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的变化_第1页
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的变化_第2页
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的变化_第3页
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的变化_第4页
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的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的变化众所周知,市民与通俗小说的崛起联在一起,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假设,到底是怎样联络的,还是有许多详细情况需要论证。城市在中国是古已有之,战国时期的城市已经到达相当大的规模,市民的存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俗小说却似乎要到唐代以致北宋方才崛起。中国古代的长安、汴梁、临安、北京都有百万人口,市民不可谓不多,话本白话小说也问世了,但它们的数量、传播过程,市场情况,与当时市民的关系,因为缺乏资料,至今还没有说明白,也就留下许多问题。古代的市民与通俗小说的关系由于缺乏资料,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近代以来的市民与通俗小说的关系,外表看来是已经解决了:近代的都市化产生大量的市民,市民读者的大量增加是通俗小说崛起的原因。这一结论假设细究起来也有许多问题,其间的因素其实是复杂的。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最为现代化的城市,从一个小县城变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都市,它又是中国通俗小说出版的最重要基地,它的都市化过程与通俗小说的崛起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典型。上海是1843年开埠的,1843年开拓英租界,1848年开拓美租界,1849年开拓法租界,这些租界当时都是农田,从农田到都市是要有个过程的,一直到1853年英租界还只有500人。〔1〕[i]同时期的华界人口那么有54万多人。此后,华界人口增长不快,一直到1910年只有67万多人,而租界人口那么很快的上升,1865年英美的公共租界已有9万多人,法租界也有5万多人,到1895年公共租界的人口是24万多,法租界是5万多。这时的上海租界,不算华界,也已拥有30万人口,加上华界,那么有80多万人口,象一个都市的雏形。到1900年,公共租界的人口增加到35万多,增加了近11万,法租界也增加到9万多,增加了4万。租界人口合起来有44万多,加上华界要到达100万。〔2〕其间人口在逐步增长,上海的通俗小说的数量增长,那么似乎也在缓慢开展。这时的小说以狭邪小说为主,因为这时的租界男女之间的比例最初大约是3:1,到1895年那么为2。5:1,到1900年至1910年那么不到2:1。性别比例的失调,促使妓院畸形开展,也促使“狭邪小说〞不断问世。但是,实际上早期狭邪小说大多出在外地,并没有出版在上海。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海的狭邪小说较著名的有:?会芳录?,?海上尘天影?,?海上花列传?等不多几部,后来比拟畅销的狭邪小说?海上繁华梦?、?九尾龟?等都问世于1900年之后。这样看来,上海狭邪小说的繁荣,反倒是在上海性比例失调下降到不到2:1时。1900年以前上海出版的通俗小说数量并不多,1892年问世的小说杂志?海上奇书?也只维持了一年,就停刊了。上海通俗小说的开展,似乎有一个滞后的情况。进入二十世纪后,尤其是在“小说界革命〞后,上海的小说种数如洪水一般增长,晚清的小说数量激增,其中大局部都出版于上海,而且都在进入二十世纪后。晚清最著名的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除了?新小说?第一年在日本编辑,在上海发行,其他杂志都在上海编辑发行,?新小说?第二年也转移到上海编辑发行。期间上海的人口数量有所增长,公共租界的人口在1905年是46万多,法租界仍是9万,还略有下降;1910年公共租界增加到50万人,法租界也增加到11万多人,加上华界增加到67万多人,合起来不到130万。也就是说上海人口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而小说数量却是成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倘假设按比例计算,这十年间的人口增长比例并不比前十年高,但是小说种数的增长却是前十年无法相比的。按理说,小说数量激增意味着小说市场的急剧扩大。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小说增长的速度又是不成比例的。显然,小说市场的扩大主要不是由于市民人数的增加,而是在原有市民内部,扩大了小说市常换句话说,也就是大量士大夫参加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队伍,从而造成小说市场的急剧膨胀。士大夫原来是鄙视小说的,如今受“小说界革命〞影响,重视小说了,成为小说的读者与作者。这种情况虽然缺乏详细的数字统计,但在当时人的评论中,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的蛛丝马迹。如钟骏文就指出“十年前之世界为八股世界,近那么忽变为小说世界,盖昔之肆力于八股者,今那么斗心角智,无不以小说家自命〞。〔3〕老棣看到:“自文明东渡,而吾国人亦知小说之重要,不可以等闲观也,乃易其浸淫“四书〞、“五经〞者,变而为购阅新小说,〞〔4〕黄人在1907年也提出:士大夫“昔之视小说也太轻,而今之视小说又太重也。〞〔5〕他们都说出了士大夫对小说态度的变化,士大夫以前是不读小说,或者是很少读小说的,如今那么形成了读小说的风气。士大夫本来是小说的潜在市场,他们有文化,有闲暇,有购置力,一旦形成读小说的风气,自然急剧扩大了小说的市常从1900年到1912年,又是士大夫大批移居上海的时期,先是庚子事变,后是辛亥革命,上海的租界成为士大夫避难的庇护所,从而也扩大了小说市常到1908年,据徐念慈估计:“余约计今之购小说者,其百分之九十,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其百分之九,出于普通之人物,其真受学校教育,而有思想、有才力、欢送新小说者,未知满百分之一否也?〞〔6〕徐念慈很注意小说市场的情况,专门做过调查。〔7〕他的估计应该还是较有说服力的。当时小说读者中士大夫与市民的比例即使不到十比一,但士大夫读者占了多数,那是毫无疑问的。士大夫原来就阅读文言小说的,事实上,文言小说原来就进入士大夫的阅读视野,连乾隆时钦定的?四库全书总目?也将文言小说列入目录之中。士大夫原来回绝参与阅读的,主要是白话小说,也就是通俗小说。〔当然并不排挤士大夫私下阅读,在笔记里发表评论,有的士大夫如金圣叹还高度赞扬白话小说〕通俗小说原来主要是由市民阅读的,“市民〞不包括士大夫。如我们在讨论古代的“市民意识〞时,往往将其与士大夫意识对立。但是晚清不同了,士大夫既然阅读了小说,“市民〞也就包括了士大夫。这就形成了新的市民—“公众〞。原来,“市民〞是低于士大夫的,随着科举废除,士大夫消亡,“市民〞包括了知识分子。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小说数量激增是“市民〞急剧膨胀造成的,大量士大夫进入了“市民〞的队伍。此时不是没有对小说的鄙视,如章太炎评价他的教师俞樾:“既博览典籍,下至稗官歌谣,以笔札泛爱人,其文辞瑕适并见,杂流亦时时至门下,此其所短也。〞〔8〕流露出对小说的鄙视。但是他又为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作序,称赞演义“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9〕他还是认为小说应该是给里巷百姓读的。甚至连提倡小说的夏曾佑也认为小说是给普通百姓看的,士大夫不必看。〔10〕梁启超在1915年惊叹:“举国士大夫不悦学之结果,?三传?束阁,?论语?当薪,欧美新学,仅浅尝为口耳之具,其偶有执卷,舍小说外殆无良伴。〞〔11〕很不希望看到这种情景。但是,士大夫在事实上违犯了“小说界革命〞倡导者的心愿,参加了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队伍。小说也不顾某些士大夫的鄙视,进入了文学。小说一旦进入了文学,就逐渐取代诗文,居于文学的中心,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因此,从晚清开场,小说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受到文学的排挤。这也意味着当时的小说,已经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梁启超於1902年在日本发起“小说界革命〞,似乎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包天笑后来回忆:当时的小说杂志都是模拟?新小说?的,确实是?新小说?登高一呼,群山响应。〔12〕其效果连梁启超自己后来都深感惊讶。尤其是这场小说运动最初是以“政治小说〞来发动的,它为什么能吸引众多士大夫和市民呢?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是略微简单的问题。1902年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第二年,亡国危机已是迫在眉睫。士大夫本身赋有救国的使命,自然要寻找救国的方略。如今“戊戌变法〞的宣传家主张“小说〞是救国的利器,并且能说出一大通道理,符合士大夫对文学的理解,自然容易承受。〔13〕但对市民来说,应当是另有原因了。有一件事或许不是偶尔,上海最早的商会组织,也是在1902年成立的,名叫“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它后来演变为“上海总商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商会团体,这样的商会团体说明了商人祈求自治的愿望。1905年,上海市民为了抗议美国迫害华工,举行了抵抗美货运动,这次运动扩大到全国。从1902年到1905年,上海的先进士大夫如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等人曾屡次在张园演讲,宣传政治主张,有不少市民去听演讲。这意味着这一阶段,正是上海市民政治热情极为高涨的时期。按照西方“市民社会〞的标准,市民应当是在政治上有相当程度的独立自由,形成“公共领域〞。上海的市民当然还没有到达西方“市民社会〞的标准,但是这一阶段,无疑是上海市民在争取独立自由,获得“公共领域〞的时候。市民的需求与士大夫是一致的。所以包天笑自己认为:“我之对于小说,说不上什么文才,也不成其为作家,因为那时候,写小说的人还少,而时代需求那么甚殷。到了上海以后,应各方的要求,最初只是翻译,后来也有创作了。〞〔14〕这“时代需求甚殷〞,说出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也包括了市民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使得以“政治小说〞为本位的“小说界革命〞成为一场应者云集的小说运动。晚清大批士大夫阅读通俗小说帮助通俗小说崛起,却混淆了原先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在中国古代,这条界限本来是非常清楚的。士大夫创作的阅读的文言文学是文学,非士大夫或者是士大夫化名创作的小说戏曲是“小道〞,不是文学。如今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之最上乘〞,也就没有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差异。从晚清到民初,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也就复杂化了。同一位作家,既创作纯文学,又创作通俗文学,如李伯元。同一位编辑,可以既编纯文学的报刊,又编通俗文学的报刊,如吴双热。同一本杂志,可以既有典雅的纯文学专栏,又有弹词等通俗文学的专栏,如〈绣像小说〉。或者既有古文骈文的文言小说,又有白话小说,如民初的许多小说杂志。这种状况以往以后是个别的现象,在清末民初那么很多。它显示的,便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界限的不明确。这种不明确又与士大夫进入市民,出现了价值观念的混淆,是连在一起的。然而,士大夫大量参加通俗小说的读者作者队伍,必然要将他们的修养、兴趣、价值观念、语言带入通俗小说,这就导致了通俗小说改变了相貌。小说的题材、思想、形式、语言,以及看小说的目光,都有很大的改变,造成雅俗合流。原来面向市民的小说是以娱乐性为主,晚清的“谴责小说〞却将小说作为言论监视的工具,不过在“连篇话柄〞之中保持了它的娱乐性。原来小说大多不触及政治题材,即使触及也只是把它当作野史。晚清的政治小说宣传作者的政治主张,理想社会。原来小说中的思想以民间的百姓价值观念为主,晚清的小说却是知识分子化了,小说中出现大量自由民主的新思想,许多改变中国社会的设想,以及对落后中国社会的批判。原来,小说就是通俗的,尤其是白话小说,表现了与士大夫不同的市民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如今,小说表现的实际上是市民意识与士大夫意识的结合。例如:当?官场现形记?写“统天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15〕时,这很可能代表了当时市民与士大夫的共识。第五十四回写冯彝斋评论六合知县梅颺仁设立保商局之举道:“照着今日此举,极应仿照外国下议院的章程,无论大小事务,或是或否,总得议决于合邑商民,其权在下而不在上。如谓有了这个地方,专为老公祖聚敛张本,无论为公为私,总不脱专制政体。〞这更是既表达了当时先进士大夫的思想,也符合市民的利益。这二者的结合,使得小说面向“公众〞。民初文言长篇小说的流行为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以往我们一直认为:鸳鸯蝴蝶派是一个通俗文学流派,它的崛起是与上海这一近代都市的崛起分不开的,市民是它的主要读者。我们认定的通俗文学应当是语言通俗,它的读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它缺乏超前意识,思想上与俗众同步,因此它在文学上缺乏新的探究,不能指导整个社会的文学开展。但是,这种理论预设显然不适应民初的文坛。转贴于论文联盟.ll.首先,作为通俗小说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语言必须通俗。很难想象语言不通俗的小说,也能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所承受。古文和骈文用的显然不是通俗的语言,尽管文言长篇小说所用的古文与骈文已经不是古代的古文与骈文,它们为了适应小说的需要,已经出现了“俗化〞,如古文、骈文的用典大大减少;但是,它毕竟还是典雅的文言,并不适应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它比起古代的白话章回小说,显然要艰深得多。因此,民初文言小说的读者并不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其次,民初小说并不缺乏超前意识,它只是缺乏五四时期才有的思想解放意识。确定超前意识的根据,是它比前人多提供了什么,而不是它比后人少什么。民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许多打破。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是最早描写“和尚恋爱〞的小说,恋爱的和尚可亲可敬,富于人情味,其恋爱还不止一次。它写出了和尚在感情与戒律之间的彷徨矛盾,显然具有超前意识。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最早描写“寡妇恋爱〞的小说,恋爱的寡妇与追求寡妇的青年在小说中都是值得赞颂的正面人物,他们处在“情〞与“礼〞的冲突中难以自拔,只能以悲剧结局。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出现令人同情,为之洒泪的恋爱的寡妇,其超前意识也是显然的。更不用说象?孽冤镜?对包办婚姻的鞭挞,对家长制的控诉了。诚然,民初小说有着维护旧道德的一面,不敢冲破旧礼教的束缚;但是,在这些作品问世时,陈独秀、鲁迅、胡适都还没有说出“打倒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号,我们怎么能要求这些作家超越历史呢?第三,民初小说家对小说的艺术也曾经做过不少探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小说的描写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晚清的言情小说?禽海石?、?恨海?已经敢于描写悲剧,不再是大团聚结局,造成悲剧的原因,是社会环境。民初的言情小说也写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人物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他们对礼教的崇仰和他们对不被礼教容忍的爱情的执着,构成了他们的内心冲突。为了表现这一冲突,他们引进了当时还只有外国小说才有的“日记体〞与“书信体〞。他们大量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运用第三人称限制表达,以特定的视角,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民初才第一次出现长篇日记体小说,专门的书信体小说。这些艺术探究都为五四新文学的问世作了铺垫。因此,今天讲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离不开讲民初小说,它为中国小说的开展,作出过重要的奉献。民初作家也与一般通俗小说家不同,他们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也创作典雅的诗文。这些典雅的诗文也在他们主编的报刊上发表。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南社〞成员,这意味着他们被当时的纯文学界所承受。徐枕亚的骈文得到当时著名诗文家樊增祥的欣赏,他的第二次婚姻还是樊增祥帮助,才获得成功。民初小说家不象一般通俗小说家那样懒于探究,他们乐于在小说形式上创新。他们主编的小说杂志上,有时专门标出“新体小说〞一栏,刊载探究小说。他们还喜欢模拟外国小说,吸收外国小说的形式技巧。托尔斯泰的?复活?翻译出版后,包天笑马上模拟?复活?的故事梗概,创作了小说?补过?,表现出很大的吸收外来影响的兴趣。因此,他们此时的表现,更象纯文学作家,而不象通俗文学作家。这些作家也指导了当时的文坛,就连鲁迅、刘半农、周作人、叶圣陶等五四新文学作家,在当时小说杂志上发表作品,用的也是文言,其风格与他们在五四后发表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与民初小说的风格,却有许多切近的地方。作家毕竟不能超越历史,新文学作家也不例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说它的某些文学作品是通俗文学,也就意味着在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出现的同时,另有一些纯文学的作品。由此形成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并立。但在民初不然,民初小说就代表了当时文坛的程度,没有另外的纯文学与之对立。民初小说家的创作探究,就代表了当时小说的程度。他们为文学的开展,也曾作出过卓越的奉献。把民初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民初的文坛上就没有另外的纯文学小说。贬低民初小说,也就贬低民初对文学作出的奉献。因此,对民初小说,似乎不应完全作为通俗小说来看,这样会贬低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民初小说的承当者,鸳鸯蝴蝶派不完全是一个通俗文学流派,至少在民国初年,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小说的程度。于是,中国市民文学开展的独特性也就显示出来。外表看来,它随着都市的崛起而崛起,随着都市的开展而开展;但是,在晚清它经历了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大批士大夫介入小说,成为小说的作者与读者之后,市民小说也就“雅化〞了。民初小说是这一“雅化〞的典型。一般说来,市民小说很难到达当时纯文学的程度,民初小说借助于雅俗的合流,却到达了这个程度。但是,中国文化正处在新旧嬗变的转折期。由士大夫与市民交融而成的鸳鸯蝴蝶派的“文化改进主义〞渐渐不能适应纯文学的开展需要。士大夫几乎是一进入小说就断根了,士大夫的断根,使得他的影响越来越弱。加上鸳鸯蝴蝶派受市民社会的影响,一直有一种“媚俗〞的倾向,自己也处在困境之中。〔17〕于是,“文化激进主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统治了文坛,文化改进主义的鸳鸯蝴蝶派那么成为一个通俗文学流派。1912年教育部通令在小学“废止读经〞,改变了清末学堂的课程设置,也在营造五四新文学的社会基矗1917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场时,正是这一批学生开场走上社会之时。随着新的学生不断毕业,新文学的社会根底也就越来越雄厚。其实,鸳鸯蝴蝶派的“文化改进主义〞与新文学的“文化激进主义〞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如提倡白话文,如吸收外国小说影响等等。当五四新文学问世之后,取代了鸳鸯蝴蝶派在文坛上的地位,鸳鸯蝴蝶派才完全转入了通俗文学。此时中国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又再次清楚起来。在二十年代,新文学作家决不会写章回小说,鸳鸯蝴蝶派也很少再象民初统治文坛时那样,努力去探究“新体小说〞,章回小说成了他们创作的主流。这就形成了各自的市常鸳鸯蝴蝶派的小说越来越趋于用白话,那些坚持用文言写小说的作家如徐枕亚,尽管在民初曾经那么受到读者欢送,却在二十年代被淘汰了,因为他的作品日益缺少市场,不再符合通俗小说的要求,难以适应新的市民的需要。但是,士大夫文化在鸳鸯蝴蝶派身上仍然留有痕迹,它表如今章回小说的回目设置上,也表如今章回小说夹杂的诗词中,更表如今章回小说那凝练的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