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表达题(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文学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欲望,乃至早期的雕刻、绘画、歌舞等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原始文艺对劳动的这种从属关系,反映了人类在还不能真正支配自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了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包括神话在内的史前艺术,虽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但这种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与创造的性质。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远古时代岩画和其他艺术遗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那些艺术品都是以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为基本内容的,所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也是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的水平所制约的。随着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漫长的历史演化,特别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史前艺术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终于过渡到真正的艺术的时代。人化自然的劳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获得了物质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和丰富;从而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同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从单纯的物质创造力发展成为包括审美创造力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实践主体。于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终于从混沌的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建立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想象和美感也开始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总之,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就是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在这里,人们还认识到了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文艺起源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体说来,工具及技术对文艺发生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的作用,表现在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等,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对文艺发生的间接作用,则是它对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影响。即使像近代以来巫术说所主张的那样,最早的绘画是狩猎巫术的一种工具,而它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岩画都是在以非语言的语言去解释自然并控制自然。同时,岩画一经画成,它就是一种体现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随着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文艺便从隶属于劳动的实用功利性质逐渐走向独立的审美创造的性质。(摘编自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的一项是()(3分)A.史前艺术中的神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B.远古时代的岩画,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水平制约,基本内容是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C.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艺术只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从属价值。D.最早的绘画,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远古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还不能真正地支配自然,致使原始文艺从属于劳动,这样就使得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B.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使人的本质力量由单纯走向丰富。C.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使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使想象和美感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使文艺活动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D.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为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所以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B.史前艺术始终把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作为目的,追求的是实用功利性,这种情况下的史前艺术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和创造的性质。C.人类不断地从野蛮人向文明人演化,劳动范围不断地扩展,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在这同时,史前艺术完成了向真正的艺术时代的过渡。D.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践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③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节选自《汉书·史丹传》)【注】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帝践祚践祚:登上皇位B.臣窃戒属毋涕泣戒:戒备C.上寝疾寝疾:卧病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愍:哀怜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B.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C.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D.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2)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二)古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8-9题。(11分)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八月骄阳汪曾祺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您问我?——这谁知道。”“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刘宝利来了。“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什么热闹?”“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唉!”“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唉!”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xū)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姓名;舒舍予职务:主席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他,就是老舍呀!”刘宝利看着死者:“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千古艰难唯一死’呀!”“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E.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用第三人称,老舍先生的一切,均由几位当事人眼中看出、口中道出,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你认可这种写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行走天下,守望大地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一个人与一门学科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一个人与一座城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一个人与一项工程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链接: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百度百科)(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卫生厅长评价某些医疗乱象时说,有些医院,从不把想法设法降低老百姓负担的事放在心上,而是想办法赚钱。②为打好经济下行阻击战,我市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提振企业信心,促进企业稳生产增效益。XXK]③像《飘》《魂断蓝桥》这样令人赞叹的中文翻译名有很多,而这些译名只有在译者。有时甚至数位翻译者长时间苦苦思索后才能产生出来。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搜肠刮肚B.搜肠刮肚千方百计挖空心思C.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搜肠刮肚D.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千方百计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C.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D.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A.④②①⑤③B.①③⑤④②C.④②③①⑤D.①③④②⑤16.请根据下面四个省份经济发展的数据统计表,在语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语意完整,语句连贯。(每空不超过12字)(5分)省份

项目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福建省国民生产总值(亿元)30073.7125560.113803.58075.10增幅(%)14.514.815.015.1工业增加总值(亿元)13079.2212473.554652.63980.73增幅(%)18.318.918.919.3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亿元)9959.019163.035682.93863.01增幅(%)18.022.528.239.7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兄弟省份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在总值上均处领先地位,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有人认为广东省应适当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17.下面是“金话筒”播音主持人大赛的会徽。请从三个角度解读会徽寓意。(6分)注:会徽的背景是蓝色,主体部分是金色。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D。文中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是一个与文艺的审美性相对的概念。D项所述的内容,说明最早的绘画体现了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这超出了实用功利的性质,带有审美性质,所以它体现的不是“物质功利性质”。2、答案:B。“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理解错误。原文是“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这不能理解为“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3、答案:A。“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是“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4、B(“戒”为“告诫”)5.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6、C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7、(1)如果竟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选择人才,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乃”为“竟然”1分,“丝竹鼓鼙”为“音乐才能”或“丝竹鼓鼙的才能”1分,“器人”为“选择(衡量)人才”1分,“相”为“扶助”1分,句意1分)(2)看到定陶王一向很受喜爱宠幸,现在路上流播谣言,为国家起了怀疑之心,认为太子有不稳固的议论。如果确实是这样,公卿大臣以下一定会以死抗争,不接受诏令。(“爱幸”被动1分,“流言”古今异义1分,“生意”古今异义1分,“审”1分,句意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6分)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2分)9.(5分)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后一句以江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一喜一悲,借景抒情,暗示、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3分)10.(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1.(1)D3分,E2分,B1分。(A)对三个市井人物身份的交代,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B“气愤”的说法言之过重。C老舍的自杀是保持自己尊严和气节的一种抗争方式,不是脆弱。)(2)老舍是一个在文革中遭毒打,受凌辱为了尊严和清正而以死抗争的知识分子(作家)形象:①善良亲切:临去世前见到顾止庵依然打招呼。②严谨认真:衣服穿得干干净净,人自杀了,上衣和手杖还整齐摆放。③赤胆忠心:他爱自己的国家,爱党,爱社会主义。④性情刚毅:有强烈的自尊心,可杀而不可辱。(概括形象2分,性格和分析每点2分,后者答上2点即可满分)(3)①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上午到中午到晚上,主人公一直坐在长椅上。②通过描写知了、蝴蝶、蛐蛐、油葫芦等的热闹和喧嚣,衬托了主人公安静的外表下不平静的心情。③渲染一种悲凉无奈气氛,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④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沉痛、悲愤的心情。(每点2分,答3点得满分)(4)答案一: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①侧面描写难度较小。老舍自杀前的心理冲突比较难把握,作者避免了与死者的直接对话,以“可见”表现“不可见”,用“可说”暗示“不可说”。②所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作者借此写出生者眼中的死者特点,写出生者对死者的反应和评价。③更好地表现老舍作品特点。小说的三个人物张百顺、刘宝利、顾止庵,是作者最熟悉的市井百姓,而市井百姓也是老舍先生的笔下人。④使文字纯美而有震撼力。避免了凄惨恐怖内容的展现,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表明观点2分,以上理由中,答出三点即可,三点理由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二:不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①这种描写方法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够完整。小说用很多笔墨刻画其他人物,描写老舍先生的文字相对较少,使读者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自杀的心理要素,易对人物产生误解。②缺少对于人物内心想法的深入挖掘。文中四次描写老舍“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时候如果不用侧面描写,而是直接采用心理描写,会清楚地表现老舍“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境界,为以后的情节做铺垫。③采用正面描写,情节完整,人物内心世界揭示到位,势必使小说的主旨更加鲜明。(表明观点2分,三点理由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2(1)C(3分),A(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错误。D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错。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不够恰当。)(2)、①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②善于思考和不断探究;③勤于学习;④敢于创新;⑤具有学科兴趣;⑥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紧密结合。(每点1分。)(3)①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即从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世界“申遗”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贡献。②三个小标题又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地贯穿全文,展现了侯仁之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学术、“家乡”和国家民族建设上的宝贵,历程,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每点3分。)(4)、①“行走天下”是说侯仁之经历丰富,从求学到学术研究与交流,足迹遍及国内外。②“行走天下”也暗示着侯仁之视野广阔,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放眼全球与未来,以国际先进的视角看问题。③“行走天下”还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实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④“守望大地”是说侯仁之扎根本土、对生命和事业的坚守,揭示了他对生命、对学术、对历史文化和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巨大贡献。⑤“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对侯仁之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一生心系国家、奉献民族的热情赞美。⑥“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饱含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表明侯仁之虽已离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间,永被铭记。(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给满分。其他解释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3分)A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贬义词。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搜肠刮肚:比喻绞尽脑汁,苦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