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_第1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_第2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_第3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_第4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 方 政 治 思 想 史自然政治一、柏拉图:哲学王(哲学家治国)(一)为何是最有知识的人统治⑴理念论:理念是宇宙普遍本质,是世界的绝对真实。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是分有了理念的结果。⑵“美德即知识”认为善处于知,恶出于无知,没有人有意作恶无意为善,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唯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因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⑶特殊的材质:只有哲学家才有“知识”是对理念的把握,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其他人包括学者的知识只是“意见”。(二)如何统治⑴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⑵在第一和第二等级间废除财产和家庭;⑶加强教育;⑷优生(三)如何评价“哲学王”思想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念:知识统治权力。它要求将政治的重心从所谓的经验政治转移到政治知识的政治家应该把眼光投向真理世界和理念世界,而不是一味关注种种权宜之计。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的核心不是权力而是真理。政治的目的就是求真、求实。因此,他的哲学王思想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因主张只有少数能认识理念。世界的爱智者才有统治权而使其“哲学王”思想有极权或独裁之嫌疑。二、亚里士多德(一)政体的分类1政体:城市公职的分配制度2分类:从政体的宗旨看,凡是维护全体城邦的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当或正宗政体;而那些只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的政体就是错误的政体或非正宗政体(正宗政体的变态)在正宗政体中,一人掌握最高权力的成为君主政体;由少数人掌握最高权力的成为贵族政体;由对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的则成为共和政体在非正宗政体中,一人掌握最高权力的成为僭主政体;由少数人掌握最高权力的成为寡头政体;由对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的则成为平民政体即:士匕7K日正宗政体非正宗政体谁拥后权力分类标准一人君主政体僭主政体少数人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全体人共和政体平民政体(二)理想城邦的设计⑴最优政体: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为什么极富者品性——逞强放肆,占势凌人极贫者品性——没有顾虑,懒散无赖中产阶级品性——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认的中庸美德⑵主张私有公用⑶主张公民轮流执政⑷提倡法治,主张法治优于人治:原因:①“性恶普在”:人性论基础 ②众人智慧优于一人智慧:认识论基础⑸城邦的人口和疆域应适量三、西塞罗:自然法理论(一)自然法1、含义:正确的规则,最高的理性2、特性:⑴永恒存在,普遍有效⑵与成文法不同,法不是以人们的意见为基础,而是以自然为基础(自然法是神明的法,不是人的创制,更不是民的决议,严格地说,人不可能创造法律,人的法不过是一种权益性的称呼)⑶自然法不仅是人定法的源泉,还是衡量人定法的准绳⑷法不是功能性,而是本体性的,法以自身为目的。守法本身即善,并非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无论是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否则法的原则则会被侵蚀神权政治一、奥古斯丁:双城说(一)双城说理论概要:⑴奥古斯丁把人类社会分为两个不同的社会,一个是“世俗之城”,另一个是“上帝之城”⑵上帝之城为至善所统治,是上帝的精神世界,也是那些被选定为选民的信徒们身后幸福生活的所在地⑶世俗之城是为恶所统治的,世俗之城除了那些弃民居住之外,那些虽被拣选为选民但尚未能彻底赎罪的人们也居住在那里⑷上帝城邦的存在不是为了取代公民社会,而是要补充它,为它提供手段,以使它完成一个超越所有世俗利益,比它自身所能达到的任何目的都更为崇高的目的目的:倡导赎罪理论,宣扬教权至上思想他认为教权之所以高于主权,乃是因为主权属世俗之城,是恶之物。而教权虽在世俗之城,然代表的却是神的意志二、阿奎那:(一)法的分类: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法⑴永恒法:①实际上是指上帝的理性,上帝以此创造和指导宇宙万物的运动,使整个宇宙趋向共同的善②永恒法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时间的其实,是永恒存在的⑵自然法:①“理性的主动参与永恒法,就叫做自然法”②自然法是由人类从理性出发而制定的道德准则,在人类社会中普遍适用。它被看作是上帝的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反映就是上帝统治人类的反映⑶神法:①神法实际上是上帝的启示。现实社会中的人仅依靠理性来生活是不够的,还应依靠启示进行生活②在阿奎那看来,所谓神法及从《圣经》中归纳出来的相关规则,主要是摩西十诫以及耶稣“爱上帝而爱人类是最大的诫命”的训诫为什么还需要“神法”呢一是人追求的是永恒的福祉,而这就需要神法的指导;二是人类判断的不可靠;三是人法的效果只及于行为的外部表现,而无法深入内心;四是人类的法律不可能禁止和惩罚一切罪行。⑷人法①人法是人依据自然法和最终依据永恒法所制定的实在法律,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由统治者颁布的理性命令②关于人法的必要性 :有部分人易于为恶,因而“必须用压力和恐吓手段使人不做坏事”③关于人法与自然法的关系:人法必须从属于自然法,是自然法的具体化④关于法律的制定 :在法律的制定上,阿奎那提出的重要原则:A公共福利原则B留有余地原则C中人原则D正义原则过渡时期(文艺复兴)一、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一)策略与方法(权术)⑴君主要成功,一方面要靠掌握巨大的权力,军队、法律为立国的两大支柱,特别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另一方面。应善于运用权术,把暴力和欺骗结合起来。君主应效法狐狸与狮子⑵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当合乎道德的事有害于国家利益和君主个人安全时,就不应该去做;当不道德的事对国家和君主有利时,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⑶虽然君主不一定去遵守道德信条,但应该装作有德行的样子⑷君主应该吧担待责任的事情委托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二、路德:因信称义(一)政治思想:否定教会权威,提出因信称义内容:⑴否定了教会是教民和上帝的中介,否定了教会任意处置和审判教民的司法权力,否定了罗马教廷和教皇对《圣经》解释的权威性⑵提出了教徒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解释《圣经》,因信称义,靠信仰上帝,而不是各种功行得救评价:马克思曾指出,路德只是正确地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正确地解决问题三、加尔文:得救预定论内容:即认为谁是选民,谁是弃民,谁能得救,谁应受罚,是上帝凭借他的永恒意志,预先安排好的,教会对此无能为力评价:⑴并非宿命论,认为上帝的决定是秘而不宣的,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上帝的呼唤中获得自己是否是选民或弃民的迹象(越成功越顺利则为选民)⑵这种思想适合资产阶级需要,促进资产阶级的发展权力政治一、霍布斯:社会契约1、内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为了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在理性的启迪下,人们相互订约,每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约某人或某集体,让他或他们拥有权威和力量来管理社会2、主要特点:⑴统治者不是订立契约的一种,而是接受权力的第三方,是凌驾于契约订立者之上的总代表⑵人们订立契约时所能转让给统治者的权力几乎是所有的自然权利,他们只是保留了能够生存的最低限度的自然权利⑶统治者从契约中得到的权力是绝对的、无限的、至高无上的,臣民唯一的任务就是服从君主的绝对统治二、(一)洛克社会契约1、内容: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为了更美好的保卫自己的生命、自由、财产等基本权利,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便相互缔结契约,自愿放弃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把它们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2、相较霍布斯,洛克社会契约理论的特点:⑴前者主张交出的是全部权利;而后者主张只交出部分权利,主要是法律事务上的权利⑵前者认为主权者本身并不参加签约,因而其权力不受限制;而后者则认为主权者也是签约人,必须受契约内容的约束⑶前者认为契约已经生效就必须永远信守;而后者认为在统治者违背契约时,人们也可以废除旧约而订立新约(二)洛克分权1、原因:为了能最有效的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实现法治2、如何分权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⑵三种权力中,立法权是最高权力,执行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⑶立法权由代表人民的国会行使,执行权和对外权合在一起,交由君主掌握A立法权是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B执行权是负责执行被制定的和继承有效的法律的权力;C对外权是负责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三、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分权(二、三、四、五都是分权)(一)法的精神【名词解释】1、含义:法的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结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简言之,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二)分权1原因:为了确保人民的政治自由的实现,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自由: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2、如何分立①立法权表现国家的共同意志,应该归属全体人民,由人民全体掌握;②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③司法权由选自人民阶层的人组成的法院行使四、汉密尔顿:分权与制衡思想⑴一方面,主张议会应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由间接选举组成,参议员资格要有严格的限制,主要是高额财产资格的限制。众议员按各州人数的比例,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⑵另一方面,主张给行政首脑以极大的权力。与杰弗逊抨击总统连选连任制相反,他主张总统的任期不加限制。同时,他还提出,建立对行政首脑而不是对议会负责的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总统还有权否决议会制定的法律。⑶为了限制议会的权力,汉密尔顿主张法院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预,独立行使司法权,即司法独立五、杰弗逊:人民自治思想⑴限制中央政府中行政和司法权力。反对总统的连选连任,认为这会给总统的终身任职铺平道路,其结果必然导致总统权力无限膨胀,甚至出现个人独裁。⑵中央和地方层层分权制度:①中央政府只管理国家的防务、对外及州际关系等事务;②各州掌握有关公民权力、法律、治安及一般涉及州的行政事务③各郡、区掌管本郡区的地方事务。⑶人民参政原则六、卢梭:人民主权1、含义:⑴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⑵公意和众意不同,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⑶众意则是代表各个个人的利益,是各个个人利益的总和;⑷各个个人利益正负相抵后,剩下的总和乃是公意2、性质:⑴人民主权是不可转让的;⑵主权是不可以分割的;⑶主权也是不能被代表的:卢梭认为在立法权力上人民是不能被代表的,但在行政权力上,人民可以并且应该被代表,因为行政权力不外是把力量运用在法律上而已。所以,卢梭主张直接民主制,认为一切立法事宜都由公民亲自来做;⑷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七、康德:绝对命令(道德法则)⑴关于道德律的形式,要这样行动,以使你的行为准则能通过你的意志而提升到普遍的自然法则的高度。⑵道德律的质料,要这样行动,以便将人类、包括你自己及其他所有的人,永远只当作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⑶关于道德律的性质,即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意志,“每个有理性东西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以也叫做“绝对命令”八、黑格尔:市民社会、国家观(一)市民社会1、含义:市民社会是人们基于私人利益的一种联合,是人们为谋取物质生活需要而相互依赖的制度,因而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共同体2、性质:在市民社会里,由于一切人都追求着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彼此间的结合只不过是达到私人目的的手段,所以市民社会是个“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二)国家观1、概要:⑴黑格尔否认了当时主流的契约国家观,认为契约论体现的国家观念是肤浅的。⑵黑格尔从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提出国家的本质是“是伦理理念的现实”,认为国家是精神、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⑶国家的目的:公共利益⑷国家高于个人和社会,个人必须从属于国家密尔《论自由》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①假设被压制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压制它就剥夺了人们认识这个真理的机会。而那些否认这个意见有可能正确从而去压制它的人,实际上既定了自己是不可能错误的。然而,世界上没有所谓绝对确定性这种东西,压制别人意见的人,也不是不可能错误的。②即使被压制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常常含有部分真理;而那些得势的意见却难得是或从不是全部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