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历年小说高考题答案评析_第1页
江苏卷历年小说高考题答案评析_第2页
江苏卷历年小说高考题答案评析_第3页
江苏卷历年小说高考题答案评析_第4页
江苏卷历年小说高考题答案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卷历年高考小说题

答案讲析1整理课件侯银匠2整理课件08年:小说《侯银匠》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4分)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鉴赏小说的整体构思。(6分)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探究小说的创作意图(6分)3整理课件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为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等情节做铺垫②描写侯菊的精细能干,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做铺垫。4整理课件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5整理课件

参考答案: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6整理课件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6分)7整理课件参考答案: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8整理课件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9整理课件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侯菊与父亲相依为命,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写侯银匠。②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③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④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结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旨情感10整理课件10年江苏卷溜索11整理课件12整理课件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13整理课件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1)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6)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9)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14整理课件⑴“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⑵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⑶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⑷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1)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3)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4)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5)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7)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8)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15整理课件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深刻意蕴: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16整理课件这是你的战争17整理课件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提示: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18整理课件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19整理课件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1)学生形象:同时高材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20整理课件3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提示:(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21整理课件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师陀1、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2、“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3、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整理课件4、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5、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6、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7、“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23整理课件8、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9、“干什么的?”老太太问。10、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11、老太太没有图章。12、“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13、“有多少?”14、“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15、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24整理课件16、“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17、“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18、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19、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25整理课件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整理课件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27整理课件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28整理课件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29整理课件2012江苏文学文本—邮差先生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答题关键:小城生活答题情况:良好整理课件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答题关键:要有语境感答题情况:不良(1)不能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句意:典型错例:他对这些不孝敬父母的青年学生非常不满。(2)只排列词语,不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典型错例:他关心他人、急人所急、有爱心、有担当。整理课件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答题关键: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与正确理解答题情况:一般典型错例:邮差对小城十分满意,说明他是个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人。整理课件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答题关键: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答题情况:不良典型错例: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进一步突出他乐于助人的品质。整理课件2014江苏高考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评点】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

整理课件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解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评点】一是描写的特点,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可能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整理课件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解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评点】一是描写的特点,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可能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整理课件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评点】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

整理课件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整理课件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恐惧、迷惑、悔恨整理课件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整理课件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整理课件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爷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本子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她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之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惆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的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整理课件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