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素诱变育种的方案_第1页
链霉素诱变育种的方案_第2页
链霉素诱变育种的方案_第3页
链霉素诱变育种的方案_第4页
链霉素诱变育种的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链霉菌诱变育种方案11级生物技术班第二组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看目录一、诱发突变(一)、出发菌株选择(二)、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三)、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四)、平板分离二、突变株的筛选(一)、初筛(二)、复筛(三)、产物活性测定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四、高产变株最佳环境条件的调整插曲(很有必要)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如下: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出发菌株性能测定)----制备斜面孢子----制备单孢子悬液(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诱变剂处理(存活菌数的测定并计算存活率)----平板分离(测定变异率)----挑取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初筛(初筛数据分析,生产性状的粗测)----斜面传代----复筛(复筛数据分析,精确测定生产性状)----变异菌株(菌株参数分析)----小型或中型投产试验----大型投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选择从自然界(土壤)中分离链霉菌放线菌是产生抗生素活性最大的一类微生物,迄今已在工业、医学、农业上都有利用抗生素成功的实例,而链霉菌又是放线菌中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具有广泛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多样性,是重要的资源微生物,但在链霉菌中普遍存在遗传不稳定性,而引起抗生素产量下降。因此,我们要研究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已期获得更大产量的抗生素,而提高产量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育种改变生产菌种。诱变育种是一种简便易行而且快速的选育方法,因而在抗生素的菌种筛选中应用最广泛。一、诱发突变链霉菌单孢子悬液的制备: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将121℃灭菌20-30min的无菌水加入到培养有链霉菌斜面的试管中,用接种环轻轻刮下孢子,(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将含有孢子的无菌水转入三角瓶中,加入玻璃珠,在摇床上打碎,经滤膜过滤后即得到单孢子率在98%以上的单孢子悬液。目的:在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DNA的结构变异频率大幅度提高。选择该出发菌株的原因如下:

①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②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③可采用划线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进行纯化;④该菌株变异幅度广;⑤该菌株稳定性较好。(二)、诱变剂的选择及诱变剂量的选择选择物理诱变剂中非电离辐射即紫外线。因为紫外线是一种使用时间长、效果好、设备简单、值得推广的诱变剂,大约有80%的高产抗生素产生菌都曾经用过紫外线这一诱变方法。紫外线的诱变育种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使两个嘧啶之间聚合,形成嘧啶二聚体,碱基不能正常配对。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7nm,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15~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最适诱变剂量的选择在诱变育种中有两条重要的实验曲线:①剂量-存活率曲线②剂量-诱变率曲线通过比较以上两曲线,可找到剂量-存活率-诱变率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实际工作中,突变率往往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剂量反而会使突变率降低。根据UV、X射线和乙烯亚胺等诱变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正变较多地出现在偏低的剂量中,而负变较多地出现在偏高的剂量中。因此,在诱变工作中,大多倾向于采用较低剂量(致死率在70-80%)。紫外线诱变的操作步骤:1.将细菌培养液以3000r/min离心5min,倾去上清液,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再离心。2.将菌悬液放入巳灭菌的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用手摇动,以打散菌体。将菌液通过滤纸过滤,单细胞滤液装入试管内,使细胞数约为108个/ml,作为待处理菌悬液。3.取2~4ml制备的菌液加到直径7cm培养皿内,放入一无菌磁力搅拌子,然后置磁力搅拌器上、15W紫外线下30cm处。在正式照射前,应先开紫外灯预热10min,然后开启皿盖正式在搅拌下照射10~50s。操作均应在红灯下进行,或用黑纸包住,避免白炽光。4.取未照射的制备菌液和照射菌液各0.5ml进行稀释分离,计数活菌细胞数。5.取照射菌液2ml于液体培养基中(300ml三角瓶内装30ml培养液),120r/min振荡培养4~6h。6.取中间培养液稀释分离、培养。7.挑取菌落进行筛选。(三)、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1)菌种遗传特性各菌株因遗传特性不同,对诱变剂敏感性也不一样。(2)菌体细胞壁结构丝状菌孢子壁的厚度及表面的蜡质会阻碍诱变剂渗入细胞。(3)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①诱变前预培养和诱变后培养②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对诱变效应的影响由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使链霉菌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能将链霉菌细胞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并测定出其变异率(变异数与观察总个体数的比值)。挑出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四)、平板分离:分离后得到的菌落,真正能发生性能变好的所谓正突变个数极少,要从几千万个菌落中选出几个好的,与自然选育中的筛选方法相同。可分为初筛(平板筛选、摇瓶发酵筛选)和复筛。筛选的方法:随机乱向筛选定向筛选突变是随机不定向的,但是筛选是定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决定菌种某些特性保留或淘汰的“筛子”。二、突变株的筛选初筛:以多为主,尽量扩大筛选范围。复筛:以质和精为主,反复多次,结合自然分离,选育高产或其他优良菌株。多级水平筛选:由于诱变产生高产突变株的频率很低,而且实、验误差又很难避免,所以筛选工作中常用多级筛选,一利于优良菌株的获得筛选根据主次分为初筛和复筛平板菌落预筛根据特定代谢产物的特异性,利用琼脂平板进行筛选和活性粗测的方法,大幅度扩大有效筛选量,提高筛选工作效率。摇瓶发酵筛选

优点:不管种子或发酵过程的生产条件、生理条件如何,都与发酵罐大生产条件相近,可以模拟进行。(一)、初筛缺点:在突变率小的情况下,如果菌落挑取少,很难筛选到理想的突变株对初筛出来的菌株进行复筛时,通常采用摇瓶培养法,一般一个菌株至少要重复3~5个瓶,培养后的发酵液必须采用精确分析方法测定。复筛过程中,要结合各种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试验。(二)、复筛筛选步骤如下:1、步骤:摇瓶培养通常分为初筛和复筛,初筛因菌株多常常一株菌一瓶,进行振荡培养,培养结束后逐个进行活性测定,将生产性能高的菌株用沙土管或冷冻管保藏。复筛时取出,以一株3-5瓶,振荡培养后,测定活性,以提高精确性。2、优点:培养条件与发酵罐接近,这样筛选出来的菌容易在大生产中推广。摇瓶培养:3、注意事项:摇瓶的条件要尽量与发酵罐接近。且各摇瓶间的培养条件要尽量一致(摇瓶型号,装量,瓶塞厚度或瓶口包扎纱布的层数,摇床转数,温度)培养基培养基脂肪酶产生菌透明圈法成色圈法果胶酶产生菌培养基培养基生长圈法抑菌圈法嘌呤产生菌青霉素产生菌一、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变株20℃37℃二、采用冷敏感菌筛选抗生素变株加入抗生素不加抗生素三、浓度梯度法筛选法四、复印技术快速筛选变株测定不同酵母菌胞内脂肪含量的简单定量法苏丹黑染色1五、琼脂大通量筛选变株200摇瓶液体培养寥寥无几产物活性鉴定培养基培养条件调整正交实验设计

1.琼脂平板活性圈法2.纸片法:发酵液浓度高时3.琼脂薄层纸片法4.自动生化仪器分析法(三)、产物活性测定:透明圈变色圈生长圈抑菌圈(水解酶、有机酸)(产酸菌)(工具菌+待检菌)(抗生菌)

本组方案采用琼脂平板活性圈法中的抑菌圈来测定其活性。与营养缺陷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野生型菌株wildtypestrain原始菌株营养缺陷型auxotroph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原养型菌株prototroph回复突变或重组变异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筛选营养缺陷型有关三类培养基

(1)基本培养基MM(2)完全培养基CM(3)补充培养基SM突变株的表型 检出方法营养缺陷型

补充培养基(auxotroph)

抗性突变型

药物培养基(resistantmutant)条件致死型

培养条件改变(conditionallethalmutant)基因突变的类型诱发突变淘汰野生型菌株检出缺陷性鉴别缺陷性营养缺陷性菌株的分离和筛选选择合适的诱变剂与诱变方法诱变剂和诱变方法都要简便有效主要的诱变剂亚硝基胍,紫外线,亚硝酸诱变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注意突变率还与诱变剂量有关(一)、营养缺陷性的诱变1.抗生素法青霉素法(细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制霉菌法(酵母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二)、淘汰野生型菌株2.菌丝过滤法适用于真菌和放线菌作用于丝状菌的孢子3.高温杀菌法适用于芽孢菌类作用于芽孢菌类的芽孢和营养体(三)、检出营养缺陷型①夹层培养法

②限量补充培养法

③影印接种法

④逐个检出法

1.夹层培养法(延迟补给法)2.限量补充培养法3.影印接种法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防止菌落扩散和蔓延,在培养基中加入脱氧胆酸钠第二为了克服孢子扩散而带来不纯现象,在操作方法上改进。4.逐个检出法1、鉴定方法一种方法是加入一种物质测定多株缺陷型菌株一种方法是测定一种缺陷型菌株对许多生长因子的需求情况称为生长谱法(四)、营养缺陷型的鉴定2、营养缺陷型鉴定步骤<1测定缺陷性菌株所需生长因子的类别<2具体测缺陷该类别物质中的哪种因子<3用单一因子进行复证试验(一)、营养缺陷性的诱变营养缺陷型生长谱法鉴定

1.氨基酸混合液;2.核酸碱基混合液;3.维生素混合液;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测定方法缺陷性菌株和基本培养基混合制成板,把生长因子分组直接点加于同一琼脂平上,培养后,观察哪一组或哪两组区产生混合生长圈,即可确定该菌株缺陷的生长因子。缺陷性所需生长因子的测定可用于微生物育种,解除代谢反馈调控机制做为生产菌种杂交,重组育种时的遗传标记基础理论中,它被应用于阐明微生物代谢途径营养缺陷性突变株的应用四、高产变株最佳环境条件的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