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_第1页
三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_第2页
三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_第3页
三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_第4页
三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写作规范一、选题指南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2.介绍三秦文化遗址一例,并分析其文化内涵。3.选取陕西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或文学家,介绍其历史事迹,并分析其历史地位、历史成就和历史影响。4.介绍一下家乡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二、具体要求: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2.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三、论文评价标准1.选题正确15分2.论点、论据40分3.材料、数据20分4.写作规范性15分5.字数要求10分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

论文格式要求1.论文开本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左装订线0.5cm2.装订顺序:封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3.中文摘要:【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摘要行距为固定值25磅。4.正文:(1)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2)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1.5倍行距;(3)一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4)二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5)三级标题格式: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6)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单起页。格式如下: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6.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三秦地域文化摘要三秦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经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首都。另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关键字:三秦历史文化一、概述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历史上关中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发源地。春秋时期,列国群立,战争使许多国家消亡。到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秦王政在位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在中国首次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但由于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等特别繁重,法律严酷,使得民不聊生,到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队攻占咸阳,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后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二、文化三秦民风淳朴、高亢,地方的戏剧和民歌也表现出这种民风特点,流行于关陇地区的戏剧,最有地方特色的有秦腔、郿鄠、皮影戏(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等;民歌以陕北的信天游和陇东的花儿最有代表性。陕北黄土高原上,山连着山,沟接着沟,农夫们赶着牲口走在沟壑里、山梁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见景生情,信口编唱信天游,高亢而悠长的曲调与黄土高坡上劳作的背景显得非常自然和谐。说起关陇地区的戏曲歌舞,自然少不了各种鼓的舞蹈,尤其是豪迈粗犷的安塞腰鼓。腰鼓的起源,一说是最早驻守长城的戍边将士,身配腰鼓以激励斗志,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庆丰收、兆吉祥的腰鼓舞;另有人认为,古时的牧羊人将树根挖成筒状,绷上羊羔皮制成鼓以自娱自乐。总之,腰鼓一经出现,即受欢迎,逐渐发展成一种地方的民间艺术。陇东黄土高原,每年春节,人们将旧的窗花撕去,将新的窗花贴在窗上、门上、窑洞的各个角落,给陋室平添喜庆的气氛。从事剪纸的一般是妇女,她们自小跟老辈人学剪窗花,代代相传。陇东偏僻多山,因而保存了一些古朴的民间手艺,剪纸最有代表性,陇东草贴也是一种。草贴是用旷野里信手拈来的草杆、花叶及花籽粘在彩纸上而做出的,既可在平日里供孩子们玩耍,又可在逢年过节时装饰窑洞。关陇地区以小麦为主食,常以蒸馍作为节庆食品自用或馈赠亲友,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面花制作手艺。面花在关陇地区普遍流行,关中以合阳面花为代表,陇东则以庆阳面花最为有名。三秦地区,或称关陇地区,其区域内的民间文化生态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与外部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这一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人文背景及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产生出具有一致性的三秦文化,并不是偶然的。三、溯源

三秦文化是一个历史的传统的文化概念,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秦汉文化为三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三秦文化继承并发展了周秦文化的优秀成果与遗风,在秦汉时期逐渐走向成熟,被誉为“秦汉气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西汉继秦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汉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居于世界前列,其声威震荡寰宇,外域人称中国为“汉”,“华夏族”亦从汉时改为“汉族”。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以及诸多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华夏族”、“中华”、“中国”、“炎黄子孙”之称都与陕西关中古老部族和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故关中地区是以汉族(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摇篮。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尤其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自汉代以来的第二次高潮。中外文化交往融合,形成了宏伟博大的盛唐气象,号称“大唐雄风”。唐长安亦成为与世界特别是亚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代医学、绘画、雕塑超越前人,散文、诗歌达到古代最高水平。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以“长安文化”的风貌与形态展现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采与英姿。“长安文化”继承了周秦文化、秦汉文化,融会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且与中原文化融合、演变,并在中外交流中吸收了域外文化,造就了多元结构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陕西古代史册上最值得自豪的一页。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关中“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失去,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低谷,不再有汉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不过,在此历史阶段,三秦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北宋张载等人所创的“关学”,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三秦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审视,提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一物两体”等哲学论断,旨在克服三秦文化受感性经验的局限,进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层次。明冯从吾的《关学编》、清张骥的《关学宗传》,均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对三秦文化作了系统总结,使其得到了深层次的反醒与提升。四、遗址提到三秦,第一印象当然是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其实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一)、历史意义1、秦代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2、汉代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3、唐代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4、明代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防范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5、清代清长城与历代长城不同,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二)、影响意义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五、伟人三秦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4个(秦、西汉、隋、唐)建都西安(咸阳),历史上出现过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如天上繁星数不过来,但家喻户晓的当属秦始皇——嬴政。(一)、简介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二)、评价1、始皇本纪《史记》中记载,“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3、淮南衡山列传“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尽管历史上对秦始皇评价褒贬不一,秦朝也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六、美食说完三秦的伟人,下来介绍下三秦的美食。三秦美食绝对给你舌尖上的惊喜,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哨子面、浆水鱼鱼等等,可能说上三天都不足以说出三秦美食的好。但是提起牛羊肉泡馍妇孺皆知,久食不厌;外来游客莫不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其招待国际友人,也深受好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因它暖胃耐饥,素为三秦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泡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美食,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落魄时,流落长安,正值寒冬,饥渴难耐,囊中只有一饼,饼冷口干,难以下咽,街边一家卖羊肉汤的老板,见之不忍,给了他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赵匡胤将饼掰碎泡入,吃完顿觉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扫颓废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后,尝遍世间美味,心中独独放不下记忆中的羊肉汤泡饼,传令厨房仿制,近百厨师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现今的羊肉泡馍。据说赵匡胤吃后龙颜大悦,成为每天定点菜品,厨师长封了万户侯,估计是世界上首位因为推动饮食文化发展而封侯的人,可惜没法考证,要不然中国就又多了一个世界最早推动饮食文化发展的人。泡馍味道厚重,回味无穷,外观豪放简单,内在却精致复杂。充分体现了三秦人既保守,又开放;既粗犷,又心灵手巧;既老实,又圆滑;既吃苦耐劳,又懂得享受的生活态度。七、地位三秦在上古时代是华夏“九州”中的“雍州”,历史悠久,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