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批评课件_第1页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_第2页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_第3页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_第4页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1本章导航经学时代《淮南子》《史记》《诗大序》《论衡》本章导航经学时代2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黄老之学“独尊儒术”儒学与谶纬神学合流反谶纬思想兴起,谶纬儒学式微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黄老之学“独尊儒术”儒学与谶纬神学合流3经学时代

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西汉中到东汉中二百余年,是经学的全盛时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经学时代4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究典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失之繁琐。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5汉代文化与文学汉代文化与文学6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诗经论屈原论汉赋论《诗大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诗谱序》刘安、司马迁:高度评价扬雄:率先提出异议班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评论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诗经论屈原论汉赋7汉代文论发展的历史阶段1、西汉中期以前(受道家思想影响)2、西汉中叶至东汉(受经学思想影响)3、东汉时期(受谶纬迷信思想影响)汉代文论1、西汉中期以前2、西汉中叶至东汉3、东汉时期8《淮南子》的道家文论一、美丑观

1.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2.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3.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淮南子》的道家文论一、美丑观9

二、鉴赏论

1、无载之虚2、师旷之耳3、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二、鉴赏论10司马迁与“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史记》中专门为文学家设传,并对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发展。司马迁与“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11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12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史记13“发愤著书”说愤: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发愤著书”说愤: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14《史记》的屈原论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作出高度评价对屈原作品讽谏意义的肯定《史记》的屈原论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15屈原屈原16附:王逸对屈原的评论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批评班固对屈原的指责分析屈原作品的创作动机及作品功用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认为屈原的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附:王逸对屈原的评论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批评班固对屈原的17音乐艺术的创作发生《乐记》的文艺思想㈠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情之产生是人心对外物感应的结果音乐的创作发生是“人心”活动的结果音乐创作是一个由自然之声到审美之音的过程音乐艺术的创作发生《乐记》的文艺思想㈠凡音之起,由人心18音乐的作用政治功用①声音之道与政通②审乐以知政③致乐以治心审美功用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乐记》的文艺思想㈡音乐的作用政治功用审美功用《乐记》的文艺思想㈡19论艺术本质《乐记》的文艺思想㈢乐者,心之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音乐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在情感诗乐舞同出一源,其源即情论艺术本质《乐记》的文艺思想㈢乐者,心之动也。20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记》的文艺思想㈣乐本、乐象、乐饰三要素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21音乐活动中的以类相动“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乐本》)《乐记》的文艺思想㈤创作和欣赏中都存在着主客体之间的“以类相动”音乐活动中的以类相动“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22“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㈠“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23“止乎礼义”

——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大序》(二)“止乎礼义”

——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24“讽谏”和“教化”

——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诗)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㈢“讽谏”和“教化”

——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诗)所以25“主文而谲谏”

——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即注重文采,讲究形式;

“谲谏”即“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诗大序》㈣“主文而谲谏”

——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主文”即注重文26“变风变雅”

——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诗大序》㈤即“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诗“变风变雅”

——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至于王道衰,礼义27董仲舒董仲舒28“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㈠“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29论诗歌内容和功用诗道志,故长于质。礼之所以重者在志。

(《春秋繁露·玉杯》)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灿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举贤良对策》)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㈡论诗歌内容和功用诗道志,故长于质。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30诗无达诂

《春秋繁露·精华》云:“所闻诗无达诂。”此命题是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诗无达诂”为汉儒们随意解诗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从诗歌欣赏角度看,此论又有合理性。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㈢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云:“所闻诗无达31论文与质

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之,宁有质而无文。(《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㈣论文与质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32王充王充33提倡“实诚”,反对“虚妄”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篇》)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超奇》)王充的文学观㈠提倡“实诚”,反对“虚妄”

——文学创34提倡“事为”,反对“增实”

——论夸张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艺增》)

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同上)王充的文学观㈡提倡“事为”,反对“增实”

——论夸张世俗所患,患言事35提倡“世用”,反对“空作”

——论文学功用

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空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对作》)王充的文学观㈢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哉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聪人之知“世用”提倡“世用”,反对“空作”

—36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论内容与形式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人之有文,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超奇》)王充的文学观㈣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37提倡朴实、独到,反对华巧、拟古

——对文风的纠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自纪》)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自纪》)王充的文学观㈤提倡朴实、独到,反对华巧、拟古

38重“胸臆”、“德盛”、“才力”、“学识”

——论作家才性胸臆——“实诚在胸臆”(《超奇》)德盛——“德弥盛者文弥缛……德高而文积”(《书解》)才力——“鸿眇之才,故有嘉令之文”(《超奇》)学识——“人有知学,则有力”(《效力》)王充的文学观㈥重“胸臆”、“德盛”、“才力”、“学识”

39《超奇》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着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超奇》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40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讲: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讲:李建中41两汉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42本章导航经学时代《淮南子》《史记》《诗大序》《论衡》本章导航经学时代43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黄老之学“独尊儒术”儒学与谶纬神学合流反谶纬思想兴起,谶纬儒学式微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黄老之学“独尊儒术”儒学与谶纬神学合流44经学时代

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西汉中到东汉中二百余年,是经学的全盛时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经学时代45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究典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失之繁琐。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46汉代文化与文学汉代文化与文学47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诗经论屈原论汉赋论《诗大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诗谱序》刘安、司马迁:高度评价扬雄:率先提出异议班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评论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诗经论屈原论汉赋48汉代文论发展的历史阶段1、西汉中期以前(受道家思想影响)2、西汉中叶至东汉(受经学思想影响)3、东汉时期(受谶纬迷信思想影响)汉代文论1、西汉中期以前2、西汉中叶至东汉3、东汉时期49《淮南子》的道家文论一、美丑观

1.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2.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3.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淮南子》的道家文论一、美丑观50

二、鉴赏论

1、无载之虚2、师旷之耳3、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二、鉴赏论51司马迁与“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史记》中专门为文学家设传,并对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发展。司马迁与“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52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53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史记54“发愤著书”说愤: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发愤著书”说愤: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55《史记》的屈原论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作出高度评价对屈原作品讽谏意义的肯定《史记》的屈原论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56屈原屈原57附:王逸对屈原的评论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批评班固对屈原的指责分析屈原作品的创作动机及作品功用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认为屈原的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附:王逸对屈原的评论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批评班固对屈原的58音乐艺术的创作发生《乐记》的文艺思想㈠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情之产生是人心对外物感应的结果音乐的创作发生是“人心”活动的结果音乐创作是一个由自然之声到审美之音的过程音乐艺术的创作发生《乐记》的文艺思想㈠凡音之起,由人心59音乐的作用政治功用①声音之道与政通②审乐以知政③致乐以治心审美功用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乐记》的文艺思想㈡音乐的作用政治功用审美功用《乐记》的文艺思想㈡60论艺术本质《乐记》的文艺思想㈢乐者,心之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音乐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在情感诗乐舞同出一源,其源即情论艺术本质《乐记》的文艺思想㈢乐者,心之动也。61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记》的文艺思想㈣乐本、乐象、乐饰三要素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62音乐活动中的以类相动“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乐本》)《乐记》的文艺思想㈤创作和欣赏中都存在着主客体之间的“以类相动”音乐活动中的以类相动“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63“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㈠“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64“止乎礼义”

——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大序》(二)“止乎礼义”

——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65“讽谏”和“教化”

——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诗)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㈢“讽谏”和“教化”

——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诗)所以66“主文而谲谏”

——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即注重文采,讲究形式;

“谲谏”即“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诗大序》㈣“主文而谲谏”

——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主文”即注重文67“变风变雅”

——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诗大序》㈤即“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诗“变风变雅”

——诗歌创作与时代发展“至于王道衰,礼义68董仲舒董仲舒69“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㈠“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70论诗歌内容和功用诗道志,故长于质。礼之所以重者在志。

(《春秋繁露·玉杯》)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灿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举贤良对策》)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㈡论诗歌内容和功用诗道志,故长于质。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71诗无达诂

《春秋繁露·精华》云:“所闻诗无达诂。”此命题是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诗无达诂”为汉儒们随意解诗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从诗歌欣赏角度看,此论又有合理性。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㈢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云:“所闻诗无达72论文与质

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之,宁有质而无文。(《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㈣论文与质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73王充王充74提倡“实诚”,反对“虚妄”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篇》)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超奇》)王充的文学观㈠提倡“实诚”,反对“虚妄”

——文学创75提倡“事为”,反对“增实”

——论夸张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