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补充: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知识_第1页
知识补充: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知识_第2页
知识补充: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知识_第3页
知识补充: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知识_第4页
知识补充: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知识考古遗址中反映的早期农业情况我国农业出现的时期,大约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其中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这个时期。这些地方的农业都有明显的进步性。位于河南新郑县西北7.5千米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进行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裴李岗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数据为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南20千米的磁山遗址,发现的石器很多,共有三百多件,与农业有关的工具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157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62个发现有粮食堆积。在第二个文化层中,发现188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18个发现有粮食堆积。这些粮食均已腐朽,堆积的厚度,现存0.3~2米,共有10个窖穴的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这些粮食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不久风化成灰。根据标本灰象分析,发现有粟的痕迹。估计这些储存的粮食,很可能就是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粮食作物。磁山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致在公元前5405~公元前5110年,距今七千多年。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的河姆渡遗址,文化遗存很丰富。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骨器、木器、石器、陶器等,还出土了骨耜和木耜。尤其是骨耜,制作水平高,数量多,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稻秆,有的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形成的堆积层,厚度有20~50厘米。稻谷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籼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河姆渡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中国农业文明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国家政治精神也体现着农业精神,表现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中国古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在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手工业和商业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相比,是末,不是本。商周时农作物的种类商周时的农作物种类,有属于谷类作物的黍麦等,也有属于经济作物的桑麻等。记载商朝谷物品种的资料,主要见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记的谷物名称的字,至今也并没有全部认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属于谷物的有黍、麦、禾、粟等。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谷物。在文献记载中,稷常与黍字连称。黍和稷这两种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没有粘性。所以,在商朝,主要粮食作物黍、稷、麦、稻等都有了。到了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粮食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逐渐普及春秋时期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镈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但出土的铁农具数量不多,器类也很简单,说明春秋时期还只是使用铁农具的早期阶段。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镢6件,锄1件,镰1件,铲1件。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锄1件,4件。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出土各种铁范87件,其中包括:锄范3件,镰范2件,镢范47件。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器近80件,其中包括有: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河南洛阳战国粮仓遗址出土铁器126件,其中包括镈4件,镰29件,15件,铲13件。同期出土的石器农具、骨器农具、蚌器农具较少,说明战国时期,铁器农具已开始逐步取代石、骨、蚌器农具。铁器手工工具和铁器农具的广泛应用,直接导致田土的大量开垦。

两汉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秦汉时期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与牛耕,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盐铁论·水旱》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此外,还有辽宁、福建等边远地区。主要铁农具因地而异。总的说来,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犁有大、中、小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地质和耕作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发现了铁犁壁,这是在耕地时使用的一种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西汉铁犁壁的发现,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年左右。西汉初期,牲畜比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淮南子·主术训》说:“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耜耒而耕,不过十亩。”大约在汉武帝以前,耕作方式仍然以使用人力为主。为了促使牲畜繁殖,封建国家对盗马与盗牛者给予严厉处罚。武帝初年,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抬杠,即《汉书·食货志》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耦耕”。但在一些“地势温湿,不宜牛马”的地区,农民仍然用人力耕作,负担而行,劳累而寡功。考古资料表明,东汉铁制农具出土地区比西汉进一步扩大,新疆等地也发现了犁铧。从出土的画像石和壁画可以看到,东汉耕犁的结构比西汉也有了改进。江苏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的犁铧,装在犁床之上另一部件的前端与犁箭交叉,表明可以上下移动,用于控制深浅。从上述图中可看出,当时已用牛环、牛辔导牛,因而图中只绘刻一人扶犁驱牛。这种牛耕方式已超越二牛抬杠式阶段。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由此可见牛耕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曲辕犁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重大改进:①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②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赵过推广代田法的实行情况汉武帝时,赵过提倡推广代田法。赵过的代田法由《吕氏春秋·任地》的“上田弃亩,下田弃圳”发展而来,两者都是实行条播。代田法的优点是能防风抗旱,增加单产,代价是要投入更多的牛力、人力。赵过推广代田法的艰难过程,反衬出代田法与当时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也反衬出当时牛耕远未普及。当时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不是“上田弃亩,下田弃圳”,而是不分垄圳的撒播。既然是撒播,就很难实行中耕除草,更不可能“五耕五耨”。代田法的特点是圳垄相间,岁代处,因而每年耕种的只是当年要种庄稼的部分,亦即农史学者所说的“半面耕”。既然是“半面耕”,就不大可能再耕再耨。当时犁耕的效率也不高,一张犁要二牛三人。赵过推广代田法,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既有试验田的示范,又有对令长、三老、力田的培训,还令工巧奴为作农器,更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推广的范围仍仅限于边郡一些屯田区、太常公田与河东、弘农、三辅地区。而且,推广的时间也不长,武帝以后,即未再见实行代田法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旱地的耕耙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具的种类明显增多。《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计20多种,其中包括犁、锹、锄、铁齿楱、陆轴、木斫、耧、铁齿杷、、镰等。其中铁齿楱、陆轴、铁齿杷等新出的农具,都与当时逐步成熟的犁、耙、耢耱旱作技术体系密切相关。《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齐民要术》强调耕之后,就要耙与耢。所谓“耙”就是用铁齿楱、铁齿杷等把土块耙碎。铁齿楱也是用牛牵引,甘肃嘉峪关出土的画像砖和甘肃酒泉丁家闸出土的壁画牛拉铁齿楱耙地的图像。耙地时,人站在或坐在铁齿楱上驾牛,以增加重量。“耢”也就是“摩”、“耱”、“盖”。先秦秦汉时期称碎土与平整耕地这道工序作“耰”或“耨”。秦汉时期的“耰”,是手执的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强调耙、耱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旱亦保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夏少雨,蒸发量大,容易因为干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意义十分重大。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基本上也都是沿用这一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此渠称龙首渠。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隋唐时期的耕作制度隋唐五代土地休耕现象少了,复种的情况逐渐增多,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复种。气候温暖的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地区较早就是“谷麦岁再熟”之地。贞观十四年640年秋,唐太宗欲往同州打猎,栎阳丞刘仁轨劝谏说:“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护,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直据寻常科唤,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这说明当时北方旱田实行粟与冬小麦复种的两年三熟制已经比较普遍。南方如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