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第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课时物质提纯与鉴别_第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课时物质提纯与鉴别_第2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课时物质提纯与鉴别_第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课时物质提纯与鉴别_第4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课时物质提纯与鉴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与能力训练第课时物质提纯与鉴别

一、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检验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物质的特有反应现象来确定被检验的物质是不是某种物质,通常为“鉴定”;二是根据几种物质之间的不同特征反应来区别他们是哪一种物质,则为“鉴别”。我们来回顾几种重要物质、离子的鉴别和检验方法。知识回顾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鉴定):(1)氧气的检验

;(2)二氧化碳的检验

;(3)CO32-离子的检验

(4)Cl-离子的检验

(5)SO42-离子的检验

。二、物质的鉴别解答鉴别题(除选择题型外),一般应包括“如何操作→有何现象→什么结论”这三个要素。其要领是从被鉴别的物质的性质差异入手,并在满足以下条件的前提下选取具体方法。即:①优先选用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②必须有明显的现象,③必须有明显的区分度。(一)鉴别物质常用的方法别。如Cl2、NO2、N2分别呈

而加以区别。2.气味法:可嗅闻气体的气味区别气体物质。如NH3、CO2,有

的是NH3。3.水溶法:根据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后现象的差异来鉴别固体物质。如CaCO3、Na2CO3、CuSO4等白色固体即可通过加水搅拌后,根据

来区别。4.加热法:根据物质热稳定性差异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差异来鉴别固体物质。如对KClO3、KCl两种无色固体,即可根据

来区别。5.指示剂法:根据物质的水溶液酸、碱性的差异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来鉴别物质。如HCl、NaOH、NaCl三种无色溶液,可根据加入

来区别。知识回顾6.灼烧(或点燃)法:根据某些有机与无机物灼烧后气味的差异,气体点燃后现象和生成物的差异来区别。如丝织品与棉织品灼烧后,前者有烧焦羽毛味,后者没有。7.加试剂法:通过阳、阴离子的差异用加酸或碱等试剂的方法将物质区别开来。如MgCl2、Fe2(SO4)3、CuSO4,可用加

溶液后,根据

加以区别。8.综合法:综合使用上述2种或3种方法将物质区别。(二)鉴别题的类型1.任选试剂鉴别题:例如: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

。2.限用一种试剂的鉴别题:例如:试用一种试剂鉴别盐酸、石灰水和食盐水。

。再如:试用一种试剂鉴别Na2CO3、BaCl2、NaCl。

。3.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的题例如: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CuSO4溶液等四种液体试剂。

知识回顾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即除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般应从杂质的性质入手,即看它具有哪些与主要成份不同的性质,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其除去。除杂的基本原则是:(1)优先选用易于操作的方法;(2)不能引入新的杂质;(3)不能大量消耗主要成份。知识回顾(一)气体的提纯(除杂)方法1.碱吸收法:即用碱溶液除去碱性或中性气体中的酸性气体,如:CO、NH3、O2等气体中混有HCl、SO2、CO2气体时,可使混合气体通过

溶液等。2.干燥法:当某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时,一般是用干燥剂(如:

等)来吸收水蒸气。3.氧化法:当某气体中混有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等,即可选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使其氧化而除去。如常用灼热的CuO除去CO、H2等。4.其它:如用红热的铜网除去O2等。(二)固体物质的除杂方法1.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的混合物。如:Na2CO3中混有CaCO3和CaCO3中混有CaCl2等均可先

,后

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注意操作要点)2.蒸发法:把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可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如: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或分离NaCl晶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

等杂质均可采用

的方法。3.结晶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可采用结晶方法。如:从KNO3溶液中提取KNO3或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分离提取硝酸钾,一般都是采用

使其结晶的方法。4.沉淀法:即将杂质变为沉淀而除去。如:KCl中混有K2SO4时可先使其制成溶液,然后加入适量

溶液使SO42-转化为

沉淀,然后再通过过滤的方法使其分离。知识回顾5.气化法:即将杂质变为气体而除去。如:NaCl中混有Na2CO3时,可使其溶解后,向溶液中加入适量

,使CO32-转化为CO2气体而除去。6.置换法:如:FeSO4中混有CuSO4,可使其溶于水后,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

,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固体即可。7.分解法:如:CaO中混有CaCO3,可通过

的方法,使杂质分解转化成被提纯的物质。知识回顾1.(2015·广州市)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Zn粉中含少量的ZnO: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B.Cu(NO3)2溶液中含少量AgNO3:加入足量的Cu屑充分反应后过滤C.Na2SO4溶液中含少量H2SO4:加入足量的Ba(OH)2充分反应后过滤D.CaCO3固体中含少量Na2CO3:加入足量的稀HCl充分反应后过滤例题解析解题思路:由于Zn和ZnO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如果用稀硫酸除去锌粉中所含的少量氧化锌,必然导致主要成分锌粉也将被同时反应掉,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由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铜可以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银,这样也就可以除去Cu(NO3)2溶液中含少量AgNO3了,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而选项C和选项D均犯有与选项A类似的错误,所以均不是正确选项。例题解析2.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四种物质的无色溶液,为了确定四种溶液是什么,将它们随意编号A、B、C、D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以。根据实验现象推断:(1)A、B、C、D各溶液的名称:A.

,B.

,C.

,D.

。(2)写出实验顺序①~③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解题思路:根据实验现象①有气体放出,④没有现象发生,不同于②和③的现象,故可以从①或④突破。①是A与B反应而产生气体,即其中之一必是盐酸,另一种是碳酸钠,又知④B与C反应,无明显现象,可知B是盐酸,C是氯化钙,则A是碳酸钠,最后确定D为硝酸银。例题解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1)A、B、C、D各溶液的名称:A.

,B.

,C.

,D.

。(2)写出实验顺序①~③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碳酸钠盐酸氯化钙硝酸银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CaCl2=CaCO3↓+2NaClCaCl2+2AgNO3=2AgCl↓+Ca(NO3)2例题解析2.(2012年广州)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少量木炭粉,实验室从该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方案如下: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

;反应②:

。(2)反应①所用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4.5%。现要配制40g24.5%的硫酸,需

g98%的硫酸和

3),请在答题卡图中画出所取硫酸的液面。例题解析解题思路:实验室从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步骤如下:例题解析解题思路:(1)反应①是CuO与H2SO4反应生成CuSO4和H2O,CuO+H2SO4=CuSO4+H2O,滤液Ⅰ中的溶质是CuSO4;反应②是Fe与CuSO4反应生成Cu和FeSO4,Fe+CuSO4=FeSO4+Cu,Fe和H2SO4反应,Fe+H2SO4=FeSO4+H2↑。(2)设需98%的硫酸的质量x,则40g×24.5%=x×98%,x=10g,需水的质量为40g-10g=30g,10g98%的硫酸(密度为1.84·cm-3)的体积为≈3=。

例题解析2.(2012年广州)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少量木炭粉,实验室从该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方案如下: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

;反应②:

。(2)反应①所用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4.5%。现要配制40g24.5%的硫酸,需

g98%的硫酸和

3),请在答题卡图中画出所取硫酸的液面。CuO+H2SO4=CuSO4+H2OCuSO4+Fe=FeSO4+CuFe+H2SO4=FeSO4+H2↑3010例题解析(3)在进行“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的操作时,可将反应物加入

中(填仪器名称),然后

(填操作名称),使反应充分进行。(4)试剂A可选用

溶液(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5)为了从混合粉末中回收更多的铜,可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你的建议是(提出一条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