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_第1页
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_第2页
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_第3页
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_第4页
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教育科研方法论文开题报告院(中心):教育学院学科、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指导教师:研究生:张丽入学年月:2013年论文题目: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开题报告日期:2014年4月题目名称及来源题目名称:探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二)题目来源自拟研究题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对初高中班级的学生实施奖惩管理的制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成长期间能够合理的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激励进取之心,保持自信,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其次,奖惩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利用,大大提高了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效率,促进班级管理的水平。虽然奖励和惩罚已经被广泛的运用教育实践当中,奖惩的作用也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和接受,但基于奖惩现象在基础教育管理中,操作和制度都不规范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满足学生学习进步的需求,甚至违背了最初实施奖惩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奖惩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化,对奖惩功能、奖惩形式、奖惩原则、奖惩项目、奖惩条件、以及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奖惩教育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深化认识和规范操作,在执行奖惩教育过程中,精心组织和计划每个教育细节,有目的、有计划、恪守规范去追求奖惩教育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在严格并慈祥的教育中增加自信,提高素质,激励和促进各方面进步,做到既经得起表扬也承受的起批评,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进自己,这也是实施奖惩教育的最初目的所在。奖惩制度的规范化,加强了班级管理的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研究现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奖励都对促进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历士多德认为奖励能够建立理想,即他认为奖励具有帮助人类确立目标的功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从儿童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他认为奖励具有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的功能,教师应该帮助儿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巩固优点。传统教育的代表赫尔巴特则根据当时的社会及教育实践,总结了套具体的管理措施,即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批评、提醒、警告、权威与爱,以及站墙角,剥夺自由、挨饿、反绑、关闭、打手等体罚与变相体罚手段。他比较侧重的是具体的惩罚方法,能给人们以具体的指导。关于管理的方法,他认为威吓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监督以及与此相连的命令和禁止;最后是包括体罚在内的处罚。同时,他还把威信和爱作为两种辅助的管理方法。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持无奖惩教育观,她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萌芽的尊严感。她认为儿童本质上是自我教育的。成人没有必要强迫儿童学习,或使用惩罚与奖励。美国教育家大卫.埃尔坎特也认可蒙台梭利的观点,他指出,经历过蒙台梭利教育的成人往往是独立的、自我发动的和自主的学习者。古语就中有:“棒打出孝子”、“戒尺”等说法。孔子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汉·王符《潜夫论·实贡》中有“赏罚严明,治之材也”的观点。《汉书·张敞传》中也有“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的说法。民间很多但语,比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说明惩罚广泛为大众所接受。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赞成惩罚,比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起草小组成员劳凯声认为,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等于禁止批评和惩罚。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就不能简单地提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问题。中国期刊网上查得己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对惩罚尤其是体罚的现象和对策研究的较多。其中,有的研究对奖励、惩罚、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概念的定义和范围模糊,泛泛而谈。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奖惩进行了探讨,但大部分也都是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奖惩问题。即使有些人谈到了对青少年的教育奖惩,也通常是笼统的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混在一起进行研究。比如江西师范大学肖庆华2004年写了《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一文,主要从惩罚的成因、不合理惩罚的问题和预防、合理惩罚的意义和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李远岱2005年写了《中学教育过程中惩罚现象探析》一文,主要从惩罚的必要性,中学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天津师范大学史微2007年写了《学校教育中惩罚问题探究》一文,主要从惩罚的认识问题、归因、原则和对策等方面做了探讨;贵州师范大学赵文碧2007年写了《中学教师惩罚教育的研究》一文,主要从教师层面分析中学的惩罚现象。吴娴兰在《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主要侧重于奖惩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她根据惩罚对象将赏罚分为直接赏罚和间接赏罚。王呈祥在《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一文中,侧重于从教师的惩罚措施形式的角度,将教师的惩罚方式具体进行分类;云南师范大学郭祖全2004年写了《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教育艺术探究》一文,侧重于对奖惩的形式,奖惩中存在的问题和奖惩的方法的研究总结等。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一)主要内容引言1.1研究缘起和意义1.2研究现状1.3研究思路、创新点1.3.1研究思路1.3.2本文创新点奖惩制度的理论研究2.1奖惩的概念界定2.2奖惩的管理理论2.3奖惩的其他学科的依据2.2.1奖惩的心理学依据2.2.2奖惩的法学和社会学依据2.4其他相关理论班级管理中奖惩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实施3.1班级管理中奖惩功能的研究3.2班级管理中奖惩形式多样性研究3.2.1班级管理中物质奖惩手段的研究3.2.2班级管理中精神奖惩手段的研究3.2.3班级管理中竞争奖惩手段的研究3.2.4班级管理中标兵奖惩手段的研究奖惩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4.1奖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4.1.1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对应的奖惩手段4.1.2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应该深入了解不能盲目实施奖惩4.2奖惩制度在班级管理中的规范化研究4.2.1班级管理中奖惩实施的原则4.2.2班级管理中实施奖惩对象的条件界定对奖惩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思考5.1健全奖惩制度和明确奖惩目的5.2加强教师管理艺术的熏陶5.3加强教师、学校、家长的沟通合作主要结论结语(二)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奖惩制度、激励法、教育法学的政策性和理论性资料。访谈法:采访10名教师,其中包括不同学科的教师,还有班主任和领导等;年龄覆盖不同的年龄段。采访10名学生,其中包括不同性别、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访谈的问题包括目前高中教育中奖惩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奖惩的频率是否过于频繁,常用的奖惩的方式有哪些,奖惩的领域和范围是否合理,奖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针对目前高中教育中教师对奖惩的认知和对实际奖惩的感知奖惩的认知和实际受奖惩的感知进行调查。四、进度安排2014.4-5理论研究阶段奖惩教育的理论研究2014.5-6资料分析阶段根据收集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2014.6-7论文撰写阶段在理论分析和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2014.7-2014.8论文定稿阶段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五、研究难点及对策(一)研究难点1、对不同个性特征以及特殊情况的学生实施的奖惩形式和方法不同。2、各个地区的学生和教师的素质会影响奖惩教育实施的效果和接受程度。(二)解决方法1、通过查阅现有资料及相关数据资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相应方法。2、阅读大量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著作论文,选择合适的奖惩教育。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BernardWeiner.Historyofmotivationalresearchineducation[J].JournalofeducationalPsyehology,1990}Vo1.82,No.4.616-622[2]DavidM.Walker.TheOxfordCompaniontoLaw.Oxford:ClarendonPress,1980[3]美.B.R.赫根汉.人格心理学[M].作家出版社.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26-30[4]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4[5]陈桂生.师道实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辞源.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635[7]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6[8]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9]高立磐.关于体罚学生的法律问题及初探[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9.7[10]龚珊珊.教育中奖惩的正负效应及其使用艺术[A].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6,26(3)[11]巩利群.中学教育中惩罚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6[12]转引自巩利群.中学教育中惩罚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6[1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35[1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骆舒洪.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01(11).[16]张继龙.班级工作中的几种激励方式[J].宁夏教育,2002(7-8).[17]夏鑫.运用激励教育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J].科技信息,2009(10).[18]冯洁.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科学教育,2009(5).[19]丁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我的班主任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滕青.激励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2(2).[21]张卫群.论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22]越振宇.奖励的科学与艺术[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23]王艳红.浅谈激励教育与魏书生教育管理实践[J].教育科学,2001(2).[24]王颢.激励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参考,2007(9.[25]李锡毅.当议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及其思考[J].教学与管理学版),2003(8).[26]赵国锋.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激励艺术[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5).[27]李相玲,张稚茹.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提高班级管理效能[J].林区教学,2007(6).[28]刘海平.略谈高中班主任的语言激励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29]赵雪.激励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30]张克听.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31]唐正华.情感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3(10).[32]徐凌云,让教师的激励托起一轮太阳[J].教书育人,2002(5).[33]代波.激励机制的建立,现代班级管理的策略选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12).[34]刘浩元,李晓倩.浅谈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激励方式[J].天津教育,2001(3).[35]杨连山.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1(1).[36]史微.学校教育中惩罚问题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37]苏学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知识出版社,2002.4[38]孙云晓.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J].中小学教育,2003,1[39]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40]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41]王东升,李娅娜.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120[42]王芬莲,孙德玉.教育惩罚的运用艺术[J].教育科学论坛,2007,10[43]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