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阅读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考点知识讲解01典型考题精析02中考真题精选01考点知识讲解01典型考题精析02中考真题精选01考情:“理解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这一考点是丽水中考必考考点,而且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尤为注重。题型一般为选择与填空两种。内容一般以七至九年级教材中要求掌握的160个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为主。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积累,熟读熟记。第一节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考情:“理解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这一考点是丽水中考必考考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10-14分)考情:丽水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一般有文言词语释义、断句、翻译句子、理解与评析文章内容(含“炼字分析”)、与课内文言文比较辨析等。考查形式一般是单篇课外文言文。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10-14分)考情:丽水中考文言文阅第一类人物传记(5年13考)(一)(2019衢州)文言文阅读。(9分)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挟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第一类人物传记(5年13考)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杜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会山水暴至/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一D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4分)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________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自己的感受1分,人物的特点1分,事件的分析2分)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4分)示例1:杜衍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3分)示例一: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示例二: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它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3分)(二)(2019绍兴)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题。(16分)【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二)(2019绍兴)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题。(16分【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臧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愍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致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选自《续藏书》,有删减)【乙】【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愍(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因取《中鉴录》()②三月卒官()③安人怜之()④病以属公()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3分)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意对即可)

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张元忭就把灯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3分)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发白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__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有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金。”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6分)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通过文中和题干介绍的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显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亦可。)通过文中和题干介绍的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三)(2018衢州)文言文阅读。(12分)【甲】朱买臣(节选)[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节选自《汉书·朱买臣》)(三)(2018衢州)文言文阅读。(12分)【乙】越妇言[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乙】越妇言【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1.用原文填空。(4分)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①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②

”,而朱妻认为是“③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2分)A.好读书B.不治产业C.求去D.妻自经死通达(贵)亦仁者之用心也(不忍)矜于一妇人(矜)D1.用原文填空。(4分)通达(贵)亦仁者之用心也(不忍)矜于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与买臣过苦日子→①

→改嫁他人→②

→上吊自杀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4分)离朱而去(朱的妻子因为嫌弃朱讴歌于道中,而与他离婚)被朱收留(当朱富贵后看到她窘迫的现状收留了她,她觉得羞愧)一个是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二是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三是羞于被买臣收留。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离朱而去(朱的妻第二类故事说理(5年13考)(四)(2019宁波)文言文阅读。(16分)【甲】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二类故事说理(5年13考)【乙】示儿燕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乙】示儿燕【丙】谕儿书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③”,皆至言也。【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丙】谕儿书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2分)(1)示()A.上天对人类显现吉凶祸福B.给人看C.表示D.教导(2)谕()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B.告诉C.知道D.比喻DB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4分)【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切莫”是千万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4分)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⑤忍让为居家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2)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3)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4)____”。④⑦③②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五)(2018丽水)文言文阅读。(10分)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五)(2018丽水)文言文阅读。(10分)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是天砚也

有砚之德

而不足于形耳。B【解析】A.奇异B.写/给C.第二年D.寻找。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

示例1:相同。天石砚无贮水之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示例2:不相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第三类写景游记(5年15考)(六)(2019金华、丽水)文言文阅读。(11分)洗心亭记[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第三类写景游记(5年15考)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镂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镂轩墀⑥。石列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蹲名山

俯大江

荆吴云水

交错如绣A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3分)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是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3分)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七)(2019嘉兴)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亭之铭并序》,供大家学习。(13分)鉴亭之铭并序[清]许瑶光①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予以俸满,将觐北阙。嘉禾耆旧②,出饯鸳湖。水滨百桨,清酒百壶。此地为别,临眺踌躇。亭构“来许”,意在跂③予。予忝承乏④,赖天子命。于今十年,罔敢不敬!有胡德惠,劳君觞咏?临别赠言,式资往训。爰⑤举觯⑥曰:请建“鉴亭”。劳劳送客,报以德馨⑦。修慝⑧辨惑,舞雩典型。天光云影,源头式听。佥曰唯唯,爱勒斯铭。铭曰:(七)(2019嘉兴)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兹屿在水中央,不骞不陊,万寿无疆。有似仁者,静则延长。君子鉴之,节嗜欲以保安康。兹亭轩旷,四无纤障。高天覆帱,明月逸宕。甲________,洞察万状。君子鉴之,去蒙蔽以扩识量。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纳苕霅,古今悠悠。乙________,自强不休。君子鉴之,学百川以海谋。绕亭卉木,春荣秋谢。荣固繁华,谢亦安暇。丙________,与时变化。君子鉴之,舍则藏而得则驾。嵚崎古石,于亭之东。瘦貌寒魄,稜稜生风。有似洁士,不与俗同。君子鉴之,砺廉隅⑨以表孤衷。兹屿在水中央,不骞不陊,万寿无疆。有似仁者,静则延长。君子鉴朝开________阖,亭中阴阳。雨润日丽,亭中柔刚。寒来暑往,亭中炎凉。小鸟知止,渊鱼知藏。渔樵朋友,荇藻文章。俯仰皆乐,吟啸非狂。刻石表意,敢告同行。闲情鸥远,逸兴云翔。既亭既鉴,何用不臧!【注释】①许瑶光: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兴知府,勤政爱民,深受当地乡绅、百姓爱戴。②耆(qí)旧:故老,故交。③跂:踮起脚跟盼望。④忝:谦词,有愧于。承乏:谦词,滥竽充数之意。⑤爰(yuán):于是。⑥觯(zhì):酒具。⑦馨:________。⑧修慝(tè):修正过错。⑨廉隅: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行方正。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朝开________阖,亭中阴阳。雨润日丽,亭中柔刚。寒来暑1.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9分)小嘉:“馨”的注释没有,但我们在《陋室铭》中学过,可以解释为:①

。小舟:学以致用,这个办法好。那么,你觉得末段“________”处,应该选择“冥”“暝”“瞑”中的哪个字呢?小嘉:我觉得这里应该填“②

”,因为③

。小舟:铭文中甲、乙、丙三处被我遮住了,看谁能够把“有似勇者”“有似智者”“有似达者”填到相应位置。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暝“暝”的本义指日落、黄昏,又指夜、天黑,和“朝”相对1.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9小禾:我来填。我认为甲、乙、丙三处依次是④

、⑤

、⑥

。小舟:真聪明!这篇铭文以四字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要注意节奏、重音等,比如读“君子鉴之,砺廉隅以表孤衷”一句,我觉得“君子”“砺廉隅”后要稍作停顿,同时⑦“

”、“

”两词要重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⑧

的信念。有似智者有似勇者有似达者鉴砺(孤衷)以石为鉴,磨砺品行,守正内心,廉政为民小禾:我来填。我认为甲、乙、丙三处依次是④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链接材料,探究许瑶光建造亭子并命名为“鉴亭”的原因。(4分)“来许”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赞扬周成王能继承先王之德业,而许瑶光恰巧姓许,所以亭名“来许”。人们这样命名,一语双关,既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又盼望许瑶光能再来嘉兴。鉴[鑒、鑑]【释义】①〈名〉古代盛水的大盆。盛冰存放食物或抵御温气的器具。②〈名〉镜子。③〈动〉照视,照镜子。④〈动〉察看、审察。⑤〈动〉借鉴。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链接材料,探究许瑶光建造亭子并命名①百姓为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并盼望其再来嘉兴而建“来许亭”,于是许瑶光建“鉴亭”回馈百姓,感谢百姓对他的爱戴。②“鉴”有借鉴之意,许瑶光以此来警诫自己,也劝勉他人,要有“仁、智、勇、达、洁”的美好品行,即要仁慈有爱,勇敢坚定,珍惜时光,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洁身自好,自立自律,自强不息。①百姓为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并盼望其再来嘉兴而建“来许(八)(2018绍兴)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20分)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八)(2018绍兴)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20分)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宝元二年记。【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ɡ):关锁。④绠(ɡěnɡ):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①绠不可竭(

)②三日而后汲视(

)③悦人襟灵(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分)其或雨作云蒸

醇醇而浑

盖山泽通气

应于名源矣。完,尽打水,取水使(人的心情)愉悦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完,尽打水,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2分)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2分)我喜爱它(井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4分)①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清白堂[南宋]王十朋钱清地古思刘宠①,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第四类人物轶事(5年5考)(九)(2019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第四类人物轶事(5年5考)【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乙】【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fán):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慰问。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某自度不能数十日

亦当得一官以出

但不知何处耳。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D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二人友情的深厚。(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亟”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4分)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十)(2019台州)文言文阅读。(14分)(一)

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十)(2019台州)文言文阅读。(14分)(二)

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①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②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③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注释】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二)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①去蒋山亦七里()②公适见之()③且戒苟以转售()④乃复遗吴()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距离恰好告诫给予,赠送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距离恰好告诫给予,赠送公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3分)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4.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语段(一)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骑马和坐轿,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语段(二)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3分)他的住宅只能够(十一)(2019湖州)文言文阅读。(11分)【甲】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馀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节选自《说苑·复恩》)(十一)(2019湖州)文言文阅读。(11分)【乙】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释】①缨:系在颔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催促。③茵:垫子。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乙】醉吐相茵③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B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丙吉的车夫非第五类生活情趣(5年13考)(十二)(2019温州)文言文阅读。(14分)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④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选自《渭南文集》)第五类生活情趣(5年13考)【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1)【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_(2)【易】A.正未易得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_A.本来B.顽固A.容易B.交换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A.本来B.顽固A.容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3分)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2分)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5分)示例一:累欷。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重读“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沦丧、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示例二:抚卷。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展现,手抚此书,心中五味杂陈,庆幸之中,更增感慨。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抚之心痛之,叹息连连。重读“抚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示例二:抚卷。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课件)第二部分阅读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考点知识讲解01典型考题精析02中考真题精选01考点知识讲解01典型考题精析02中考真题精选01考情:“理解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这一考点是丽水中考必考考点,而且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尤为注重。题型一般为选择与填空两种。内容一般以七至九年级教材中要求掌握的160个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为主。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积累,熟读熟记。第一节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考情:“理解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这一考点是丽水中考必考考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10-14分)考情:丽水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一般有文言词语释义、断句、翻译句子、理解与评析文章内容(含“炼字分析”)、与课内文言文比较辨析等。考查形式一般是单篇课外文言文。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10-14分)考情:丽水中考文言文阅第一类人物传记(5年13考)(一)(2019衢州)文言文阅读。(9分)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挟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第一类人物传记(5年13考)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杜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会山水暴至/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一D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4分)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________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自己的感受1分,人物的特点1分,事件的分析2分)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4分)示例1:杜衍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3分)示例一: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示例二: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它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3分)(二)(2019绍兴)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题。(16分)【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二)(2019绍兴)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题。(16分【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臧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愍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致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选自《续藏书》,有删减)【乙】【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愍(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因取《中鉴录》()②三月卒官()③安人怜之()④病以属公()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3分)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意对即可)

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张元忭就把灯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3分)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发白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__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有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金。”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6分)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通过文中和题干介绍的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显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亦可。)通过文中和题干介绍的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三)(2018衢州)文言文阅读。(12分)【甲】朱买臣(节选)[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节选自《汉书·朱买臣》)(三)(2018衢州)文言文阅读。(12分)【乙】越妇言[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乙】越妇言【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1.用原文填空。(4分)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①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②

”,而朱妻认为是“③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2分)A.好读书B.不治产业C.求去D.妻自经死通达(贵)亦仁者之用心也(不忍)矜于一妇人(矜)D1.用原文填空。(4分)通达(贵)亦仁者之用心也(不忍)矜于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与买臣过苦日子→①

→改嫁他人→②

→上吊自杀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4分)离朱而去(朱的妻子因为嫌弃朱讴歌于道中,而与他离婚)被朱收留(当朱富贵后看到她窘迫的现状收留了她,她觉得羞愧)一个是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二是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三是羞于被买臣收留。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离朱而去(朱的妻第二类故事说理(5年13考)(四)(2019宁波)文言文阅读。(16分)【甲】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二类故事说理(5年13考)【乙】示儿燕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乙】示儿燕【丙】谕儿书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③”,皆至言也。【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丙】谕儿书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2分)(1)示()A.上天对人类显现吉凶祸福B.给人看C.表示D.教导(2)谕()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B.告诉C.知道D.比喻DB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4分)【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切莫”是千万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4分)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⑤忍让为居家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2)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3)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4)____”。④⑦③②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五)(2018丽水)文言文阅读。(10分)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五)(2018丽水)文言文阅读。(10分)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是天砚也

有砚之德

而不足于形耳。B【解析】A.奇异B.写/给C.第二年D.寻找。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