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寡断崇祯痛失江山的性格因素_第1页
优柔寡断崇祯痛失江山的性格因素_第2页
优柔寡断崇祯痛失江山的性格因素_第3页
优柔寡断崇祯痛失江山的性格因素_第4页
优柔寡断崇祯痛失江山的性格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柔寡断崇祯痛失江山的性格因素(转)

张嵚/文明末崇祯几乎是一个“完美的领导”:极少近女色、衣服破了由皇后亲自补,在位17年雷打不动早起晚睡辛苦工作,就连纳谏,也“足可与唐太宗李世民比肩”,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勤恳的皇帝将大明的江山葬送了。这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与崇祯缺乏帝王最宝贵品质——坚强有关要想在负面形象扎堆的历代亡国之君里,找出个感动中国的人物,那非明朝崇祯帝朱由检莫属:他身穿满是补丁的龙袍,在北京城破的前夜,煤山顶上决然殉国。在他殉国六天后,胜利者李自成读过他拜托不要伤害百姓的遗嘱,接着东华门又有大批百姓自发聚集,哭求李自成礼葬崇祯帝。这场动荡苦难历史中,难得温情的一幕就这样低调上演:帝王规格的祭奠仪式,三十多名挑夫轮流换肩,将崇祯与周皇后的灵柩抬到昌平安葬,沿途百姓垂泣围观,还有乡民自发凑钱给民夫们:皇上太累了,让他睡安生吧。大学士陈演叹息说:在崇祯面前,每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一句说错,能吓得后脊梁都湿

01.崇祯皇帝。可如此温馨一刻,却也上演了一出无耻到虐心的一幕:那些崇祯生前高官厚禄恩宠的臣子们,来祭拜的没几位。甚至庄严的祭奠时刻,还有学士周钟,公然喧哗摆造型表达不屑。不是胆小的躲猫猫,就是无耻的忙着补刀。为什么崇祯感动了敌人和后人,却感动不了这群员工?换个问法:一个勤奋刻苦的好领导,是怎样被员工坑死的?“完美领导”崇祯大明的官僚体制,发展到崇祯接盘的时候,本就极度败坏,长期以来逆淘汰,留在里面的,苍蝇从来极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新陈代谢,重症时出现严重问题。崇祯本人,后人更熟悉的,是他各种优良品质:首先是优良的生活工作作风,从来极少近女色,衣服破了都是周皇后亲自补,十七年来雷打不动早起晚睡辛苦工作,布衣素食的简单生活。而且不管多苦多忙,总会隔些天抽时间陪孩子,不是检查小太子读书,就是陪小公主做游戏。标准勤俭持家的好丈夫好父亲。特别令后人动容的,还有他始终牵挂民生疾苦,虽说形势所迫,不断加税,却还是诚恳写诏书,请求百姓忍一忍苦一苦,态度着实可嘉。遇到大灾难大事故,更是第一时间出来担责,下了好多次深刻自我批评的罪己诏,还请求老天爷有事降罪自己,千万不要为难百姓。比起后世很多遇事就扔下北京跑路的帝王,十足硬汉般的担当。这些优良表现,不是特定时间的作秀,而是贯穿他十七年执政生涯。后来清朝道光皇帝读到这,有次也忍不住向身边大臣叹息,说这么好的皇帝,怎么叫奸臣欺负成这样?品质良好的崇祯,难道真的好欺负?真实情况恰相反,他通常被后人忽略的,恰是强大的工作能力。特别令臣下惊讶的,就是精准的眼光。再冗长空洞的奏折拿到手,都能快速抓住要点,批复从来精到。就连无意中写错字,都能一个个挑出来。大臣们谁私下做点小动作,从发牢骚到写书信,都能准确监控得知。初次了解的大臣,仅凭一封奏折甚至几句对答,就常准确摸透这人水平,一旦确定人才,立刻果断提拔。这十来年里能干点实事的人物,比如杨嗣昌孙传庭,都来自他的慧眼识金。而最叫臣子们深感恐怖的,更是他的铁腕作风,整治臣下的权力技法,无师自通的圆熟,登基初牛刀小试,就团灭了九千岁魏忠贤一干强敌。崇祯不怕一两个直臣闹,就怕大家集体闹,一闹得集体反对的地步,立刻退让妥协后来刚猛治国,更常有横扫千军的大动作,每次出了大事,都强硬追查到底,从一二品大员到八九品小官,都是打包一起狠揍。弄得那些位高权重的臣子们,每天在他面前如履薄冰,大学士陈演叹息说:在崇祯面前,每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一句说错,能吓得后脊梁都湿。另外常令臣子们惊叹的,是这位强硬铁腕的帝王,还相当热爱学习。每天再忙也要读书,定期召开国事讨论会经筵,会上总热情鼓励大家发言,还特别留意来自民间的声音。比如貌似越级建言国事的武举陈启新,就被崇祯通报全国嘉奖。连出名刚正敢言的直臣刘宗周,都对这事由衷赞叹,说崇祯的虚心纳谏,足可与唐太宗李世民比肩。何止比肩唐太宗,纵观崇祯的十七年执政生涯,经常不是一个人战斗,举手投足总有历代圣君的影子,威望也曾空前高,以计六奇的话说,正是“天下翕然以诵圣智”。这样一位几乎融合了唐宗宋祖洪武永乐等圣君优点的强大战士,难道还会被坑?以崇祯年间各位大臣的行为看,这事很简单。崇祯的毛病虽说苍蝇扎堆,但老话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外表形象近乎完美的崇祯,其实也是有缝的。最先天的一个毛病,正是软弱的性格。一生勇敢铁腕的崇祯,会是一个软弱的人?说到这条,就得说到一个帝王的最重要内功:坚强。这词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高,既不是霸王举鼎的武勇,也不是豪气千云的长啸。帝王的坚强,意味着一种承担重负的担当,放在风雨飘摇的困难年月,更是不惜面对利益集团披荆斩棘的勇气。拿捏臣子的权谋,勤奋工作的习惯,好比武术招式,而坚强,却是内功。谁有这内功?往远一点说,变法的秦孝公,逐匈奴的汉武帝,都是此中高手。往崇祯家里人说,迁北京的明成祖,反腐败的明宣宗,改盐法的明孝宗,废海禁的明穆宗,都是想干点好事,却被利益集团抱团阻拦,然后软硬兼施扫平。支撑各种妙招的,就是这强大内功。刚登基的时候,崇祯曾经以为,他在这事上很强大。就连臣下捧他是汉文帝,都把他给捧怒,觉得这是羞辱他。以轻松扫平魏忠贤的自信,他以为这事简单。可真遇到一件事,他才明白自己有多怂:韩一良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很荒唐,穷得掉渣升迁没路的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为搏“出位”,写奏折大骂朝政腐败,还标榜自己廉政。一下引得朝野哗然,却叫崇祯喜上眉梢:正想反腐败树新风,打瞌睡韩大人送来枕头。立刻反应热烈,先在御前会议上公开诵读,通报学习,又将韩大人提成右佥都御史,回馈超大礼包。但崇祯的礼包从不白给,刚收下大礼的韩一良,接着就当场派了任务:朝中谁是你奏折里说的贪官,谁给你送过钱,一五一十给我说。这下韩一良可崩溃了,他本想投机搏出位,却被崇祯一把拉上船。可这位真是色厉内荏到底,被崇祯连番威逼,却咬死也不再说话,摇头晃脑的装糊涂,就是不肯再指认,最后还干脆认了欺君罪:皇上您别问了,要罚就罚我一个。韩一良为啥这么怂?其实也容易理解,腐败发展到这时,已经内外同气连枝,简单一句话,就是千百人的食物链,轻易碰不得,于是宁可罢官回家,也不碰这霉头。饶是崇祯气炸了肺,把他一顿痛骂后罢官回家,还是咬死不说话。其实崇祯如果稍微温习下明史的话,就会知道这种臣下抱团捣乱的恶心事,明朝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更恶心的场面,明孝宗十八岁上台时就遇到过,三个阁老号称纸糊,啥事不管不说,听说要整顿,立刻串联了集体撂挑子。可明孝宗丝毫不慌,一顿借力打力,收编了有能力的刘吉,弄臭了最无耻的万安,跟韩一良类似的出头鸟,冒头了更别想躲,软硬兼施用到底,终于弄出了“弘治中兴”。而在这场闹剧面前,崇祯的处理方式,却从头到尾幼稚到可笑,开始是误判局面,毫无准备的就把韩一良捧上去,不想这厮属泥鳅,反把崇祯本人放了大鸽子,更叫崇祯看到了群臣抱团挤兑韩一良,掩盖贪腐真相的现状。然后,他竟怂了。惹事的韩一良,被他恼火撵回家,却到底熬了个全身而退。本打算高调上马的反贪运动,这下黯然收场,慌

不迭的就翻篇了。这就让臣子们留下这么一个印象:这位新领导表面霸道,其实很怂。于是从这场闹剧后,饶是崇祯大杀四方,经常性重办大臣,但更奇特的景象是,只要崇祯打算重大整顿运

动,群臣们就抱团反对。崇祯不怕一两个直臣闹,就怕大家集体闹,一闹得集体反对的地步,立刻退让妥协,你总不能把大家的头都砍了,谁来干活?在用人不疑这条上,崇祯却是公认的差

02.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就连王朝快要灭亡时,恳求臣子们捐款,大家一如既往抱团反对,真就不用捐了。这位领导的威望值,一开始就严重打折。不撑事如果一个领导,每次只要员工串联在一起闹,立刻就慌,那么经常被坑,也就没商量。但倘若以老百姓话说,遇事撑不住,凡事瞎着急,这就铁定雪上加霜。崇祯就是这种情况。一个皇帝的“撑事”水平,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道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如前面所说,崇祯在知人善任上,其实并不差。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懂得明辨是非,天分也十分不错。特别是那几位镇压农民军的干将,比如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三位单在能力上毋庸置疑),样样都选的准。但是在用人不疑这条上,崇祯却是公认的差。于是他的用人效果,就时常大打折扣。崇祯经常得意的一条,就是选兵用将时,人员安排上总是各种找平衡,极少专门放权,杜绝某人独大,省的他们欺瞒我。所以在崇祯执政的十七年里,明朝各条军事战线的一个主旋律,就是“打”。还没和敌人开打,自己人就掐个没完。比如大凌河战役,巡抚邱禾嘉与经略孙承宗掐,后来的巨鹿大战,又是督师卢象升与兵部尚书杨嗣昌掐。结果就是互相坑,典型卢象升,与其说抗清殉难,不如说被杨嗣昌坑死。而且殉国四十多天,还被杨嗣昌,扣押奏折不上报,各种造谣诬陷通敌,给崇祯尽忠的结果,就是这么惨。这事虽说是杨嗣昌搞鬼,但根子还是崇祯。以崇祯脆弱的小心脏,如果让卢象升这样的强人,获得专征一方的权力,内心真心撑不住且放心不下。于是每次发现人才,让人拉车之前,都要各种五花大绑,手脚完全捆好不说,还得他们互相提防。能日行千里的马,放他手上也就跑百步。这就好比倘若某单位领导,委派哪个员工任务,恨不得全方位监控窃听,还专门安排心腹负责找茬,必然啥事都干不出。而比这更可怕的,就是瞎指挥。崇祯对于前线战事的心里承受能力,从来都是有限的。每次战事进行,都是各种催促,越到关键时刻,就是各种死催。万一催不动,就会各种瞎猜疑。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常把稳赢的仗,也都猜成败仗。最让后人痛惜的,就是松锦大战。今天所有后人复盘此战,稍有军事常识就可得出结论:洪承畴的明军,已经以步步为营的稳守反击,把清军逐渐逼入不利局面。就好比一场球赛,分明本队比分领先,铁桶阵稳守反击就赢,却偏被领导电话死催,要求必须压出去进攻再打进一个,然后悲剧发生了……松锦大战就是这种情况,本来已被战局急的流鼻血的皇太极,意外发现明军作战计划突变,锋锐齐集,后方漏洞大开,立刻抓住这意外之喜,袭击了明军粮道,战局骤然逆转。一场清王朝赌上国运的仗,清军在崇祯的送礼下赢了!最为典型的,就是内阁大学士魏藻德。崇祯都准备去上吊了,他还在糊弄

03.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可悲的是,犯了一次糊涂的崇祯,接下来又再度糊涂:李自成风云再起后,饶是闹得凶,但只要名将孙传庭守住河南,明朝就还有救!可又是崇祯撑不住,下死命令要还没有完成准备的孙传庭,放弃潼关天险,去河南决战李自成。稳守就赢的仗,再次悲催大败。而后李自成杀进北京,已经没了悬念。大明最后的救命机会,就这么被崇祯瞎指挥没了。比比崇祯的前辈们,就更知道这条他做得有多失败: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好些事情糊涂,却唯独用人精明。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从李如松到刑阶郑洛梁梦龙,发现一个军事主官,就推心置腹信任到底,前线要人给人要枪给枪,群臣怎么闲话也不听。这才有了三次辉煌完胜。虽说后人常说“明实亡于万历”,但仅以用人水平论,万历真心冤枉。分不清好赖人如果说软弱的性格,造就了崇祯战场上的悲剧,那么在后人最津津乐道的管理水平上,崇祯也有一个荒唐的缺陷:分不清好赖人。这一个缺陷,在北京沦陷之后,来了个人品大爆发:崇祯生前十分喜欢的学士周钟,带头在崇祯灵柩前表达羞辱。崇祯格外信任的襄城伯李国贞,农民军还没攻城,就忙不迭的带兵投降。两位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一直深受崇祯信任,这时一个毫不犹豫拉出四万两白银送去给农民军零花,一个主动表白要投靠,赌咒发誓大骂崇祯无道。崇祯一辈子劳心劳力,最为倚重的,却是这么一群人。要再看个事实,就知道崇祯眼有多歪:被崇祯斥责过“抗敌不力”的卢象升,浴血战死巨鹿。被崇祯曾经下牢狱拷打到耳聋的孙传庭,壮烈殉国于潼关。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赶回家的熊开元,明亡后出家为僧,拒绝入仕。而被他罢官回家的刘宗周,则在南明时代毁家纾难,率领一支民团奔赴抗清前线,最终英勇就义。反而是那些曾经被崇祯百般提防怀疑的人物,先后尽忠到底!能够慧眼识金的崇祯,为什么分不清好赖人?因为看到一个人的能力,需要的是智商,看到一个人的品质,需要的是情商。前者崇祯是高分,后者却是低能。由于情商太低,崇祯选拔臣子的方式,随着执政时间的延续,也就变得一刀切:最初还是看能力,最后则是只看是否顺自己的意。能够为他所重用的,多半都是擅长作秀,说话能说到他心坎里的人。最为典型的,就是内阁大学士魏藻德,此人极会揣摩崇祯心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