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_第1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_第2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_第3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_第4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千米的熟悉》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根底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简单承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着全班同学经受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受中感知。同时,注意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展稳固。熬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的规律力量。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拟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量:“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终,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觉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稳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加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留意力不集中。教师应多关注,并帮忙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假如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索题。教师应敏捷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学问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示学生留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铺张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留意听讲的习惯。

盼望自己在不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2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片断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放得很开”,目的是想培育学生的制造、创新力量,然而,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忙;时间难控,拖堂屡屡;看似喧闹,效果平平。这位教师让学生猜测1千米有多长,这个环节应当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悟、熟悉1千米毕竟有多长,因此,教师应当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详细长度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校园的长度大约是120米,1千米是校园长度的8倍多一点。学生家里的承包田长度大约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长度的12倍多。等第。条件许可,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去“体念”一下。惋惜的是,教师在这里“匆忙而收”,学生在这里没有真正感受到“计量较长长度时应使用‘千米’”,以下还影响到“进率的熟悉”,因此,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消失了“哈尔滨——北京——昆明”的路程计算中使用“米”的错误,并且不是个别学生。

2、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的关系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得相当抱负,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事与愿违,设计中的“活”演化成授课时的“死”,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思索:一是备课时考虑不全,没有充分估量到课堂教学时师生交互过程中可能会消失的种种状况;二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应变力量”偏弱,即“教育机灵”欠缺。如这位教师在一学生对尝试题的说理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按教师设计的要求答复(教师要求学生答复尝试题1,学生却答复尝试题2,可能是教师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学生领悟不清),教师急急打断学生答复,强制学生答复尝试题1,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假如教师不存在上述两点“思索”中的问题,那么他就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允许学生任选一题说理,把课上“活”。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3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阅历上,但这里的阅历,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阅历;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受中或从教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阅历。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忙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阅历;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阅历,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熟悉,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熬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展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需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知学生。最终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习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忙。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阅历,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受了一个从模糊到准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假如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学问,形成数学技能,进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看、思索、探究和沟通等活动中,生成数学学问,进展数学思维,到达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进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力量。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熟悉,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4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忙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行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忙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二是要结合生活中比拟熟识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于是,我带着学生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了7圈,课上还结合教材内容列举了“假如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这些填空,来帮忙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其次,在制作课件时,特意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四周的路线示意图,由于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识的线路,大局部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来回,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固然,课后王金发教师指出,假如能在这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那就更好了。这处细节,我在课前的确没有考虑到,非常圆满。

细节打算成败,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肯定要把细节问题考虑得周全、到位。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5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进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郁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进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留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熟悉课上,假如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或许学生承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详细感知。正如郭教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开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气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着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熟悉,使抽象的概念变为详细。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念。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好玩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动身,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稳固学问,把数学学问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熟悉,发散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共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学问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学问,而是布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留意思索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阅历成为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资源,一笔珍贵的财宝。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学问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布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缺乏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力量、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亲密的关系。今后我肯定会更加仔细钻研教材,练习根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激发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6

我以为帮忙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根底。千米的长度观念比拟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供应的资源,教师还应当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所学学问。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来回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楚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简单把握。

为了能增加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阅历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展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简单把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知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消失的题目,学生很简单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也许多少时间,学生把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教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也许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究竟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日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终的习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特别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爱。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肯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忙学生学习新学问。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7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根底上进展的。在此根底上,让学生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拟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把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忙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提醒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学生已有的根底,强调新、旧学问的关系,从根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头,在新旧学问的引申、进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促成新旧学问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假如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熟悉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究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展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索。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展整体观看,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熟悉,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熟悉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由于究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忙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量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拟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拟熟识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觉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拟精确的熟悉。

回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加是比拟积极的,参加面也是比拟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局部的连接准时间的掌控存在很多缺乏,在稳固练习时没能适当绽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8

帮忙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根底。千米的长度观念比拟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供应的资源,教师还应当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所学学问。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肯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来回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楚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简单把握。

为了能增加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阅历建立起来,所以预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消失了意外,原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预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觉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展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简单把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知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消失的题目,学生很简单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也许多少时间。学生把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教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也许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究竟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日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终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特别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爱。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9

千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熟悉”课上,假如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或许学生承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详细感知。正如有的教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开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气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着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熟悉,使抽象的概念变为详细。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念。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好玩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动身,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稳固学问,把数学学问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熟悉,发散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共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学问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学问,而是布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0

《千米的熟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学问阅历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始终在担忧,由于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所以就始终拖着没有上。最终征求高教师的意见,我打算在上这节课时留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加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快乐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教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绚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专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胜利,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登记,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教师”的嬉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加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根底上进展稳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气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教师”的嬉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假如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即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教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泼,学生也在嬉戏中稳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加是比拟积极的,参加面也是比拟广泛的。根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根本克制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好玩多了。从作业状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局部的连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很多缺乏。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1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展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学问根底上,强调新、旧学问的融会贯穿。从根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头,在新旧学问的引申、进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学问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缺乏,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2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讨论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教师一节“熟悉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教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索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教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熟悉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熟悉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教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有用。无可厚非。可是,假如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索,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胜利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加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熟悉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纳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详细内容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状况添上适宜的长度单位,再结合详细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胜利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状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熟悉。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分。吴教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教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学问的有效迁移角度动身,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亲密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再帮忙学生用吴教师的方法进展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分(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忙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缘由。

以上一点思索请同行指正。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3

上《千米(公里)的熟悉》一课有感:今日这节课上得很快乐,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这时候进入新课,让孩子们仔细认真观看第七页的主题图,在图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的长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生疏的,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课前我已经向体育教师了解了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我就告知他们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然后让孩子们自己争论得出:一圈是200米,两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着就让孩子们依据自己体质选择跑步或者走行,体验一下一千米有多长。

然后让孩子们观看书上介绍的`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索1千米运发动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了解1千米和1000米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它们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整节课下来,大家都很轻松,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把快乐给孩子,你会更快乐!上好每一节课,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幸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4

《千米的熟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根底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拟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由于这局部学问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熟悉,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熟悉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经受和体验根底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来达成目标的。

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知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登记你走的状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登记走完后的感觉。

课中,告知学生昨天我们沿着操场跑道走了5圈,跑道一圈是20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200×5=1000米。告知学生就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说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体验到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思索“假如跑道一圈是250米、400米,那么分别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让学生回忆昨天出走100米的状况,让学生思索几个100米是1千米,依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几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根底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出名的山峰、河流、大路及大桥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熟悉。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让学生到书本或网络上去查找一些资料,如马拉松长跑竞赛的全程、轿车在高速大路上的时速、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的千米数、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长度。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所以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

《千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测量”中“千米的熟悉”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