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杆菌课件_第1页
伤寒杆菌课件_第2页
伤寒杆菌课件_第3页
伤寒杆菌课件_第4页
伤寒杆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员:鞠旭东、张欣、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免疫学之伤寒专题组员:鞠旭东、张欣、免疫学之伤寒专题1内容简介

(1).病原学特征

1.致病生物——伤寒杆菌

(2).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检查与防治

5.中西医概念区别

内容简介2“伤寒“案例

玛丽·马伦于1900年至1907年在纽约市内担任厨师,这段时间内她造成22人感染伤寒热,其中1人不治身亡。不到两周,马马罗内克当地居民便开始受此病袭击。

1901年玛丽决定搬至曼哈顿,在新的家庭中帮忙厨务,但该户成员却开始发烧、腹泻,一位洗衣女孩因此死去。

随后玛丽改替一名律师工作,直到家中8名成员有7位染上伤寒,在照顾的过程中又将伤寒的感染向外扩散。

1904年,她在长岛找到一份新工作,两周内11个家庭中有6户因伤寒住院,玛丽便因此再转换工作,造成另外3个家庭的感染。

但她一直否认自己是带菌者,而且排斥任何的血液和排泄物检查。最后她被安置在名为北兄弟岛的小岛上任职技术人员。玛丽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验尸后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伤寒玛丽)

隔离玛丽的纽约荒岛“伤寒“案例玛丽·马伦于1900年至131.伤寒杆菌1病原学特征(1).病菌特性: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这也是沙门菌属的特点)。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或胆汁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伤寒杆菌电镜照片1.伤寒杆菌伤寒杆菌电镜照片4(2).抗原特性:O抗原:体抗原

H抗原:鞭毛抗原

Vi抗原:体表毒力抗原(3).毒素:内毒素,主要致病因子(不产生外毒素)(4).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这两个抗原有助于实验室检查(2).抗原特性:O抗原:体抗原这52传播途径(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受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蝇虫媒介可引起伤寒散发流行。2传播途径6二.致病机制

伤寒杆菌

胃(可被胃酸杀灭,但量多,或胃酸分泌、

肠道正常菌群失常

,能进入小肠)

繁殖入侵肠粘膜(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

。经胸导管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入肝脾,胆囊,骨髓等,大量繁殖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第2-3周,随胆汁入肠道,由粪便排出类似于肠肝循环(由口进入)已致敏,加重肠道病变肠道出血肠穿孔等

二.致病机制71.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2.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3.不引起肠道狭窄4.在肠道外的脏器中,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

1.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8三.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1)初期:病程的第一周。起病缓慢,体温阶梯上升,3-7天逐渐达到高峰。体温达到39-40度。可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肝脾肿大。(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谵妄、甚至昏迷。3、相对缓脉:成人常见,合并心肌炎时不明显。4、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10个以下。2-4天变暗消失。5、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出现腹痛、便秘,右下腹压痛。

6、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玫瑰疹三.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玫瑰疹9

(3)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由于本期小肠病变仍处于溃疡期,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的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正常。(3)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10四.并发症(一)肠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病程2-3周,发生率2-15%。成人常见,与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泻、排便用力过度等有关。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休克。(二)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1-4%(三)中毒性肝炎

常发生于病程1-3周,发生率10-50%。

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增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肝衰竭少见。四.并发症11(四)中毒性心肌炎常发生于病程2-3周,有严重的毒血症状,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五)支气管炎及肺炎支气管炎见于初,肺炎多发生在极期,多数为继发细菌感染,少数为伤寒杆菌引起。(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常发生在病程1-3周,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出现少尿、无尿,严重时出现肾衰竭。(七)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孕妇可流产早产。(四)中毒性心肌炎12五.检查与防治1.检查与诊断:(一)流行病学特点(二)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三)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有确诊意义。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五.检查与防治1.检查与诊断:132.治疗:no.1一般治疗(1)、消毒与隔离:按照肠道传染病进行消毒与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粪培养,连续2次(-),可解除隔离。(2)、休息:早期应卧床休息,退热后活动。(3)、护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大便变化,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感染。(4)、饮食:发热期流食、半流食,少量多餐,避免过早吃多渣过硬食物,预防肠出血、穿孔。2.治疗:no.1一般治疗14no.2对症治疗1、降温措施:高热者宜物理降温,慎用阿司匹林。2、便秘:用生理盐水300-500ml低压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药。3、腹胀:少食豆浆、牛奶易产气食物,忌用新思地明等促进肠蠕动的药物。4、腹泻:选择低糖低脂肪饮食,可服黄连素,忌用鸦片制剂。5、肾上腺皮质激素:仅用于昏迷或休克严重患者。no.2对症治疗15no.3病原治疗1、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1)诺氟沙星:每次0.2-0.4g口服3-4次,疗程14天。(2)左氧氟沙星:每次0.2-0.4g口服2-3次,疗程14天。(3)氧氟沙星:每次0.2g,口服3次,疗程14天。(4)环丙沙星:每次0.5g,口服2次,疗程14天。no.3病原治疗1、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162、第3代头孢菌素(1)头孢噻肟:每次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2)头孢哌酮:每次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3)头孢他啶:每次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4)头孢曲松:每次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2、第3代头孢菌素173、氯霉素:每次0.5g,每日4次,重型者每次0.75-1g,静脉滴注,每日2次,体温正常后减半量,疗程10-14天,新生儿、孕妇、肝功能异常禁用。4、氨苄西林:每次4-6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天,需做皮试。5、复方磺胺甲恶唑:用于敏感菌株的治疗,2片/次口服,每日2次。疗程14天。3、氯霉素:每次0.5g,每日4次,重型者每次0.75-1g18no.4带菌者的治疗1、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每次0.2g,口服2次,环丙沙星,每次0.5g,口服2次,疗程4-6天。2、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每次4-6g,静脉滴注,每日1次。做皮试。阿莫西林,每次0.5g,口服每日4次,疗程4-6天。3、合并胆石或胆囊炎的慢性带菌者:病原治疗无效时,做胆囊切除。no.4带菌者的治疗19六.预防:(一)、控制传染源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15天解除隔离。有条件5天和10天各做尿、粪培养,连续2次,(-)可解除隔离。接触者医学观察15天。(二)、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管理,避免饮用生水等。(三)保护易感人群:对人群进行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接种。六.预防:20肠出血肠出血213Qeverybody3Qeverybody22组员:鞠旭东、张欣、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免疫学之伤寒专题组员:鞠旭东、张欣、免疫学之伤寒专题23内容简介

(1).病原学特征

1.致病生物——伤寒杆菌

(2).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检查与防治

5.中西医概念区别

内容简介24“伤寒“案例

玛丽·马伦于1900年至1907年在纽约市内担任厨师,这段时间内她造成22人感染伤寒热,其中1人不治身亡。不到两周,马马罗内克当地居民便开始受此病袭击。

1901年玛丽决定搬至曼哈顿,在新的家庭中帮忙厨务,但该户成员却开始发烧、腹泻,一位洗衣女孩因此死去。

随后玛丽改替一名律师工作,直到家中8名成员有7位染上伤寒,在照顾的过程中又将伤寒的感染向外扩散。

1904年,她在长岛找到一份新工作,两周内11个家庭中有6户因伤寒住院,玛丽便因此再转换工作,造成另外3个家庭的感染。

但她一直否认自己是带菌者,而且排斥任何的血液和排泄物检查。最后她被安置在名为北兄弟岛的小岛上任职技术人员。玛丽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验尸后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伤寒玛丽)

隔离玛丽的纽约荒岛“伤寒“案例玛丽·马伦于1900年至1251.伤寒杆菌1病原学特征(1).病菌特性: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这也是沙门菌属的特点)。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或胆汁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伤寒杆菌电镜照片1.伤寒杆菌伤寒杆菌电镜照片26(2).抗原特性:O抗原:体抗原

H抗原:鞭毛抗原

Vi抗原:体表毒力抗原(3).毒素:内毒素,主要致病因子(不产生外毒素)(4).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这两个抗原有助于实验室检查(2).抗原特性:O抗原:体抗原这272传播途径(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受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蝇虫媒介可引起伤寒散发流行。2传播途径28二.致病机制

伤寒杆菌

胃(可被胃酸杀灭,但量多,或胃酸分泌、

肠道正常菌群失常

,能进入小肠)

繁殖入侵肠粘膜(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

。经胸导管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入肝脾,胆囊,骨髓等,大量繁殖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第2-3周,随胆汁入肠道,由粪便排出类似于肠肝循环(由口进入)已致敏,加重肠道病变肠道出血肠穿孔等

二.致病机制291.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2.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3.不引起肠道狭窄4.在肠道外的脏器中,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

1.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30三.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1)初期:病程的第一周。起病缓慢,体温阶梯上升,3-7天逐渐达到高峰。体温达到39-40度。可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肝脾肿大。(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谵妄、甚至昏迷。3、相对缓脉:成人常见,合并心肌炎时不明显。4、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10个以下。2-4天变暗消失。5、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出现腹痛、便秘,右下腹压痛。

6、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玫瑰疹三.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玫瑰疹31

(3)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由于本期小肠病变仍处于溃疡期,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的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正常。(3)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32四.并发症(一)肠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病程2-3周,发生率2-15%。成人常见,与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泻、排便用力过度等有关。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休克。(二)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1-4%(三)中毒性肝炎

常发生于病程1-3周,发生率10-50%。

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增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肝衰竭少见。四.并发症33(四)中毒性心肌炎常发生于病程2-3周,有严重的毒血症状,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五)支气管炎及肺炎支气管炎见于初,肺炎多发生在极期,多数为继发细菌感染,少数为伤寒杆菌引起。(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常发生在病程1-3周,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出现少尿、无尿,严重时出现肾衰竭。(七)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孕妇可流产早产。(四)中毒性心肌炎34五.检查与防治1.检查与诊断:(一)流行病学特点(二)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三)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有确诊意义。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五.检查与防治1.检查与诊断:352.治疗:no.1一般治疗(1)、消毒与隔离:按照肠道传染病进行消毒与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粪培养,连续2次(-),可解除隔离。(2)、休息:早期应卧床休息,退热后活动。(3)、护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大便变化,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感染。(4)、饮食:发热期流食、半流食,少量多餐,避免过早吃多渣过硬食物,预防肠出血、穿孔。2.治疗:no.1一般治疗36no.2对症治疗1、降温措施:高热者宜物理降温,慎用阿司匹林。2、便秘:用生理盐水300-500ml低压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药。3、腹胀:少食豆浆、牛奶易产气食物,忌用新思地明等促进肠蠕动的药物。4、腹泻: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