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 省一等奖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 省一等奖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 省一等奖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 省一等奖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 省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材分析]本课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相结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设计]新课导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但是巴黎公社只能是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呢【本课线索】: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

讲授新课: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一、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中国出现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二、过程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新民丛报》1902年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思考: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总结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①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朱执信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③无政府主义者:曽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材料:材料一、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材料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材料三、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鼓舞,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可以得到其他大国的尊重……不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粉碎了他们的憧憬,他们开始怀疑他们早先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作为爱国者,他们投向了马克思主义。——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总结:广泛传播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先进宣传者——李大钊、陈独秀(要求学生快速看书,找出有效信息)李大钊: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①利用文章宣传: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开设课程利用讲坛宣传:1920年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材料、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李大钊《庶民的胜利》1、“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潮流”是指社会主义运动。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2、根据材料,分析李大钊对于“这种潮流”的态度。首先他认为“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必须要“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警告人们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材料:“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窗纱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瞿秋白

⑴、原因:①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②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③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⑵、新思潮竞起的表现:空想社会主义:①无政府主义;②新村主义;③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加入,自由退出。新村主义: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工读互助团:劳心和劳力、工与读相结合,建立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改良主义:①实用主义;②基尔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起源美国,胡适是其在中国的主要宣传者)基尔特社会主义:改组工会,扩大工会的范围,把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包括在内。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起源英国,梁启超是其代表)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不同点: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伪社会主义,而实用主义则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之后(1)各种思潮的争鸣论战A、问题与主义之争①、论战的产生(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代表:胡适和李大钊):②、问题与主义之争材料1:“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材料2:“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材料3:“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是很危险的。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4:……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③、“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什么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④、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材料1:“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不应提倡社会主义。而发展实业,只有依靠绅商阶级。要靠绅商阶级,就不能发动革命。……现在对中国改造的方法,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当开发财源。……应当从教育入手,把人民知识增高,到那个时候,再采用社会主义。”梁启超材料2:“发展实业,增加社会财富,这些都对。但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发展实业创造条件。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不仅受本国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且受国际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压迫,民众中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革命的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和平改良的办法已经被无情的事实所证明:在中国行不通。陈独秀影响:通过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使其更广泛的传播。⑵、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失败原因有哪些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⑶、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组织研究性的组织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材料: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在景山脚下的北京大学三院,开辟了几间活动室,“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们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亢慕义斋”,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屋”。这里诞生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共产主义者,在研究会的19名发起人当中,就有16人后来成为中共早期党员或青年团员。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当时国内搜集马克思主义读物最多的地方。会员们学习外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们还先后翻译了二三十种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李大钊周围的这批年轻共产主义者当中,就有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的26岁的毛泽东。毛泽东从李大钊那里了解了更多马克思主义知识,并借来一些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正是1920年在北京期间,毛泽东首次读到《共产党宣言》,并受到深刻影响,从此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阅读本课第三标题回答: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进一步广泛传播的有何重大意义(即对这一子目的小结)11919年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了考验21920年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31920年组织研究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4马克思主义者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18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本应收回被帝国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