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国际班)_第1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国际班)_第2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国际班)_第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国际班)_第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国际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巴市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年级国际班语文试题试卷类型:A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II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将题答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第I卷阅读题(共71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读《边城》①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②《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③《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1、下列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B.《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有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C.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D.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A.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3、对文章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B.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C.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D.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注】①繇:通“由”,自,从。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赋诗见情见:通“现”,表现,抒发B.勃往省,度海溺水省:探望C.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坐:连坐D.至勃,沆然不辞辞:推辞5.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勃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才情过人,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B.王勃文思敏捷。援笔而成《滕王阁序》,被人称奇。因为他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C.王勃浮躁浅露。因写《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贬斥出沛王府。补虢州参军,他杀死官奴,其父受到牵连,被贬为交址令。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如卢照邻,而胜过王勃。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5分)(2)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不见(唐)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⑵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悟已往之不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⑷,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⑸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⑹,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能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走运[波兰]雅•奥卡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是什么!这蘑菇太漂亮了!”“真漂亮。”我随声附和。“你看这斑点多好看!”“是好看。”我同意。“你还不向我祝贺?”“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其实,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而且会影响我今后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我请你吃煎蘑菇。”“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又闹肚子!”“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你就跟我走吧!”“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你瞧着办吧……”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菌。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我虽然强作苦笑,心里却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往我跟前推。“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调说,“对,我得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他走后马上赶回来,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我又撒谎。“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处长提升了,我也沾了光。现在,有时我装装头晕……我还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我走运。(1)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我”明知有毒和处长的不知形成对照,表现了我的软弱和处长的热情。

B.《走运》的核心物件是毒蘑菇,从“我”对毒蘑菇的不同反应中表现出了“权力使人异化”这个主题。

C.所谓的“走运”使我差点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因为我碍于情面、自作自受。

D.我开始撒谎说“我生来不吃蘑菇”,而当处长知道有毒后又撒谎说“已经吃了好几口”,谎言逐步达到极致,与其说蘑菇毒,不如说官场中谎言之毒。

E.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将许多情感凝集在对蘑菇的反应上,由此折射出丰富的普遍存在的东西(2)写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脉络。(6分)

答:(3)这篇小说为何命名为“走运”?(6分)答:(4)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有无特殊含义?(8分)

答: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E.“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分)(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6分)(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Ⅱ卷表达题(共79分)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杨某投毒案亏得法官__________,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②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__________。③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__________,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A、了如指掌明察秋毫一目了然B、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明察秋毫C、明察秋毫一目了然了如指掌D、明察秋毫了如指掌一目了然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枫韵幼儿园在喂药丑闻曝光后,家长们集体罢课,并围堵在校门口讨要说法,个别家长因情绪激动围堵附近的道路,被警方带离。B.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一意孤行突破战后体制,是对本国和平力量正义呼声的肆意藐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冲击。C.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D.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是(3分)()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再有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A.②①③④B.③④①②C.④②①③D.②③①④六、作文(7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高二语文国际班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版参考答案1、答案:D(“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2、答案: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3、答案:B(“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4、C因为5、C6、B没有因果关系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坐,因为。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都督”统领下的几个行为动词;文言虚词“乃”;对话标志词“曰”的断句。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6.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表述不正确,没有因果关系。所以选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B。7.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陵藉、省略句、被动句;秘术、游、要。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凌辱怠慢他人,被他们共同嫉恨。(陵藉、省略句、被动句各1分,文意2分)(2)勃曾经说过作为儿子不可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传的医术,王勃跟随他学习,完全掌握其中的精要。(秘术、游、要各1分,文意2分)8.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3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意思对即可)9.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10.(6分)⑴一蓑烟雨任平生⑵金戈铁马⑶知来者之可追⑷落霞与孤鹜齐飞⑸泉涓涓而始流⑹臣生当陨首11.(1)AC(A这种对照体现了情节发展的内在紧张,主要表现了“我”的虚假。C并不仅限于“碍于情面”,主要是“我”对权力的屈从,“我”是权力的奴隶。)(2)明知有毒,不敢说穿——硬着头皮,参与“食毒”——随机应变,假装“中毒”。(共6分,每点给2分)(3).①提示情节。“走运”应是指碰到好运气,可文中的“我”却遇到处长挖到毒蘑菇而不自知,还邀请我吃毒蘑菇这种事,按理说这是件倒霉事,可屈从权力而又向往权力的我,却凭借谎言最终化险为夷,得到提升。②暗示主题。这种所谓的“走运”反映了虚假逢迎却官运亨通的官场游戏规则。③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共6分,每点给2分)(4)本题从两个方面给分(共8分)1.作用(6分)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线索作用(从内容,主题,结构三个方面。每点二分)2.特殊含义(2分)具有象征意义:屈从权力是人灵魂的毒素。12、(1)A3分;C2分(B.文中说的是“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D.“双氢青蒿素”不是从天然青蒿素中提纯而来,而是人工合成药物。E.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2)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共6分,每点给2分)(3)①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