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二版)课件第6章_第1页
刑法(第二版)课件第6章_第2页
刑法(第二版)课件第6章_第3页
刑法(第二版)课件第6章_第4页
刑法(第二版)课件第6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一、共同犯罪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二、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共同犯罪与单个人犯罪一样,必须符合犯罪构成才能成立,共同犯罪并没有区别于单个人故意犯罪的独立的犯罪构成。共同犯罪是否应以符合同一犯罪的构成为前提?日本刑法理论上流行的“部分犯罪共同说”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该说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第二节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二人以上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体而言,就自然人而言,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的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此外,由于刑法中规定单位可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因而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两个以上的单位以及一个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自然人与另一个单位基于共同故意所实施的犯罪,也成立共同犯罪。二、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

——共同犯罪故意依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在主观上符合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犯罪故意这一条件。共同犯罪故意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各共同犯罪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二是共同犯罪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二、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

——共同犯罪故意根据共同犯罪故意的要求,下列情况不属于共同犯罪:其一,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其二,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之间不成立共同犯罪。其三,二人以上同时或先后故意实施性质相同的某种犯罪,且各自行为侵犯同一对象,但彼此间没有意思联络的,不成立共同犯罪。其四,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没有重合内容的不同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其五,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其六,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及窝赃、销赃行为,不属于共同犯罪,应单独予以定罪处罚。三、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

——共同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成立共同犯罪在客观上必须是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指各共同犯罪人实施的是同一特定犯罪的行为,即无论各自具体行为的形式和行为人之间的分工如何不同,但都是指向同一罪名,都是属于同一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各行为人的行为互相联系,彼此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三、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

——共同犯罪行为具体而言,准确理解共同犯罪行为的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都是犯罪行为,否则不符合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其次,共同犯罪行为的形式可能是各式各样的,但只要是指向同一罪名,就不失为共同犯罪行为。(1)共同的作为。(2)共同的不作为。(3)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三、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

——共同犯罪行为再次,就共同犯罪的分工而言,各共同犯罪人的具体行为可以表现为四种方式:(1)实行行为,即实施符合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2)组织行为,即组织、领导、策划、指挥共同犯罪的行为;(3)教唆行为,即劝说、收买、威胁或者采用其他手段唆使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4)帮助行为,即提供信息、犯罪工具及其他有利于完成犯罪的支持或者排除犯罪的障碍从而协助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三、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

——共同犯罪行为最后,当共同犯罪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结果时,共同犯罪行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为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即属于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的每一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第三节共同犯罪的形式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共同犯罪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存在方式、结构框架或者共同犯罪人之间的结合形态。二、共同犯罪的研究意义对共同犯罪形式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从各种角度把握不同形式共同犯罪之间的区别;有助于认识各种形式的共同犯罪的性质及危害程度;有助于在定罪量刑时正确适用刑法,区别对待不同形式的共同犯罪以及不同的共同犯罪人。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一)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任意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单个人能够独自实施的犯罪而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而形成的共同犯罪。必要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又可分为对向犯与平行犯。(1)对向犯:是指以存在二人以上相互对向性的行为为构成要件的犯罪。(2)平行犯:是指以多人实施向着同一目标的行为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无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已经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即已经就实行犯罪进行了策划和商议的共同犯罪。无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时或者实行犯罪的过成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三)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1、简单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行犯罪的共同犯罪。成立简单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二人以上有共同实行的意思。(2)二人以上有共同实行犯罪的事实。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在对简单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部分实行负全部结果责任原则。(2)区别对待原则。(3)罪责自负原则。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2、复杂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不同分工的共同犯罪。其具体表现为:有的教唆他人使之产生犯罪故意而着手实行犯罪,有的帮助他人实行犯罪,有的直接实行犯罪,等等。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四)一般的共同犯罪与特殊的共同犯罪1、一般的共同犯罪,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不存在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其特点是:(1)二人即可构成,不要求三人以上;(2)共同犯罪人之间的勾结是暂时的;(3)共同犯罪人之间没有组织性。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2、特殊的共同犯罪,法律上称为犯罪集团,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刑法》第26条第2款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共同犯罪人在三人以上。(2)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3)成立了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第四节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概述我国刑法以作用分类法为主,并结合分工分类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两大类四小种:一类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另一类为教唆犯。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一)主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1.主犯的特征及认定《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据此,主犯包括两种情况: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这种主犯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以犯罪集团的存在为前提条件。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是指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具体包括:①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②聚众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以及其他在聚众性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③聚众犯罪以外的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2.主犯的刑事责任(1)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据此,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仅应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负刑事责任,而且要对犯罪集团其他成员按照集团的预谋实施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之外的主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第3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据此,对在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以及在聚众犯罪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应分为两种情况来追究刑事责任:一是组织、指挥共同犯罪的,如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应按照其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追究其责任;二是没有进行组织、指挥活动但参与实行犯罪的,对他们则应按照所参与的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二)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1.从犯的特征及认定《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据此,从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对共同犯罪的形成与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另一种是次要的教唆犯。另一类是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为共同犯罪的实行提供方便、帮助创造条件的帮助犯。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2.从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除《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的处罚从犯的一般原则外,刑法分则的一些条文还明确规定了某些共同犯罪中从犯的法定刑。对于这些从犯,就应直接按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三)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1.胁从犯的特征及认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的威胁下并非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的作用(次于从犯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将其与下列两种人区别开:(1)因身体完全受到强制,彻底丧失了意志自由时实施某种行为的行为人。(2)其行为符合紧急避险条件的行为人。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2.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犯罪情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被胁迫的程度;二是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三、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一)教唆犯的特征教唆犯是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1.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从故意形式上讲,教唆犯的主观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但根据犯罪故意的理论,在被教唆人没有犯教唆的罪的情况下,只有直接故意的教唆才具备教唆犯的主观特征。三、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2.就客观方面讲,行为人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即教唆行为。(1)共犯教唆犯:在教唆行为实际上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进而实施被教唆的犯罪行为(包括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下,实施了教唆行为的人与被教唆人成立共同犯罪,该教唆犯便属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或简称为共犯教唆犯。(2)独立教唆犯: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教唆行为,但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不发生共同犯罪问题,该教唆犯就属于非共同犯罪的教唆犯或简称为独立教唆犯。三、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3)教唆行为必须是唆使他人实施具体犯罪的行为。(4)至于教唆行为的方式,则没有限制,即可以是口头教唆,也可以是书面教唆,还可以是以示意性动作如使眼色、打手势等进行教唆。三、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3.就教唆对象而言,行为人所教唆的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没有犯罪意图的人。首先,被教唆的人必须是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否则教唆者不成立教唆犯而属于间接实行犯;其次,被教唆人必须是没有犯罪意图的人,否则属于帮助性质,也不成立教唆犯。三、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二)教唆犯的认定首先,对教唆犯,一般应当依照他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笼统地定教唆罪。其次,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时,对教唆人应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罪名定罪,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最后,当教唆犯提示几种具体犯罪让被教唆人选择实施其中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