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的人生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_第1页
于右任的人生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_第2页
于右任的人生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_第3页
于右任的人生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_第4页
于右任的人生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右任的人生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

摘要

于右任先生的书学理论,艺术成就逐步的受到广大海内外书法家及爱好者的珍视,为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生日记的怀乡之情更是拨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

“起笔不停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自然,自迅速、自轻快、自美丽[1]

”这是于先生晚年写给他的儿子于望德的一件手札《写字歌》,回归平淡是于老先生晚年的草书书风特点[2]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右任先生各个阶段的经历来分析先生书法书风的演变。

关键词:于右任;草书;经历;影响

Abstract

Mr.YuYouren'sBookTheory,theartisticachievementisgraduallyvaluedbythedomesticandoverseascalligraphersandlovers,ithasmadegreat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calligraphyhistory.Mr.diarynostalgiaisshiftingfromthecountlessallthechildrenoftheYellowEmperorutterinnocence.”Thebeginningofthestrokeisnotstagnant,writewithoutaffectation,willnatural,willrapid,willbriskandbeautiful.”ItwaswrittentohissonMr.YuWangdeinhislateryearsforanote<Writingsong>,flatregressionisthecursivecalligraphystylecharacteristicsinthelateMr.Thispapermainlythroughtheexperienceofthevariousstagesofthegentlemantoanalyzetheevolutionofcalligraphy.

Keywords:Mr.YuYouren;Calligraphyhistory;Cursive;Experienc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落落乾坤大布衣1

于右任不同书体的书法风格特征

0

0

2

3

4

5

前言

于右任先生的成就可谓是有目共睹的,他从科举的时代走来,历经了政治局面的大转变,文化思想更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了不可磨灭的成就。草书运动虽没有成功,但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不说的礼物。于右任先生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华,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俱可见于先生一生的文论和诗词中,读之叫人神往且又悲怆

。先生的书法,可以说是超越古人,独树一帜,文人墨客皆以“于体”称之,在当年已有“草圣”之美誉。到现在,先生的书法皆被世人争相藏之,海内外争相学习先生草书,是以若先生活在当世,许能略慰先生的心愿。先生的书法的确是值得学习的,当然也可以成立组织大家相互研讨,互相学习,但最忌讳的是只形似,而体会表现不出自己的神韵。“于法可遵,于体可化,方为上乘”。先生写字,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志向,这从先生一生的书法的变化就能看的出来。在此,我们不说其政治影响,且谈谈他的书法变化与成就。

一、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老先生已经离开五十多年了,却不得不说是中国近代草书书坛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然而,不难看出先生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力,做出的贡献,在后世越来越受到珍视。

先生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笔名神州旧主、骚心、太平老人等,号髯翁

。祖籍是陕西泾阳县斗口村。他出身苦,生母赵太姐在于伯循两岁的时候病重,把他托付给二伯母房太夫人携至外祖家抚养,他在母亲去世时,委实不到两岁,母亲究竟是何相貌,早已全然不知,长大后还是从伯母口中听到些许描述:“你母亲的脸方方正正,心口如一,那是我最忘不了的”[3]。五六岁时,于伯循跟着一群比他年纪稍大的牧童们去荒郊地带去放牧,却不想遇到恶狼虎视眈眈,幸有在附近的青年相救,经由此一故,房家与村里人商量办理私塾,教孩子们识上几个字总归是不错的。正巧有一位宿茹第五先生,家里穷准备去打个短工,听说要办理私塾,就毛遂自荐担任了教师,于伯循7岁时便进入私塾,开始读书。“以流离之子竟为学生矣”[4]。11岁,房氏带于伯循回到三原东关,投奔重臣公,重臣公把于伯循送入名塾师毛班香先生私塾读书,九年期间,经文、诗文、还有书法都涉猎其深。国学基础学的叫一个扎实,同时还学习了作古体诗与近体诗。这位毛老师,无论所做何事,都聚精会神,专心一意,教学如此,作文章亦是如此。于伯循敬佩他的人品与学问。而毛先生的父亲也同为一名博学的教师,年岁已高,于家养老。儿子有事不在时,便由他代授,大家称他为“太夫子”。

“他生平涉猎甚广,喜为诗,性情诙谐,循循善诱,自言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

,

希望我们努力向上,将来胜过他们,对我的期望尤殷,教导也特别注意,太夫子又喜为人作草书,其所写的是王羲之的‘十七鹅’

每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婉然形似,不知其的本从何而来

。[5]”由此发现,这位太夫子的确是为经纶之才,于伯循以后的手不释卷,是为当世的“草圣”,应是与这位太夫子有些关系吧。17岁参加了岁考,考了个第一名,名次排列于三原县的榜首秀才。20岁时,参加陕西省的考试之后,得到学政叶公青睐,评价于伯循是“西北奇才”。

年少岁月所受到的教育,让他对清朝的统治愈加不满。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逃出西安,参加“跪迎”,便作出诗篇《半哭半笑楼诗草》,在1903年,先生以第十名中举。到1904年,适逢会试,于伯循出潼关,走洛阳,去开封应试。三原县令,以《半哭半笑楼诗草》连同照片当作证据,秘密上报陕甘总督,清廷下令拿办于伯循。先生因躲避大清朝廷的鹰犬逃到上海,得马相伯先生的帮助进入震旦学院,化名刘学裕,今年于伯循26岁,与高仲林婚后六年,有一女,名为于芝秀。先生一生以师礼相待马相伯,称自己是“受业”,尊称马先生为“夫子”。1905年参加主持筹备成立了新校“复旦公学”。

1906年于日本东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先后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记者做来做主编,评论时下政治事件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民立报》,当时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对其很仰,“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

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

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我激动之下

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

。[6]”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于伯循任职于南京临时政府。

1918年回到三原任职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此后长期担任国民党监察院长

于右任作为一名诗人,在复旦公学创办期间,第一次用“于右任”署名(“右任”二字,是“诱人”的谐音,也有反清廷的意思,古代受异族统治以“左衽”为标志,“右任”,“任”取“衽”[7]

。)投寄文章,文章登报,名声大噪,大家都知道了于右任,而于伯循却鲜少人知道了。之后的58年期间,也一直使用“于右任”,直到老去。1949年去了台湾,于1964年11月10日逝世。

1965年7月17日,这位“著籍为三原人[8]”的农民的儿子,到最后都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的眷恋,被安葬于台北阳明山七星台“八拉卡”墓地

二、于右任各时期人生经历

每当提起于右任老先生的书法,不禁钦佩不已,感从中来!先生一生奉献给了中华,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俱可见于先生一生的文论和诗词中,读之叫人神往且又悲怆

[9]。先生的书法,可以说是超越古人,独树一帜,文人墨客皆以“于体”称之,在当年已有“草圣”之美誉。到现在,先生的书法皆被世人争相藏之,海内外争相学习先生草书,是以若先生活在当世,许能略慰先生的心愿。先生的书法的确是值得学习的,当然也可以成立组织大家相互研讨,互相学习,但最忌讳的是只形似,而体会表现不出自己的神韵。“于法可遵,于体可化,方为上乘”先生写字,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志向,这从先生一生的书法的变化就能看的出来。他的书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现下就个人想法,试做分析。

(一)科举应试时期

虽然在1903年,先生中了香闱,但他却在潜意识里有一股革命意识,在心里盘旋,向自己提出来一个严肃重要的人生问题:他这一生,到底是按照惯例一步一步的进行科举应试,谋个一官半职,讨个老婆生孩子,只求家里和和睦睦荣华富贵?还是投身于这个需要改良的社会?

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先生意识到改良这个社会行不通,便结论出“吾人当自造前程,依赖朝廷时难俟[10]

。”(《从军乐》)这时他还未离开潼关,尽管他不满清廷的统治,满腹壮志,观点激进,主张社会变革,但他的想法还是走维新道路,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点可以从他17岁考取秀才,1903年中举人,1904年去开封参加会试看出。很明显,这时候他走的就是科举的路线,不过目的许是在于革新。

在这种背景下,他的书法不可能不受馆阁体的影响,不受他启蒙老师的影响,为了应试,他在学习王羲之之外,还要兼顾欧、颜、柳、赵等,而他尤爱赵书[11]

。光绪中叶,大家学习书法还是以赵孟頫、欧阳询、董其昌等人作为代表,而赵体的风格最是能让大家接受的端庄,隽秀。而先生的启蒙老师毛班香也是偏爱赵字的其中一人,所以受到毛先生的影响,赵便作为临习对象,一直到参加考试,这一时期的他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赵书,赵书成为了他最早最基本的字体,这从他后面书写作品中都能看得到赵书的影子,可见对他影响之深。所以这一时期也可称为他的赵体时期。

(二)思想事业转折期

1900年,正是国难当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与光绪仓皇逃离,逃到西安时尤为狼狈,将陕西中学堂和巡抚衙门当成自己的行宫

学堂被逼只得宣告停顿,当时的岑春煊任职陕西巡抚,当慈禧与光绪的銮驾进入西安,他便命令学堂的师生们需衣冠整齐的恭迎“圣驾”

,结结实实的跪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等到“圣驾”过去,这才有人喝令大家散了。

于伯循听闻此事,甚是愤懑,中国已沦落到了这番地步,皇帝要逃难,慈禧还摆臭架子,要大家兴师动众的跪迎她

,

他愈思愈气,回到住处,立马给巡抚大人写了封信,想他找机会杀死西太后,拥护光绪皇帝另行新政[12]

。同窗好友王麟生看到这封信,竭力劝阻于伯循不要太冲动:“岑春煊唯恐巴结不上西太后,怎会听你之言杀死西太后?此信真要到他手里,丢命的只怕是你了。先生听取好友劝告,便打消了这“上书”的念头。”

二十几岁的人,思想觉悟也是日渐成熟,人生观也慢慢成型。革命的思想也越来越强,他这一时期所作的诗,大致都是些国家的兴亡和中伤时政的作品,说别人不敢说的,作人不敢作的,所以每当他的诗一出,便不胫而走,争相传颂。经孟益民收集与姚伯麟的协助下,将百余首于诗编印成册,题名为《半哭半笑楼诗草》。那时的他,找寻一日,约请“董眼”代为照相。

于伯循将头发散与肩后,上衣脱去,光着膀子,在右手提着一把刀,将姿势摆好,叫董拍照

。先生好友胡德兴也在场,看见此状干脆写了副对联贴于墙上“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后诗集与照片落到了三原县令手里,便成了于伯循反朝廷的“罪证”。

1904年先生从开封逃到上海后,就到了他的思想与事业的转折期,在1906年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后,又经康心孚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从此以后,于伯循便成为了孙中山手下的一名信徒。他的思想被彻底改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了解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友人,大多都极其喜爱书法,北碑甚尤,其间孙中山先生也夸赞先生书法甚好,于便告知自己少时经常临习王羲之的《十七鹅》与赵孟頫的《千字文》等字帖,在同盟会里与革命友人交往的多了,也就不知不觉对北碑产生了兴趣,逐渐对北碑的了解愈加深入,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于右任究竟是为何会对魏碑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与孙中山先生同样的在魏碑书体之中被“尚武”的精神震撼到。“书虽小道,国魂所系。”[13]在以后蒋手握大权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很信任于右任,有些棘手的事便推给他当挡箭牌,于右任并不惧怕蒋的威胁,对蒋的一些言行该斥的斥,该顶的顶,有一次与朋友谈起中国的佛教,风趣地说;“在我们党内,孙中山就是佛,我只礼他。”[14]能看出先生与孙中山的情谊深厚。

清代,是在中国书法史上书道兴盛的一代,中叶以后,随着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的大批现世,碑学便兴盛了起来

当世的刘墉与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与包世臣总结了创作的经验,咸丰年后碑学尤为兴盛,前后有康有为

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人成功的完成了变革与创新,促使大家争相学习魏碑,且稍有起色

。这种现象反映的不过是人们心里的求变,封建制度逐渐没落,人们开始思考变革这一问题,而封建制度的悍戾与文字纲罟的严厉,求变这一思想便从书法的变革中体现出来,阮元、康有为等人只是做了改革的开辟者,表现出了人们追求思想解放的心声,而北碑的雄强魄力,浑穆气象、恣肆纵横,正好应和了人们的心理而风行一时,先生参加革命,又爱好书法,自然容易吸收其精髓,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继而得心应手。从他书体的转变不免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态度的坚硬,且身体力行。

1918年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因军队内部纪律松散,将领又各自为政,先生沉闷之际便着手收集碑帖刻石,从先生书写的楷书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也可称为魏碑时期。

(三)汉字改革时期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内忧外患,世界各国发展迅速,做事分秒必争。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生就考虑要为中华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经过研究与商讨,文字的改革势在必行,拼音改革,使用罗马字,方案大多不切实际,先生意识到草书改革的必要性,遂实施草书变革,三十年代初,便成立标准草书社从而研究草书,受少时赵千字文启发,以智永和尚《千字文》为底本。

1937年便有标准草书的第一版,其用心都表现在了《标准草书》的自序中:“今世界之大,人事之繁,国家建设之艰巨

生存竞争之剧烈,时之足珍,千百倍于往昔,广草书于天下,利制作而新国运,此其时矣,此其时矣[15]

。”他忧国忧民的心理表露无遗。

草书兴盛时代是在晋唐,王羲之在学习汉代刘德升行书、张芝今草和三国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将行书和今草书体发展到最高的境界

王在其草诀歌开篇曰:“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势更须完”[16]

伟人毛泽东在学习书法时也说过:“各个体我都研究过,我都不遵守,我写我的体”,最终选习奔放、豪迈之狂草,形成了毛体行草书法[17]

。而草书书写快速,没有固定的字形,且各人各样,实在叫人不易辨认,其实用性就降低了,是一种大大的浪费。于右任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经由借鉴古人,又反复商讨研究,最终征订除了广为流传的草书的四项原则:易识、易写、准确、美丽。方便于百姓,又方便流传,还能确保每个字的艺术性。思虑周详、事必躬亲、按照原则,以千字文为基石,从千余种墨迹,刻石,法帖与汉简中筛选千余字,以供大家学习,并且还在不断修订,尽善尽美。计算一下,先生在世期间竟反复修订了九次之多。当真是尽心尽力,作此一篇,千古流传,为后世留下无尽财富。至此有三点想多做说明一下:

第一点,所说的准确。虽然是划一写法,但不会就是这一千字,并不单单指独体字,也包括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偏旁部首,还有与之类似的偏旁部首也会归类到里面。如此这样,不仅是独体字有其标准形态,就连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也能掌握其规律构字,就这样让草书符号化,简单化,规范化,有规律可循。这样才是于右任先生对汉字的极大贡献,也是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极大助力。如果现在我们可以极力的推广草书,发展标准草书,有可能就会结束这千年来的草书结构混乱的局面。

第二点,于先生在编写标准草书的时候,也整理与订正了千字文中落后的,不科学的些许词句,减少了我们以后错误的认识。先生编写的《千字文》中,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已荡然无存,代之而立的是男女平等,上下级和睦的团结和谐的进步的思想意识[18]。

第三点,先生在选字方面,心细大胆的选取了一些百姓间习惯用的俗体字,简化字编入标准草书,由此可见,于先生是一位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听取群众观点的学者。

但这些字没有古人写出过的范字,先生就与同僚反复研究书写,写出最满意的形态,这种字大致有十几个与我们现在的简化字相一致,甚是奇妙[19]

。总的来说,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民立国,省时省事。

而这一时期,也可称之为草书时期。但并非是开始学习草书,而是专门研究草字,完成文字改革。要说先生接触草书是在哪一阶段?当然是11岁在毛班香私塾里太夫子那里开始的草书启蒙,《鹅字帖》当为学习行书、草书之始,但那时受“馆阁体”影响,草书只是偶尔得习。

三、于右任不同书体的书法风格特征

(一)赵体

从先生启蒙开始就深受“馆阁体”的影响。“据亲身受过于先生教育的当代书法家大师刘自椟先生讲,于先生‘初学赵孟頫,写得肥而舒’。[20]”这种笔法、笔势在先生后来的行楷书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虽他多习赵书之法,但还是能看出他自己的思想和特点,并不是一味的临摹其形。他渗透了赵书的秀气和雅致,截掉了赵书的易俗易媚,从而表现的更加刚健有力,更加体现出了先生刚强的性格与他激进的精神。

魏楷

于右任先生的好友茹欲立先生等都对魏碑充满了炙热之情,这也是促使他书法的巨大转变的因素之一,他刻苦学习魏碑,学习其风格,融会贯通。这时他的书法便由秀雅刚挺转为遒劲苍润豪放。

1919年的《刘仲贞墓志》,这时还有二王的意味,魏碑的书意还不明显,其间能看出含有李北海的笔意。而到了1921年的《赠召卿四屏》中则表现出了浓厚的魏碑意味,尤其是他寻得了《广武将军碑》,如获至宝,并称赞其“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此碑对他受用极大,很明显就是从这期间开始,书风逐渐变化。

自这以后,很明显的看出其字魄力雄浑、气象浑穆、自由奔放,先生不断积极的收集魏碑刻石,不断临习,且集成了鸳鸯七志寨藏石。

他这种魏碑魏体的书法一直延续到二三十年代,前后贯穿了民国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基本可以说是因为革命而转变,随之完成了先生自己的书法革命,又为服务帮助于革命[21]

。看他四十三岁后的作品,研究的魏碑时方笔,入笔干净爽利,力透纸背,中宫收紧,写字古拙;而有时遒劲而舒展。

当然这些不止他能做到,但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在把握了魏楷中宫收紧、体势扁方、重心偏下、舒左促右的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在用笔方法上以方圆兼备之笔画侧笔斜入,收笔宿势,灵动活泼;其次在结字上不纯取扁方体势而是谨守中宫,纵横开合,‘各尽字之真态’[22]。”他所写的《张清和墓志》、《彭仲翔墓志》、《邹容墓表》等,对比《张猛龙碑》、《元诱墓志》等,他结字中宫更收更紧,笔画之间穿插错落。他的点画大多都顺笔而入,自然收紧,不刻意的追求刀口形成的棱角方笔,收笔舒展,豁达,用笔天真潇洒自有仪态。

图2《刘仲贞墓志》于右任图3《赠召卿四屏》于右任

图三《彭仲翔墓志》于右任

图四《邹容墓表》于右任

图五《张清和墓志》于右任图六《张猛龙碑》公元522年

草书

先生初期书写的草书,因袭了他在书写魏碑的那种浑穆气象,入笔险峻,大刀阔斧,如若无人之境,收笔处仍有强劲的笔势,字形依然有魏碑重心靠下的体势。然随着年岁的增长,先生的心境逐渐发生变化,心性逐渐归于平静淡泊,不刻意追求字的姿态,随心而写纵而意境横生,悠远。他的每一个字都有豪放,筋健,豁达,他所经历的,学习的,见识到的都融入了他的笔里。于书的线条总是我们关注的其中一点,而其因便在“中锋入纸”、“万毫齐力”,其字中少见侧锋笔画,他的草书作品中,首行的第一字多是线条厚重,字形较大,后再会自然地书写出这幅字的疏密轻重变化,节奏感丰富,给人一种美的意境去体会。随手写来,皆是佳品。

四、于书对后世的影响

于右任先生是我们后世值得敬仰的伟人之一,他对研究魏碑的用心,是世人皆看得到的,为了研究、保护古碑,呕心沥血,一点也不计较所付出的代价,从众多地方寻求,搜索碑刻墓志、造像记等。

历时二十年,花了十几万银元,陆陆续续地收集购买到汉熹平石经一块,北魏及多朝墓志三百余方[23]

。后先生将其全部捐赠给了西安碑林,供人观摩。里面有七对夫妇成双的墓志,所以“鸳鸯七志斋”便由此得来,这些藏石之名便是“鸳鸯七志斋藏石”[24]。先生耗费了无数心血与代价来购买这些碑刻,更方便细致的研究学习魏碑,着实有不少作用。他有天赋,有想法,取他人之长,融会贯通,再加上勤奋苦学,怎么能不在诸家之中脱颖而出。他在书法方面,无所不学,篆、隶、楷、行、草、简牍、魏碑、钟张、羲献等,全部收于笔下,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形成“于体”。他尊重传统,但不固守传统,用心创造自己的风格,打开了一条书写的新道路。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就和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他对先生的书法十分的敬重和欣赏。

1958年10月,主席繁忙的政务之余,指示秘书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字帖给我,包括……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毛泽东书信选集》)[25]

先生在字的结体上看似随意,但实际上,他已将魏碑书法,在线条的运用上写得更加自如宽松,极尽风姿古拙之气息[26]

。学古而不囿古,是于老学习书法的一贯主张,他对身边的人说:“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或是学问,或是能力。

而每个人也都愿意表现自己的所长,让客人多显示自己的长处,让客人有畅所欲言的快乐,而我们则从其畅所欲言中间上了一课

,这样日积月累,收益是不可计算的[27]!”今下不乏有众多书者,真正能做到“表里如一”的确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学习于体,自是不能照猫画虎,要与先生一般,临尽各碑各帖,找寻其中意味,敢于吸纳新事物,再来找寻一番先生之姿。

“新加坡国宝级书画大师潘受诗称‘关西大汉美髯于,大笔如虹吐湛卢’,又说:‘于髯公大气磅礴,固当冠冕一代

,’在现代一个时期狂怪书风甚嚣尘上之时,潘老更是慨叹于右任、沈尹默、潘伯鹰、章士钊、乔大壮、叶恭绰诸老友,

‘以上数公今日如在,当大有造于当代书法[28]

。”

先生“一代草圣”,其作品数以万计。他认为:写字是一种运动,是一种乐趣。每天求字的人多,每天要写三四十张,虽累,但却乐此不疲。

他写字就如同他的生活,简朴,但却是也有讲究的,不用墨汁,只用研墨,必须现磨现写,一定要开水磨,先生曾说过:他喜欢写字

他觉得写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他感到每个字都有其神妙之处,但是,这种神妙,只有在写草书时才会有

若是写其他字体,就失去了这种豪迈、奔放的意趣[29]

。他写字的要领就是“顺乎自然”,不管谁问,皆是此答。

于书博大的气韵,大多难以企及,原因在于每人抱负不同,今人学于,大多是学字,力求相似,终究是在书法的圈子里,跳脱不出[30]

。先生之字,是为了革命,为了民族利益,他的字里总是透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满溢着凛然之气,缺乏这种气韵,则很难达到于书的意境。所以,学于书,首要学人格与精神,至少不应有名利的念头。

然今人大多在追求先生的书法作品,寻求草书真迹。但先生在书法上最大的贡献却非于草,而是标准草书,将于草魏碑篆隶众多书家名家之字融入其里,赶超古人,影响全球。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财产与骄傲,标准草书凝聚了先生半生的心血,是他在惨淡时期用心经营之作,造福于后世之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他本身的作品及个人成就,生前的不断修改,足见对其用心之精。于先生推广标准草书以“利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