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_第1页
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_第2页
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_第3页
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开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开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首先,建立与其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表达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我国理工农医类高校现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根本上是对自然科学学术评价制度的简单模拟,无视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科差异,存在着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裁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其后果是造成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附属于自然科学,丧失自己的学科特色。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外乡性以及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及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展评价时予以尊重。其次,建立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同行评价制度。当代学术研究中,与各学科之间互相浸透穿插并存的趋势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插上嘴说两句,但事实上,只有同行才能作出真正科学、客观的评价。在进展研究工程的评审时,也只有同行才能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如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意义的大小等等。尽管同行评价可能受到个人学识程度、主观倾向或学术成见的影响,也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并非无懈可击,但相对于行政评价和量化评价,其优势也是明显的。近年来学术界所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批评几乎都指向量化法,因为量化法重量而不重质,将学术研究等同于工厂里的流水线,是根本违犯学术开展规律的。行政评价表达的是行政思维而不是学术思维,行政思维凭借行政力量会极大地阻碍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学术自由几乎就等于学术生命。同行评价虽然并非无懈可击,但其弊端的出现是非本质性的,可以通过单盲法、双盲法、公开式、交互式、集体法等多种方法来尽量保证评审的客观性。只不过同行评价程序的复杂性需要增加评价的本钱投入,延长评价的时间,这需要得到高校指导和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再次,建立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校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还要求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内部差异。哲学社会科学或通常所称的文科各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比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校以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例,以前我国学术界、教育界普遍不成认二者之间的差异,而统称之为社会科学。近年来,尽管哲学不属于科学,自然也不属于社会科学的观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在学术评价制度上没有相应的表达。我们如今将所有的学术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或科研,而哲学并不属于科学,对它的研究应不应该属于科研呢?假如不是,我们每年申报那么多的科研工程,填写科研成果,是否名不副实?不仅哲学,其他传统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历史学等能否称之为科学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不仅仅是名义之争,更本质的是学科研究方法之争。社会科学从一开场就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并向其借鉴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成果的可量化和可重复性,而这些特征不可能在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中表达出来。理工农医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往往难以独立组建院、系、所等二级单位,某些理工类高校的人文学院或社会科学学院因此成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差异很大的学科的杂烩。这一特点反映到学术评价制度上就是无视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只根据某个强势学科的特点来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并对其他学科进展评价。而这些强势学科往往是实用性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它们的学科研究方法已经完全自然科学化,讲务实证、定量分析、模型分析等,与传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相比,差异宏大。用这些学科的学术评价标准来评价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会造成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因为无法科学化、实用化而遭到无视甚至歧视的状况。三、尊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校老师的奉献,为他们潜心学术提供必要的保障根本的物质利益是保障学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假如研究者整天要为稻粱而发愁,是不可能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的。目前我国高校老师的薪酬程度普遍偏低,尽管其总体收入程度居于社会各行业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与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历人员相比,高校老师薪酬明显偏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王勇明等人对我国40所高校老师所作的一份薪酬满意度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老师中对于薪酬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仅仅只有14.84%,而表示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却占到被调查老师总数的41.01%,另有44.15%认为一般[8]。2021年10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结合主办的202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直言不讳地指出,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老师的待遇就太差了[9]。目前高校老师的收入之所以还算体面,主要是建立在创收和工程提成的根底之上。但并不是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足够的创收时机,因为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决定了与市场需求联络的严密程度。一些应用学科因为天然地紧跟市场需求,更易产生经济效益;某些传统的根底学科如文史哲等那么很难通过市场获得创收。但这些老师同样面临住房、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假如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他们可能就会潜心创收而非潜心学术,或者急功近利,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学术资源和研究经费,从而引发学术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理工农医类高校繁荣和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解除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老师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潜心学术创造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充分调动高校老师的积极性,高校收入分配实行效率优先政策。1999年后全国高校普遍推行了国家标准工资加校内津贴的分配制度和形式,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效率优先,试图通过物质利益的鼓励来调动高校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效率优先的思路,收入分配应该向效率更高的群体倾斜,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来鼓励所有群体进步效率。那么,高校老师的效率从何表达呢?高校老师的效率主要表达在其工作绩效上,这主要又由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组成。教学方面的绩效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工作量来进展量化,以此为标准来进展分配;但科研方面的效率却往往难以量化,而且目前的量化评价体系根本不能表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效率和工作绩效。我国大学的整体绩效主要由各种大学排行榜来认定,但目前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所作的高校排名具有严重的偏科性与功利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成认。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工科类得分高于综合类,综合类得分高于师范类,哲学社会科学比重越大的高校排名越差;自然科学研究的得分一般远远大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完全附属于自然科学,甚至可有可无,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奉献根本上是忽略不计,偏科现象非常严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各种大学评价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成认,不能为提升高校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