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香菱学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香菱苦学、乐学、善学的求学精神

2、了解香菱的身世经历,关注红楼女子的命运

3、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古典文学修养教学重点:精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我轻轻翻开那带着浓浓墨香的《红楼梦》时,我总是钦佩于作者的旷世之才,感伤于故事的离合悲欢,伤怀于人物的悲惨命运;每次读到香菱,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香菱学诗》,去感受那个孤独灵魂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撞击。

板书课题:香菱学诗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曹雪芹(1724?—1764年),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其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前后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曹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頫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的职务;过了一年,曹家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頫得赦宥,重新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得以稍稍复兴。到曹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因此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在他流落于北京西郊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三、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正音

2、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对香菱的印象好不好?(好……)

能用上恰当的形容词吗?如:她是一个可爱率真的女子

3、学生谈……(教师评价语:所见略同;深有同感;有目共睹……)

师:听了同学们对香菱的评价,老师也深有感触,她真的是“好”、“很好”、“好的不得了”,但是我们对她的评价又岂是一个“好”字了得!

四、探究学习:1、赏析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正面描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专心若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的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黛玉要求她重写,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了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她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她反复斟酌;“皱眉”说明她觉得自己用字不妥:“含笑”说明她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作者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侧面描写)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2、赏析人物:香菱是一个悟性极高、心性灵秀的女子。她极富文学气质,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于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3、香菱学诗的启示:(1)教的极致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赢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有了学诗的动力,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就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时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第一步,让香菱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第二步,让香菱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诗中的“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第三步,让香菱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做到“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象力。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这正是后人归纳的境界三层次。不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香菱的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香菱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在这里,曹雪芹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这一节,完全可以品读出另类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老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地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学不疲,这是她境界的必然结果,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笔。(2)学的境界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①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诗的信心,在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②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又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的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诗歌的两翼——联想和想象,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到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前后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不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③苦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了自己的聪敏和悟性,更依靠了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学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当第二次作诗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是于梦中偶得,实是她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香菱学诗的过程,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再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的价值之所在。

五、课后作业:(答题时间:50分钟)【基础知识训练】一、字词:(一)根据拼音写出生字。造chú()

wù()自

wǎn()头发

tú()户hún()家

醉xūnxūn()()

tiǎn()着

pánchan()()

商zhuó()

zhāi()公

yán()王

ào()恼衣jīn()

pān()谈

轩chǎng()

两dìng()银子zuàn()紧(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腻烦(

)(2)颦儿(

)(3)缚住(

)(4)抠土(

)(5)画缯(

)(6)沁芳亭(

(三)解释下列词语。1.兀自:2.桑梓:3.轩敞:4.侥幸:5.狗血喷头:6.商酌:7.倒运: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地灵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兴兴头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恰当的使用动词,可以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作品的主题,试着说说下列加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①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③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六)阅读文段,完成题目: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②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③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④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⑤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⑥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⑦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1.给下面的字注音。踹(

散(

2.文中①至⑦句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四层,下面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概括这四个层次的内容:答:

4.课文是从

等几个方面来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的。

5.范进的发疯表现出了作者

的态度。

(七)阅读文段,完成题目: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一些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能指出文中香菱前两首诗的一些不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香菱的痴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主要写了香菱苦心写诗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你觉得香菱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具有复杂性。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她性格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拓展训练】一、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周丽萍吃过早饭,走出家门准备上班。她看了看天,心里想着,带不带雨伞呢?正在犹豫时,邻居同单位的张大姐,正拿着一把粉红色的雨伞,笑眯眯地向她走来,张大姐将手中的伞一晃,说:“周姐,我带上了。”接着挽着周丽萍的手,俩人有说有笑地向单位走去。最近一段日子,周丽萍自己也不大明白,无论是雨天还是骄阳高照的晴天,她上班下班都常有人帮她撑伞,红的、青的、花的,各种颜色的雨伞,不时地在她头上更换。“周姐,我家住房问题,有劳你丈夫帮忙。”撑红伞的人说。“周嫂,我爱人工作调换的事,麻烦你在你爱人面前多美言几句。”撑黑伞的人说。“主任夫人,那件事就拜托你了。”撑花伞的人说。当初,周丽萍对别人为她撑伞,心里感到不舒服,后来,她感到是一种光荣。久而久之,也就觉得很自然了。这天下班,天突然下起雨来。周丽萍站在门口盼着别人给她撑伞。可那红色的、黑色的、青色的伞个个都从她身边匆匆而过,一个人也没给她撑伞。雨越下越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她还要赶回去接孙女。怎么办?突然,传达室的刘伯从屋里拿出自己的伞,送到周丽萍的手里,说:“周嫂,以后还是自己撑伞好。”周丽萍接过雨伞,不知说什么才好,心里油然生起孤独的感觉。但她马上就释然了:以后假使遇到雨天忘记带伞,退休后的丈夫应该是有时间替她送来的。

1.这篇小说的叙事明线是

,暗线是周丽萍丈夫在官场的沉浮。小说所涉及的自然环境有

,也有

。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都集中在周丽萍从单位到

的路上。

2.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A.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B.表现它的象征意义或烘托主题。C.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

3.这篇小说着墨最多的人物是

,主人公(作品着力表现的人物群体)是:

4.本文故事发展的背景,没有正面写出,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出来的,这个背景有两方面,其一是

,其二是

。这两组隐含的背景恰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5.文中人们为周丽萍撑伞和不撑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对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②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③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第①段中贾雨村说的第一段话主要包含哪两层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门子听了冷笑道”,这里的“冷笑”表达了门子怎样的态度?从门子“冷笑”后的话中可见人物怎样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①段文字的段意。(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写道:“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在这里雨村向门子讨主意,雨村果真没有主意吗?他为什么要向门子讨主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雨村为什么对“一干有名人犯”详加审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各用不超过8个字分别概括出第③段中贾雨村办的三件事,并分别说出这三件事突出地表现了贾雨村什么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训练】一、(一)厨兀绾屠浑醺醺腆盘缠酌斋阎懊襟攀敞锭攥(二)nì(2)pín(3)fù(4)kōu(5)zēng(6)qìn(三)1.只管。2.家乡、故乡。古时,人们常在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3.宽敞。4.由于偶然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5.原是迷信说法,指将狗血喷在妖人头上,其妖法就会失灵。现形容骂得很厉害。6.商议,斟酌。7.遭遇不好;遇事不利。(四)(1)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