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习作三》李四光中国地质的拓荒者市赛获奖_第1页
《口语交际·习作三》李四光中国地质的拓荒者市赛获奖_第2页
《口语交际·习作三》李四光中国地质的拓荒者市赛获奖_第3页
《口语交际·习作三》李四光中国地质的拓荒者市赛获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语交际·习作三》李四光:中国地质的拓荒者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李四光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峡谷。他还赴欧洲大陆,美洲大陆等地考察地质和进行学术交流。在工作和研究中,他不辞辛苦,不畏艰险,为地质科学事业的推进和发展,贡献了一切。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和地质力学的创立,是李四光对地质学的巨大贡献。现在,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以及无私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后人去攀登科学高峰。有一次,李四光把一块从野外带回来的大石头放在家里,准备过几天再拿去做鉴定。后来,发现石头不见了。一问,原来是淑彬拿去压了腌菜,用完就给扔了。李四光很生气,对淑彬发了火。第二天,李四光为了赶写论文,深夜才回到家。他轻手轻脚地推门进屋,看到淑彬早已入睡,被子的一角施在地上,就走过去帮她盖好。忽然,他发现被子里盖的,竟是一块大石头!他知道淑彬一定还在生“石头”的气,带着他们的孩子回娘家了。第二天一早,李四光赶到许家,诚恳地道了歉,并把她们接了回来。“石头风波”以后,李四光对淑彬体贴多了。淑帐对李四光也更加理解和照顾了。有一天,李四光因为工作,又是很晚没有回家。淑彬并没有生气。而是带上孩子和可口的饭菜,来到学院,轻手轻脚地走进实验室。李四光一点儿也不知道,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显微镜。当他无意中发现身边有个孩子时,一边继续看着显微镜,一边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去?你妈妈要想你了。”孩子眨着又黑又亮的眼睛,天真地说;“难道我爸爸不想我吗?”李四光这才发现了她们,他一下把孩子举过了头顶,顿时,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实验室。李四光把对事业的热爱,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时,每一刻。早在英国读书时,他时间抓得很紧,就是假日,也不放松。一次,李四光和几个中国留学生相邀去公园,大家玩儿得正开心,却不见了李四光。原来,他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捧着厚厚一本书,专心阅读。这种事情,在李四光看来,是很正常的,熟悉他的人,早就不以为然了。去过庐山的人,都会被它的奇松怪石和奇妙的云海所吸引,那秀丽的风景,挺拔的群山,真是令人流连忘返。有一次,李四光开会顺路到庐山游览,同去的人雇了几项轿子。上山时。大家都坐着轿子,唯独李四光不坐。他一边走,一边观察地质,口中还轻轻吟诵李白的《观瀑布》的绝句。“日照香炉升紫烟,……”下山时,李四光仍不坐轿,他把采集的标本放在轿子上。1947年,李四光已经58岁了。由于长期的辛劳,他的身体有些虚弱。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工作,他去疗养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为了避免医护人员的阻拦,他假借外出游览,来到江边,租了条小船,在船上聚精会神地写了起来。他有篇关于“震旦运动”等问题的论文,就是那时写成的。李四光就是这样,抓紧每天的分分秒秒,不停地工作着。他常说:“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要不停地奋斗,为建成事业的金字塔,添砖加瓦。”李四光无论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特别是写作,一动起笔来,思绪不止,一直到写完。他的思路是那样的敏捷,记忆力是那样的过人,驾驭语言又是那样自如。1935年,李四光应邀到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地的八所大学演讲。那时,英国地质学者对中国地质情况知道得很少。李四光讲学内容丰富,生动,受到英国地质学者的重视和欢迎。讲学结束后,他应英国地质界朋友的请求,将讲稿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地质学》一书。为了节约开支,李四光一家三口在大使馆三层顶楼上居住下来。当时的条件很差,但他并不计较,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地质学》的撰写中。有一吹,家里人等地吃饭,饭菜都等凉了,一连叫了他两次,他都未停笔,当第三次叫他时,他却说:“吃饭?不是刚吃过,怎么又吃?”弄得家人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他写作到深夜,孩子和爱人先睡了。第二天早上,孩子发现地屋里的灯还亮着,就走了进去,发现他仍在精力充沛地伏案疾书,就轻声地说:“爸爸,该休息了。”李四光头也不抬,说;“还有一点儿,这一章就结束了。怎么,你还没睡?”女儿一下子拉开了窗帘,说:“天都亮了。”李四光这才停了笔,抬头远望,窗外,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李四光早年曾在英国读书,现在,又回来讲学。在英国,他结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每逢假日,来探望他的人很多,而每次看到的,都是他在紧张地编写《中国地质学》。朋友们对他的这种精神,十分钦佩。一年以后,他完成了这本书,并由伦敦马·摩尔第出版公司出版。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中国地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教授赞扬李四光说:“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李四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地质学著作——《中国地质学》”后来,为了适应国内的需要,又把这部著作缩编成中文,在浙江大学《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了。1952年,该书还译成俄文出版《中国地质学》的出版,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为地质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对世界地质学研究,也是一大贡献。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1956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是李四光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李四光经这大量的科学研究,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在生产建设中大放异彩,石油、铀矿、金刚石和铬、钨矿、地热资源等等都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找到了。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现象较为普遍,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非常重视地震预报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中引起的地应力与岩石抵抗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步发展和激化的结果。如果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就可以预报。多少年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地震预报,但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1966年3月8日,我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地面大幅度升降,瞬间,墙倒屋坍,道路,桥梁,堤坝以及农田建设;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李四光对此心急如焚。当天下午,他出席了周恩来总理召开的救灾工作会议。他亲自组织了一个地震地质考察小队,连夜前往震区。他们深入调查研究,查明发生地震的原因和范围,监视震情的演变和发展。1969年,80岁的李四光,工作的精力和热情仍不减当年。这年,中央成立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担任组长。一方面,他感谢中央领导对地的信任,另一方面,他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他不顾自己年迈多病,经常分析、研究大量的地质资料,还多次爬山涉水,深入房山、延庆、三河等地区,调查地震地质现象,视察地震地质工作。这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不容易!他患有动脉瘤,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这一点,他非常清楚,但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地质科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