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第二章_第1页
动物检疫第二章_第2页
动物检疫第二章_第3页
动物检疫第二章_第4页
动物检疫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检疫性动物疫病5.1检疫性动物疫病概述学习重点:拿握动物疫病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动物疫病的基本危害;了解OIE及我国对检痰性动物疚病的分类方法和疫病种类。5.1.1动物疫病的基本概念

1)

动物疫病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传染病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寄生虫病是由病原性寄生虫引起的疾病。2)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即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人和脊椎动物的疾病,又称为人兽共患病,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人畜共患病常见的有89种。3)动物疫病的种类按病原可分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传染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氏体病和霉菌病;寄生虫病包括原虫病、线虫病、吸虫病、绦虫病、丝虫病以及由一些昆虫引起的疾病等。按宿主可分为人畜共患病、猪疫病、反刍动物(牛、羊等)疫病、马属动物(马、骡、驴等)疫病、小动物(犬、猫、兔等)疫病、家禽(鸡、鸭、鹅等)疫病、野生动物疫病、水生动物疫病、实验动物疫病、蜜蜂疫病以及家蚕疫病等。按疫病的危害程度,我国将进境动物疫病分为一类和二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分为一类、二类、三类,OIE将陆生动物疫病分为A类和B类。

4)病原

指引起动物特定疾病的生物因子,包括病原性微生物和寄生虫。微生物是指一类分布广、繁殖快、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少数藻类等。寄生虫是指暂时或永久地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以其作为居住条件,并从宿主取得其营养物质,给宿主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动物。5)动物疫病的危害引起动物本身的健康问题。动物疫病可以在动物(有的甚至在非同种动物)之间传播,引起动物本身的发病,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影响动物健康甚至直接导致动物死亡。影响畜牧业生产。动物疫病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使产量降低、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一些烈性传染病甚至会给畜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引起公共卫生安全。动物疫病可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卫生安全,比如毒素残留、兽药残留和传染因子等,而且人畜共患病可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最后是阻碍国际贸易。动物疫病特别是OIE规定的动物疫病严重影响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出口,制约国家的畜牧业和经济发展。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兽疫局)是一个政府间组织,它是由28个国家于1924年签署的一项国际协议产生的。6)传播与流行传播是指动物疫病在动物个体之间的扩散,其实质是病原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媒介间接接触从一个动物个体侵入或传染到另一动物个体。流行是指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时间内,动物疫病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即动物疫病在易感动物群体中的发生和蔓延。传播不一定造成动物疫病的流行,但动物疫病的流行一定以传播为前提。作为流行病学专有名词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的畜群中某病的发生频率超过预期水平。其发病范围较广,发病季高。5.1.2检疫性动物疫病的种类1)进出境检疫性动物疫病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遵循OIE的规定,但是我国目前进境检疫性动物疫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名录》中的对象,而出境检疫性动物疫病必须依照我国与进口国签订的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协定、议定书、协议及有关检疫要求而定,一般参考《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名录和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2)国内检疫性动物疫病

1999年2月12日农业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即我国法定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共115种,其中一类13种,二类61种,三类41种。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一类动物疫病与OIE的A类疫病基本相同。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疾病。三类动物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疾病。5.2动物一类疫病学习重点了解我国进境动物一类疫病的种类和危害掌握动物一类疫病的检疫重要性5.2.1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1)病原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FMD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不耐高温和阳光直射,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敏感,故1%一296氢氧化钠、30%热草木庆、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FMDV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以牛、猪、羊、骆驼、鹿、麝等偶蹄动物为主。也可感染人。2)分布与危害口蹄疫在欧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广泛分布.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重灾区,我国周边几乎形成了口蹄疫包围圈。目前北美洲和澳洲还没有报道。我国曾遭受口蹄疫的危害,最近的一次发生是在1999年5月,海南、福建和西藏的个别地区受害,病毒型为O型。口蹄疫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动物的死亡和康复动物的生产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的降低。由于流行地区的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被禁止销售,发病动物及其接触动物被强制扑杀,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口受阻,以及疫情处理等间接损失也十分巨大,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甚至造成毁灭性打击。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3)传播与流行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在密集饲养条件下,以上季节性不明显。口蹄疫的流行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在有口蹄疫的地区一般每隔1—2年或3—5年暴发流行一次。4)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O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病理变化: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5)诊断与检疫技术

根据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的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口蹄疫会成生物武器吗?美反恐怖行动的专家说,国际恐怖组织可能利用口蹄疫病毒,进行恐怖攻击行动,而美农业成了恐怖组织攻击的目标——而美国研究国际反恐怖行动的专家邱克日前警告说,国际恐怖组织可能利用口蹄疫病毒,进行恐怖攻击行动。邱克指出,农业成了恐怖组织攻击的目标,美国国防部已经将口蹄疫病毒列为恐怖组织可能用来打击美国农业的一种病原体。利用化学或生物武器攻击农作物和家畜远比攻击人要来得容易,而它对经济或社会稳定所将引起的损害却可能一样的严重。邱克还表示,除了口蹄疫病毒,恐怖组织还有许多家畜和植物病原体可以用来对农业进行恐怖攻击。为何攻击农业

此前,美国一些学者就已经对国际恐怖主义通过向美国公民的食物链中加入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破坏美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向美国人展示了一个可怕的前景:国际恐怖主义对食物链和农作物进行攻击比对平民目标要简单得多。由于人类进行了大量的预防接种而不易感染疾病,但牲畜则不同,容易感染疾病。目前已知能引起牲畜死亡的疾病有22种,其中绝大部分病菌可以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并且生命力极强,而且易于被制造和传播。

为了大幅度提高牲畜产量、品质和体重,美国农场主大量使用含抗生素和类固醇的饲料,导致近年来牲畜患病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为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消毒剂、荷尔蒙注射等生物技术,美国家畜的自然免疫力大大降低,所以美国的牲畜业生产很容易遭到生物武器的攻击。美国从农场到饭桌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增加了恐怖主义污染食物的机会。由于整个美国农作物和食品加工业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有害微生物检测体系,因此恐怖主义者可以将有害微生物植入庄稼、蔬菜、动物制品、奶制品和水果中,并最终对美国公民构成威胁。由于生物武器体积小,而且生物武器一般不会对实施者本人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美国农业生产进行生物恐怖主义攻击的风险很小;而对牲畜进行的生物攻击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其看上去像是自然发生的疫情。这将给调查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使犯罪分子能够逍遥法外。攻击危害严重

由于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针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展开的攻击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引发的后果也将是十分严重的。一是控制疾病传染和消灭得病牲畜所需的费用和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在1983-1984年期间,为了消灭禽流感美国消费者为此多花费了3.49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英国疯牛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90-140亿美元;二是生物恐怖主义袭击还会使公众丧失对政府的信心。在动植物生产中传播有害病菌将使美国公众对市场上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表示怀疑,并质疑联邦政府是否应对此负主要责任,从而造成政府危机。而对感染病菌牲畜的处理也相当棘手。处理病死牲畜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尸体用生石灰掩埋或者将其焚毁。但如果用这种方法大规模地销毁死亡牲畜,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为掩埋在地下的受感染牲畜将会污染那里的地下水,并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对牲畜的大规模屠杀还可能引起一些动物权利保护极端组织走上进行恐怖活动的道路。三是针对农业生产的生物恐怖主义攻击会在公众中制造恐惧与不安,并引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对立与冲突。一些动物的疾病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当然也会传染给人类。引发巨大恐慌如果美国一旦爆发上述中的任何一种疾病,并导致美国民众死亡,那么将在整个美国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恐怖主义可以充分利用美国人的这种性格特征在美国散播恐惧和不安。

1999年在纽约爆发的西尼罗河病毒疫情向人们展示了生物恐怖主义攻击的威力究竟有多大。由于美国大部分公众此前不知道西尼罗河病毒为何物,而西尼罗河病毒却迅速蔓延开来,并导致数人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不清楚这种病毒的来源、传播方式以及自己到底有没有感染这种致命病毒,纽约市民人人自危。因为食品的流量和流速是惊人的,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食品被消耗掉,只要其中的极少一部分受到污染,就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并使他们怀疑市场上的所有食品。特别是当污染源和污染原因没有被查清前,或者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很长,治疗十分困难的话,这种冲击的效果就更为明显。所以,基于食品的生物技术攻击完全可以引发美国民众的普遍恐慌和社会动荡。虽然针对农业生产的恐怖活动在技术和操作方面不存在任何障碍,十分容易展开,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发现的类似恐怖主义活动还很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恐怖组织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恐怖活动的真正威力。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恐怖分子们认为农业恐怖主义与传统的炸弹袭击、暗杀等手段相比,不够轰动,而且它产生的效果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一时无法引起媒体的广泛重视。美国2001年度的财政预算中,约有4000万美元拨给农业部作为国家安全预算开支,这表明美国政府已开始着手有关的准备工作,以免被恐怖分子打个措手不及。这也意味着美国政府开始担心其农业生产有可能成为国际恐怖组织进行生化武器攻击的下一个目标。而美国的农业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再加上与此相关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美国的农业产值远不止这个数。因此,如果美国的农业遭到生化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造成严重的冲击。有些专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生物恐怖主义活动不仅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还可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食物安全。

5.2.4猪瘟猪瘟(ClassicalSwineFever,CSF)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是主要的一种传染病。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其特征是:急性,广泛性出血,坏死和梗死。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1)病原

猪瘟病毒(C1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CSF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与介质有关,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CSFV对酸、碱、脂溶剂、去污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可很快使病毒失话。CSFV主要感染猪(包括野猪),并且只对猪有致病性。2)分布与危害

猪瘟于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在各个养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年来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少数非洲国家。在我国至今仍是发生最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传染病。猪瘟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对象,发生疫情将严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猪肉制品的出口,经济损失惨重。3)传播与流行患病猪和感染猪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在发病前就可经口、鼻、粪、尿、泪腺分泌物大量排毒直至死亡或康复,并产生特异性抗体。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污染的肉制品、饲料、垫草、运输工具、兽医器械、药品、用具以及饲养员、阉割员、受精员、防疫员等媒介传播,猪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通过子宫进行垂宣传播。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该病可通过贸易进行远距离传播,规模化猪场引进感染带毒猪往往是暴发猪瘟的原因。4)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症状:潜伏期2~21天,平均5~7天。临床上可分几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流行于初期,尤在新流行区多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发钳和出血。有的呈现抽搐和痉挛,病程一般不超过3天,病死率可高达100%。

急性型:最为常见。体温可升高到41度,稽留热。病猪表现寒颤、困倦、行动缓慢、共济失调、拱背、头尾下垂、废食,常伏卧一隅或钻入垫草内嗜睡。病早期有眼结膜炎,眼角聚有脓性分泌物,将眼险粘连。在鼻盘、嘴唇、下颁、四肢、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可见到紫红色斑点。

非典型(温和型):病初便秘,粪便常带有脱落肠鼓膜和血丝,继后不久呈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恶臭。公猪阴鞘积尿,用手挤压后,流出浑浊灰白色恶臭液体。

慢性型:主要由急性型发展而来。猪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步态缓慢无力,体温不稳定,可在40~41度之间反复。常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腹泻时有的可见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体表淋巴结肿大。5)诊断与检疫技术根据特征性的症状、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和抗生素治疗结果,不难对典型猪瘟作出诊断,但对非典型猪瘟则必须依靠实验室方法确诊。

(1)病毒分离鉴定采集淋巴结、扁桃体、脾等病料常规处理后接种PK15等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试验、免疫组化染色和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

(2)血清学技术有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ELISA、过氧化物酶中和试验(NPLA)、病毒中和试验(VN)、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其中前3种为OIE指定的标准方法,VN为替代方法。猪蓝耳病PRRS猪蓝耳病,学名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Reproductive&RespiratorySyndrome(PRRS)

,由病毒感染引起。它的特点是引起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现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耳朵发紫只是本病的诸多症状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为RNA病毒,有欧洲型LV病毒和美洲型VR病毒,均属动脉炎病毒属。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各毒株间的毒力差异较大,致发病猪的症状和病变亦有所不同。2)流行特点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病只感染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种猪、繁殖母猪、仔猪均易感染发病,育肥猪发病较温和,其他动物不易感。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快、发病率高的特点,病程7~15天,常呈爆发流行或地方性流行。后备母猪和育肥猪病死率较低,而新生仔猪、哺乳仔猪、断乳仔猪等病死率高。

1)病原2)分布与危害猪蓝耳病1987年首先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发现。随后,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瑞士、法国、丹麦等很多国家报道发生本病。我国1996年首次报道存在该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今年以来,全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猪蓝耳病疫情,南昌县有50%以上的存栏猪死亡,70%-90%的母猪流产,70%-90%的仔猪死亡,目前的生猪存栏量与上年同比已减少50%。而全国一些严重暴发此疫情的地区,猪的总量下降了60%,其中湖南生猪出栏量今年内将减少800万头。猪蓝耳病是这次猪价暴涨的诱因。4)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有些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

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5)诊断与检疫技术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病原学指标:A、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B、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5.2.11禽流感禽流感(Avian

Influenza)又名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1)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禽流感病毒(AvianlnfluenzaVirus,AIV)。现已发现的流感病毒亚型至少有8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属非致病性或低致病性,高致病性亚型主要是H5和H7亚型的毒株。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温热、紫外线、酸碱、有机溶剂等均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0.1%新洁尔灭、1%氢氧化钠、2%甲醛、0.1%过氧乙酸等浸泡以及阳光照射等均可将其杀灭。许多家禽如鸡、火鸡、珍珠鸡、鹌鹑、鸭、鹅等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鸡、火鸡、鸭和鹅多见,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有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家禽性别有关。人们对禽流感的研究历史悠久,第一次禽流感发现于1878年。全世界已经历了12次大流行。H5N1和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些国家及地区近年来曾有发生的报道。对于鸡和火鸡,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毁灭性疾病,可引起Ioo%死亡,可造成极大的危害及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对其极为重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规定为A类疫病。我国于1992年在华南地区证实鸡群中有禽流感发生,并分离到低致病力毒株H9N2,在随后的几年里给我国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已经有了控制禽流感的有效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禽流感为水平传播,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就可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该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60℃—70℃2分钟到10分钟就可将其灭活。市场上销售的经过煮熟的禽肉、蛋及其禽类制品可放心食用。不必造成恐慌。

2)分布与危害

患病禽类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康复和带毒的禽类。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作孵化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因为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3)传播与流行4)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人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

5)诊断与检疫技术由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差异较大,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1)病原分离和鉴定(2)血清学试验(3)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2.12新城疫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高热、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病原本病的病原是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成员。NDV对消毒剂、日光和高温抵抗力不强。在密闭的鸡舍内可存活8个月,在粪便中72h死亡。一般消毒剂如2%氢氧化钠、5%漂白粉、70%酒精20mln即可将NDV杀灭。NDV自然条件下主要发生在鸡、火鸡和鸽。珍珠鸡、雄鸡及野鸡也有易感性。鹅、鹤鸦、鹤胡、麻雀、乌鸦、喜鹊、孔雀、天鹅以及人也可感染。

2)分布与危害本病1926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同年发现于英国的新城。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本病流行的报道。目前该病已广泛流行于我国所有养鸡地区。新城疫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危害鸡和火鸡饲养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NDV也可感染人,引起结膜炎、发热、头痛等症状。3)传播与流行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鸡感染后,其口、鼻分泌物和粪便就有病毒排出。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野禽、鹦鹉等鸟类常为远距离的传播媒介。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也可经眼结膜、受伤的皮肤和泄殖腔黏膜侵入机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较多。鸡场内的鸡一旦发生本病,可于4~5天内波及全群。

4)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本病的潜伏期为2—15d,平均5d。根据临床发病特点将新城疫分为典型新城疫和非典型新城疫。(1)典型新城疫鸡群突然发病,常不表现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精神萎靡,嗜睡,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发出“咯咯”的喘鸣声。后期可见震颤、转圈、腿和翅膀麻痹,头颈扭转,仰头呈观星状等神经症状。

(2)非典型新城疫多发生于有一定抗体水平的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鸡张口呼吸,有“呼噜”声,病程稍长则出现站立不稳、头颈歪斜、仰头呈观星状等神经症状。产蛋旦下降10%一30%,畸形蛋、软壳蛋、糙皮蛋增多。5)诊断与检疫技术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手段:(1)病毒分离与鉴定(2)血清学试验(3)分子生物学方法5.3动物二类疫病5.3.1.1炭疽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为特征。1)病原本病病原为炭疽杆菌(Bacillusauthracis

)。炭疽杆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0年以上。本菌主要感染草食动物如牛、绵羊、马、驴、鹿、象等最敏感,死亡率很高,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及某些鸟类也可感染。

2)分布与危害本病遍及全世界,自然发病区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决定这种分布情况的因素,主要由炭疽病畜尸体排出的炭疽杆菌能否形成芽抱,并能否在适合的土壤及温度中继续繁殖,具有这些条件的地区,往往成为炭疽的自然疫泥地。国内该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饲养密集的牧区,对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炭疽杆菌可感染人,引起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3)传播与流行炭疽芽孢在炭疽的传播上起主要作用,人和动物直接与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如空气、水、食物、土壤等接触后,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炭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的剂型就是将其芽抱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例如羽毛、树叶、昆虫、滑石粉等)上,进行大面积的扩散传播。4)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该病表现为症状多样。最急性型常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并有小的出血点,濒死期天然孔出血。亚急性型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厌食、虚弱、最后衰竭而死,可在皮肤或口腔部膜上出现炭疽痈。促性型表现为局灶性肿胀、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为什么炭疽杆菌会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它被用来作为生物武器。

自佛罗里达发现美国第一例吸入性炭疽之后,美国及其海外机构一直处于遭受炭疽菌袭击的恐慌之中。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有3人死于炭疽杆菌,13人被确认感染炭疽杆菌,近百人因接触过白色粉末而惶惶不安。进一步引发了美国民众对化学生物战的忧虑。民意调查说明,有80%美国人担心可能遭受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46%的人认为美国还没有做好防御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准备。

目前,美国市场上的防毒面具、防毒服装、炭疽疫苗及各种类型的抗生素药物开始脱销。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化生战争以及如何应付化生武器袭击的书籍也开始在美国市场上供不应求。美国国防部于10月26日在五角大楼的3个主要进出口设置了6台化学生物武器探测器,以防恐怖分子利用化学生物武器对五角大楼发动袭击。

历史背景炭疽杆菌是出现在历史上比较久的一种生物武器,也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细菌,曾使无数人丧命。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曾经大量培养炭疽病菌,并用活人标本进行实验。20世纪,美国只发现了18个吸入性炭疽病例,其中最近一例于1976年在加州被发现,大多数被感染者曾从事羊毛或羊皮处理工作。

125年前,在微生物学史上曾发生过因炭疽热在家畜中流行的事件,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当时全球的科学界共同致力于炭疽热的研究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应对措施。

5)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和替代诊断方法。病料采集:动物如怀疑感染炭疽,不可进行尸体剖检,尤其不能在田间解剖病死动物,此时可采集动物血液送检。病原检查:新鲜病料可直接触片镜检或培养增菌后进行细菌学检查,或进行噬菌体敏感性试验、串珠试验;陈旧腐败病料、处理过的材料、环境(土壤)样品可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以解决样品污染问题,或进行Ascoli试验、免疫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