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改革》建议_第1页
《北宋中期的改革》建议_第2页
《北宋中期的改革》建议_第3页
《北宋中期的改革》建议_第4页
《北宋中期的改革》建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官员全面罢废,出现了“元祐更化”。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庆历新政的原因、代表人物、序幕、内容、失败原因;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北宋中期的改革”等相关内容,结合“练习与测评”,懂得从改革的背景、统治者的利益、改革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王朝中后期改革较之王朝初期改革成功概率小的原因,基本掌握比较历史异同的方法。通过“探索与争鸣”,学会全面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范仲淹的生平,学习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格。通过学习“北宋中期的改革”,懂得改革的艰难性和曲折性。(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二、教学设计建议(一)教学过程建议·庆历新政1.提问:中国古代王朝前期的改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以某次改革为例,从改革的背景、统治者的利益、改革的支持力度等方面说明其成功的原因。然后提问:王朝中期的改革状况又如何呢?导入新课。指出: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八年。庆历三年(043),枢密副使范仲淹等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背景:“冗宫”、“冗兵”、“冗费”。指出:北宋初期的各项改革,消除了分裂割据、武人乱政之隐患,但官制的名实分离,机构的叠床架屋,导致了人(官、兵)浮于事,这就是“冗官”。结合课文小字,介绍北宋的募兵制。指出: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减少农民的德役负担,北宋始终维持着数量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庞大,造成“冗兵”。“冗兵”以及对外“岁币”,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与此同时,对西夏的战事不利、内地频频发生的饥民暴动,使北宋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是庆历新政的起因。2.提问:拉开庆历新政序幕的是哪一事件?庆历新政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指出:面临三冗现象,一些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呼吁剔除弊症,实行改革。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就当时的危机提出改革方案,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结合语文课中的《岳阳楼记》,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结合课文小字,介绍范仲淹的《边事帖》,重点介绍其书风与人品,“庄严清澈,信如其品”。3.介绍并分析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此外,发展经济、加强武备等也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结合庆历新政的背景和内容,评价其结果和影响。指出: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反对。加之宋夏议和和内乱的平息,宋仁宗支持变法的态度发生变化,力主改革的官员被排挤,新政措施被废除。·王安石变法1.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冗官”、“冗兵”、“冗费”依旧,财政危机严重,改革之声又起。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着手变法。结合课文小字,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069),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指出:王安石对社会矛盾和困境了解深切,提出“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自信。1069年,北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次年,宋神宗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推行变法。2.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基础较好的学校,建议出示文言史料,让学生将其与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科举新法等一一对应,再将上述内容归纳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几大类别,并指出其重点偏重于理财,目的是富国强兵。3.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党争中神宗动摇,可介绍反对与争辩(为国还是为民)、推行效果、改革力度,说明新旧两党形同水火。此外,王安石辞职,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执掌朝政,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罢废新法,史称“元桔更化”。还可补充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新法没有深入了解和解决新法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用人不当,王安石的手下利用新法,中饱私囊等。结合课文小字,王安石与司马光之对话提问:如何看待彼此的分歧?还可再次介绍“青苗法”,提问:何谓青苗法?其立意如何?学生回答后分析青苗法施行后的结果,指出其立意与效果相悖之原因,说明官僚政治的弊端。如时间允许,可补充王安石的《咏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映,商鞅能令政必行。”然后提问:王安石认为“商鞅能令政必行”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王安石写《咏商鞅》的用意何在?学生回答后指出:商鞅能以“信诚”待民,或商鞅“一言为重百金轻”。同意。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变法处于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原有的社会生产关系日趋瓦解;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故能成功。王安石认为商联变法的成功是由于商鞅注重信诚所致,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王安石作《咏商鞅》的用意在于为自己推行变法服务。结合“探索与争鸣”,再次分析王朝中期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本课小结:北宋中期先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吏治整顿改革为中心,遭到官僚既得利益集团的竭力反对。后有王安石偏重于理财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财政、国防、军事以至科举、吏治各方面,其广度和深度为商鞅变法以后历代改革变法所未见。新法推行十余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为改革面广、改革力度大,围绕着改革及其新法,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知变”与“守常”两派,且因政见分歧而演变成激烈的党争。新法在实施中因吏治之不善而带来的偏差,更加深了政争,这就使得北宋王朝丧失了两次“自救”的机会,而日益衰坏的局势最终不可收拾。(二)知识结构图示三、栏目运用和习题分析1.练习与测评1(1)冗官,积贫、积弱。(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的反对。随着宋夏议和定局和内乱的平息,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范仲淹等力主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辞职、宋神宗的去世、保守派被起用,新法被全面罢废。2.练习与测评2从改革的背景看,汉朝是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冲击、旧王朝瓦解或被推翻后建立的,农民起义本身就是对旧王朝的冲击,这种冲击成了新王朝推行改革的破冰船。而宋朝时期,随着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的成型,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均势,保守顽固的倾向与日俱增,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从统治者的利益看,汉朝初期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虽然汉承秦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