婴儿末期幼儿期童年期95

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机能游戏:亲子游戏模仿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主题性替代性想象性创造性过程性规则性游戏96试题在童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象征性游戏

(b)亲子互动游戏

(c)规则性游戏

(d)实物游戏

C97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幼儿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记忆策略的发展以记忆广度划分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无意记忆占主导)无策略(5岁前)、过渡阶段(5-9岁)、主动而自觉用策略(10岁后)短时记忆先快后慢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容易运用机械记忆,二者相互作用)3岁3.91,4岁5.14,5岁5.69,6岁6.10视觉复述策略(不断注视,强化记忆)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特征)复述策略(不断重复)98形象记忆与词的记忆年龄实物(10)词(10)3-43.91.84-54.43.65-65.14.3转引自李丹99二、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具体形象性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到“为什么”认知发展的趋向性自我中心现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幼儿末期按事物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出现形象概括水平,抽象逻辑处于萌芽状态)有一定计划性和预见性100101三、幼儿想象的发展无意想象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在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102第三单元、幼儿期言语的发展1、特点:发展迅速、词汇数量增加最快、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发展具体表现词汇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发展量的增加(3-4岁增加量最大70%,3岁-1000,6岁-3000,7岁-4000左右)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对话语向独白语词义深化(笼统含糊---具体---概括性增加)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从情境语向连贯语类的扩展(名、动、形、数、量词;名词中具体名词占80-85%,动词中外显动作行为词汇约占85%)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103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自我情绪的发展: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104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指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自主欲求也逐渐提高。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对父母的帮助、指示、禁止总要用“不”来反抗。发展中的正常现象矛盾的焦点:孩子的“长大感”和父母认识不足的矛盾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105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促进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106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的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107(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复述策略组织和系统化不断重复记忆材料帮助记忆按照识记材料的意义联系帮助记忆背诵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5岁10%有复述行为,7岁有60%,10岁有85%)归类:按照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纳系统化:按体系整理相互关联的信息,并使之条理化颜色、图形、功用、概念巧妙加工策略:如何记电话号码?108下面哪个和是一类?109二、思维的发展(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1、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9-10岁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期。110(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11水平1马就是马同义重复就是那个白龙马典型事例有尾巴的非重要特征水平2有四条腿外部特征给人骑的功用特征水平3一种动物,它吃草概念什么是“马”?112(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1)掌握守恒(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性、两维互补性

113(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8岁儿童处于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114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1、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多方面评价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自我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和自信心密切联系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认知策略榜样的作用教养方式115二、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116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方法:对偶故事被试者:4-12岁

两个孩子,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刚。小明帮妈妈洗碗打碎了15只盘子,小刚爱吃糖,打碎了妈妈的一只盘子、、、

117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道德相对论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118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又称利他行为针对他人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分享(1岁以内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欺负类型:身体欺负直接语言欺负间接欺负亲社会行为需要条件是:道德动机的发展;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欺负发展特点1193、童年期同伴关系同伴交往中人气特点受欢迎儿童: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不受欢迎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现不良主意和恶作剧受忽视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1204、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对友谊的认识发展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约3-5岁,一起玩的就是朋友相互接近单向帮助关系-约6-9岁,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即朋友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双向帮助关系-约9-12岁,相互帮助,顺利时的合作,不能共患难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亲密且相对持久共享关系-约12岁后,相互信任、帮助、分享,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1215、童年期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教养关注重点控制力量表现:共同相处时间减少关注儿童时间减少幼儿期-游戏,情绪等小学阶段-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1226、儿童人际交往的变化趋势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123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从11、12岁到15、16岁。124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个显著加速期125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126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127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分离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128129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关于我的思考)二、情绪变化特点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130三、自我中心的特点:独特的自我假想观众131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与第二反抗期异同:年龄阶段:2-4岁10—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期)共同点: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要求独立自主;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3.区别: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按自我意识行事,和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要求人格的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132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外显行为激烈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133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渡过逆反期父母需要理解和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2.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现在的孩子是美国式孩子,而家长还是中国家长”3.父母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134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135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136第二单元青年期的思维发展(一)阶段性特征

(帊瑞)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就错。(内向,外向)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不同的方法都有优缺点,横断,纵向研究)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一种方法,对你好,对我不一定好137二、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好中有坏,发展性,包容)影响青少年辨证逻辑思维的因素:1、掌握知识的程度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3、个体思维品质。初中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期138例如:“约翰酗酒,尤其是在宴会上。他的妻子玛利警告他,如果再酗酒,就带着孩子离开他。但约翰在一次办公室聚会中又酗酒了。玛利会离开他吗?”139青少年:“玛利会离开他,因为她这样说过。”成年人: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人们的解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140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概念: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对自身连续性和同义性的认知。自我概念的特点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自我探索他人的评价同龄人的认同

141确立自我认同和防止社会角色混乱时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同一的过程;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142同一性症候群:同一性意识过剩选择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保持距离时间前景的扩散勤奋感的扩散否定同一性选择143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发展水平发展定向阶段发展特点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服从成人或规则,避免惩罚功利取向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即正确习俗水平好孩子取悦别人,塑造社会赞同形象好公民强调服从法律与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法律是可通过协商改变条文普遍道德原则生命价值、人类正义等14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个要点: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环境和社会环境只能改变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