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整版课件_第1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整版课件_第2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整版课件_第3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整版课件_第4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第二专题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21345布置作业6情境导入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微课:片段解读:人物心理描写.mp4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二战爆发时,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1972年因“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中篇小说《关怀的围攻》等。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本文发表于1950年,战后的德国文学是在废墟中开始重新建立起来的,海因里希·伯尔作为战后的新一代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篇小说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作品的基调灰暗、沉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像“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也是人们失去理智和人性后的疯狂行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德国人民对战争灾难的认识。写作背景理清思路研读课文有人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一个受欺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兵;也有人认为,“我”虽然受欺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有所觉悟。“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自主探究观点一:“我”并没有觉悟。文中写外面重炮在轰鸣,“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并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年轻一代,战争教育使“我”这类青年异化为战争狂人。“我”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了解侵略战争的本质。观点二:“我”有所觉悟。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的语气之中隐含着对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仅仅一句话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做题目有什么好处?【提示】(1)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2)通过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3)巧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合作探究这句话本身的含意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文中这个学生具有代表性,即以点代面,点出了当时的那一代的青年的性格面貌。2.本文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中“我”的叙述给读者造成了怎样的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我”到底受了什么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成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这些悬念推动情节的展开,读者也在团团疑惑中不断追问探索。这些悬念在小说的结尾得到落实,一是“我”发现自己3个月前写在黑板上的铭文,证明“我”身在母校;二是“我”被锯掉双臂和右腿,交代“我”伤势如何;三是“我”认出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是门房比尔格勒,找到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使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揭示主题。悬念叠加的写作方式,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3.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对战争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提示】“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我”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又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通过一名17岁、入伍仅3个月的伤兵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