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轮复习课件_第1页
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轮复习课件_第2页
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轮复习课件_第3页
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轮复习课件_第4页
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轮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反映了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思想界的什么变化?百家争鸣----儒学独尊回顾篇------冷落与打击——春秋至汉初的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对儒学有哪些贡献?概括先秦时期儒学的基本内容?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会被冷落?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各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儒家思想倡导的“仁”和“德”,对于热衷于争霸中的诸侯没有吸引力;国家分裂割据,缺乏实施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荀子:“仁义”“王道”“礼法并施”回顾篇------被冷落的命运强调仁政、民本、道德教化

焚书坑(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焚书坑儒儒生抨击时政,是古非今,不利于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回顾篇------受打击的命运辉煌篇----新生与独尊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课标要求考纲规定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2、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内容3、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新生与独尊——儒学之正统地位的确立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治身(养生)、治国两个方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黄帝老子聚焦看----新生与独尊的背景

既然黄老之学的实施对西汉初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聚焦看----新生与独尊的背景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记·周勃世家》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大问题: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无为---有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转变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学通过自我调整与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聚焦看----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背景董仲舒(前179-104年)《春秋繁露》经济:政治:思想:读课本第13页,说说董仲舒是怎样改造儒学的?这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组成上的什么特点?1、新儒学的组成(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特点一:以儒学为基础,外儒内法,兼采各家聚焦看----董仲舒改造新儒学2、董仲舒的新儒学由哪些内容组成?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聚焦看----董仲舒改造新儒学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调君主权威以加强君权并抑制暴政

限田、薄敛、省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文化专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既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也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适应了加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礼)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及作用—最主要的发挥和创新1、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为基础,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内容;2、具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

特点内容上:针对土地兼并百姓困苦提出薄赋敛、省徭役、限田等主张——继承“仁政”“民本”思想,缓和阶级矛盾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体验高考

(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思想文化专制。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②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①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与官方正统地位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局限性:①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②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目的:4、实质:5、影响:(根据课本13页最后一段大小字内容概括)政治上:思想文化上民族方面:

——体验高考——

2、[2012•天津卷〈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材料: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聚焦看----独尊地位的确立【知识延伸】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聚焦看----独尊地位的确立3.(2010·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此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信息有“汉武帝”、“公孙弘”(时间、人物信息),“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意为一个平民百姓因为熟悉《春秋》而得到高位。春秋是儒家经典),“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天下的读书人纷纷仿效,成为一种风气)。综合材料的意思,说明儒家的地位提高,可以获取高官之位,形成向学之风。D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合作探究】聚焦看-----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思想来源

主张地位与统治者关系讨论问题聚焦看----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公羊春秋》、阴阳、黄老、法家仁、礼、德;仁政、民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百家之一,民间学说正统思想、官方学说批判时政维护现实统治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想一想新儒学新?形成:内容上: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体现了外儒内法,兼采各家的特点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为基础,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内容,具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

③地位上: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学说,确立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④与统治者的关系上:由先秦时期的批判暴政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转向承认现实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的统治沉思篇----凝聚与固化

——汉之后的儒学影响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合作探究】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又是要摒弃的?客观看----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可取摒弃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2、仁政思想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客观看----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又是要摒弃的?从三个篇章分析儒家地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顾篇--冷落与打击春秋至汉初的儒学辉煌篇—新生与独尊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沉思篇—凝聚与固化汉之后的儒学影响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同时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时代需要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课堂小结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什么?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4、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政治:必修①:(1)加强中央集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