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的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课件_第1页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的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课件_第2页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的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课件_第3页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的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课件_第4页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的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1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easeoftheFarmersintheIntegrationoftheYangtzeRiverDeltaandSolutions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2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3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easeoftheFarmersintheIntegrationoftheYangtzeRiverDeltaandSolutions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4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5“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14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570万。

“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6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三、农民增收的对策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7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快速变动

2、农民身份的变化

3、农民资产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业生产行业模式的变化

5、农民贫富差距的变化

6、农民思想观念、思维能力、知识结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1、农村经济8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到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到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从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从吃城市边角余料式的农村经济,到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农村经济;从外出打工的劳务输出式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到以回乡创业的劳务回流式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快速变化中向前发展的。2003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1.9∶42.3调整为5.0∶54.5∶40.5。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从以粮食作9表1江苏长三角八城市2002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市名乡村劳动力数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南京市130.9968.7120.6013.845.32无锡市155.1349.2865.818.797.32常州市128.6751.0336.9813.545.67苏州市213.7564.1692.8213.349.91南通市369.19197.9949.9555.4513.75扬州市166.6779.3528.5821.297.55镇江市100.2946.3629.067.673.70泰州市205.27106.2723.7722.405.694.495.276.5010.096.153.4012.109.98表1江苏长三角八城市2002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10混合所有的民营经济比重大幅度地上升,成为农村经济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此相应的是,农村农户的个人资产形式中,金融资产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上升,2001年末浙江富裕阶层[1]人均拥有的金融资产近万元。

[1]农村富裕阶层的分类依据是根据人均纯收入水平。浙江省统计局农村各经济阶层分析课题组的分类标准是: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为贫困阶层;人均纯收入1500-3500元为温饱阶层;人均纯收入3500-8000元为小康阶层;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为富裕阶层。混合所有的民营经济比重大幅度地上升,成为农村经济资产的主要存11长三角一直是全国粮棉主产区之一,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行业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粮棉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正在形成,生产领域也由种植业为主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生产模式和领域的变化,使农民增收的收入来源有了多种选择。

长三角一直是全国粮棉主产区之一,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农业生121978年,浙江省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65元,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虽然贫困,但贫富差距很小;1985-1990年五年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由549元增加到1099元,基尼系数也由0.2554扩大到0.3以上,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到2001年各经济阶层[1]的比重为:贫困阶层占7.3%,温饱阶层占33.2%,小康阶层占47.7%,富裕阶层占11.8%,这四个阶层实际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34元、2564元、5241元和10924元,贫富差距明显扩大。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的行业集中度高,2001年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达67.5%和54.9%,大大高于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1978年,浙江省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65元,衡量收入13目前,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精神的6种类型农民已经成为收入增加最快的群体:“两栖”型、“智能”型、“技术”型、“逆向”型、“服务”型、“创造”型。由于知识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部分。2002年与1997年相比,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437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9.6%,2002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5.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

目前,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精神的6种类型农民已经成为收入增加最14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都呈扩大的趋势

2、农民负担过重不在于税收,在于不合理收费3、农村农民收入差距变大,纯农户收入下降

4、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的经费不足,农民实际收入更低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都呈15据统计,1996-200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3.3%、7.9%、3.3%、3.5%、2.9%、5.3%、5.9%、6.1%,虽然2001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却逐年拉大,1996-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71倍、1.76倍、1.78倍、1.87倍、1.89倍、1.95倍、2.05倍、2.2倍。

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最多的苏州为例,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40元,只相当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924元的38.5%。

据统计,1996-200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6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导致区内农民贫富差距的增加。长三角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虽然农业丰收,但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却减缓,与农业比重较小的城市相比,相对收入明显下降。从长三角十五城市农民纯收入看,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泰州市的1.62倍,泰州市(3834元)比江苏省最高的苏州市(6134元)相差2300元,差距为37.5%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导致17譬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宁波市,2000、2001、2002三年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分别是8149万元、8725万元和7573万元,按人均算总体是下降的,但同期农民人均税费支出却是上升的,分别是47元、55元和68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乡村的财务支出也水涨船高,支出变大,加上一些地方乡村财务混乱,政务、村务不公开,不合理支出过高,就用各种不合理收费来弥补。譬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宁波市,2000、2001、2002三年的18纯收入来源项

目1990199520012002金额(元)比例(%)金额(元)比例(%)金额(元)比例(%)金额(元)比例(%)纯收入总计883.8

2456.9

3784.7

3995.6

工资性收入300.634.0821.933.51819.848.11993.749.9家庭经营收入557.563.11544.462.91782.847.11796.345.0转移性收入25.72.965.02.6129.83.4143.53.6财产性收入25.61.052.31.462.11.5纯收入来源项目1990199520012002金额(19与城市公共设施由财政支出不同,农村的公共设施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在工农产品存在“剪刀差”的前提下,农民一方面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一方面却不能享受应得的利益再分配,使得农民的相对实际收入更低。

据测算,1954-1978年,农业部门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工业提供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高达12319.5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与城市公共设施由财政支出不同,农村的公共设施主要由农民自己负20三、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减少农业人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向

(二)从市场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三)改变农业投资模式,将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纳入财政轨道(四)通过转移支付,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一)减少农业人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211、利用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来推动农业人口下降,实现农民增收

2、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农村,解决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3、给予优惠政策和金融信息支持,吸引农民全家进入城市创业

4、加快市民化进程,即通过农产品商品性消费群体的扩大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1、利用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来推动农业人口下降,实现农民增221、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化;2、建立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农民的市场反应能力;3、建立农村金融体制,满足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4、将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纳入经济供应链;5、形成多样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1、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化;231、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2、城乡经济一体化;3、社会事业一体化;4、实施社会保障一体化。

1、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24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25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26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easeoftheFarmersintheIntegrationoftheYangtzeRiverDeltaandSolutions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27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28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easeoftheFarmersintheIntegrationoftheYangtzeRiverDeltaandSolutionsTheProblemoftheIncomeIncr29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30“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14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570万。

“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31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三、农民增收的对策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32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快速变动

2、农民身份的变化

3、农民资产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业生产行业模式的变化

5、农民贫富差距的变化

6、农民思想观念、思维能力、知识结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1、农村经济33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到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到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从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从吃城市边角余料式的农村经济,到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农村经济;从外出打工的劳务输出式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到以回乡创业的劳务回流式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快速变化中向前发展的。2003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1.9∶42.3调整为5.0∶54.5∶40.5。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从以粮食作34表1江苏长三角八城市2002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市名乡村劳动力数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南京市130.9968.7120.6013.845.32无锡市155.1349.2865.818.797.32常州市128.6751.0336.9813.545.67苏州市213.7564.1692.8213.349.91南通市369.19197.9949.9555.4513.75扬州市166.6779.3528.5821.297.55镇江市100.2946.3629.067.673.70泰州市205.27106.2723.7722.405.694.495.276.5010.096.153.4012.109.98表1江苏长三角八城市2002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35混合所有的民营经济比重大幅度地上升,成为农村经济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此相应的是,农村农户的个人资产形式中,金融资产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上升,2001年末浙江富裕阶层[1]人均拥有的金融资产近万元。

[1]农村富裕阶层的分类依据是根据人均纯收入水平。浙江省统计局农村各经济阶层分析课题组的分类标准是: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为贫困阶层;人均纯收入1500-3500元为温饱阶层;人均纯收入3500-8000元为小康阶层;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为富裕阶层。混合所有的民营经济比重大幅度地上升,成为农村经济资产的主要存36长三角一直是全国粮棉主产区之一,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行业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粮棉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正在形成,生产领域也由种植业为主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生产模式和领域的变化,使农民增收的收入来源有了多种选择。

长三角一直是全国粮棉主产区之一,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农业生371978年,浙江省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65元,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虽然贫困,但贫富差距很小;1985-1990年五年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由549元增加到1099元,基尼系数也由0.2554扩大到0.3以上,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到2001年各经济阶层[1]的比重为:贫困阶层占7.3%,温饱阶层占33.2%,小康阶层占47.7%,富裕阶层占11.8%,这四个阶层实际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34元、2564元、5241元和10924元,贫富差距明显扩大。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的行业集中度高,2001年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达67.5%和54.9%,大大高于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1978年,浙江省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65元,衡量收入38目前,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精神的6种类型农民已经成为收入增加最快的群体:“两栖”型、“智能”型、“技术”型、“逆向”型、“服务”型、“创造”型。由于知识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部分。2002年与1997年相比,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437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9.6%,2002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5.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

目前,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精神的6种类型农民已经成为收入增加最39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都呈扩大的趋势

2、农民负担过重不在于税收,在于不合理收费3、农村农民收入差距变大,纯农户收入下降

4、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的经费不足,农民实际收入更低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都呈40据统计,1996-200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3.3%、7.9%、3.3%、3.5%、2.9%、5.3%、5.9%、6.1%,虽然2001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却逐年拉大,1996-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71倍、1.76倍、1.78倍、1.87倍、1.89倍、1.95倍、2.05倍、2.2倍。

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最多的苏州为例,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40元,只相当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924元的38.5%。

据统计,1996-200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1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导致区内农民贫富差距的增加。长三角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虽然农业丰收,但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却减缓,与农业比重较小的城市相比,相对收入明显下降。从长三角十五城市农民纯收入看,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泰州市的1.62倍,泰州市(3834元)比江苏省最高的苏州市(6134元)相差2300元,差距为37.5%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导致42譬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宁波市,2000、2001、2002三年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分别是8149万元、8725万元和7573万元,按人均算总体是下降的,但同期农民人均税费支出却是上升的,分别是47元、55元和68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乡村的财务支出也水涨船高,支出变大,加上一些地方乡村财务混乱,政务、村务不公开,不合理支出过高,就用各种不合理收费来弥补。譬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宁波市,2000、2001、2002三年的43纯收入来源项

目1990199520012002金额(元)比例(%)金额(元)比例(%)金额(元)比例(%)金额(元)比例(%)纯收入总计883.8

2456.9

3784.7

3995.6

工资性收入300.634.0821.933.51819.848.11993.749.9家庭经营收入557.563.11544.462.91782.847.117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