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在治疗上的意义课件_第1页
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在治疗上的意义课件_第2页
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在治疗上的意义课件_第3页
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在治疗上的意义课件_第4页
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在治疗上的意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移情與投射性認同

在治療上的意義

授課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者:王映之、林佳慧、蘇亭尹、陳泓均反移情與投射性認同

在治療上的意義

反移情反移情在治療中的運用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於治療中的應用反移情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反移情反移情在古典精神分析與當代精神分析中古典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治療師內心還未解決之心理情結、受到個案的影響所經驗到的個人的衝突、焦慮、防衛等不適當反應。重新定義範圍:

對個案適度的情感反映、

與個案關係有內心體驗的洞察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投射在個案身上,需要分析、意識化,並且避免。投射性認同可能引發治療者對個案的反移情。感受和認知自己的感覺很重要。促使治療發展與完成。治療者以保持中立。治療者可以因此去發現並面質個案的防禦模式。反移情在古典精神分析與當代精神分析中古典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Kernberg整體觀(totalisticapproach)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有感受都是反移情。當個案使用投射性認同,反移情可能來自治療者正常的同理能力。Winnicott主觀的反移情(subjectivecountertransference)治療者被誘發的感受是來自於治療者自己的心理病理問題客觀的反移情(objectivecountertransference)治療者的感受是被個案核心衝突所誘發反移情的形式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Kernberg整體觀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其他學者(Gelso&

Carter,Langs)非理性的治療者對個案的反應是非客觀的、神經質的扭曲,將這些與個案互動中所激起的自我內在衝突行動化,不利於治療基於現實的(reality-based)治療者對個案的感受是基於現實的真實感受,有助於治療反移情的形式(陳增穎,2004)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其他學者(Gelso&Carter,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Racker一致性反移情對個案當前的經驗產生一種同理的、共鳴的反應,使治療師和個案有相同的感受、態度與判斷,並且將這些反映回去給個案互補性反移情治療師認同了個案內在客體中的他體(other),治療師的感受和個案是互補的,但和他體的感受卻是一致的,治療師能夠清楚個案在早期的關係脈絡中發生的狀況反移情的形式(陳增穎,2004)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Racker一致性反移情對個案當前的經反移情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有情感反應治療師根據本身歷史,移情到個案身上治療師對於個案移情的意識或潛意識反應治療師對抗由個案引起的情感或內心衝突的防衛阻止治療師以治療態度對待個案的能力、或妨礙治療的任何反應情感上的共鳴與同理投射性認同的結果兩人之間或兩個主體間的互動(陳增穎,2004)反移情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有情感反應(陳增穎,2004)觀察反移情的五向度(Hayes,1995)(董淑鈴,2004)來源未解決的內在心理衝突觸發引起反移情反應的事件表現反移情的行為、想法、感覺影響對治療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反移情處理幫助治療者調節、管束其反移情反應觀察反移情的五向度(Hayes,1995)(董淑鈴,2004源於治療者的反移情因素治療者的個人性格因素治療者的自戀與自尊的受傷治療者的價值觀治療者的個人經驗治療者的工作角色或工作經驗治療者對治療效果的期待特定的內容主題不慣用的治療架構(林淑君、陳秉華,2002)源於治療者的反移情因素治療者的個人性格因素(林淑君、陳秉華,由個案所觸發反移情材料個案的人際模式與特質個案的移情個案的過去經驗特殊事件特殊議題(如「性」)對治療進展的評估對個案的知覺(林淑君、陳秉華,2002)由個案所觸發反移情材料個案的人際模式與特質(林淑君、陳秉華,常出現的反移情行為模式以過度關心的態度過度保護個案因害怕個案生氣而以仁慈、親切方式與之互動因覺察到個案高度需求性和依賴性而拒絕他們為與個案保持距離而產生敵意的行為需要從個案處得到持續的增強與肯定在個案身上尋找自我而模糊了諮商目標欲與個案發展性或浪漫的情感強迫性的給予建議與案主建立諮商以外的社交關係(張學善,1997)常出現的反移情行為模式以過度關心的態度過度保護個案(張學善,反移情對治療的影響提早結束治療緊張的治療關係形成非治療的關係阻礙治療的有效進展阻礙治療師判斷的客觀性無法準時結束藉以了解案主的動力(林淑君、陳秉華,2002)反移情對治療的影響提早結束治療(林淑君、陳秉華,2002)當代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反移情是用來了解個案通常如何與人相處互動的重要線索。治療者是自身主體,因此投射性認同引發反移情的現象,仍無法倖免。反移情關係使治療師能夠去診斷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本質,治療師用他對自己意識上情緒反應的觀察作為引導,偵測出在個案之溝通或行為背後的潛在意義,了解個案早期和目前在關係中的狀況。有效的運用反移情,得仰賴治療者對於自己情緒的察覺,不會因為過度防衛而產生不愉快。當代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反移情是用來了解個案通常如何與人相處反移情在治療中的運用反移情在治療中的運用先備觀點反移情為治療師-案主雙方共同創造出來的反應。一部分來自治療師過往經驗的作用,另一部分來自被案主誘發的感受(Gabbard,1995)。先備觀點反移情為治療師-案主雙方共同創造出來的反應。一部分來反移情的運用(治療師端)當治療師越清楚自己內在的心理衝突,對自己的限制、動機等等有越多的了解時,治療就有越多的可能。接受督導或個諮,探索過往的人際(與照顧者)經驗、情緒議題、行為模式等。反移情的運用(治療師端)當治療師越清楚自己內在的心理衝突,對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反移情在治療中是個必然發生的課題,如果治療師能夠覺察並加以處理,反移情可以是治療上的助力,讓我們瞭解案主的內在世界,若無法覺察、控制與處理,就可能阻礙治療(林淑君、陳秉華,2002)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反移情在治療中是個必然發生的課題,如果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使反移情具治療性的先決條件-治療師在治療中有能力去經驗對個案的感受和觀察這些感受(後設思考能力)。誠實接納自己的感覺、開放心胸、不斷自省與覺察。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使反移情具治療性的先決條件-治療師在治治療師將自我當成是治療的工具,辨別出投射性認同和反移情的發生,思考其意義,並且決定如何使反移情具治療性.報告者的督導經驗與想法:feelingsoftherapistthathavebeenarousedEX:諮商師的猶豫不決治療師將自我當成是治療的工具,辨別出投射性認同和反移情的發生運用反移情治療中對反移情探索的面向來源(未解決的內在心理衝突)觸發(引起反移情反應的事件)表現(反移情的行為、想法或感覺)影響(對治療過程和結果的影響)處理(調節、管束反移情的方式)運用反移情治療中對反移情探索的面向運用反移情四步驟一、經驗(experiencing)二、觀察(observing)三、判斷(judgement)四、行動(action;therapeuticintervention)運用反移情四步驟步驟一、經驗“pluggingintothepatient”(Mahrer,1993)Whateveroccurringintheclientisoccurringinthetherapist.每一個關係都是過往關係的增添物,治療師的反移情和案主的移情基本上屬於相同的歷程。步驟一、經驗“pluggingintothepatie步驟二、覺察覺察反移情傳統精神分析認為覺察反移情是為了避免表現出來。客體關係理論認為反移情是無法避免的,且是重要的治療工具。治療師能夠覺察自己對個案的反移情,包括感受和行為反應,探索引發治療師反移情的個案行為背後的動機。步驟二、覺察覺察反移情步驟二、覺察線索:會談當下的感受諮商師反應的強度勝過於他人不尋常的言行重複出現的主題治療師偏離原本的治療契約步驟二、覺察線索:步驟三、判斷進行認知處理的判斷:是主觀或客觀反移情?Winnicott將其區分為:主觀的反移情-治療者被誘發的感受是來自於治療者自己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反移情-治療者的感受是被個案核心衝突所誘發。步驟三、判斷進行認知處理的判斷:是主觀或客觀反移情?步驟三、判斷(續)主觀反移情的判斷:

-這是不是一個很熟悉的感覺?

-從經驗感受轉換到觀察感受是否有困難?

-在這個時刻的生活當中,是否有一些不順利的事件發生?

-當天除了對這個個案以外,是否也對其他人也有類似一樣的感受?步驟三、判斷(續)主觀反移情的判斷:步驟三、判斷(續)客觀反移情為大多數人和個案互動時會產生的回應,而不是來自治療師個人未解決議題,帶有治療師特性的回應.投射性認同-個案和我之間的問題也發生在個案和他的重要他人之間嗎?治療師和個案在治療當下的人際互動,如受治療師個人的特質或實際行為表現所影響。-我感受到的跟其他人和個案互動時所感受到的一樣嗎?-自己的介入策略合適嗎?

步驟三、判斷(續)客觀反移情為大多數人和個案互動時會產生的回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治療者經由自我覺察了解反移情是來自於自我的經驗所導致的,進而評估這種覺察是否就能夠阻止反移情的發生,如果持續干擾治療,治療師要去接受心理治療。除非個案已經注意到治療師的主觀反移情行為,不然治療師不需要和個案分享這樣的經驗。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如果經由各種處理還是仍然會對個案造成傷害,應該要決定結案。在結案的時候可以告訴個案:“由於我個人的某些因素議題,我擔心害怕自己將沒有辦法繼續對於你現在的問題,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和個案討論這種結案對於他造成的影響。大部分的個案都是可以接受的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誘發來源:個案將部分自體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是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自體或者是擁有壞經驗的自體。處理方式:治療者將感覺經由消化後,用調整過的方式讓個案知道,並詢問個案對於重要他人的感覺是否和治療者的感覺一樣。

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誘發來源:個案將自己內在的壞客體表徵投射到治療者身上。

處理方式:治療者在經驗、消化後,將這治療室裡經驗和個案目前生活中有問題的互動作聯結,可以向個案表達自己感受到他在「測試」治療師是否和自己的重要他人一樣壞。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一致性的認同-包含主觀反移情和客觀反移情處理方式:治療師自己先澄清並且解決內在衝突,可藉由督導或心理治療的方式,能區辨源於自身內在衝突或者是由個案所引發之感受或行為,即能以處理客觀反移情的方式回應個案。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一致性的認同-包含主觀反移情和客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與反移情之關係Kernberg(1965)認為反移情乃是個案運用投射性認同時,治療者所展現正常的同理心能力。治療者應允許自己在意識上瞭解自己的反應,並從這些反應裡,獲得有關個案內在世界(internalworld)的重要訊息。投射性認同與反移情之關係

投射性認同此概念由Klein(1952a,1957)提出,並由後續學者持續發展和運用。包括三階段的心理過程:投射階段:將自己不要的自體面向或內在客體加諸他人身上。內射階段:與客體互動並引發他者經歷或扮演自己的感受。認同階段:無意識地認同客體的反應,並以此作為管理在內衝突的潛在模式。

投射性認同此概念由Klein(1952a,1957)提出,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使他人以一種被限定的方式去行為或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投射性認同裡的主要動力是存在於其底層的誘導(induction)。就像是某一個體強迫另一個體在內在戲碼的演出中扮演一個角色(一齣涉及其早期客體關係戲碼)。投射性認同是有困擾之客體關係的病態結果,而其大部份發生於生命的早期。這些關係大部份在本質上是前語言期的,而且在意識上不可及。例如:一位敵意的丈夫(自己並沒有覺察),會一直刺激他的妻子,並且誘使她變得憤怒。投射性認同Klein的「投射性認同」個體為了解除焦慮,將內在不能接受的部分自體、部分客體與衝動分裂、投射到外在世界,再透過內射使之回復的現象,是一種防衛機轉。Klein認為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分裂式的防衛」,此防衛加深了「分裂機轉」(splitting)也妥協了否認(denial)和理想化(idealizing)。他認為在嬰孩的自體與他的客體仍處於混亂狀態時,投射性認同是一項工具,用來消減對於分離(separation)的認知。Klein的「投射性認同」個體為了解除焦慮,將內在不能接受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有以下三種:與外在客體融合以避免分離(separation)。控制對個體構成威脅的壞客體。保存自體好的部分,並透過投射,將壞的部分丟給他人,以保持安全感(safe-keeping)。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有以下三種:Bion的「投射性認同」Bion認為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個案與治療者互動最重要的形式。個體分裂其內在不想要具迫害性或如惡魔般的部分,投射至客體裡面,然後想要控制它。正常發展的必要因素是孩童覺得父母是安全可依賴的對象,父母的功能是充當孩童投射性認同的包容者(Container),並使孩童能夠成功地運用此功能,進而充當自己的包容者。Bion的「投射性認同」Bion認為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個案與TheContainedContainerBion’s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嬰兒將原始衝動或身體感覺投射出去包容者接受/內攝了自體的投射性認同包容者轉化以後,再投射出去包容覺察轉換投射ContainingFunctionβαTheContainedContainerBion’sOdgen的「投射性認同」接受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放出的感受一致,且與具體成形於投射幻想之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一致的方式去思考、感受並行動。階段一個體以投射幻想的形式,幻想把自己的一部分放置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並且嘗試從內在去控制這個人。(通常是把壞的自體影像與客體影像)。階段二個案施加一些壓力在被投射者(治療者)身上,使被投射者被逼得以個案所投射的幻想,來經驗及體會自己,並依據這些體會而行為。對被投射者而言,這種壓力是真實的,因此如果個案與被投射者之間沒有互動,則投射性認同不至於發生。=誘導(induction)階段三接收者回應那些被投射性操縱所誘導出來的感受和反應。被投射者沈浸於個案的投射幻想裡,因此只以自體的某些部份看待自己。在此刻,被投射者的情緒狀態很接近個案的情感狀態,但兩者並不等同,因為被投射者自己仍是自己情緒的創作者Odgen的「投射性認同」接受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放出的感受Ogden投射認同的四個功能1.Defense防衛-隔離自己不想要的部份,讓它在別人身上繼續生存。2.Communication溝通-藉由施壓讓接受者經驗自己曾經有過的感受讓自己被了解。3.Object-relatedness客體關連—在一個足以接受投射的分離下,與接收者互動,在的投射中允許一些誤解的發生,並培養一致的感覺。4.Pathwayforpsychologicalchange心理過程改變的途徑—在接收者修正後,藉由重新內在投射和投射的轉變,發生心理過程的變化,常發生在母嬰間的關係、婚姻或病人治療師的關係。Ogden投射認同的四個功能1.Defense防衛-隔離自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一)Scharff(1992)將歷年來各學者所發表的相關文獻統合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她對此機轉的過程分為八個步驟:投射(projection)

在潛意識精神過程中投射者將自我的一部份或其客體驅逐出來而投放於被投射者的身上,此時投射者本身並不知道有這個投射作用發生,而被投射者會被他認為擁有其投射出來的特質,但事實上那部份是投射者本身原先即擁有的。客體誘導(objectinduction)

投射者認同自己投射出去而在外界客體身上的部分,而被投射者潛意識中亦會激起此時被投射出來的部份之相關感覺。摘自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李文瑄著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一)Scharff(1992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二)外界客體的內射性認同

外界客體此時會經由潛意識中內射性認同的機轉而認同投射者所投射出來的部份。被投射者對投射者投射出來部份之轉化

因為被投射者有自己的人格,故對投射者投射出來的部份所認同的特質,會與此部份原先在投射者精神內在的特質不同,因為部份已被被投射者加以轉化,其可能是對其加以誇大貶值或加以肯定。外界客體的內射性認同類別

若投射出來的部份為投射者的部份自我(self)則其所內射性認同的形態被稱為一致性型(concordanttype)。

若投射出來的部份為投射者的客體部份,則其所內射性認同的形態被稱為互補型(complementarytype).摘自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李文瑄著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二)外界客體的內射性認同摘自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三)被投射者接受投射價位(valency)

被投射者對投射者所投射出來的部份,有一個相當的價位時,則會傾向於接受此被投射的部份,有時候被投射者亦會主動地尋求其要認同的部份,被稱為榨取式內射性認同(extractiveintrojection)。投射者的再內射性認同過程

被轉化的原投射部份,會經投射者的認同,而內射進其精神內在中,此時其對投射者自我影響,乃依此投射物被轉化的情況而決定,若其被經由去毒化(detoxified),而再內射進來,則可減低原有焦慮,若其被完全扭曲,則可能使關係更加惡化。相互的投射性認同

當投射者投射出部份自我或客體的同時,被投射者亦會同時行投射出其部份自我或客體。例:夫妻間基於價位的吸引而行相互之間的投射性認同。摘自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李文瑄著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三)被投射者接受投射價位(v投射性認同類型:依賴特徵:持續性的無助感誘導:誘導那些與他們有關的人來關心照顧他們。後設溝通:我沒辦法靠自己活下去治療師被要求給予忠告、指導及支持,彷彿治療師握有「答案」。他們表現得很無助的樣子,藉著表現得沒有能力靠自己處理生活,才會感覺到其他人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退化性的因應方式)。無助感誘導別人照顧他們,而順應個案尋求協助的要求會滿足個案的病理。早期經驗所學習到的是:『要成為好的(被愛、被接納、被照顧),就要是軟弱無助的。』投射性認同類型:依賴投射性認同類型:權力特徵:權力與控制的議題。誘導:在其他人身上引出軟弱及無能的感受。後設溝通:沒有我,你活不下去。控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個案會批評治療者所做的,希望治療師遵循他的建議。誘導治療師感到無助、無能、失敗,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可以幫助案主;或者覺得惱怒,想要擺脫當事人。早年的經驗所學習到的是:(1)『父母(他人)都是無能柔弱,需要我照顧的』,迫使被投射者採取卑屈的角色。(2)『為了阻止被母親遺棄,透過幻想去控制母親的行為』,讓身邊的女人離不開自己,證明自己是被需要的。投射性認同類型:權力特徵:權力與控制的議題。投射性認同者類型:性慾特徵: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並維持關係。誘導:引出別人的性愛反應,並且保持兩人關係在此基礎上持續運作。後設溝通:我會使你覺得在性方面是勝任的。當事人會提供性問題與性傾向的細節描述,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和維持關係。當事人相信其他人(包括治療師)願意停留在關係中是因為他可以在性方面滿足他人,他們以性方面的價值去確定自己。早年的經驗所學習到的是:『只要你使我興奮,你就是令人滿意的』,他們學會只要將他們對其生活中的成人提供某些形式的性刺激,他們就是被需要的。案例:一直無法與男人建立持續的關係的英格麗。

投射性認同者類型:性慾特徵: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並維持關係。投射性認同類型:迎合特徵:主要情緒成份是自我犧牲。誘導:誘使他人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和犧牲感激他們。後設溝通:內心期望可獲得某種回報,而那某種回報是一種擔保。以「自我犧牲」來建立關係,誘使他人對投射者所做的事情或犧牲而感激,投射者藉著得知自己對他人有幫助,以確保自己被需要。治療師會發現自己處在被期望去感謝和讚賞的情境裡。小時所學習到的經驗是:『不相信其他人會無條件的愛他們,他們需要去迎合他人,以便建立關係。』這類兒童被教導的認為,他們的真正價值有賴於他們是否有能力對別人有用。投射性認同類型:迎合特徵:主要情緒成份是自我犧牲。投射性認同與人際關係病理主要的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關係立場後設溝通誘導依賴無助我活不下去照顧權力控制你活不下去無能力性誘惑性愛我將使你在性上達致圓滿性興趣迎合自我犧牲你虧欠我感謝讚賞摘自林秀慧、林明雄(2001譯)投射性認同與人際關係病理主要的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關係立場後投射性認同於治療中的應用投射性認同於治療中的應用『當人們在別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他們便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歌德『當人們在別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他們便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投射性認同與自體客體功能案主期待治療師為自體客體(selfobject),期待他能展現自體客體功能(selfobject

function)—將其感受語言化與包容之。案主藉由投射性認同的歷程,讓治療師感同身受其感受。治療師接納與包容案主投射出來的情緒,並以真實同理的態度回應給她。案主修正其投射性認同,並經由蛻變的內化作用,吸收自體客體功能,轉化為自我功能。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1/2)投射性認同與自體客體功能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1/2)投射性認同與自體客體功能案主藉由投射性認同的歷程,讓治療師感同身受其感受[Ex.]:CL:Fiona是一位32歲女性,在某次治療抱怨精神科醫師忘記重開他的藥物。她覺得自己空虛,抱怨先生未盡照顧家庭的責任,抱怨管理員沒有修整環境。她覺得自己被拋棄。治療接近尾聲,患者說:「我下星期不能來,我和朋友有個約會,我想這應該沒影響。我在接下來兩周有個假期,早一點開始不會有什麼影響」CO:治療師覺得灰心,他覺得被丟在一旁舉無輕重。「如果只有我單方面投入,治療就不會有用,我們最好現在就終止」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1/2)投射性認同與自體客體功能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1/2)Self外在客體Object壞的客體好的客體壞的自體好的自體OnPhantasy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取之99(上)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客體關係報告組別Self外在客體Object壞的客體好的客體壞的自體好的自體Self相對應的客體回應ProjectionObject壞的客體好的客體好的自體投射性認同Step1投射壞的自我至外在客體,使其有相對應的回應OnPhantasy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取之99(上)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客體關係報告組別Self相對應的客體回應ProjectionObject壞的Self相對應的客體回應ProjectionObject壞的客體好的客體好的自體投射性認同IntrojectionStep2外在客體的回應內射回自體,強化內在客體與自己互動的知覺OnPhantasy壞的自體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取之99(上)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客體關係報告組別Self相對應的客體回應ProjectionObject壞的Self相對應的客體回應ProjectionObject好的客體認同壞的自體好的自體投射性認同Step3對內在壞客體的知覺,使我們認同壞的自我,是為投射性認同強化壞的客體OnPhantasy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取之99(上)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客體關係報告組別Self相對應的客體回應ProjectionObject好的投射性認同到底診療室中的Fiona在說什麼….案主的內在心理歷程Fiona如此的行為就是要激起治療師產生和她一樣被忽略的感受。[案主藉由投射性認同的歷程,讓治療師感同身受其感受]治療師也領悟到自己所感受到的正是患者目前所感受到的。他也可以更深入的同理患者被拋棄感。等到患者三個禮拜後回來,治療師便可以運用這更深入的洞察力。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1/2)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1/2)投射性認同Kernberg(1965)Grinberg(1979)都指出,同理合調(empathicallyattuned)治療師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感覺和行為如此的不尋常,患者也著實激起治療師的反感。然而治療師的這種感覺卻可以提供對於患者最深層以及最困擾情緒的重要訊息。治療師:「事實上,這不是我的感覺。這感覺是患者投射進入我的」這個被否認的感覺當然是治療師的感覺。患者可以激起他這種感覺並且也可以以如此的行為來激起多數如此的感覺,患者事實上是激起治療師人類共通(all-too-human)的感覺,而並非把感覺放進他裡面。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2/2)案主Thecontained治療師ThecontainerBadselfBadobjectBadselfBadobjectcontainmodifyModifiedselfModifiedobjectModifiedselfModifiedobject治療關鍵:扮演案主的貴人!亦即治療師在案主的投射性認同中接納、忍受、包容以及幫助她整合其所不能接受的部份。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義(2/2)案主治療師Badself投射性認同---正向投射認同最常與投射認同一起描述的是敵對的感覺,或許攻擊的情緒是最容易引起注意並且干擾治療師的。可是投射認同也可以涉及正向或愛意的感覺(Klien,1957b),這就是正向投射認同(positiveprojectiveidentification)。投射性認同---正向投射認同反移情與投射性認同

在治療上的意義

授課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者:王映之、林佳慧、蘇亭尹、陳泓均反移情與投射性認同

在治療上的意義

反移情反移情在治療中的運用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於治療中的應用反移情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反移情反移情在古典精神分析與當代精神分析中古典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治療師內心還未解決之心理情結、受到個案的影響所經驗到的個人的衝突、焦慮、防衛等不適當反應。重新定義範圍:

對個案適度的情感反映、

與個案關係有內心體驗的洞察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投射在個案身上,需要分析、意識化,並且避免。投射性認同可能引發治療者對個案的反移情。感受和認知自己的感覺很重要。促使治療發展與完成。治療者以保持中立。治療者可以因此去發現並面質個案的防禦模式。反移情在古典精神分析與當代精神分析中古典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Kernberg整體觀(totalisticapproach)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有感受都是反移情。當個案使用投射性認同,反移情可能來自治療者正常的同理能力。Winnicott主觀的反移情(subjectivecountertransference)治療者被誘發的感受是來自於治療者自己的心理病理問題客觀的反移情(objectivecountertransference)治療者的感受是被個案核心衝突所誘發反移情的形式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Kernberg整體觀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其他學者(Gelso&

Carter,Langs)非理性的治療者對個案的反應是非客觀的、神經質的扭曲,將這些與個案互動中所激起的自我內在衝突行動化,不利於治療基於現實的(reality-based)治療者對個案的感受是基於現實的真實感受,有助於治療反移情的形式(陳增穎,2004)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其他學者(Gelso&Carter,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Racker一致性反移情對個案當前的經驗產生一種同理的、共鳴的反應,使治療師和個案有相同的感受、態度與判斷,並且將這些反映回去給個案互補性反移情治療師認同了個案內在客體中的他體(other),治療師的感受和個案是互補的,但和他體的感受卻是一致的,治療師能夠清楚個案在早期的關係脈絡中發生的狀況反移情的形式(陳增穎,2004)提出者反移情的形式內涵Racker一致性反移情對個案當前的經反移情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有情感反應治療師根據本身歷史,移情到個案身上治療師對於個案移情的意識或潛意識反應治療師對抗由個案引起的情感或內心衝突的防衛阻止治療師以治療態度對待個案的能力、或妨礙治療的任何反應情感上的共鳴與同理投射性認同的結果兩人之間或兩個主體間的互動(陳增穎,2004)反移情治療師對個案的所有情感反應(陳增穎,2004)觀察反移情的五向度(Hayes,1995)(董淑鈴,2004)來源未解決的內在心理衝突觸發引起反移情反應的事件表現反移情的行為、想法、感覺影響對治療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反移情處理幫助治療者調節、管束其反移情反應觀察反移情的五向度(Hayes,1995)(董淑鈴,2004源於治療者的反移情因素治療者的個人性格因素治療者的自戀與自尊的受傷治療者的價值觀治療者的個人經驗治療者的工作角色或工作經驗治療者對治療效果的期待特定的內容主題不慣用的治療架構(林淑君、陳秉華,2002)源於治療者的反移情因素治療者的個人性格因素(林淑君、陳秉華,由個案所觸發反移情材料個案的人際模式與特質個案的移情個案的過去經驗特殊事件特殊議題(如「性」)對治療進展的評估對個案的知覺(林淑君、陳秉華,2002)由個案所觸發反移情材料個案的人際模式與特質(林淑君、陳秉華,常出現的反移情行為模式以過度關心的態度過度保護個案因害怕個案生氣而以仁慈、親切方式與之互動因覺察到個案高度需求性和依賴性而拒絕他們為與個案保持距離而產生敵意的行為需要從個案處得到持續的增強與肯定在個案身上尋找自我而模糊了諮商目標欲與個案發展性或浪漫的情感強迫性的給予建議與案主建立諮商以外的社交關係(張學善,1997)常出現的反移情行為模式以過度關心的態度過度保護個案(張學善,反移情對治療的影響提早結束治療緊張的治療關係形成非治療的關係阻礙治療的有效進展阻礙治療師判斷的客觀性無法準時結束藉以了解案主的動力(林淑君、陳秉華,2002)反移情對治療的影響提早結束治療(林淑君、陳秉華,2002)當代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反移情是用來了解個案通常如何與人相處互動的重要線索。治療者是自身主體,因此投射性認同引發反移情的現象,仍無法倖免。反移情關係使治療師能夠去診斷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本質,治療師用他對自己意識上情緒反應的觀察作為引導,偵測出在個案之溝通或行為背後的潛在意義,了解個案早期和目前在關係中的狀況。有效的運用反移情,得仰賴治療者對於自己情緒的察覺,不會因為過度防衛而產生不愉快。當代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反移情是用來了解個案通常如何與人相處反移情在治療中的運用反移情在治療中的運用先備觀點反移情為治療師-案主雙方共同創造出來的反應。一部分來自治療師過往經驗的作用,另一部分來自被案主誘發的感受(Gabbard,1995)。先備觀點反移情為治療師-案主雙方共同創造出來的反應。一部分來反移情的運用(治療師端)當治療師越清楚自己內在的心理衝突,對自己的限制、動機等等有越多的了解時,治療就有越多的可能。接受督導或個諮,探索過往的人際(與照顧者)經驗、情緒議題、行為模式等。反移情的運用(治療師端)當治療師越清楚自己內在的心理衝突,對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反移情在治療中是個必然發生的課題,如果治療師能夠覺察並加以處理,反移情可以是治療上的助力,讓我們瞭解案主的內在世界,若無法覺察、控制與處理,就可能阻礙治療(林淑君、陳秉華,2002)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反移情在治療中是個必然發生的課題,如果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使反移情具治療性的先決條件-治療師在治療中有能力去經驗對個案的感受和觀察這些感受(後設思考能力)。誠實接納自己的感覺、開放心胸、不斷自省與覺察。反移情的運用(案主端)使反移情具治療性的先決條件-治療師在治治療師將自我當成是治療的工具,辨別出投射性認同和反移情的發生,思考其意義,並且決定如何使反移情具治療性.報告者的督導經驗與想法:feelingsoftherapistthathavebeenarousedEX:諮商師的猶豫不決治療師將自我當成是治療的工具,辨別出投射性認同和反移情的發生運用反移情治療中對反移情探索的面向來源(未解決的內在心理衝突)觸發(引起反移情反應的事件)表現(反移情的行為、想法或感覺)影響(對治療過程和結果的影響)處理(調節、管束反移情的方式)運用反移情治療中對反移情探索的面向運用反移情四步驟一、經驗(experiencing)二、觀察(observing)三、判斷(judgement)四、行動(action;therapeuticintervention)運用反移情四步驟步驟一、經驗“pluggingintothepatient”(Mahrer,1993)Whateveroccurringintheclientisoccurringinthetherapist.每一個關係都是過往關係的增添物,治療師的反移情和案主的移情基本上屬於相同的歷程。步驟一、經驗“pluggingintothepatie步驟二、覺察覺察反移情傳統精神分析認為覺察反移情是為了避免表現出來。客體關係理論認為反移情是無法避免的,且是重要的治療工具。治療師能夠覺察自己對個案的反移情,包括感受和行為反應,探索引發治療師反移情的個案行為背後的動機。步驟二、覺察覺察反移情步驟二、覺察線索:會談當下的感受諮商師反應的強度勝過於他人不尋常的言行重複出現的主題治療師偏離原本的治療契約步驟二、覺察線索:步驟三、判斷進行認知處理的判斷:是主觀或客觀反移情?Winnicott將其區分為:主觀的反移情-治療者被誘發的感受是來自於治療者自己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反移情-治療者的感受是被個案核心衝突所誘發。步驟三、判斷進行認知處理的判斷:是主觀或客觀反移情?步驟三、判斷(續)主觀反移情的判斷:

-這是不是一個很熟悉的感覺?

-從經驗感受轉換到觀察感受是否有困難?

-在這個時刻的生活當中,是否有一些不順利的事件發生?

-當天除了對這個個案以外,是否也對其他人也有類似一樣的感受?步驟三、判斷(續)主觀反移情的判斷:步驟三、判斷(續)客觀反移情為大多數人和個案互動時會產生的回應,而不是來自治療師個人未解決議題,帶有治療師特性的回應.投射性認同-個案和我之間的問題也發生在個案和他的重要他人之間嗎?治療師和個案在治療當下的人際互動,如受治療師個人的特質或實際行為表現所影響。-我感受到的跟其他人和個案互動時所感受到的一樣嗎?-自己的介入策略合適嗎?

步驟三、判斷(續)客觀反移情為大多數人和個案互動時會產生的回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治療者經由自我覺察了解反移情是來自於自我的經驗所導致的,進而評估這種覺察是否就能夠阻止反移情的發生,如果持續干擾治療,治療師要去接受心理治療。除非個案已經注意到治療師的主觀反移情行為,不然治療師不需要和個案分享這樣的經驗。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如果經由各種處理還是仍然會對個案造成傷害,應該要決定結案。在結案的時候可以告訴個案:“由於我個人的某些因素議題,我擔心害怕自己將沒有辦法繼續對於你現在的問題,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和個案討論這種結案對於他造成的影響。大部分的個案都是可以接受的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主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誘發來源:個案將部分自體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是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自體或者是擁有壞經驗的自體。處理方式:治療者將感覺經由消化後,用調整過的方式讓個案知道,並詢問個案對於重要他人的感覺是否和治療者的感覺一樣。

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誘發來源:個案將自己內在的壞客體表徵投射到治療者身上。

處理方式:治療者在經驗、消化後,將這治療室裡經驗和個案目前生活中有問題的互動作聯結,可以向個案表達自己感受到他在「測試」治療師是否和自己的重要他人一樣壞。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客觀反移情的處理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一致性的認同-包含主觀反移情和客觀反移情處理方式:治療師自己先澄清並且解決內在衝突,可藉由督導或心理治療的方式,能區辨源於自身內在衝突或者是由個案所引發之感受或行為,即能以處理客觀反移情的方式回應個案。步驟四、行動(治療性的介入)一致性的認同-包含主觀反移情和客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與反移情之關係Kernberg(1965)認為反移情乃是個案運用投射性認同時,治療者所展現正常的同理心能力。治療者應允許自己在意識上瞭解自己的反應,並從這些反應裡,獲得有關個案內在世界(internalworld)的重要訊息。投射性認同與反移情之關係

投射性認同此概念由Klein(1952a,1957)提出,並由後續學者持續發展和運用。包括三階段的心理過程:投射階段:將自己不要的自體面向或內在客體加諸他人身上。內射階段:與客體互動並引發他者經歷或扮演自己的感受。認同階段:無意識地認同客體的反應,並以此作為管理在內衝突的潛在模式。

投射性認同此概念由Klein(1952a,1957)提出,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使他人以一種被限定的方式去行為或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投射性認同裡的主要動力是存在於其底層的誘導(induction)。就像是某一個體強迫另一個體在內在戲碼的演出中扮演一個角色(一齣涉及其早期客體關係戲碼)。投射性認同是有困擾之客體關係的病態結果,而其大部份發生於生命的早期。這些關係大部份在本質上是前語言期的,而且在意識上不可及。例如:一位敵意的丈夫(自己並沒有覺察),會一直刺激他的妻子,並且誘使她變得憤怒。投射性認同Klein的「投射性認同」個體為了解除焦慮,將內在不能接受的部分自體、部分客體與衝動分裂、投射到外在世界,再透過內射使之回復的現象,是一種防衛機轉。Klein認為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分裂式的防衛」,此防衛加深了「分裂機轉」(splitting)也妥協了否認(denial)和理想化(idealizing)。他認為在嬰孩的自體與他的客體仍處於混亂狀態時,投射性認同是一項工具,用來消減對於分離(separation)的認知。Klein的「投射性認同」個體為了解除焦慮,將內在不能接受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有以下三種:與外在客體融合以避免分離(separation)。控制對個體構成威脅的壞客體。保存自體好的部分,並透過投射,將壞的部分丟給他人,以保持安全感(safe-keeping)。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投射性認同的防衛目標有以下三種:Bion的「投射性認同」Bion認為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個案與治療者互動最重要的形式。個體分裂其內在不想要具迫害性或如惡魔般的部分,投射至客體裡面,然後想要控制它。正常發展的必要因素是孩童覺得父母是安全可依賴的對象,父母的功能是充當孩童投射性認同的包容者(Container),並使孩童能夠成功地運用此功能,進而充當自己的包容者。Bion的「投射性認同」Bion認為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個案與TheContainedContainerBion’s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嬰兒將原始衝動或身體感覺投射出去包容者接受/內攝了自體的投射性認同包容者轉化以後,再投射出去包容覺察轉換投射ContainingFunctionβαTheContainedContainerBion’sOdgen的「投射性認同」接受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放出的感受一致,且與具體成形於投射幻想之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一致的方式去思考、感受並行動。階段一個體以投射幻想的形式,幻想把自己的一部分放置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並且嘗試從內在去控制這個人。(通常是把壞的自體影像與客體影像)。階段二個案施加一些壓力在被投射者(治療者)身上,使被投射者被逼得以個案所投射的幻想,來經驗及體會自己,並依據這些體會而行為。對被投射者而言,這種壓力是真實的,因此如果個案與被投射者之間沒有互動,則投射性認同不至於發生。=誘導(induction)階段三接收者回應那些被投射性操縱所誘導出來的感受和反應。被投射者沈浸於個案的投射幻想裡,因此只以自體的某些部份看待自己。在此刻,被投射者的情緒狀態很接近個案的情感狀態,但兩者並不等同,因為被投射者自己仍是自己情緒的創作者Odgen的「投射性認同」接受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放出的感受Ogden投射認同的四個功能1.Defense防衛-隔離自己不想要的部份,讓它在別人身上繼續生存。2.Communication溝通-藉由施壓讓接受者經驗自己曾經有過的感受讓自己被了解。3.Object-relatedness客體關連—在一個足以接受投射的分離下,與接收者互動,在的投射中允許一些誤解的發生,並培養一致的感覺。4.Pathwayforpsychologicalchange心理過程改變的途徑—在接收者修正後,藉由重新內在投射和投射的轉變,發生心理過程的變化,常發生在母嬰間的關係、婚姻或病人治療師的關係。Ogden投射認同的四個功能1.Defense防衛-隔離自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一)Scharff(1992)將歷年來各學者所發表的相關文獻統合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她對此機轉的過程分為八個步驟:投射(projection)

在潛意識精神過程中投射者將自我的一部份或其客體驅逐出來而投放於被投射者的身上,此時投射者本身並不知道有這個投射作用發生,而被投射者會被他認為擁有其投射出來的特質,但事實上那部份是投射者本身原先即擁有的。客體誘導(objectinduction)

投射者認同自己投射出去而在外界客體身上的部分,而被投射者潛意識中亦會激起此時被投射出來的部份之相關感覺。摘自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李文瑄著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一)Scharff(1992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二)外界客體的內射性認同

外界客體此時會經由潛意識中內射性認同的機轉而認同投射者所投射出來的部份。被投射者對投射者投射出來部份之轉化

因為被投射者有自己的人格,故對投射者投射出來的部份所認同的特質,會與此部份原先在投射者精神內在的特質不同,因為部份已被被投射者加以轉化,其可能是對其加以誇大貶值或加以肯定。外界客體的內射性認同類別

若投射出來的部份為投射者的部份自我(self)則其所內射性認同的形態被稱為一致性型(concordanttype)。

若投射出來的部份為投射者的客體部份,則其所內射性認同的形態被稱為互補型(complementarytype).摘自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李文瑄著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二)外界客體的內射性認同摘自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三)被投射者接受投射價位(valency)

被投射者對投射者所投射出來的部份,有一個相當的價位時,則會傾向於接受此被投射的部份,有時候被投射者亦會主動地尋求其要認同的部份,被稱為榨取式內射性認同(extractiveintrojection)。投射者的再內射性認同過程

被轉化的原投射部份,會經投射者的認同,而內射進其精神內在中,此時其對投射者自我影響,乃依此投射物被轉化的情況而決定,若其被經由去毒化(detoxified),而再內射進來,則可減低原有焦慮,若其被完全扭曲,則可能使關係更加惡化。相互的投射性認同

當投射者投射出部份自我或客體的同時,被投射者亦會同時行投射出其部份自我或客體。例:夫妻間基於價位的吸引而行相互之間的投射性認同。摘自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李文瑄著Scharff的「投射性認同」(三)被投射者接受投射價位(v投射性認同類型:依賴特徵:持續性的無助感誘導:誘導那些與他們有關的人來關心照顧他們。後設溝通:我沒辦法靠自己活下去治療師被要求給予忠告、指導及支持,彷彿治療師握有「答案」。他們表現得很無助的樣子,藉著表現得沒有能力靠自己處理生活,才會感覺到其他人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退化性的因應方式)。無助感誘導別人照顧他們,而順應個案尋求協助的要求會滿足個案的病理。早期經驗所學習到的是:『要成為好的(被愛、被接納、被照顧),就要是軟弱無助的。』投射性認同類型:依賴投射性認同類型:權力特徵:權力與控制的議題。誘導:在其他人身上引出軟弱及無能的感受。後設溝通:沒有我,你活不下去。控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個案會批評治療者所做的,希望治療師遵循他的建議。誘導治療師感到無助、無能、失敗,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可以幫助案主;或者覺得惱怒,想要擺脫當事人。早年的經驗所學習到的是:(1)『父母(他人)都是無能柔弱,需要我照顧的』,迫使被投射者採取卑屈的角色。(2)『為了阻止被母親遺棄,透過幻想去控制母親的行為』,讓身邊的女人離不開自己,證明自己是被需要的。投射性認同類型:權力特徵:權力與控制的議題。投射性認同者類型:性慾特徵: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並維持關係。誘導:引出別人的性愛反應,並且保持兩人關係在此基礎上持續運作。後設溝通:我會使你覺得在性方面是勝任的。當事人會提供性問題與性傾向的細節描述,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和維持關係。當事人相信其他人(包括治療師)願意停留在關係中是因為他可以在性方面滿足他人,他們以性方面的價值去確定自己。早年的經驗所學習到的是:『只要你使我興奮,你就是令人滿意的』,他們學會只要將他們對其生活中的成人提供某些形式的性刺激,他們就是被需要的。案例:一直無法與男人建立持續的關係的英格麗。

投射性認同者類型:性慾特徵: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並維持關係。投射性認同類型:迎合特徵:主要情緒成份是自我犧牲。誘導:誘使他人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和犧牲感激他們。後設溝通:內心期望可獲得某種回報,而那某種回報是一種擔保。以「自我犧牲」來建立關係,誘使他人對投射者所做的事情或犧牲而感激,投射者藉著得知自己對他人有幫助,以確保自己被需要。治療師會發現自己處在被期望去感謝和讚賞的情境裡。小時所學習到的經驗是:『不相信其他人會無條件的愛他們,他們需要去迎合他人,以便建立關係。』這類兒童被教導的認為,他們的真正價值有賴於他們是否有能力對別人有用。投射性認同類型:迎合特徵:主要情緒成份是自我犧牲。投射性認同與人際關係病理主要的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關係立場後設溝通誘導依賴無助我活不下去照顧權力控制你活不下去無能力性誘惑性愛我將使你在性上達致圓滿性興趣迎合自我犧牲你虧欠我感謝讚賞摘自林秀慧、林明雄(2001譯)投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