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统考小学-第二期第一章_第1页
在心-统考小学-第二期第一章_第2页
在心-统考小学-第二期第一章_第3页
在心-统考小学-第二期第一章_第4页
在心-统考小学-第二期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李胜双2014-092模块章节分值比题型一教育基础19%单选、简答二学生指导20%单选、简答三班级管理18%简答、材料分析四学科知识15%单选、简答五教学设计7%单选、简答,材料分析六教学实施10%简答、教学设计、七教学评价11%单选、简答、教学设计课前分析第一章教育基础3第一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要求: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4、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重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上教育学的思想难点: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一章教育基础4知识点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中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西方: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涂尔干、杜威现代教育:广义、狭义5第一章教育基础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整体出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狭义的教育: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个体出发,专人专职,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进行有目的、计划、组织,并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而促使他们朝一定方向发展。)6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点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管理者、课程计划制定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考试题目:单选,简答7知识点三: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各级: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类: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思考?第一章教育基础8知识点四: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从历史分期来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共同的特征是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源,以畜牧耕作为基本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为土地占有者对社会的宗法专制。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当时的教育有如下特征:第一章教育基础9知识点四:教育发展的过程A、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1、出现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东方:“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作为教材基本内容和科举考试依据,学而优则仕西方:欧洲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教育,教会教育。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第一章教育基础10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点四:教育发展的过程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背景: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基本特征:1、以人为出发点,热爱相信儿童,把他们培养成体魄健康,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的人。2、主张全面学习,恢复古希腊德智体美等课程3、在教学方法上,反对呆板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学习1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点四:教育发展的过程C、近代教育基本特征:1、教育终身化: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形成的教育思想和制度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教育的民主化:所有人都可以受教育;追求教育自有化,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2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点五:教育学发展的过程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目的:深化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依据13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点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仁墨家:兼爱非攻《学记》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王夫之14知识点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文艺复兴后: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第一章教育基础15知识点六: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的学科建立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卢梭--《爱弥儿》3、康德--《教育论》4、裴斯泰洛齐5、洛克--《教育漫话》第一章教育基础16知识点六: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教学原理+心理学原理2、杜威第一章教育基础17知识点七: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意的诞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教育学出现更多元的格局第一章教育基础18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点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心里规律科学小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19知识点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心里规律科学小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第一章教育基础20知识点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要素学生:整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及反思过程第一章教育基础21知识点九: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1、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2知识点十: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2、发展: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佛洛依德3、成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我country:最初是由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一章教育基础23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为2-12岁儿童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殷周时代周天子建立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总之兴起,国私共并24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正蒙书院,标志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898年清政府将各州县书院改成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奠定小学教育在“新学堂”中的法律地位第一章教育基础25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二、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1919年,五四影响,小学教育机构统称小学校,义务年限四年三、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想世界靠拢第一章教育基础26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展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第一章教育基础27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课程的类型1、根据课程的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根据课程的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第一章教育基础28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新中国历次教改概述1、第1-7次课程改革2、1999年至今的第八次课程改革3、新课改特点:生成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广泛性第一章教育基础29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为了中华名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3、追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章教育基础30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目标任务: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教学管理体质的重建第一章教育基础31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建设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以学生为本的趋势第一章教育基础32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五)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章教育基础33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一)按照研究的领域分类1、基础理论研究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阐明教育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教育理论原则,发展和完善原有的理论研究2、应用性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性研究第一章教育基础34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二)按研究范围的大小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大范围中观研究:一个范围微观研究:单个因素35第一章教育基础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三)按研究层次的分类,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四)按研究功能分类,可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型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36第一章教育基础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研的步骤1、选材2、查阅文献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4、搜集并整理资料5、分类研究6、撰写报告37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四、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一)教育观察法概念特征:目的明确、真实自然、直接翔实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方面的情况

了解教师的教育

了解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了解学生与教师群体范围的关系

了解其他教育影响作用第一章教育基础38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四、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教育观察法的分类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3、结构观察法和务结构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5、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第一章教育基础39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调研法概述:教育调研法包含的层次:1、作为个别教育因素存在的2、两个或者两个因素以上3、各个要素相关联而表现出的教育实践及其中包含的思想4、教育要素综合体现的教育质量特点:现实性、教育科学事实功能:为教育管理提供现实依据;为制定有效教育活动策略提供依据;把握教育理论发展的实际第一章教育基础40第一章教育基础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实验法概述: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解释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基本结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41第一章教育基础第四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四)、行动研究法四环节(四阶段)模式步骤: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六步骤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42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小学教育与小学组织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43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小学教育与小学组织一、小学组织学校组织:学校按照一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将组织成员按不同的工作性质、职务、岗位i额结合起来,形成层次恰当、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一)小学组织的基本结构党组织、群众组织、行政组织、事务性组织(二)小学组织运行1、校长负责制2、后勤社会化44第六节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第一章教育基础45第六节教师专业发展一、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