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咬文嚼字,通过原诗改诗比读,体验原诗的表情达意2.结合名家对“沉郁顿挫”的理解,试着逆向思维分析文本,感受其情。3.通过跨媒介图画比较,进一步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二、教法方法:咬文嚼字法、比较法分析三、教学时数:1课时

自主先学1、“一切景语借情语”,请在课文中找两词填入并说明理由,本诗写景和抒情出现在哪几联?借哀景;(首、颔联)抒悲情(颈、尾联)抓句眼——诗眼:伤春悲秋主题教师生成:——诗歌赏析中常会考衬托手法:①乐景写哀情(反衬);②哀情写哀情。(正衬)“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①)“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①)“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①;②)任务一:比较登高原诗vs登高改诗,咬文嚼字,体会词语表达用意。《登高》《登高》唐代.杜甫现代.庙诗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和天高莺轻啼,芳洲沙暖鸟栖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江流滚滚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长做客,暮年有病仍登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有恨烦白鬓,潦倒新停清酒樽。生1:常作客vs长做客:前者不仅仅强调时间长,还强调频率,即漂泊离家太频繁更见艰辛,而且是在万里的广阔空间上,这种悲又显沉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而做客应是一种爽朗赴宴的心情,作客是一种客人(游子)身份,寄居他乡的漂泊感、孤独感油然而生。——网上: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生2:多病vs有病:多(肺结核、疟疾、风湿、耳聋、糖尿病——“右臂偏枯耳半聋”。--内心沉重。——独(孤独、无亲;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相依为命——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孤苦无依)--免疫力下降,病难治而且加重。--李白的父亲:李客。生3:繁霜鬓vs烦白鬓:沉霜鬓:沉①不仅有视觉上的颜色白(白发可能满头,是全域非局部的两侧之双)②还有触觉上的温度冷③更有心灵上的感受和人生的经历--沧桑感和厚重感--霜重露浓,饱经风霜)-结合生平经历双鬓(区域小,局部的,鬓角两侧)而霜鬓可能是全部的白鬓(只是强调颜色)——霜鬓为谁有忧己+忧时+忧民+忧国。--苦恨(极恨)——繁:多——经历多,内心的煎熬多--白发多,给人一种沉重感。教师:当一个人年老多病,孤独无亲,生活穷困还在担心着国与民,这是需要何等的胸怀——超凡入圣(入世,济世、救世)——李白诗仙:出世、离世、远世);一般人早就抱怨命运不公了,但是杜甫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认为杜甫能做到哪一点?而永远做不到哪一点?(穷则亦心忧天下)。如果有一天作为老师饭都吃不上,体弱多病还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那我就不叫庙诗仙!而是叫庙诗圣!)生4:浊酒vs清酒:前者更能凸显其生活的贫穷潦倒,而后者是李白常喝之酒较为名贵——金樽清酒斗十千。生5:鸟飞回:有徘徊心理、孤独心理——芳洲沙暖鸟栖眠:安逸安稳闲适心理不符合当时心境。教师:(你认为作者是看到一只鸟还是一群鸟好?——一只:以鸟孤独衬托一己孤独;一群以群鸟乐写哀情?——“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飞回:(高飞还是低飞?——低飞因为风急;飞的困难;为何盘旋?——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教师生成:问: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明确:“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直降而下的感。“落叶”比较轻飘,旋转飘浮;“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因风急,落叶会飘,只有落木才能往下沉,有沉重感。生6:任务二:百度图片里有很多关于杜甫《登高》诗的画作,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结合画面的色调、景物意象的选择、人物的行为等。)或者也可谈谈画的不足。所有的分析一定要立足文本解读和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任务三:配乐诵读,咬文嚼字,从不同角度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活动1:结合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请从《登高》和《兵车行》中找出一两句分析。沉:指情感深度:深厚沉痛沉郁:诗歌诗情诗意:郁:指情感厚度:愤闷抑郁本义:顿笔和转笔(类似于书法中行笔结构)顿挫:诗歌艺术方法:情感抒发:非飞流直泻乃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引申:韵律声调:声调的停顿和抑扬章法结构: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的转折。生1:炼字:落木(比落叶有沉重感)、霜(冷感,厚重感)鬓。生2:音律音韵:原诗是Yi是闭口音,适合写凄厉、悲哀的东西读起来给人压抑感。生3:抒发情感的悲,一是借景抒情,而是层层铺垫,有多重悲情。生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生5:教师:杜甫之哭——“生平多少泪,当为黎明哭。”如椽史笔,书写出时代悲欢离合吾庐独破死亦足;一颗圣心,行走于大唐东西南北黎民忧肠倾耳听附:板书设计:自然之秋景:哀人生之秋情:悲附:【资料链接】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⑴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涉世不深)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他先是去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他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由江南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没有考取。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直到30岁时才又回到洛阳。这一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国家的形势比较好,杜甫个人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前途也充满着希望,所以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他曾写下《望岳》,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涉世不深)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杜甫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这时已经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难,故将家属送到奉先县依靠亲戚安置)。在前往奉先县的途中,他路过骊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骊山上寻欢作乐。而回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想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难和人民的饥苦,杜甫又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他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忧国忧民)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⑷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8岁)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三个月,然后又由陇入蜀,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由于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等亲友的资助,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诗人在这里和农民交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田园诗。上元二年(761)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乱,杜甫曾流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阆láng州(今四川阆中县)。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3、关于登台: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重阳节除登高外,还有赏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