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唐诗三首 课件【知识建构+精准突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八课 唐诗三首 课件【知识建构+精准突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八课 唐诗三首 课件【知识建构+精准突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八课 唐诗三首 课件【知识建构+精准突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八课 唐诗三首 课件【知识建构+精准突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到陆浑山庄【唐】宋之问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木芙蓉【唐】韩愈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秋日望【唐】刘沧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唐诗三首听音湖实验中学郭长城1梦游天姥吟留别2登高3琵琶行并序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早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二十五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李白先后结识杜甫、高适,三人结伴访仙求道。安史之乱期间,李白颠沛流离,加入永王幕僚,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后永王兵败受牵连入狱。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病死当涂。

李白生于盛世,渴望建功立业,虽醉心黄老之学,但李白一生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被后人誉为“诗仙”,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体,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梦李白》

歌行体是汉乐府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风的一体,篇幅、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保留着汉乐府叙事的特点、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歌行体古诗大多可以配乐歌唱,有乐曲之风,命名时常以“歌”“行”“歌行”“吟”“引”“谣”作标志。文体常识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以为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一年后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本诗是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入梦前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始要“谈瀛洲”?文本探究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烘托出天姥的雄峻巍峨和神秘,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入梦之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时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方向不定。我迷恋着花,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突然间仙府的石门,“轰隆”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我欲因之梦吴越。过渡句(现实——梦境)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将几幅画面找出来,每幅画面包含哪些景物?有何特点?)月夜剡溪图白昼登山图山中夜景图夜间仙会图月夜剡溪白昼登山夜间仙会恬静幽美壮观雄奇惊悚震撼盛大欢乐奇幻梦境愉悦神往迷醉神荡悸动惊恐惊叹艳羡景境情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不觉间飘飘然,得道飞升。山中夜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醒后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走他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主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句,是梦醒后的感悟,一吐诗人在京三年的郁闷之气,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说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颇具代表性。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更是诗人李白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宁愿寄情山水,也绝不向权贵屈服,也绝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的思想,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语言灵活。句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艺术特色1梦游天姥吟留别2登高3琵琶行并序知人论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无所收获。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老杜、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写作背景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寄寓夔州时写的。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杜甫晚年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五十六岁的多病之身(三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离家万里,“飘泊西南天地间”;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重阳佳节,杜甫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朗读节奏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情感郁积丰富深厚——沉郁语言韵律屈折有力——顿挫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汹涌的长江水波涛滚滚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文本翻译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雄浑高远,肃杀凄凉。首联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①迅疾的秋风②高远的天空③哀鸣的猿猴④清朗的小岛⑤洁白的沙地⑥盘旋的水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羁旅漂泊孤独无依苦闷哀婉颔联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韶光易逝,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长江不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但杜甫的写景天地阔大,虽凄苦冷落却并不消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处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异地他乡,独自一人。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表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年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人到暮年而壮志未酬之虑

连年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登高》一诗为呈现了一个具有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探究案杜甫的人生之悲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艺术特色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艺术特色李杜友谊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32岁的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后来诗人高适也加入了漫游的队伍。天宝四载(745年),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遣怀》《昔游》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1梦游天姥吟留别2登高3琵琶行并序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初读感知

1、小序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2、通过对小序的学习和对诗歌的诵读,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概括第一段内容节日PPT模板/jieri/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了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将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景物描写概括第二段内容江上聆听琵琶曲节日PPT模板/jieri/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谁人能解琵琶语序曲第一乐曲:开始第二乐曲:发展第三乐曲:高潮曲终:结束以议评声以喻摹声以形绘声调音雄浑激昂气势恢弘不同凡响节日PPT模板/jieri/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景物描写概括第三段内容歌女倾诉身世苦节日PPT模板/jieri/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春风得意少年时命运抗争诉悲愤年长色衰守空船四弦一声如裂帛四弦一声如裂帛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凝绝不通声暂歇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间关莺语花底滑音乐旋律梦啼妆泪红阑干课堂探究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门庭若市年轻貌美昔日欢笑独守空船今日辛酸年长色衰运用了对比手法,琵琶女自诉凄苦身世,是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概括第四段内容同病相怜伤迁谪课堂探究诗人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形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课堂探究为什么诗人会和一个从未谋面的琵琶女产生共鸣呢?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知音概括第五段内容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白居易才貌双绝昔才高位显名动京师年长色衰今被贬放逐漂泊憔悴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为何流泪?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秋日送别感伤之泪;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泪;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抒发了自己遭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对社会动乱,人事无常的深切感慨。《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月夜弹琵琶月夜听琵琶歌女话身世之苦诗人述迁谪之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白居易明线暗线开篇置景营造氛围结篇点题抒发感情引出引出双线结构一以乐女弹奏为线索,又以诗人感受为线索,情感共鸣,一明一暗,一实一虚,虚实相生。知音难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艺术特色层次分明,故事完整,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叙事。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浓厚。刻画细致,语言生动。写人写事多用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把人物的举止神态、内心活动写得生动、形象、简洁。大量运用比喻描摹乐声,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拓展:文字里的音乐名句诵读1.铿铿锵锵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牛殳《方响歌》)2.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张祜《王家五弦》)3.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4.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5.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白居易《五弦弹》)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7.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8.金庸《笑傲江湖》对箫声的描写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潇潇,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9.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对歌声的描写

他唱着,他的歌声的每一个音都给人一种亲切和无际广大的感觉,仿佛熟悉的草原一望无际地展开在你前面一样。我觉得泪水在心中沸腾,从眼睛里涌出,忽然一个暗哑的、隐忍的哭声使我大吃一惊……我回头一看,酒保的妻子把胸脯贴在窗上,在那里哭。雅科夫急速地向她一瞥,唱得比以前更加响亮,更加甘美了,伊凡内奇低下了头,眨眼把脸扭向一旁……浑身软化了的糊涂虫呆呆地张开了嘴巴站着;那个穿灰色长袍的农人悄悄地在屋角啜泣,悲戚地低语着,摇着头;连野老爷的铁一般的脸上,紧紧的靠拢的眉毛下面,也慢慢地流出大粒的眼泪来;包工师把紧握的拳头放在额前,身体一动也不动……要不是雅科夫在一个很高的、特别尖细的音上仿佛嗓子崩裂了似的突然结束,我真不知道全体听众的苦闷怎样才能解决呢。没有一个人喊一声,甚至没有一个人动一动;大家都仿佛在等待着,是否他还要唱……写作练习:请选取一段名曲,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写出听曲的感受。我凝听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乐曲的旋律如波涛汹涌的海浪撞击着我的五脏六腑,如暴风骤雨将我的灵魂荡涤得一尘不染。在乐曲声激越处,我的眼前战火纷飞,耳边嘹亮的号角声像闪电、像雄鹰划破乌云翻滚的天空,使我不由得热血沸腾。什么风花雪月、低吟浅唱的曲调,在这样的旋律面前,都仿佛山间溪流相比于浩浩江河,百尺土丘相比于莽莽雄峰,全部显出了幼稚、浅薄和无聊的本质,一切的郁闷、烦恼、贪欲、嗔痴、自恋,统统都显现出卑劣低俗。在音乐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和昂扬的奋进力量,感受到了一股真正的正气、勇气和斗志。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静下心来聆听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它会带给我战胜挫折的力量,带给我渡过所有难关的勇气!文学常识:唐诗的发展阶段(1)初唐(618-711):自唐高祖开国至唐玄宗以前。①诗风转变:从六朝浮艳诗风变为刚健清新的诗风,内容从宫廷向社会转变。②代表人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首倡革新的陈子昂。(2)盛唐(712-761):盛唐气象。诗歌极大发展,内容更为丰富,格律诗写作日趋成熟。两座高峰:浪漫主义高峰:李白;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两大流派: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3)中唐(762-826):从代宗到敬宗为中唐时期。

在德宗贞元和宪宗元和年间,是唐诗发展中几乎可跟盛唐媲美的繁盛时期。两大诗派:①写实讽谕的“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②写险怪奇崛的诗派:韩愈为领袖:孟郊、贾岛、卢仝、姚合。(4)晚唐(827-907):文宗以后为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唐末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罗隐、陆龟蒙。晚唐写词的人多了起来。国庆语文作业(1)完成国庆语文自主学习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贴条形码。(必做)(2)准备一个精美的本子做积累本,特别是国庆后当周展示的01-10号。(3)把《3+2》大书小书写到上课进度处,及时订正。(选做)理解性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5.《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