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_第1页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_第2页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_第3页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_第4页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三、教法设计:

叙述法为主,兼用谈话、争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老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进展阶段怎样?在同学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进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老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比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终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渐渐削减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削减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同学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同学对东周初年,王室力气减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同学看对比表的基础上,老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量同学能够说出表面缘由,但是对深层次的缘由概括不清,老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丢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喧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消失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猎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斗,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缘由,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缘由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斗,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同学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当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同学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擅长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进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进展齐国力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乐观进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老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量同学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老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同学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缘由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老师指导同学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斗的作用

老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斗,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量同学可能会回答出战斗的破坏性,但对于战斗所带来的乐观影响唯恐回答的不会很到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头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斗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终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老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同学介绍战国七雄,建议老师按方位向同学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老师再提问:请同学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消失的?在同学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消失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老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大事。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依据详细状况把握,但是肯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今,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攻击了。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富强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谐的民族关系;从乐观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索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育同学综合归纳问题的力量;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教学,培育同学的观看、想象力量;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同学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缘由及影响,培育同学的归纳力量和初步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同学熟悉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喜爱祖国,关怀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同学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观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加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学问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共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才智和情怀中吸取养分,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会那气概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富强

1.史料解读。

2.依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同学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进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非常富强,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雄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富强,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进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今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老师叙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日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同学概括松赞干布的状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进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学问,老师引导同学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状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1)状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进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同学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

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进展。

②在朝廷中,有许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当。

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亲密。

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护,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现。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学问,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布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展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分组争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2)杜甫的许多诗作反映了战斗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同学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争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诗飘逸潇洒,布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3)

【三维目标】

1.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把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缘由,培育同学用变化进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力量;通过熟悉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育同学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力量;通过制作年月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3.熟悉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熟悉战斗的本质,树立喜爱和平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化及缘由;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2.建构学问──合作探究;

3.深化主题──反思总结。

【课时数】

1课时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进展的吗?

提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觉。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闻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周八方的大道。今日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会古罗马的魅力。

设计意图:介结合熟知的谚语引出所学内容,引起同学奇怪   心,也为之后学习罗马帝国的进展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罗马城邦

1.罗马的兴起、制服与扩张

同学自主学习:指导同学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8世纪——罗马文明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制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制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掌握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把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化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老师叙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很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快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同学自主学习:指导同学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状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斗。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其次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丢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老师叙述:布匿战斗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渐渐富有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制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斗不行避开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斗称“布匿战斗”。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要求同学把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力量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斗发生的缘由以及分析战斗胜败的缘由。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夫战斗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沉没了道路,雨刚停留,就有很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由于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逼……(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讨论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同学思索:这些都说明白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一个特别简洁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浩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苦动?

2、分组争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争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老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同学自主思考:

在这种状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斗的“导火线”呢?

(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媒体显示)

战斗的直接缘由:(遇雨误期)

战斗的根本缘由:(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把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把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把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进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

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仿照上面的学问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学问点,并列出其学问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索成为习惯)

1.你肯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阔的英雄,他们关心周武王战胜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索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制服的广阔地区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纳什么方法掌握?(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战胜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大事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大事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缘由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雄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大事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给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6)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沟通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同学状况分析:

在网络快速进展的今日,同学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爱好,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赐予肯定的关注。但初一同学学问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依据以上状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学问目标:张骞出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缘由与启示等。

2、力量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增加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育历史空间感及动手力量。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缘由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日的启示的沟通,培育探究力量及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的力量。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熟悉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进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熟悉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缘由探讨和今昔对比,吸取历史教训和养分,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其次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同学的年龄特点和学问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学问较难领悟,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熟悉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依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纳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学问的唯一传授者,同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同学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兴奋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同学自学、搜集资料、争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沟通。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同学的爱好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同学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同学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同学的鼓舞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2023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月、地点和发觉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月、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创造以及生活组织状况。

2、力量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育看图、识图力量;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育想象力和写作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觉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喜爱,增加民族骄傲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育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把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教学方法:叙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同学边观看视频边思索——从这个视频中,你猎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洁概括。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引起同学学习爱好。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同学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老师:对于元谋人,结合刚才观看的视频和课本上第2、3页的内容,我们发觉了哪些考古资料?

同学回答略。

老师:(展现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看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大,依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同学回答略。

老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觉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觉了很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白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索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争论,共享学习成果。

同学回答略。

老师总结: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头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烧骨,则说明不排解他们已经会使用火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考古资料就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奇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开原始人的生活。除了云南的元谋县,还有那些遗址可以关心我们揭开原始人的生活呢?

(老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晰这幅图要告知我们什么;

其次,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解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争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争论、回答略。

老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月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月距今有大约170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熟悉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老师展现周口店的照片,为同学介绍:20世纪20年月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首次发觉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展现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猿的正面和侧面,请同学思索:仔细观看图片,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结合现代人的头部骨骼,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回答略。

老师:同学们通过观看,会发觉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由于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看,会发觉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特别浓密。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像,但还有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在这里,老师就想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接近现代人,而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想出是什么缘由导致的吗?

同学争论、沟通、回答略。

老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洁动作到渐渐会做各种简单动作,灵活性越来越强。因此,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