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1页
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2页
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3页
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4页
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课程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抓手,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教师用好课程教材,就离不开课标。作为“教学大法”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重要依据。为了让课程标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3年前,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启了新时代的修订之旅。“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了包括《指南》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要求。”作为课标修订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表示,课标修订完成后,教材的编写将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也就意味着,《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很快就要实实在在地传导到教学第一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体迎来了新的格局。而接下来领悟新使命、理解新格局、落实新要求,就成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沈湘平说。“《指南》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必须是学科全覆盖的,包括数学、地理等理工类学科。”在沈湘平看来,和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相比,《指南》堪称“2.0版本”。“双减”政策推行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成为不少学校的新着力点。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如何拓宽课程渠道,让社会机构和学校的主渠道相互配合,将教育红利延伸到课堂外,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双减”背景下,也是一个难题。“我认为在课堂之外、教材之外、书本之外,还要拓展渠道载体,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多元支撑体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结合学校的实践建议,大学和中小学一起共建共享校内文化博物馆等场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每年会向社会开放,接待很多中小学生来参观学习。”陈弘还呼吁学校通过举行“家书教育”“家校互联”等活动,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载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福建省漳州康桥学校教研室主任郭明贵老师也表示,在社会教育层面,要开拓更广阔的教育资源,构建良性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家庭层面,家长要营造更良好的家风环境;在学校教育层面,要努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多元整合课程教育资源,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的课余“减负不减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前,经济、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面对社会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级学校在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理念审视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的受外来文化理念的影响,这既给新时期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使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全国各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各类学校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就成为当前重要课题。(2)课题界定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意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摄于各级各类学校校风校貌之中。其器物层面表现在校园建筑环境、网络信息空间、教材内容、规章制度是否有传统文化的标志、符号和特色,其思想观念层面表现为人的活动是否认同和遵循优秀传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美学价值标准,是否追求和效仿传统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其具体研究内容应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核心精神、具体样态、环境载体、方法路径、效果考量等方面。(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主要集中在国内的研究。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学者在关注。2007年提出“要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11年提出了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2013年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党的号召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热情。我们利用知网学术搜索,当输入搜索主题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研究”时,知网显示数据:共839篇,其中1991-2005年,合计45篇,年平3篇;2006-2013年,合计365篇,年平45篇;2014-2016年,合计429,年平143篇。从研究涉及内容看,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价值、路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当前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所暴露出的师资、组织、考核问题,在高校主要集中研究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纳态度的问题;三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国外校园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启示;四是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样态(国学经典、礼仪文化、道德文化、武术舞蹈文化、茶道文化、建筑景观文化、戏曲艺术、服饰文化、碑刻书法绘画、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等)进校园实践;总的来说,应该是成果丰富,成绩巨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研究不足和可拓展空间来看:当前高校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精神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中小学主要集中在具体样态(戏曲、民俗、礼仪、书法绘画等)方面。虽然,高校突出了思政教育主旋律,中小学强化了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但都有系统性、完整性不足的毛病,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缺乏顶层的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设计,效果和运行难以保障。在研究视角方面还显单一,鲜有涉及宗教文化生态、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拘泥于当前意识形态(狭义的传统文化)视角。在研究问题方面,高校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问题,中小学集中在师资、组织、考核导向制度等问题,但对不同层次学校在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承接、重点考量、形式的选配、表现等方面缺乏研究。此外,还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各自优缺点和功能作用进行客观、科学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生态共荣、和融发展的综合研究。本课题将在这些方面开展深入研究。(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从理论意义来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研究”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的传承体系,推动校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理论关系研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上的支撑。此外,本课题还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各种优秀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样态的理论传承和创新研究。从实践层面来看,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复兴伟大的“中国梦”,加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形成各级学校相互衔接的传统文化教育体制机制,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各级学校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和学校人文精神、掀起各级学校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建设浪潮,促进学生人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1)课题理论依据第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第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第三,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社会化理论;第四,发展心理学理论。(2)研究目标首先,搞清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内容、精神实质、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各种样态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当前这个时期研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研究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校园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层面,如校园环境、制度章程、教材内容、网络虚拟空间设计,还包括人的思想和行为层面,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各种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样态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和路径来完成进校园工程;第四,如何协调处理好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先进的时代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拥有的胸怀,选择正确方法、路径。(3)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三方面:首先,要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点内容。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内容。其次,要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保障激励条件。要注重从制度层面开始设计,让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从绩效考核中获得行为动力,从而保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际效果。第三,要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原则、方法和路径。中国学校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传承创新,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注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路径上,需要着重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具体内容侧重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核心精神研究;二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具体样态研究;三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环境载体研究;四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方法路径研究;五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效果考量研究;(4)研究假设假设一: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文化相结合、相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它能促进现代教育和谐发展;假设二: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区别,人性受环境影响,善恶可以互相转化。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有善、恶、不善不恶三种类型。不良的后天环境产生坏习惯,形成恶和贪欲,良好的环境使人形成德性和善良,通过改变外界环境,可以促成人的品性的善恶转化;假设三:学前教育、中小学、大学阶段学生对文化认知的兴趣点、兴奋点不同,决定了我们在不同教育阶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5)创新之处本课题拟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的重要内容选择、核心精神理论概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方法路径选择策略等方面有所创新。由于这些方面研究的人员比较多,前人研究资料较多,有创新的基础和可能性。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主题,首先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核心精神研究,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兼容并包”“随缘化应,和谐共生”等思想;然后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具体样态研究,主要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礼仪文化、曲艺艺术、建筑艺术、文学瑰宝、碑刻书法、舞蹈武术、各地非物质文化、民俗年节文化等多个领域;最后结合这些内容,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环境载体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播的方法路径研究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效果考量研究。(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手段方面,本课题借助举办师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参观校园网站、校园风貌、学生活动和校史馆档案资料等研究手段开展调研。(3)技术路线第一,总体研究方案设计,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宏观层面设计方略:从国家教育体系角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观层面设计方略:从学校层面探讨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容渗透到校园、课堂、活动每个角落,形成富有中华底蕴的文化氛围;微观层面设计方略:从个体思想观念、认知态度到行为实践的一体化角度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体的有益影响。第二,具体调研方案设计,从调研去向、对象、时间角度设计调研方案。选择调研去向:从调研学校数量和类型看,本项目拟选择20所学校展开调研,从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