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别诗鉴赏课件_第1页
一送别诗鉴赏课件_第2页
一送别诗鉴赏课件_第3页
一送别诗鉴赏课件_第4页
一送别诗鉴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

送别

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古人送别习俗:折柳送别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古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习俗产生原因: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饮酒饯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正当今夕断肠处,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山中送别王维送灵澈刘长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月夜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月夜送友人薛涛若见天涯思故人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劳劳亭歌李白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谢亭李白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南浦别》白居易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别诗的情感:慷慨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别诗的情感:慷慨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送别诗特鉴赏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鉴赏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1、第一句景物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鉴赏步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烘托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奠定了诗歌凄凉的基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烘托鉴赏训练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既写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鉴赏训练送杜十四之江南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设问和直抒胸臆。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情感强烈而真挚。送杜十四之江南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鉴赏训练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鉴赏训练《丹阳送韦参军》严维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鉴赏训练

用“青山”

“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景。反衬之后的伤离别。送友人李白1.首联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鉴赏训练2、既是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送友人李白鉴赏训练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色调与全诗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离别时越心痛,这是一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写法。

谢亭送别“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鉴赏训练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提示:即问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可以逐句回答,也可以合并归纳。鉴赏训练《淮上与友人别》郑谷这首诗作者所要离愁。首先,借景抒情,作者选取象征离愁的意象:“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等,烘托了离别时凄凉的氛围。其次,直抒胸臆,第二句直接点明“愁杀”,末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哀怨。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也可以逐句回答。我们的问题是答案不全或合并不当。离愁。《淮上与友人别》郑谷也可以逐句回答。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用了什么修辞?赞扬了友人什么品格?比喻。用“无波古井”喻友人虽遭贬谪,但淡然处之;用“有节秋筠”喻友人虽遭遇打击但仍保持坚贞的节操,这两句赞扬了友人淡泊功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用了什么修辞?赞扬了友人什么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什么心情?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的一种凄清幽冷的气氛,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在分别时烦闷痛苦的心情。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最后一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失意惆怅,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自己和友人都不能幸免:友人遭遇贬谪,诗人也有一样不幸的遭遇,诗人借这句话,抒发对宦海沉浮和身世飘零的慨叹。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最后一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是豪放达观,因为此句作者意在劝慰友人和宽慰自己:既然人生如逆旅,人人都会常常漂泊在路上,我们也自然不会例外,所以不妨放平心态,随遇而安。这与前一句诗中的“不用翠眉颦”有了一个很好的照应,也与词人一贯持有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是豪放达观,因为此句作者意在劝慰友人和宽慰自己:既然人生如逆鉴赏训练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鉴赏训练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训练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猿啼”、“暮江”、“孤舟”。情:“客散”、“伤心”、“逐臣更远”。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鉴赏训练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1、景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别董大》高适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归纳: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归纳: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分析人们思乡缘由。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写梦中返乡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1、写梦中返乡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

送别

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古人送别习俗:折柳送别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古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习俗产生原因: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饮酒饯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正当今夕断肠处,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山中送别王维送灵澈刘长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月夜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月夜送友人薛涛若见天涯思故人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劳劳亭歌李白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谢亭李白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长亭、渡口、南浦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南浦别》白居易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别诗的情感:慷慨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别诗的情感:慷慨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送别诗特鉴赏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鉴赏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1、第一句景物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鉴赏步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烘托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奠定了诗歌凄凉的基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烘托鉴赏训练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既写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鉴赏训练送杜十四之江南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设问和直抒胸臆。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情感强烈而真挚。送杜十四之江南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鉴赏训练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鉴赏训练《丹阳送韦参军》严维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鉴赏训练

用“青山”

“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景。反衬之后的伤离别。送友人李白1.首联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鉴赏训练2、既是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送友人李白鉴赏训练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色调与全诗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离别时越心痛,这是一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写法。

谢亭送别“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鉴赏训练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提示:即问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可以逐句回答,也可以合并归纳。鉴赏训练《淮上与友人别》郑谷这首诗作者所要离愁。首先,借景抒情,作者选取象征离愁的意象:“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等,烘托了离别时凄凉的氛围。其次,直抒胸臆,第二句直接点明“愁杀”,末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哀怨。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也可以逐句回答。我们的问题是答案不全或合并不当。离愁。《淮上与友人别》郑谷也可以逐句回答。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用了什么修辞?赞扬了友人什么品格?比喻。用“无波古井”喻友人虽遭贬谪,但淡然处之;用“有节秋筠”喻友人虽遭遇打击但仍保持坚贞的节操,这两句赞扬了友人淡泊功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用了什么修辞?赞扬了友人什么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什么心情?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的一种凄清幽冷的气氛,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在分别时烦闷痛苦的心情。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最后一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失意惆怅,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自己和友人都不能幸免:友人遭遇贬谪,诗人也有一样不幸的遭遇,诗人借这句话,抒发对宦海沉浮和身世飘零的慨叹。

临江仙·送钱穆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