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软件介绍与应用_第1页
OMNI软件介绍与应用_第2页
OMNI软件介绍与应用_第3页
OMNI软件介绍与应用_第4页
OMNI软件介绍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部资料OMNI软件介绍与应用职业技能培训2010.10.10内容提纲操作教程实战应用过程演示提纲OMNI简介1OMNI简介开发商:加拿大GEDCO代理商:科瑞博达

软件配置运行环境:Windows/Lunix,支持64位硬件配置:160G硬盘、1G内存最新版本:OmniWorkshop10.X从1985年开始研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开发应用,用户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地震采集设计专业软件1OMNI简介–

基本软件模块

模块功能

描述Land,Marine,OBC,andVSP

陆上、海上、OBC和VSP设计SurveyEditanddesign

观测系统编辑与设计Scripts

模板设计分析BinAnalysisandStatistics

面元属性分析与统计DesignComparison

观测系统对比分析TargetParameterAnalysis

目的层参数论证(三维模型)2DRayModelsandRayTracing

二维模型和射线追踪ArrayResponseforSources,Receiversand/orstackarray

炮检点组合响应和叠加响应StatusofAcquisitionProgress

采集项目监控Theoretical,Pre-plotandPost-plotComparison

图形绘制PlotMontage

绘图编辑基本模块功能1OMNI简介–

基本软件模块模块功能描述ElasticandAcousticWaveEquation2DModeling(EWE)

二维波动方程正演4DQualityAnalyses

四维质量分析FootprintAnalysis

采集脚印分析TargetIllumination

目的层照明分析DepthCube

深度体3DRayModelsandRayTracingwithAnisotropy

三维射线模型和基于各向异性的射线追踪SyntheticSEGYVolumes

合成SEGY格式数据PSTM,DMO,StackArrayandVelocityUncertainty

叠前时间偏移分析、DMO分析、检波器组合与观测系统联合压噪分析、速度精度分析SincFunctionbinning

菲涅尔带加权覆盖次数分析ForceDensity

观测密度分析InteractiveFoldAnalysis

交互覆盖次数分析BasicSEGYtraceprocessing

基本的SEGY格式数据处理FKdisplayFK谱分析显示I/OKML

与GoogleEarth快捷交换数据特有模块功能1OMNI简介–

基本软件模块软件印象特点至今为止真正意义上基于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软件OMNI科学更新快高效采集设计软件中的专业照相机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1)二维模型射线分析及波动方程正演

二维正演与波场快照特点二维模型与正演单炮记录能进行实时交互追踪。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2)基于三维模型的采集参数论证三维速度场的建立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2)基于三维模型的采集参数论证基于三维模型的采集参数分析

目的层倾角平面显示图目的层最大炮检距分布目的层地表覆盖次数目的层吸收衰减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2)基于三维模型的采集参数论证基于三维模型的采集参数分析

起伏地表反射波起伏地表绕射波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3)观测系统布设多种自动布设方法

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3)观测系统布设OBC、海上和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3)观测系统布设灵活的炮检点编辑功能能快捷的进行加线、加点等特观编辑工作。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3)观测系统布设灵活的模拟放炮方式强大的面元分析功能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3)观测系统布设常规属性计算结果除了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外,omni还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如Redundantfold、Stddevoffset、Kurtosisoffset、BinScatter等,尤其是在kx-ky域计算炮检距谱,来检测观测系统的采集脚印问题。所有结果均能以平面、立体、直方图等形式显示

面元属性分析结果KX-KY域谱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基于三维速度模型计算不同深度目的层的有效覆盖次数。炮检点可以在水平地表也可以在起伏地表上。深度域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通过基于三维模型的照明分析,分析判断如何得到目的层反射信息的观测方法,有利于对不同观测系统进行优化评价。

基于多层三维模型的照明分析

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采集脚印分析

滚动一线滚动二线滚动三线滚动四线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通过给定地下倾斜地层,计算不同观测系统的加权DMO覆盖次数,分析判断不同观测系统是否有利于倾斜地层的DMO处理,同时,通过计算DMO脉冲响应,进一步分析判断不同观测系统的优劣。DMO覆盖次数与DMO脉冲响应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Omni软件提供计算倾斜层或绕射点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响应,分析判断不同观测系统进行叠前偏移能量的收敛性以及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偏移噪音。前时间偏移脉冲响应分析

基于绕射点的分析基于倾斜层的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分析判断不同观测系统是否满足不同目的层速度精度分析的要求

速度精度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综合研究观测系统叠加响应与炮检点组合响应的压制特性。叠加组合响应分析

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根据面元内共中心点位置,应用sinc函数关系,计算相邻面元对该中心点的贡献,将所有结果相累加,相成一个区带,计算该区带上的覆盖次数。通过这种方法的分析来研究观测系统是否更有利于后续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

菲涅尔带覆盖次数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4)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根据给定的目的层,研究分析不同观测系统的的面元内反射波振幅、炮检距、入射角、反射角等信息,统计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AVO分析1OMNI简介–

部分模块展示(5)辅助功能-与GoogleEarth结合任何带坐标的图片均可以快速导入GE显示,也可以加载KML文件。通过GE采样高程建立仿真起伏地表也是也的功能。地表仿真提纲内容提纲操作教程实战应用过程演示OMNI简介2基本操作–

软件基本框架结构菜单栏工具栏工作显示窗口树目录色标坐标项目名称背景图形成网格图形速度模型高程模型目的层观测系统Dxfs图形Shape图形等值线模型2D模型3D模型SEGY文件组合响应特性分析4D分析海上观测系统注释道属性观测系统方案3D模型方案绘图图表切片2D模型组合响应网站

编辑3D模型ASCII文件SEGY面元2基本操作–

软件基本框架结构带坐标信息保存图形文件保存为KMZ文件,可用GoogleEarth浏览测量工具,可测量长度及面积。系统设置常规功能软件许可窗口排列及帮助常规文件菜单各种输入文件格式1创建工程项目2二维模型建立分析3目的层建立及分析4三维模型建立分析5组合响应分析6观测系统设计分析7辅助功能2基本操作–

主要介绍内容软件在获取许可之后才能进行相关操作默认操作约定:一般在树目录对应的功能模块上“右键”选择“新建”等开始工作连续步骤为“下一步”或者“确定”2基本操作–

(1)建立项目①①②③④建立投影系统,为后续与GoolgeEarth交换数据做准备目录Surveys右键建立空方案基本步骤:新建模型参数—显示参数---射线类型---射线参数---色标参数2基本操作–

(2)2D模型-建立模型①模型参数,建议采用真实坐标②显示参数③射线类型做全波场则要选择S波等类型④射线参数⑤色标设置三种定位方式设置左上角的坐标设置X、Y方向放大倍数设置上、下、左、右的坐标设置图片上两点的坐标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底图手工建立从目标(二维切片)文件输入从高程(二维切片)文件输入从XYZ文件输入从速度文件输入从LAS文件输入从TESSERALCSV文件输入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建立的方法手工“绘制”层位后“Apply”设置层位显示参数。为了不影响底图,在此可先不“填充”。设置层位参数(速度),东部探区的Q值一般为100,浅层的Q值可给小一些。如要进行波动方程正演,可将右侧的两项选上,如知道速度梯度就选,否则用默认即可。2基本操作–

(2)2D模型-手工建模重新建立层位增加控制点删除控制点移动控制点先选择需要移动的单点或多点,再用鼠标或上、下、左、右按钮移动所选的点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编辑(修改)选择接收点层位2基本操作–

(2)2D模型-选择接收层炮点可在地表或地下,可进行放炮追踪、绕射波、垂直、图像、零偏移距等追踪。可变换角度调整射线方向,可调整射线数量。“Surface”做合成记录,2基本操作–

(2)2D模型-射线追踪1基本步骤:输出参数—子波参数---噪声参数---动校参数---接收排列参数2基本操作–

(2)2D模型-合成记录2输出参数3子波参数4噪声参数5动校参数6接收排列分辨率分析空间假频DMO分析绕射分析反射分析临界反射分析吸收衰减分析偏移分析波前分析偏移孔径分析动校拉伸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1)分辨率分析调整参数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实时显示计算结果图内标注结果调整后参数后,移动鼠标可实时观察结果,在模型上点击可以标注计算结果(2)空间假频分析—面元大小分析(跟3D数据体的倾角图联合使用)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调整参数实时显示计算结果(3)DMO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1、选择炮点位置2、选择偏移距(4)绕射波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12实时显示计算结果调整参数鼠标挪动,实时显示鼠标选择绕射点后,数值自动填充(5)反射波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鼠标选择绕射点后,数值自动填充鼠标挪动,实时显示实时显示计算结果调整参数12(6)临界射线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参数设置实时显示计算结果鼠标挪动,实时显示(7)吸收衰减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鼠标点击:图内标注实时显示计算结果(8)偏移分析—偏移前后反射波的位置,对确定大倾角地层满覆盖边界有用。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实时显示计算结果鼠标图内选择计算位置(9)波前分析—对确定排列长度、记录长度有用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参数设置时间条波前时间可存储快照(10)偏移孔径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参数设置实时显示计算结果(11)动校拉伸分析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型分析参数设置1基本步骤:记录参数—子波参数---噪声参数---检波点参数---炮点参数—射线道参数—射线参数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拟放炮2记录参数3子波参数4噪声参数5检波点参数6炮点参数7射线道参数考虑振幅衰减时选上8射线参数2基本操作–

(2)2D模型-模拟放炮起伏地表调取记录SEG窗口查看2基本操作–

(2)2D模型-波动方程正演建议:在启动波动方程正演前,最好启动并行处理服务,有助于加快运算速度。启动并行处理服务启动照明处理2基本操作–

(2)2D模型-波动方程正演基本步骤:分析参数—输出参数—子波参数---震源类型参数---计算参数选好炮点位置,“Apply”弹性波声波12输出参数3子波参数4震源类型5计算参数2基本操作–

(2)2D模型-波动方程正演计算需要一定的机时,与设置参数有关。2基本操作–

(2)2D模型-波动方程正演生成MOVIE文件生成sgy文件

在3D中可以全方位显示,但为了使显示效果美观,最好是各方向都正演,且只做一部分即可(中途停止)。2基本操作–

(2)2D模型-波动方程正演应用提示:

选中某一目标层进行射线追踪或波动方程正演,即可了解工区多次波的发育情况。2基本操作–

(2)2D模型-波动方程正演1基本步骤:输入目标层P波、S波的速度、时间、Q值,加载目的层(多层则重复该步骤)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建立2P波速度场3S波速度场4加载目的层XYZ数据5完成加载必要数据基本格式: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建立325387.2,2313866.4,-1500.0325010.9,2318298.6,-1500.0325094.5,2322479.8,-1500.0325638.1,2324988.6,-1500.0322753.0,2322981.6,-2000.0322753.0,2320431.0,-2000.0324425.5,2313699.2,-2000.0324132.8,2318758.5,-2000.0324258.2,2322981.6,-2000.0321624.0,2302033.4,-1000.0323589.2,2298772.0,-1000.0324509.1,2296514.1,-1000.0XYZ目的层XYZ数据文件由一序列三维位置点构成,理论上点越密越好。该数据可从解释数据或者多个二维解释剖面整理后获得。

东坐标北坐标埋深LOC318853.5102299867.3882470.000,0.400,50.0002700.000,0.600,50.0003050.000,1.000,50.0003400.000,1.400,50.0003600.000,2.200,50.0003770.000,2.800,50.0004000.000,3.000,50.000LOC319820.6512299925.1582700.000,0.400,50.0003200.000,0.600,50.0003570.000,0.900,50.0003710.000,1.500,50.0003850.000,3.500,50.000速度场参数点位置速度时间Q值①②目的层速度场数据由多个点的速度参数构成,可从解释数据或者多个处理剖面中获取。注意速度输入的格式:位置X坐标Y坐标速度,时间,Q值速度,时间,Q值速度,时间,Q值位置X坐标Y坐标速度,时间,Q值速度,时间,Q值速度,时间,Q值S波速度需要时必须输入,否则可没有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建立目的层的显示类型相关值查询重新创建(编辑)目的层文件拷贝文件修改文件名查找文件所在的位置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建立3个目的层目的层分析成果图片透明设置在很多时候均有用基本界面OMNI绝大部分模块都提供查询建立的目的层可以显示高程、倾角、方位角、时间等等,可平面显示,也可在3D里采用立体显示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建立OMNI绝大多数模块一个分析成果均可以以多种形式(参数)显示成果。面元大小分析最大频率分析最大偏移距分析分辨率分析偏移孔径分析吸收衰减分析地上接收点密度分析地下反射点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面元大小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分析网格分析网格范围最大频率、倾角分析成果统计图表显示OMNI绝大部分分析结果均可以在“Chart”内进行统计图表分析。后面不再展示。(2)最大频率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3)最大炮检距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4)分辨率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基本计算参数(5)偏移孔径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6)吸收衰减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6)吸收衰减分析传播衰减吸收衰减扩散衰减总衰减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7)地上接收点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5(8)地下反射点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234所有分析结果均可采用柱状图统计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在“Chart”内进行分析当同时打开多个图层时,“Chart”窗口显示的不一定是你需要的,必须仔细看标题。其他模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Chart视窗2个图层当前图层标题“右键”选择“Style”改变风格右键选择需要分析的图层所有分析结果均可采用文本显示,并导出(其他模块也一样)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此操作在”ACSII”窗口中进行,用户可自主组织输出内容(文件形式),是与其他软件对接的一个很灵活的方式内容标题与分析标题一致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1任何状态下,“右键”选择“CreateTextSummary”进行文本摘要输出。输出分析结果“文本摘要”操作:2选择输出内容3所有分析结果均可采用立体显示,此时必须把其他的显示项关掉2基本操作–

(3)目的层-模型分析直接进入3D窗口即可。首先,必须要建立网格或修改网格,当网格大小与实际数据体不一致时,导入时将自动裁掉或内插。因此,网格可比实际数据体稍小一些,以保证模型的精确性。(1)修改网格参数2基本操作–

(4)3D模型-建立模型修改网格的方法:将解释数据体导入“targets”中,点击“BinGridWizard”,输入原点坐标,方位角,网格大小,网格数等参数,然后“Apply”即可。起始点位置(1)修改网格参数2基本操作–

(4)3D模型-建立模型(1)修改网格参数2基本操作–

(4)3D模型-建立模型12坐标、方位与工区一致模型精度12速度参数层名各向异性(2)手动创建层位输入速度参数--计算方法--导入数据—数据类型—平滑方法2基本操作–

(4)3D模型-建立模型创建平层创建斜层创建拱形或丘状根据XYZ坐标内插导入网格文件这是三维模型与Target的不同之处,上下层相互影响34层数据,XYZ56模型平滑参数(2)手动创建层位输入速度参数----计算方法—---层位数据—平滑参数2基本操作–

(4)3D模型-建立模型平面显示立体显示Ctrl+鼠标:

模型旋转Shit+鼠标:平移模型鼠标拖动:左大右小上大下小Ctrl+X/Y/Z:

分别改变三个方向的比例(幅度)进行必要的色标修改“Apply”保存文件名用鼠标在三维模型上“拉”一条线自动生成二维模型可以从三维模型直接切出二维模型2基本操作–

(4)3D模型-生成二维模型点对点的射线点对线的射线VSP射线爆炸面的射线绕射波的射线2基本操作–

(4)3D模型-射线分析(1)点对线的射线用鼠标“拉”一条线,起点为激发点和首检波点,止点为末接收点,填好道距“Apply”即可2基本操作–

(4)3D模型-射线分析(2)点对点的射线用鼠标“拉”一条线,起点为激发点,止点为接收点,“Apply”即可。可用于确定观测方位角和排列长度。2基本操作–

(4)3D模型-射线分析(3)爆炸面的射线选好层位,填写射线距离,“Apply”即可2基本操作–

(4)3D模型-射线分析(4)绕射波的分析2基本操作–

(4)3D模型-射线分析面元分析最大频率分析最大炮检距分析分辨率分析偏移孔径分析吸收衰减分析爆炸面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4)3D模型-3D模型分析分析时选好层位,其他参数与“Tagerts”中一致2基本操作–

(4)3D模型-3D模型分析爆炸面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4)3D模型-3D模型分析爆炸面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5)组合响应炮点参数检波点参数2基本操作–

(5)组合响应-参数设置炮点检波点2基本操作–

(5)组合响应-炮检点布设提供有按一定图形自动布设,如圆形、方形等爆炸面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5)组合响应-响应图件2基本操作–

(6)观测系统-基本情况观测系统方案观测系统分析炮点检波点关系片绕道工区边界障碍物OMNI提供多种观测系统快速对比分析的功能Omni该模块中可以支持11种数据格式的输入,还可以自定义SPS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基本情况(1)使用设计向导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最小偏移距覆盖次数指定间隔计算其他参数(灰色)接收线距与炮线距的比值导入工区坐标,输入方位角,计算原点坐标,选择填充方式。定义炮检点桩号,选择添加方式,是否计算覆盖次数。(1)使用设计向导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1)使用设计向导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老外习惯,完全按满覆盖布设,没有完整附加段排列(2)使用模板布设选择添加方式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海上设计复杂模板单一模板复合模板(2)使用模板布设(单一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模板参数设置接收参数激发参数滚动参数正交平行面积计算统计如果不合理,部分会变成红色填充道距道数线距线数炮距炮数线距线数相邻炮错位横滚纵滚纵滚次数横滚次数可以局部放大检查滚动情况(2)使用模板布设(单一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旋转角度,逆时针原点坐标检查滚动情况(2)使用模板布设(单一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观测系统方案完整附加段(2)使用模板布设(复杂模板,可以构建任何形式的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选择复杂模板接收参数线距点距排列片三种道数循环2种道距循环2种线距距循环缩进编号激发参数,与接收相同设置方法(2)使用模板布设(复杂模板,可以构建任何形式的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相对中心点位置,0为中心,通过正负数调整偏移方向及距离Crossline滚动参数Inline滚动参数检查滚动情况(2)使用模板布设(复杂模板,可以构建任何形式的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旋转角度,逆时针平移高程参数设置不严格时,不能完成布设,提示错误(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建立空模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直测线环状辐射螺旋自定义SPS手工内插外侧加线VSP工区范围计算方式间隔长度方位角统计最小偏移距斜交计算“灰色”变量炮点距炮线距点数炮数工区范围(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设置首点坐标,桩号及添加方式选择布设方式点的属性窗口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按照设计添加的炮点同样的方法添加接收点创建关系文件选择放炮方式(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束状圆形面积(梯形)全部接收全不接收VSP反射成像OBC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创建关系文件关系文件参数缺口参数:单位为道数,0表示没有缺口,即道间放炮,1表示缺一道。表示滚动1线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12L×12S×200R滚2线第一个选项是定义每束线的一组炮排的中心点是在排列线上。(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斜交观测系统建立关系文件12L×12S×200R滚2线第二个选项是定义每束线的一组炮排的中心点是在排列线中间。(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因此一般应选择第二项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斜交观测系统建立关系文件12L×12S×200R滚2线第一个选项是定义每束线的一组炮排的中心点是在Inline方向检波点上,即普遍采用的道间放炮方式。(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斜交观测系统建立关系文件12L×12S×200R滚2线第二个选项是定义每束线的一组炮排的中心点是在Inline方向检波点中间,即普遍采用的道上放炮方式。(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定义一个排列片内Salvo的个数Salvo=同一炮排炮点数/2个相邻排列之间炮点数例如:12L6S200RSalvo=112L12S200RSalvo=212L18S200RSalvo=3①(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定义是否选择建立统一的排列片,输入的是?排炮采用同一个接收排列。这里炮排是指与排列方向斜交的炮点方向。②(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斜交观测系统建立关系文件左边数字定义排列的滚动条数,右边定义的是最小号边界排列片的排列数。

12L12S200R滚2线观测系统:③输入6或12输入其他数字(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上面定义检波点滚动,如果允许0个点滚动,则所有炮点Inline方向满排列接收。下面定义排列滚动,如果允许0个排列滚动,则所有炮点X-line方向满排列接收。④Inline方向满排列接收-200道X-line方向满排列接收-12线因此一般采用缺省值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创建关系文件(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这一组参数分别定义了放炮顺序、放炮方向等。Swath按线束方向放炮ShotEvent按炮排放炮ShotProgression每束线炮点按炮排方向还是按检波线方向放炮FirstShtLine第一炮从最小号炮排还是最大号炮排FirstShtStn第一炮从炮排的最小号炮点还是最大号炮点AtEndofShotLine每一炮排结束后按蛇形移动还是跳到原始FirstSwaths从最小号排列开始还是最大号排列开始AtEndofSwath每束线最后一炮与下束线第一炮按蛇形跳动还是斜角跳动。SnakeSkip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创建关系文件(3)创建空模板,根据炮检点建立关系文件放炮炮检点关系检查窗口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1建立一个空方案,按提示输入方案名字(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对边界进行必要的定义底图为目标区的一些地质资料,利用图层的功能在当前工作窗口显示。表层边界名称满覆盖边界一次覆盖边界炮检边界炮检边界不能为0,一般可以设置为半个排列长度(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灵活的边界定义及编辑方式(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根据地质资料框定满覆盖边框,适合部署设计可导入GE格式边框手工画(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1、填写甲方提供的满覆盖边框(重复第一个点才能闭合)2、显示3、应用4应用后,边框会变为黑色(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一般采用设计向导可满足要求,涉及特殊观测系统则选择复杂模板12L24S240R3R72F检查排列片及滚动情况纵滚500m放大排列片横滚1200m(4)常用的布设方式(满覆盖边框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1234逆时针角度,一般是360度-方位角精确满覆盖布设,自动关闭炮检点,但不是我们想要的。应用边界仍存在部分关闭的炮检点(4)常用的布设方式(SPS文件导入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SPS布设方式是我们常用的设计方式之一,特别是针对炮后观测系统分析(4)常用的布设方式(SPS文件导入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后缀会提高效率可以单独加载SPS2.0大三维自定义SPS列表式数据格式一次全部加载完成加载(4)常用的布设方式(SPS文件导入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4)常用的布设方式(SPS文件导入布设)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布设SPS2.0SPS1.0(1)观测系统编辑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炮检点编辑很多便捷精确的编辑方式快捷工具栏(2)炮检点编辑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炮检点编辑17种精确编辑方式Surveys目录下各观测系统文件目录里还有3个辅助选项:Detours绕道Obstacles

障碍物Boundary边界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1)Detour—绕道Detour是一个我们更想去布设炮点或检波点的区域。例如黄土塬地区的黄土沟中,森林里所开辟的道路上,我们更希望把检波点或炮点布设到上述地方。Detour功能提供了一种方法自动的把所建立的Detour附近的炮点或检波点移动到Detour上。应用前应用后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可以通过坐标输入也可以通过鼠标建立Detour,鼠标建立后点击Apply,弹出Detour-Type对话框,选择类型,多边形、线形或点。选择一种类型,点击下一步,弹出显示对话框,分别是Detour是否影响炮点、检波点,以及线宽、名称、显示类型等。(1)Detour—绕道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建立完成后,选择ApplyDetours选项。(1)Detour—绕道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

这里选择要移动的炮点或检波点,可以选择炮点、检波点,也可以同时选择炮点和检波点,可以选择单个点,一条线、或一组点,也可以选择真个工区。选择完成后,点击Apply。(1)Detour—绕道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选择Inline方向和X-line方向炮点或检波点移动的距离,以及平滑参数(炮点或检波点会按最小距离移动)。选择炮点或检波点的方位角。(1)Detour—绕道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Obstacles是障碍物编辑,可以创建面、线、点等不同形状的地表障碍物并作用到炮点和检波点布设。(2)Obstacles—障碍物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

通过建立障碍物并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实现自动避障。(2)Obstacles—障碍物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

通过输入坐标或导入坐标文件建立工区边界。(2)Obstacles—障碍物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建立好工区边界后选择ApplyBoundary,弹出右边对话框:应用边界为满覆盖边界应用边界为最小覆盖次数边界应用边界为炮检点边界(3)Boundary—边界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3)Boundary—边界应用边界为满覆盖边界应用边界为最小覆盖次数边界应用边界为炮检点边界自动把多余的炮点或检波点屏蔽掉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辅助功能(1)面元属性分析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在关系片中“右键”进入分析1面元2方案比较---------------1深度域切片2照明3合成记录4叠加响应5PSTM脉冲分析6叠前时间偏移体7DMO覆盖次数分析8DMO脉冲分析9速度精度分析10叠加组合响应11菲涅尔带覆盖次数12能量密度分析13交互显示覆盖次数14AVO分析(1)面元属性分析----1面元分析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共中心点水平层倾斜层计算内容可以多方案进行组合填写标准设计面元尺寸,一般锁定面元和方位角且进行计算计算范围可变面元?如果采用默认参数,随时点击(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当前方案名称关闭/显示(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丰富的样式23种属性分析选择要显示的图件(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某个面元的属性全部可以查询(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1)面元属性分析----分析单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2)面元属性对比分析----通过面元相减对比两个设计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分析(1)深度域的切片分析----考虑速度的变化,分析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的分布情况(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关系计算时参考进去)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设置好网格大小后需要重新计算,网格大小影响计算速度和属性的值选择计算范围输入填充速度和切片参数(1)深度域的切片分析----考虑速度的变化,分析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的分布情况(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关系计算时参考进去)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选择使用的CPU数量(1)深度域的切片分析----考虑速度的变化,分析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的分布情况(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关系计算时参考进去)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深度域的切片分析----考虑速度的变化,分析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的分布情况(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关系计算时参考进去)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2)照明度分析---通过对模型层位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目的层的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设置好网格大小后需要重新计算,网格大小影响计算速度和属性的值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输入动校拉伸范围(2)照明度分析---通过对模型层位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目的层的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选择CPU数(2)照明度分析---通过对模型层位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目的层的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2)照明度分析---通过对模型层位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目的层的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3)合成记录----针对地质模型,采用采用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放炮,生成合成记录,可以处理出地震剖面,在室内对比观测系统的优劣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3)合成记录----针对地质模型,采用采用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放炮,生成合成记录,可以处理出地震剖面,在室内对比观测系统的优劣炮检距、方位角设置记录参数、线性噪声参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3)合成记录----针对地质模型,采用采用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放炮,生成合成记录,可以处理出地震剖面,在室内对比观测系统的优劣噪声参数、滤波参数计算时间、CPU个数Sgy数据显示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4)叠加响应分析----形成观测系统属性的振幅时间切片,分析采集脚印A、根据速度创建一个道集合成记录B、从Target模型创建一个三维合成记录C、提供一个单点CDP道集segy文件D、提供一个线性CDP道集segy文件输入一个动校拉伸的道集文件该输入可为随意一个文件,不一定是本工区的,一般采用软件里提供的即可。如选择第二项,在生成合成记录时要给一个线性动校速度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4)叠加响应分析----形成观测系统属性的振幅时间切片,分析采集脚印设置好网格大小后需要重新计算,网格大小影响计算速度和属性的值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4)叠加响应分析----形成观测系统属性的振幅时间切片,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偏移参数绕射点参数方位角倾角深度坐标X坐标y2800m的地方有一斜层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炮检距、方位角设置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5)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分析---给定一个绕射点,对一系列绕射点或模型倾角层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工区的每一个面元产生一个子波(生成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6)叠前时间偏移体----从单一地震道形成三维数据体,分析采集脚印炮检距、方位角设置输入一个动校拉伸的道集文件该输入可为随意一个文件,不一定是本工区的,一般采用软件里提供的即可。如选择第二项,在生成合成记录时要给一个线性动校速度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6)叠前时间偏移体----从单一地震道形成三维数据体,分析采集脚印炮检距、方位角设置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6)叠前时间偏移体----从单一地震道形成三维数据体,分析采集脚印切除函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6)叠前时间偏移体----从单一地震道形成三维数据体,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6)叠前时间偏移体----从单一地震道形成三维数据体,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7)DMO覆盖次数分析----生产DMO的覆盖次数,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7)DMO覆盖次数分析----生产DMO的覆盖次数,分析采集脚印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7)DMO覆盖次数分析----生产DMO的覆盖次数,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8)DMO脉冲分析----生成DMO之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8)DMO脉冲分析----生成DMO之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炮检距、方位角设置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8)DMO脉冲分析----生成DMO之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8)DMO脉冲分析----生成DMO之后的脉冲响应,分析采集脚印与计算时填的时间参数一致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9)速度精度分析----分析观测系统的速度分析精度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9)速度精度分析----分析观测系统的速度分析精度炮检距、方位角设置选择计算范围炮检距、方位角设置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9)速度精度分析----分析观测系统的速度分析精度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0)叠加组合响应分析----生成综合考虑炮点、检波点、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三方面组合的响应图件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0)叠加组合响应分析----生成综合考虑炮点、检波点、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三方面组合的响应图件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0)叠加组合响应分析----生成综合考虑炮点、检波点、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三方面组合的响应图件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0)叠加组合响应分析----生成综合考虑炮点、检波点、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三方面组合的响应图件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1)SINC函数分析----菲涅尔带的覆盖次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1)SINC函数分析----菲涅尔带的覆盖次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1)SINC函数分析----菲涅尔带的覆盖次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1)SINC函数分析----菲涅尔带的覆盖次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2)能量密度分析炮点参数检波点参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2)能量密度分析偏移距参数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2)能量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12)能量密度分析2基本操作–

(5)观测系统-特殊属性分析一、基本概况二、创建工程项目三、二维模型建立及析四、目的层建立及分析五、三维模型建立分析六、组合响应分析七、观测系统设计分析八、辅助功能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Tiff文件应用Tiff图片应用可以将Tiff格式图件矢量化并应用到设计中。右键Tiffs标签,有三个选项:添加Tiff文件同Image选项一样,有三种图片矢量化方法。创建、增加网格化Tiff文件导入已有的Tiff文件,并创建子图(若干个分割小图)。透明度设置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添加Tiff文件同Image选项一样,有三种图片矢量化方法。创建、增加网格化Tiff文件导入已有的Tiff文件,并创建子图(若干个分割小图)。透明度设置EditDimensionsDialogIntialPlacementWizardSetDimensionsWizard

与添加Image文件略有不同,添加Tiff文件时,第一种矢量化方式需要定义左上角坐标和分辨率(Image文件定义X、Y方向分辨率)。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添加Tiff文件同Image选项一样,有三种图片矢量化方法。创建、增加网格化Tiff文件导入已有的Tiff文件,并创建子图(若干个分割小图)。透明度设置

可以选择将图片分割成X行*Y列个小图片,这样可以选择需要的图片区域显示。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Image文件应用可以将地形图、卫星图片等图件进行矢量化,在设计中进行应用。右键点击Image标签,选择增加图像文件并选择准备好的文件。将图像加载上之后,右键选择图像,弹出功能菜单。图像矢量化共有3种方式: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ditDimensionsDialogIntialPlacementWizardSetDimensionsWizard输入图像左上角边界坐标输入X、Y方向分辨率Xresolution=图像的宽度/图像X方向像素Yresolution=图像的高度/图像Y方向像素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ditDimensionsDialogIntialPlacementWizardSetDimensionsWizard分别输入图像顶部、底部、左边、右边的坐标。顶部坐标为最大Y坐标底部坐标为最小Y坐标左边坐标为最下X坐标右边坐标为最大X坐标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ditDimensionsDialogIntialPlacementWizardSetDimensionsWizard选择在图像上预先定义好的点,并输入X、Y坐标转换和比例(定义两个点,图像将根据定义的点重新比例。只转换(定义一个点坐标,原图的分辨率不变)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Grid应用创建网格共有7种方法:空网格导入未网格化XYZ文件导入已网格化XYZ文件导入Suffer网格文件导入Rockworks网格文件导入ESRI网格文件工区炮检点密度分析

通过导入外部数据,显示目标区域的网格化高程、埋深、倾角、倾角方位等信息。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Grid应用—建立空网格文件

创建空网格文件是指定网格大小、面元大小、原点、方位角等,但并没有数据。数据可以通过右键点击建立的网格文件,选择GridMath选项进行给定。同时还有类型设置、数值查询、平滑等选项。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Grid应用—从XYZ文件导入

可以通过此项功能将预先制作好的XYZ文件导入,并且可以显示高程、倾角、方位等多种信息以及数值计算、平滑等功能。平滑前平滑后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Grid应用—SufferGrid文件导入

利用GlobalMapper软件将SRTM数据生成等高线数据并输出格式为SufferGrid格式的数据体。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Grid应用—工区炮检点密度分析

从Omni工区中选择一个工程,生成炮点和检波点密度2个网格文件,并可加载到Omni中。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levation应用可以导入地表高程数据或目的层埋深数据并进行高程分析、倾角分析、方位角分析。文件格式地表高程平面显示地表高程3D显示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目的层埋深显示目的层倾角显示目的层方位角显示Elevation应用针对数据体显示三种类型:高程、倾角、方位角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levation应用右键建立的高程文件名,出现对话框,分别有:高程类型(定义显示类型及参数)数值查询(查询某一个点的高程、倾角、方位角值)重建/编辑高程文件(改变计算参数)从轮廓值创建障碍物(定义一个高程值并可以输出,导入到Design中作为障碍物)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levation应用—ElevationSty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SurfaceDisplay

用来选择要显示的数据类型(高程、倾角、方位角???),并且有三角形显示和倾角显示等辅助显示。Elevation应用—ElevationSty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DrawDipArrows每一个面元均显示倾角线,线长与面元的倾角成正比,并且线的方向与面元的倾向平行。DrawPlaneEdges创建一系列三角形,用来表示地层的倾斜变化,大三角地层倾斜度较大???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Definition用来定义面元长宽、网格总长宽、网格方位角、网格原始点(左下角为原点)、网格原点偏移量等参数。并提供自动计算、保存、加载已有网格等功能。面元50m面元500m不同面元对比Elevation应用—ElevationSty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ColorScales

可以调整色标值,注意调整最小、最大值后需先点SetMin/Max按钮,再应用,否则最小或最大值不变。Elevation应用—ElevationSty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ContourDisplay选择要显示的数据类型并选择显示等值线。高程倾角方位角Elevation应用—ElevationSty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通过鼠标选择,查询模型中任意点的坐标及高程、倾角和方位角。Elevation应用—QueryValues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可以通过重新导入数据或新的数据并改变Elevation应用—Recreate(Edit)ElevationFi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levation应用—CreateObstaclesfromContourValue

通过设定一个数值关系,创建一个等值线模型,并可以作为障碍物导入后面的Survey中。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Elevation应用—CreateObstaclesfromContourValue

山区施工时可以将高程大于某个值设置为禁区。并加载到设计中应用。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DWG/DXF文件应用Omni支持AutoCad格式文件的读取,因此可以将施工图、部署图等调用到Omni中。右键Dxfs/Dwgs标签,有两个选项:添加Dxfs/Dwgs文件透明化设置。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DWG/DXF文件应用这里存在2个问题:只能导入Dxf格式的文件在导入AutoCad文件之前,需要先在AutoCad软件中将各层分解。图元分解前图元分解后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ShapeFile应用两种方法创建ShapeFile:用GlobalMapper软件创建ShapeFile文件,并由Omni导入。在Contour选项里制作ShapeFile。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Contour应用

可以通过人工创建或导入外部数据等方式建立目标工区的等值线图等。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Contour应用

人工输入曲线并给定高程形成等值线,可以在Edit中平面显示,也可以在3D中立体显示。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AnnotationLayers应用注释层线、矩形、箭头、圆、文字、标注、图片文件OLE工程等多种形式注释。并提供删除、类型、撤销、删除等功能。2基本操作–

(6)辅助功能Tiff文件应用Tiff图片应用可以将Tiff格式图件矢量化并应用到设计中。右键Tiffs标签,有三个选项:添加Tiff文件同Image选项一样,有三种图片矢量化方法。创建、增加网格化Tiff文件导入已有的Tiff文件,并创建子图(若干个分割小图)。透明度设置辅助功能添加Tiff文件同Image选项一样,有三种图片矢量化方法。创建、增加网格化Tiff文件导入已有的Tiff文件,并创建子图(若干个分割小图)。透明度设置EditDimensionsDialogIntialPlacementWizardSetDimensionsWiza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