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实用_第1页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实用_第2页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实用_第3页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实用_第4页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实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12/26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022/12/26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唐雎不辱使命1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记者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简洁的答词中既包含着意味深长的意韵,又蕴蓄着风趣巧妙的智慧,这就是外交辞令的魅力。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很多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外交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外交人物。导入新课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21、积累文言词汇。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学习目标3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上接战国,下至秦并六国,记事前460—前220约240年。《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4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斶(chù);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战国策》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上接春秋,5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背景链接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6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 缟素(gǎo) 庸夫(yōng)色挠(náo) 休祲(jìn) 寡人谕(yù)以头抢地(qiāng)

检查预习字音字形唐雎(jū)怫然(fú)检查预习字音字形7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表示祈使语气施予恩惠用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疏通文意对……说派交换虽然如此答应不同“悦”,高兴出使从到始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表示祈使语气8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当作凭借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疏通文意通“措”,放置可是,表转折把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作凭借译文:9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违背译文: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疏通文意增广,扩充即使像哪里只是这样助词,不译轻视通“欤”,疑问语气助词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10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也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疏通文意愤怒的样子平民赤脚对人的敬称曾经听说碰,撞罢了倒下裸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11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疏通文意平庸无能的人在,到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译1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如果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疏通文意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拔穿白色丧服这样一定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如果译文:这三个1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译文: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疏通文意面露胆怯之色因为明白,懂得只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14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整体把握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15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整体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16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开端第二部分(2-3):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与高潮第三部分(4):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结局整体把握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17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包藏祸心,企图吞并安陵。合作探究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包藏祸心,企图吞并安陵。合作18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合作探究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19对安陵君的回复,秦王有什么反应?“秦王不说”。合作探究对安陵君的回复,秦王有什么反应?“秦王不说”。合作探究20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合作探究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21第2段中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有哪些?(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一个“不听”,写出秦王的怨怒,好像一个大人在训斥小孩的架势,表现了秦王的蛮横。(2)“且秦灭韩亡魏”表现秦王在炫耀武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3)“以君为长者”写秦王兜售骗局,故作仁慈,表现出秦王笑里藏刀,阴险狡诈。(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出秦王的咄咄逼人。合作探究第2段中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有哪些?(1)“安陵君不听22(5)“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出唐雎的智慧。(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从容说明原因,强调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7)“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是在揭穿秦王的骗局,委婉中语气强硬,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这组对话里,秦王的“易”和唐雎“守”针锋相对,一方面是秦王的威胁,一方面是唐雎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合作探究(5)“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出唐雎的智慧。合作探究23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合作探究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秦王一开2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合作探究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2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合作探究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26“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表现了唐雎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不完成使命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合作探究“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表现了27第3段其实是两个小单元的对话,请把它合并为一个单元的对话,看看在表达效果上与原文有何不同。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合作探究第3段其实是两个小单元的对话,请把它合并为一个单元的对话,看28表达效果:原文写法更妙。原文内容层层铺垫,拾级而上,把故事推向高潮。在此过程中,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把唐雎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突出表现了出来。合作探究表达效果:原文写法更妙。原文内容层层铺垫,拾级而上,29第4段是怎样描写秦王的?表现了秦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等表现了秦王的前倨后恭、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合作探究第4段是怎样描写秦王的?表现了秦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0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合作探究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从侧面刻画唐雎31归纳安陵君、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安陵君头脑清醒、识破诡计,敌强我弱,为争取周旋余地,只能婉言拒绝,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知人善任。秦王是一个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傲慢,贪得无厌、贪生怕死,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盛气凌人、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前倨后恭的封建统治者。唐雎是一个爱国忠君、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于献身、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合作探究归纳安陵君、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安陵君头脑清醒、识32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文章也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合作探究主旨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33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合作探究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34(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合作探究(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35(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合作探究(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合作36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合作探究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37(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写作特色(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写作38(2)精彩的对话描写。

①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形成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写作特色(2)精彩的对话描写。写作特色39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课堂小结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40

唐雎临危出使沉着应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板书设计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唐雎不辱使命先恭后踞、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先踞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唐雎板书设计秦王开端唐雎不辱使命先恭后踞、临危不41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1)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3)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提高说话技巧。另外,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拓展延伸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4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2)蔺相如,出使秦国,在秦国宫殿上揭穿秦王的阴谋,据理力争,完璧归赵(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拓展延伸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43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哪些情节不合情理呢?(1)细节失真,根据秦的规定,唐雎不可能带剑面见秦王。(2)唐雎行刺秦王时,秦王身边难道没有侍卫吗?(3)唐雎真的能保住他的国家?安陵国被灭亡的历史真的可以改变吗?(4)人物个性不符合历史上秦王的个性,残暴勇敢有才干的君王。(5)情节不合理,强大的秦国完全可以用武力征服安陵的。拓展延伸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哪些情节不合情理呢?(1)细节失真,根据秦441、解释下列表示称谓的词。(1)寡人:(2)君:(3)臣:(4)吾:(5)公:(6)先生:课堂检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我。我。相当于“先生”,对别人的尊称。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1、解释下列表示称谓的词。(1)寡人:课堂检测诸侯对自己的谦452、填空。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赞扬了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话课堂检测

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

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2、填空。对话课堂检测463、下列各句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前倨后恭B.以势压人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E课堂检测DB3、下列各句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句47(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鲜血四溅,全国人都要穿丧服,今天就要这样了。

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4、翻译下列句子。课堂检测(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果有才能有胆48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课堂检测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49再见再见502022/12/26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022/12/26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唐雎不辱使命51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记者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简洁的答词中既包含着意味深长的意韵,又蕴蓄着风趣巧妙的智慧,这就是外交辞令的魅力。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很多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外交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外交人物。导入新课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521、积累文言词汇。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学习目标53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上接战国,下至秦并六国,记事前460—前220约240年。《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54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斶(chù);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战国策》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上接春秋,55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背景链接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56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 缟素(gǎo) 庸夫(yōng)色挠(náo) 休祲(jìn) 寡人谕(yù)以头抢地(qiāng)

检查预习字音字形唐雎(jū)怫然(fú)检查预习字音字形57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表示祈使语气施予恩惠用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疏通文意对……说派交换虽然如此答应不同“悦”,高兴出使从到始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表示祈使语气58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当作凭借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疏通文意通“措”,放置可是,表转折把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作凭借译文:59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违背译文: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疏通文意增广,扩充即使像哪里只是这样助词,不译轻视通“欤”,疑问语气助词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60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也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疏通文意愤怒的样子平民赤脚对人的敬称曾经听说碰,撞罢了倒下裸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61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疏通文意平庸无能的人在,到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译6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如果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疏通文意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拔穿白色丧服这样一定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如果译文:这三个6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译文: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疏通文意面露胆怯之色因为明白,懂得只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64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整体把握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65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整体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66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开端第二部分(2-3):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与高潮第三部分(4):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结局整体把握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67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包藏祸心,企图吞并安陵。合作探究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包藏祸心,企图吞并安陵。合作68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合作探究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69对安陵君的回复,秦王有什么反应?“秦王不说”。合作探究对安陵君的回复,秦王有什么反应?“秦王不说”。合作探究70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合作探究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71第2段中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有哪些?(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一个“不听”,写出秦王的怨怒,好像一个大人在训斥小孩的架势,表现了秦王的蛮横。(2)“且秦灭韩亡魏”表现秦王在炫耀武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3)“以君为长者”写秦王兜售骗局,故作仁慈,表现出秦王笑里藏刀,阴险狡诈。(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出秦王的咄咄逼人。合作探究第2段中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有哪些?(1)“安陵君不听72(5)“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出唐雎的智慧。(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从容说明原因,强调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7)“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是在揭穿秦王的骗局,委婉中语气强硬,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这组对话里,秦王的“易”和唐雎“守”针锋相对,一方面是秦王的威胁,一方面是唐雎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合作探究(5)“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出唐雎的智慧。合作探究73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合作探究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秦王一开7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合作探究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7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合作探究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76“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表现了唐雎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不完成使命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合作探究“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表现了77第3段其实是两个小单元的对话,请把它合并为一个单元的对话,看看在表达效果上与原文有何不同。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合作探究第3段其实是两个小单元的对话,请把它合并为一个单元的对话,看78表达效果:原文写法更妙。原文内容层层铺垫,拾级而上,把故事推向高潮。在此过程中,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把唐雎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突出表现了出来。合作探究表达效果:原文写法更妙。原文内容层层铺垫,拾级而上,79第4段是怎样描写秦王的?表现了秦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等表现了秦王的前倨后恭、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合作探究第4段是怎样描写秦王的?表现了秦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80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合作探究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从侧面刻画唐雎81归纳安陵君、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安陵君头脑清醒、识破诡计,敌强我弱,为争取周旋余地,只能婉言拒绝,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知人善任。秦王是一个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傲慢,贪得无厌、贪生怕死,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盛气凌人、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前倨后恭的封建统治者。唐雎是一个爱国忠君、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于献身、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合作探究归纳安陵君、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安陵君头脑清醒、识82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文章也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合作探究主旨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83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合作探究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84(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合作探究(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85(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合作探究(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合作86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合作探究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87(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写作特色(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写作88(2)精彩的对话描写。

①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形成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写作特色(2)精彩的对话描写。写作特色89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