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1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1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1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1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学习产业经济学殖产兴业

经世济民经典教材及参考书霍利斯·

B.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崔书香译,商务印书馆,1980植草益:《

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王永钦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配罗夫:《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讲导论产业的内涵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产业分类(一)产业的内涵

⑴产业既是一个集合概念,又是一个细分概念:相对于企业而言,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的集合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产业是指把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一)产业的内涵

⑵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总量,任务是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是企业或家庭的经济行为,任务是揭示微观经济活动的规律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任务是揭示产业经济活动(产业间、产业内相互关系的)规律(一)产业的内涵

⑷产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在重农学派时期,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在重商学派时期,产业主要是指商业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后,产业主要是指工业近代以来,产业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细分的各产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一)产业的内涵

⑸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第一层次: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大类,一般分工第二层次:基础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业种,特殊分工第三层次:食品、纺织、家电、汽车、机械等,细化分工个量分析个量分析又称为微观经济分析,他以单个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厂商如何将其所拥有的有限资源适当地分配到生产的各种商品或劳务上,以求得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或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或劳务上,取得最大的效用满足。(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总量分析所谓总量分析又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他以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物价水平、外汇收支等总量的变动及其相关之间的关系。总量分析从国民收入循环着手,考察国民收入支出与国民收入来源之间的均衡以及由于不均衡所带来的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怎样有效地分配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资源与各种用途,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学也必然要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个量分析到总量分析到产业分析的过程。(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危机(1)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侧重于个量分析,也即注重微观经济的分析,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即自由放任主义。但是,1929年的危机冲击了新古典经济理论。(2)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危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缓慢,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涨导致了该理论的崩溃。(3)产业经济学思维的出现经济学家开始在微观和宏观两个端点上寻找出路,把研究的思路深入到两者的中间结合点即产业的维度。这样就推动了产业分析理论的出现。(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日本产业政策的推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系统面临崩溃的局面,如何医治战争创伤加快经济重建和振兴,迅速赶超英美发达国家成为日本的头等大事。日本的奇迹是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赶超了英法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一个方面就是日本在战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日本产业政策的推动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将传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化肥、运输等作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如颁发了《钢铁和煤炭合理化施政纲要》、《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等法规予以支持。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又颁发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等法规,对重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产业给予倾斜,这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60年代中后期,日本将高级机械、电子产品和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柱的产业加以扶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不同国家的观点:英国叫IndustrialEconomics美国叫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但研究内容和方法是相同的:结构、行为、绩效,及产业组织理论。日本的产业经济学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三部分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是在日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分析的特点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既非纯粹的经济个量,又非国民经济的总量,而是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产业分析比静态的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更偏重于动态的分析,更偏重于各产业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产业分析较之于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更具实用性,产业经济理论更多地是通过统计分析而得出来的。产业分析也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均衡问题,关注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内部,各种具体的生产和具体的需求之间,中间需求与中间供给,最终需求与最终供给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均衡。是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内的一种分析。(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产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⒉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市场行为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和价格理论市场绩效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消费和生产行为理论、分配论产业结构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⒊学科性质: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4.主要内容资源产业企业国民经济结构演变产业关联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规制市场绩效市场结构3产业管理规划与区划政策类型市场行为1产业组织4产业发展——可持续理念(三)产业的分类关联方式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产业罗斯托指出,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主导产业的特征: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略关联分类法——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对国民经济起引导作用,但未必起着支撑作用。战略关联分类法——重点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产业的概念比较模糊,缺乏科学性。他可以包括: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瓶颈产业、基础产业等等。战略关联分类法——先行产业狭义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先行产业包括了先导产业和狭义的先行产业。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和范围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国家标准分类法是指一国(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该地)的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更加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特点主要包括:(1)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2)强制性和代表性(3)明确的目的性(4)使用范围的有限性(5)科学性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修订版)A.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B.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修订版)H.住宿和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修订版)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

(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中类396个,小类913个)国际标准分类法联合国颁布《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2006修订本第四版A农业、林业及渔业;B采矿和采石;C制造业;D电、煤气、蒸汽和空调的供应;E供水;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补救活动;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业;汽车和摩托车修理;H运输和储存;I食宿服务活动;国际标准分类法J建筑业;K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L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M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N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O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P教育;Q人体健康和社会工作活动;R艺术、娱乐和文娱活动;S其他服务活动;T家庭作为雇主的活动;家庭自用、未加区分的物品生产和服务活动;U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活动。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把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构成水平低,活劳动特别多,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革、食品、零售、餐饮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构成水平较高,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交通、石油化学生产要素分类法⒉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把产业分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信息、电子计算机、高分子材料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说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则说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幼小产业(是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新产业。这些新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均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夕阳产业(是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有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革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淘汰产业(是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第二节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一、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体系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产业结构是构成产业体系的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及联系方式二、产业体系的特征产业体系的系统性:要维持一个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在各产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产业体系的层次性:这一特征要求各产业发展应当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下,不断追求整个产业体系的合理化,否则产业失衡将带来负面影响。产业体系的有序性:产业体系内各要素的关联能够束缚子系统的运行,使整个体系在总体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的演进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结构的时间形态产业时间结构的第一形态:两大部类比例关系产业时间结构的第二形态: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时间结构的第三形态:产业部门结构产业时间结构的第四形态:产业的技术结构产业时间结构的第五形态:产业的组织结构产业时间结构的第六形态:产业的产品结构四、产业结构的空间形态产业空间结构的第一形态: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产业空间结构的第二形态: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空间分布产业空间结构的第三形态:多部门产业关系的空间分布产业空间结构的第四形态:产业内企业关系的空间分布产业空间结构的第五形态:产业产品结构的空间分布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一、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个人消费需求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二、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供给状态资金供给状态技术供给状态三、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第七章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第一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第三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第四节产业结构规划第一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产业部门增多,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加大,结构效益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由于现代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一、西蒙·库兹涅茨的总体增长与产业结构他认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他认为:发达国家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是相互关联的,主要原因如下:当按人口平均的物品供应不断上升时,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高变动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会引起创造新的产品的技术革命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而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又会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加速。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资本流动技术革新的高速度及其扩散二、罗斯托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与经济增长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现代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产业经济部门形成的过程。现代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主导产业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者进行技术创新只能是产业经济结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回顾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对那些向他提供生产资料和人力部门的带动性。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对其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影响。前向效应: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运输途径等的出现的刺激与诱导作用。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的争论库兹涅茨认为:经济总量高增长引起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则拉动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落实托则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第二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一)配第——克拉克定理(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三)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一)三次产业演变的一般趋势(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一)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的前提条件:(1)该定理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2)该定理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来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考察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3)该定理使用的产业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减少,第二第三次产业将增加。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导致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个人收入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比例减少,导致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趋于减少;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第二产业的投资多产生“报酬递增”效应;社会绝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低收入弹性的第一产业必然是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转入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产业的高收入弹性,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信息产业转移;由于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用于非物质产品的需求和相应的支出不断增长,进而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劳动力的相对比重(2)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3)=(2)/(1)相对国民收入(比较生产率)时间序列分析横断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横断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横断面分析第一次产业(1以下)第二次产业(1以上)第三次产业(1以上)※※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主要结论:(1)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且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存在;(2)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基本不变或略有上升,而国民收入比重在上升;(3)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第二产业不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4)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总体而言,工业先行国家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规模最大,劳动力和国民收入比重均超过一半;(5)第三产业的吸收劳动力很强。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三)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为5;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为2.5;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趋势(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三次产业的融合性趋势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趋势第三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和国民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转移而进行的。工业结构的演进主要受需求结构的拉动和供给结构的推动影响所致。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一)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恩格尔定律;技术进步和收入需求弹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国民收入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对非物质产品的需求;需求收入弹性;进入比例较低;内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价格较低;现代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了第三产业地位的提高)二、工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一)社会需求结构拉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生理性需求占统治阶段;追求便利和机能阶段;追求时尚与个性化阶段。(二)供给结构的推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第四节产业结构规划一、产业结构规划依据的理论郝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郝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具体如何进行不平衡发展,应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瓶颈而定。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每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变更,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阶段相应的主导产业传统社会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仍以农业为主体起飞阶段纺织、铁路、建筑向成熟推进阶段钢铁、电力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城郊建筑业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产业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二、产业结构规划的目标产业结构规划的目标是为了使一国有限的资源在较长时期内得到有效的配置,通过规格个产业群所处的兴起、扩张、减速和收缩的不同阶段所施行的不同的发展计划,使一国的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优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三、产业结构规划的内容供给结构的规划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由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需求结构的规划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社会各个消费群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关联结构三、产业结构规划的内容国际贸易结构的规划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技术结构的规划技术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构、劳动生产率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结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构等,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术关联结构第九章产业组织的理论发展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第二节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第三节产业组织的新发展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产业组织所研究的组织是“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组织;考察的同一产业内部的组织之间的关系;产业组织中所讨论的产业主要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垄断竞争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竞争要么垄断的极端和对立的观点,认为现实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第二节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一、SCP范式的形成该范式由哈佛大学的学者为中心展开的,他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照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建了SCP分析范式。SCP范式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两极之间进行分析。SCP范式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向完全竞争状态的接近,经济基本上就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重视结构对行为和绩效的作用,因此,该学派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二、SCP范式的研究思路在SCP范式下,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思路是按照“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来展开的。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结构买方和卖方数量新厂商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消费者需求需求弹性替代性季节性增长率区位订单方式购买方式生产技术原材料工会组织产品耐用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基本条件行为广告;研究与发展;价格行为;工厂投资;法律策略;产品选择;勾结;兼并与合约绩效生产效率;分配效率;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利润政府政策规制反托拉斯进入壁垒税收投资激励雇佣激励宏观政策市场结构是指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累积市场占有率。产品差别化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以不同品牌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或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进入壁垒则是指在特定产业中各种组织新企业进入的不利因素或障碍,通常用能阻止新企业进入的最高价格高于该产业的平均成本的百分比的大小来测定。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括: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等方面来进行直接或间接评价。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指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三节产业组织的新发展一、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更多地是从企业行为出发,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等问题进行剖析,因此又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上存在垄断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成立的。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完全可能是由于该产业中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哈佛学派所指出的因为产业中存在垄断势力。一、芝加哥学派斯蒂格勒将进入壁垒定义为: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经在该产业的厂商无须负担的。在斯蒂格勒看来,由纯粹的经济力量所形成的壁垒是很少见的,或者即使有影响也不大,因此不会成为损害竞争的重要因素。真正的壁垒多半是由政府干预造成的。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假设不完全信息:信息完全的情况下,交易双方都能够准确地把握有关交易的所有信息,不需要其他任何补充机制,市场机制就会自发地实现供求均衡;而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价格机制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无法均衡市场供求,市场的竞争程度就会越弱。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假设交易成本存在:传统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只关注市场结构的生产过程,而忽略了交易过程。市场交易可以看作是缔约双方之间关于产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这些转让可以通过不同的合约安排进行,但转让以及各种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相互协调都是有成本的,其中包括合约制定过程中当事人之间讨价还价的成本以及执行合约条款的成本。一项合约安排必须减少与产权转让有关的成本、与合约本身有关的成本、选择成本。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假设有限理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假定来自于厂商的完全理性,即所有企业都有无限的计算能力,通过有效的、没有代价的执行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现实中,市场却是动态的,企业无法完全预见到未来发生的所有可能情况。三、可竞争市场理论完全可竞争市场:当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会产生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时完全自由的市场。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但企业退出该市场是不能收回的部分。打了就跑策略和可维持价格四、博弈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博弈均衡是行为均衡的概念;博弈论主要是研究相互依赖的企业行为;博弈模型依赖于对企业行为的不同假定和不同支付函数。第十章企业与市场第一节企业的内涵第二节市场结构第一节企业的内涵一、新古典企业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开始对企业的研究,认为消费者行为准则是在收入和价格的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则是在技术和市场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被理解为效用函数,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所谓的生产函数是描述在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二、现代企业理论科斯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的缺陷:它他在关注价格体系的时候忽略了市场,或者说忽略了制约交换过程的制度安排,忽略了与交易相关的、讨价还价的费用;它在强调企业功能的同时,忽略了企业的制度结构,所以不能解释生产活动为什么和如何被组织在企业内进行;它未能令人满意地解决企业的边界及其决策的问题;二、现代企业理论科斯对企业的观点: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由成本的;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