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_第1页
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_第2页
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_第3页
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_第4页
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七讲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1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地貌的主要特征。

课标解读: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能运用基础知识,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2新课导入: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

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是在桂林,他的位置是在漓江的兴坪段,这个必须坐漓江里面的游轮才能去到那。新课导入: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3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流水潺潺,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形态各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问题探究: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4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在这种海岸的海湾部位,可见有海滩、离岸堤、沙嘴、水下沙坝等;还有些海岸滩地宽广、滩坡平缓,岸上地势平坦,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另外的一些海岸被植物所围绕或覆盖,主要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中国的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地区。问题探究: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5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冰川地貌有尖状金字塔形的角峰、刀刃状山脊、冰川槽谷(U形谷)、冰斗。中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问题探究: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6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提示: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海岸地貌是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冰川地貌是冰川对地球表面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问题探究: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7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8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由来

喀斯特是一种地质地貌的称谓,这个称谓源于现斯洛文尼亚西南部、并延伸至意大利东北部的石灰岩高原地区。19世纪后期,南斯拉夫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发育的各种奇特的地貌进行广泛研究,并采用当地的地名命名这种地貌,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地质学术语。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世界最为普遍的地貌,但形态最为丰富,约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我国有喀斯特地貌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130万平方公里为地表喀斯特,70万平方公里为地下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南方,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分布最广。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由来9详解教材:岩溶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地形。其中物理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次要的,而化学的分解和沉淀过程是主要的。上面这个化学反应式是可逆的。①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反应向右侧进行,石灰岩被溶解。②当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时,反应向左侧进行,石灰岩被沉淀出来。岩溶地区的多种多样的地形也就是这两个过程作用形成的。详解教材:岩溶作用10详解教材: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具有可溶性:石灰岩、硫酸盐岩、岩盐都是可溶的,但由于硫酸岩、岩盐分布范围小,石灰岩分布面积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只在石灰岩地区才发育典型。2、岩石具有透水性:因为不透水的岩石,只能在岩石表面产生溶解和沉淀,不能深入到岩石内部。这样也就产生不了丰富的地下喀斯特地形。3、水具有溶解力:这取决于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数量多少、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水的温度高低。温度高反应快,溶解石灰岩的数量就多。4、水具有流动性:不流动的水会很快饱和而失去溶解力,只有不断的流动,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才会变化,产生碳酸钙的沉淀或重新溶解。详解教材: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1知识梳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知识梳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12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形态

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沉积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形态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13知识梳理:溶沟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知识梳理:溶沟14知识梳理:石芽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知识梳理:石芽15知识梳理:峰林

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知识梳理:峰林16知识梳理:孤峰

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知识梳理:孤峰17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岩溶地区的多种多样的地形也就是这两个过程作用形成的。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提示: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①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反应向右侧进行,石灰岩被溶解。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提示: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提示: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地貌的主要特征。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知识梳理:溶斗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18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小寨天坑的形成广西那坡县天坑喀斯特溶蚀地貌天坑小寨天坑的形成广西那坡县天坑喀斯特溶蚀地貌知识梳理: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知识梳理:钙华20知识梳理: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知识梳理: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21详解教材:海岸地貌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详解教材:海岸地貌22知识梳理:海岸带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知识梳理:海岸带23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1、波浪作用: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据测定,波高6米、波长50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15吨左右,最高可达30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24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25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3、生物作用: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发育,构成珊瑚礁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的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后者是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细颗粒物质易于堆积。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26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4、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条件的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便形成不同的海岸形态,并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27知识梳理:侵蚀海岸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据测定,波高6米、波长50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5吨左右,最高可达30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知识梳理:侵蚀海岸28知识梳理: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知识梳理:海蚀崖29知识梳理: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知识梳理:海蚀平台30知识梳理: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知识梳理:海蚀柱31知识梳理: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知识梳理:海积地貌32活动:

1.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提示:海蚀崖属于海蚀地貌,其为高出海面的陡崖。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离岸堤是海浪挟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活动:(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提33活动:

1.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提示: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可分为砾石滩、粗沙滩和细沙滩。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较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活动:(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34活动:

1.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提示: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活动:(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35活动:

2.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如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非开普半岛的好望角等。据此,完成相关任务。在波浪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提示: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活动:在波浪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提示36(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知识梳理: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第(2)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岩洞、岩礁、海岸的形成都受到海水侵蚀作用。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区域认知: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是在桂林,他的位置是在漓江的兴坪段,这个必须坐漓江里面的游轮才能去到那。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地貌的主要特征。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活动:

(3)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的名称。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0°05′N),最西端为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E,1°17′N)。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W,7°09′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W,4°41′S),最北端为加伊纳斯角(71°40′W,12°28′N),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W,53°54′S)。提示:甲为非洲,乙为亚洲,丙为南美洲。(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活动:(3)37详解教材: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详解教材:冰川地貌38知识梳理: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知识梳理:冰川地貌39阅读

冰川的“力量”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冰蚀湖阅读冰川的“力量”冰蚀湖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41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42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43知识梳理: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2005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知识梳理:峡湾44详解教材:冰碛地貌冰碛地貌是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详解教材:冰碛地貌45详解教材:冰碛地貌

详解教材:冰碛地貌46详解教材:冰积地貌冰积地貌是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堆积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外冲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几类。详解教材:冰积地貌47详解教材:欧洲冰川地貌

详解教材:欧洲冰川地貌48活动:

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提示: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活动:提示: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49典例探究: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A.① B.②C.③ D.④(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典例探究: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50典例探究:【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答案:(1)A(2)D(3)B典例探究:【解析】答案:(1)A(2)D(3)B51典例探究: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1)~(2)题。(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2)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岩洞 B.岩礁C.沙滩 D.海岸典例探究: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52典例探究:【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分析,该地位于海边,每日受海浪拍打,因此鼓浪石是受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岩洞、岩礁、海岸的形成都受到海水侵蚀作用。答案:(1)A(2)C典例探究:【解析】答案:(1)A(2)C53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4、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条件的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便形成不同的海岸形态,并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提示:冰川地貌有尖状金字塔形的角峰、刀刃状山脊、冰川槽谷(U形谷)、冰斗。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区域认知: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典例探究: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A.中国 B.巴西C.加拿大 D.澳大利亚(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A.湖泊 B.冰面河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54典例探究:【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2)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3)题,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答案:(1)C(2)D(3)B典例探究:【解析】答案:(1)C(2)D(3)B55第七讲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七讲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56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地貌的主要特征。

课标解读: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能运用基础知识,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57新课导入: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

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是在桂林,他的位置是在漓江的兴坪段,这个必须坐漓江里面的游轮才能去到那。新课导入: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58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流水潺潺,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形态各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问题探究: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59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在这种海岸的海湾部位,可见有海滩、离岸堤、沙嘴、水下沙坝等;还有些海岸滩地宽广、滩坡平缓,岸上地势平坦,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另外的一些海岸被植物所围绕或覆盖,主要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中国的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地区。问题探究: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60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冰川地貌有尖状金字塔形的角峰、刀刃状山脊、冰川槽谷(U形谷)、冰斗。中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问题探究: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61问题探究: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提示: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海岸地貌是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冰川地貌是冰川对地球表面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问题探究: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62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63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由来

喀斯特是一种地质地貌的称谓,这个称谓源于现斯洛文尼亚西南部、并延伸至意大利东北部的石灰岩高原地区。19世纪后期,南斯拉夫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发育的各种奇特的地貌进行广泛研究,并采用当地的地名命名这种地貌,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地质学术语。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世界最为普遍的地貌,但形态最为丰富,约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我国有喀斯特地貌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130万平方公里为地表喀斯特,70万平方公里为地下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南方,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分布最广。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由来64详解教材:岩溶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地形。其中物理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次要的,而化学的分解和沉淀过程是主要的。上面这个化学反应式是可逆的。①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反应向右侧进行,石灰岩被溶解。②当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时,反应向左侧进行,石灰岩被沉淀出来。岩溶地区的多种多样的地形也就是这两个过程作用形成的。详解教材:岩溶作用65详解教材: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具有可溶性:石灰岩、硫酸盐岩、岩盐都是可溶的,但由于硫酸岩、岩盐分布范围小,石灰岩分布面积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只在石灰岩地区才发育典型。2、岩石具有透水性:因为不透水的岩石,只能在岩石表面产生溶解和沉淀,不能深入到岩石内部。这样也就产生不了丰富的地下喀斯特地形。3、水具有溶解力:这取决于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数量多少、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水的温度高低。温度高反应快,溶解石灰岩的数量就多。4、水具有流动性:不流动的水会很快饱和而失去溶解力,只有不断的流动,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才会变化,产生碳酸钙的沉淀或重新溶解。详解教材: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66知识梳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知识梳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67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形态

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沉积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形态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68知识梳理:溶沟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知识梳理:溶沟69知识梳理:石芽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知识梳理:石芽70知识梳理:峰林

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知识梳理:峰林71知识梳理:孤峰

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知识梳理:孤峰72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岩溶地区的多种多样的地形也就是这两个过程作用形成的。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提示: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①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反应向右侧进行,石灰岩被溶解。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提示: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提示: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地貌的主要特征。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知识梳理:溶斗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73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小寨天坑的形成广西那坡县天坑喀斯特溶蚀地貌天坑小寨天坑的形成广西那坡县天坑喀斯特溶蚀地貌知识梳理: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知识梳理:钙华75知识梳理: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知识梳理: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76详解教材:海岸地貌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详解教材:海岸地貌77知识梳理:海岸带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知识梳理:海岸带78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1、波浪作用: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据测定,波高6米、波长50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15吨左右,最高可达30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79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80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3、生物作用: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发育,构成珊瑚礁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的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后者是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细颗粒物质易于堆积。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81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4、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条件的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便形成不同的海岸形态,并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82知识梳理:侵蚀海岸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据测定,波高6米、波长50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5吨左右,最高可达30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知识梳理:侵蚀海岸83知识梳理: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知识梳理:海蚀崖84知识梳理: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知识梳理:海蚀平台85知识梳理: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知识梳理:海蚀柱86知识梳理: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知识梳理:海积地貌87活动:

1.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提示:海蚀崖属于海蚀地貌,其为高出海面的陡崖。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离岸堤是海浪挟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活动:(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提88活动:

1.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提示: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可分为砾石滩、粗沙滩和细沙滩。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较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活动:(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89活动:

1.读图2-42,完成相关任务。(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提示: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活动:(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90活动:

2.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如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非开普半岛的好望角等。据此,完成相关任务。在波浪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提示: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活动:在波浪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提示91(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知识梳理: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第(2)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岩洞、岩礁、海岸的形成都受到海水侵蚀作用。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区域认知: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是在桂林,他的位置是在漓江的兴坪段,这个必须坐漓江里面的游轮才能去到那。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详解教材: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地貌的主要特征。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活动:

(3)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的名称。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0°05′N),最西端为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E,1°17′N)。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W,7°09′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W,4°41′S),最北端为加伊纳斯角(71°40′W,12°28′N),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W,53°54′S)。提示:甲为非洲,乙为亚洲,丙为南美洲。(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活动:(3)92详解教材: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详解教材:冰川地貌93知识梳理: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知识梳理:冰川地貌94阅读

冰川的“力量”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冰蚀湖阅读冰川的“力量”冰蚀湖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96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97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98知识梳理: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2005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知识梳理:峡湾99详解教材:冰碛地貌冰碛地貌是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详解教材:冰碛地貌100详解教材:冰碛地貌

详解教材:冰碛地貌101详解教材:冰积地貌冰积地貌是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堆积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外冲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几类。详解教材:冰积地貌102详解教材:欧洲冰川地貌

详解教材:欧洲冰川地貌103活动:

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提示: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