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设计:孔子与老子_第1页
教学 设计:孔子与老子_第2页
教学 设计:孔子与老子_第3页
教学 设计:孔子与老子_第4页
教学 设计:孔子与老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孔子与老子1、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形成,以及二者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的能力,如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如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的局限性。情感价值观和态度:学生在学习本课后,了解孔子与老子的基本思想,培养一种尊重生命和人本身的人文精神;追求“超我利他”的奉献精神以及达者兼济天下的时代责任感。2、教学的重难点:重点:孔子和老子的学说主要内容。依据:由于儒家与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与老子的学说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滥觞。理解孔子和老子的学说非常的重要。难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特点。依据:由于孔子和老子的生活时代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的久远,所以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特点对高二的学生难度比较的大。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还有就是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多反映在《论语》和《老子》等古文献中,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难度比较的大。【背景知识】公元前770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将都城从关中丰镐东迁洛邑,从而拉开了春秋时期的帷幕。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得到广泛使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逐步趋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权威衰落,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诸侯势力崛起,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文化上,国家设置的官学日渐衰落,知识分子开办的私学兴起,脱离生产的游说之士奔走列国,阐述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和老子便是这些思想家们的代表。【知识·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仁”:①“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②“爱人”实现途径是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礼”: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4)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5)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6)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②主张“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③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④主张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敢于“当仁不让师”。3.影响: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二.老聃与《道德经》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代表作:《道德经》(《老子》)。3.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学说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哲学思想: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4.影响: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拓展】1.孔子整理和编订古籍孔子68岁时,结束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返回鲁国,专心教授学生,整理古籍。据说,《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都是因为孔子的整理、传授,才得以流传后世的。除《乐》后来失传以外,其他5部重要典籍我们现在仍可获得,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诗》、《书》、《礼》、《易》、《春秋》被奉为儒家“五经”,成为我国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2.《论语》对后世的影响《论语》自问世以来,两千余年间,对中国政治、思想、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无不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论语》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东汉的时候,它被列入儒经的行列,与《尚书》、《周易》等合称“七经”。到了宋代,《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即使1905年科举废除以后,《论语》仍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宋初名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的传说,古今圣贤的读书经历证明,此话并不为过。《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孔子的这些名言警句,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3.《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何作为开篇第一句?如何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注释: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思考·提示】[图片解读]1.孔子像:为何称“至圣文宣王”?提示:流传下来的孔子画像有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和海外孔子之分。历代著名画家也绘了孔子画像:顾恺之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赵孟頫的“至圣文宣王”。封建帝王时代,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汉武帝最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地位不断提高。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而后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后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武宗年间(1307年8月17日)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子思被尊为述圣。2.孔庙“万世师表”匾额:是皇帝的真迹吗?提示:中国古代皇帝自从汉武帝以来尊孔,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迅速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继续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在对孔子的态度上,清朝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顺治元年,皇帝就降旨:“圣门典例,俱应相沿”,延续了前朝对各地文庙和山东曲阜孔庙、孔府的典制规章和固定赏赐。顺治二年(1645年),诏令将孔子的尊号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每年春季和秋季,朝廷派遣大学士一人到孔庙祭祀。康熙皇帝继位后,注重用孔子倡导的仁义孝悌思想治理国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在南巡江苏回京途中,专程到山东曲阜孔庙祭祀孔子。身为一朝天子的康熙皇帝对孔子极为尊重,进入孔庙大成门就行三跪九叩礼。在孔庙里,康熙皇帝当众说了一些赞颂孔子的话,如:“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万世帝王咸所师法。”并且说:“朕向来讲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扬,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从此,康熙御书匾“万世师表”就高悬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内,直至今日。可以说,曲阜孔庙内的“康熙御书匾”是皇帝的真迹无疑。3.清源山老君岩提示: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以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老君名李耳,字老聃,是道教始祖,被尊称为“老子”。石像依岩雕琢,就势造型,高米,宽米,厚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据史书记载,老君岩早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