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这首歌流行于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参考答案:D2.针对列强发动的某次对外战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先生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文中的“两个强盗”和“夏宫”是指(

)A英、法

颐和园

B葡、西

颐和园

C英、法

圆明园

D美、日

圆明园参考答案:C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虎门销烟损害英国的利益

B.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财富C.清政府政治腐败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参考答案:B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企业可以自主支配所生产的产品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考答案:C5.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严重C.推行均田制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体现是土地兼并扩大了贫富差距。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分析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导致社会贫富不均,秩序不安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均田制于唐朝中期后已无法实行,宋朝时期没有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6.中国古代科举制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明清参考答案:C7.在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之际,德国人正在为自己有着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十多年来大多数城市房价没有上涨而自豪。其秘诀就在于德国以宪法为主导的健全的法律机制及国家实行的福利住房政策。下列关于“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②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③缓解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④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缩小了社会福利的规模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参考答案:A福利国家。“世界各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实行福利制度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8.下列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的是()①国民待遇原则

②最惠国待遇原则

③非歧视待遇原则

④互惠原则和透明度原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9.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刘贺,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的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内外朝制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意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制度。内朝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材料所述排斥丞相的现象反映的实质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10.图甲和图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中日宣告正式建交C.中国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参考答案:A11.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B.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D.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参考答案:D【详解】从材料中的“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来看,中国土布价格便宜,可知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答案为D项。材料只是比较中国土布和外国洋布的价格,没有反映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排除A项;中国棉纺织技术落后于英国,排除B项;从价格方面来看,机器生产不如手工生产,材料反映的是机制布在价格上的劣势,排除C项。12.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至于闾阎贱妇,尤且出其余力与人佣工。”上述材料说明A.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已超越男性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彻底解体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 D.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商业发展对小农经济的影响。男女双方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文中未提及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信息,如雇佣关系,排除C项;男人不勤农业,女人不习纺织,说明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13.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①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④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参考答案:D14.在缺乏产业革命的条件下出现产业革命的迹象,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下列人物属于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这最初一小步的领导者的是A.李鸿章

B.袁世凯

C.张謇

D.范旭东参考答案:A15.1887年,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仍准照旧开设”。这里的继昌隆缫丝厂是A.甲午战后洋务派创办B.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甲午战前洋务派创办的D.民族资本家创办的重工业参考答案:B【详解】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答案为B。继昌隆缫丝厂不是洋务派创办的,排除AC。缫丝厂是轻工业,不是重工业,D错误。16.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提倡人人平等C.反对封建礼教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尊贵的地方;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材料里未涉及个性解放,也未谈到封建礼教,所以,排除A、C两项;D项也属于李贽的主张,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但与本题无关,可排除。因此答案为B。17.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从前的弹劾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A.削弱了皇权B.利于谏正皇帝过失C.杜绝了腐败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遇到了君主有过”,官员“也可冒死直谏”,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选B项;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排除A项;C项“杜绝”过于夸大;皇帝和中央大臣之间的关系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谏议制度18.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批朝鲜、韩国民众因为战争而离散。1985年,朝韩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离散家属的互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②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③家属的重逢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④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缓和A.①③④

B.②

C.②③

D.②③④参考答案:B19.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分析运用思维层次,考查学生对“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发展各要素及各要素间关系的理解把握。学生需要熟知“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对历史概况,从基础知识中提取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薄弱”;“外资资本和传统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地域分布不平衡”等,排除掉D。然后分清各个特点之间的主从关系,正是因为“外资资本和传统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才迫使中国近代资本集中在沿海和轻工业,导致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平衡得出C答案。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20.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A.都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B.都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C.都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D.都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参考答案:C【详解】英国国王是世袭产生,美国总统是选民选举产生,A错误。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B错误;英王和美国总统都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C正确。两国元首都不能解散议会,D错误。21.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2.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它的内容就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一国两制,高度自治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参考答案:D两岸关系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答案选D.23.参考答案:A24.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古罗马法学家负责整理、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当时,这一著名法典A.因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而制定

B.最终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C.实质上始终是古代罗马的基本法

D.首次遏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参考答案:B25.《秦律》规定,五人共盗一钱以上,“斩左趾”(断去左足)。这一规定反映了秦朝法律的指导思想是:A.轻罪轻刑

B.轻罪重刑

C.重罪轻刑

D.重罪重刑参考答案:B26.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为取悦褒姒,命人点燃烽火,诸侯见烽火报警,蜂拥而至勤王。典故体现了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A.缴纳赋税 B.定期朝见 C.提供军赋 D.提供力役参考答案: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分封制含义的识记与理解,关键信息是“诸侯见烽火报警,蜂拥而至勤王”.解答: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如:定期朝见、缴纳赋税、提供军赋、提供力役等.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题干中说到“诸侯见烽火报警,蜂拥而至勤王”,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提供军赋.故选C.27.华盛顿被誉为“18世纪离去的最后一位伟人”,人们在他的遗嘱中发现一条规定,要求他的妻子去世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他当总统时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的原因是()A.他是种植园主,内心不愿解放奴隶B.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C.他家中的奴隶他有权解放D.成立的联邦政府无力解决国内重大问题参考答案:考点:69:美国《1787年宪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解答:华盛顿当总统时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的原因是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故选B.28.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顺序是(

)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④帝国主义形成

⑤垄断组织产生

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②⑤③⑥④

D.②①③⑤⑥④参考答案:B2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参考答案:A30.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材料二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参考答案:(1)调整: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商人出洋贸易;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从“海禁”到允许月港开海、澳门开埠。影响: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澳门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多条海外贸易航线;使白银大量进入中国;加速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原因: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够;③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④世界范围看: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1)第一小问,由材料“朝贡贸易走向尾声……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人华经营海上贸易”,可归纳出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人民被‘断其生路’”“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等,可从影响民生、有识之士的认识等角度分析原因;由材料二中“农贾杂半,走洋如……者甚众”“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可从海外贸易、人民生活和经济收入等角度分析影响。(2)本题实际是比较题,作答时思路比较单一,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上把中英状况。可以答为: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够;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世界范围看: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厂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请回答:(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8分)(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4分)(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6分)(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原因:材料中现象是由中国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促成的:(4分)阐释:分封制强调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4分)(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4分)(3)问题:秦完成全国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分)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4)基本线索:从宗法制、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4分)3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历(唐代宗年号)七年,销千钱为铜六斤,铸器则斤得钱六百,故销铸者众,而钱益耗。大历十年,诏天下铸铜器,每器一斤,其直(值)不得过百六十,销钱者以盗铸论。然而,民间钱益少,缯帛价轻,州县禁钱不出境,商贾皆绝。……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轻装趋四方,合劵(凭据)乃取之,号“飞钱”。﹣﹣摘自《新唐书。食货志》材料二:(宋)太祖时,取唐代飞钱故事,许民入京师,于诸州便换……,许商人入钱左藏库,以诸州钱给之,而商旅先经三司投牒,乃输于库,所由司计一缗(古代计量单位)私刻二十。开宝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劵,仍敕诸州:凡商人赉(携带)卷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自是毋复停滞。﹣﹣摘自《新唐书。食货志》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飞钱”出现的原因。(不得直译或者摘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在“飞钱”汇兑方面新发展(不得直译或者摘抄原文)(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飞钱”汇兑方面新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考点:宋朝的商业发展.分析:(1)本题考查宋朝“飞钱”出现的原因.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本题考查括宋代在“飞钱”汇兑方面新发展.提出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即可.(3)宋代“飞钱”汇兑方面新发展的原因.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解答:(1)依据材料“民间钱益少,缯帛价轻,州县禁钱不出境,商贾皆绝.…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轻装趋四方,合劵(凭据)乃取之”可知原因有:货币数量不足;货币流通不畅;“飞钱”便于携带.(2)依据材料“开宝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劵,仍敕诸州:凡商人赉(携带)卷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自是毋复停滞”等可知新发展是:宋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简化汇兑手续,提高汇兑效率;汇兑信用得到政府保障;汇兑业务量增加.(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