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八章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八章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八章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八章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八章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ScienceofHealthPreservation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201中医学的分科和理论及药物学的发展TheoryandClassification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Pharmacology3

我国从周代起,医学已经分成营养科(食医)、内科(疾医)、外伤科(疡医)和兽医四科。唐代医学分科更加细密,有内科(体疗)、儿科(少小)、五官科(耳目口齿)、外治法(角法)、针灸科(针科)、推拿科(按摩科)、咒禁科。宋代医生更加专科化,在唐代分科的基础上,又添加风科、眼科、产科等。元明清时期基本上保持这些分科。中医学的分科4ThissimpleaccumulationofexperiencesbroughtaboutthebirthoftheearliestChinesescienceofmedicineandknowledgeofhealthpreservation.Thisisregardedasthestageof“cognitionofmedicineandfood”.

经过相当长的重复实践,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自然而然地被世代传递下来。这种十分朴素的经验积累,是我国最早的医药知识和养生知识的萌芽。这是医学史上"医食同源"时期。基础医学理论FundamentalTCMTheory5

夏朝开始人工酿酒,并用于治病。商朝产生汤液。西周时,出现专职医生,并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还把药物分为了五类:草、木、虫、石、谷。

西周时,人们认识到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关,并认识到气候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流行病是因传染所致。

春秋时,秦国著名医生医和创“六气致病说”,认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失调即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为后世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为病因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知道用宣导、运动的方法来防治疾病。战国时期,导引行气已流传较广,为后世的养生气功的形成与兴盛奠定了基础。胚胎中的中医药学和养生学6

我国第一部编撰于战国时代,在西汉时写定的医学经典《内经》,完成了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内经》的问世,使中医药学和养生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理论,为规范、指导、发展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理论作出了贡献。《内经》是一部专论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它的全称叫《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所著,实际是战国时期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的。《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的内容偏重中医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学的基本理论。《灵枢》主要论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解剖等。《黄帝内经》7

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体观念;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

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

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宝;

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养生建立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主要成就8

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总结了秦汉以前人们用药的经验。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365种,根据毒性和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为补药。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能遏病补虚。下品125种,能除邪,多具毒,专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这是中国药物最早、最原始的分类法。在药物理论方面概括出“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说,以及“四气五味”的药物性能说,并明确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使药物性能与病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为我国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9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著失传,后经历代校正后分为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主要论述各种急性热病的发病规律和辨证施治方法。《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也涉及妇、儿、外、五官等科疾病。书中用药精炼合理,配伍精当,疗效确切,称为“经方”,被后世赞为“众方之宗,万方之祖”,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伤寒杂病论》完成了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伤寒杂病论》10

首次提出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由“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根据所辨症候,定出适当的治疗方针。这就确定了“审证辨因,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内经》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医学发展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受到中外医学界的推崇和敬仰。《伤寒杂病论》主要成就11

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脉专著。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病因、症候的专著。唐代王冰注《素问》时提到运气说。是以“五运六气”预测疾病发展和轻重的一种学说。。其他著作理论12

晋、唐时期还没有内科学的命名,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是晋唐时期的两部综合性巨著,其中有不少关于内科病的阐述。《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是宋政府组织集体编著的大型方书,对疾病的论述比较系统而简洁,对许多疾病的归类也较为合理,很有临床实用价值。明代著名内科杂病学家薛己的《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明清时代内科的特点,主要是围绕医学理论与古代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展开的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内科学理论13

宋元时期,李讯《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仪》、陈自明《外科精要》是当时较有影响的外科著作。

明代汪机的《外科理例》是为外科理论继往开来的巨著。其他:王肯堂《外科准绳》、陈实功《外科正宗》都在外科学的理论和时间方面富有成就。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外科先祖,他的外科手术水平很高,并创造性地使用麻沸散作为临床麻醉剂,成为医学史上的创举。

外科学及骨科学理论

元代危京林的《世医效方》是现存记述骨科最详细的书。该书记述了四肢骨折及脱臼脊椎骨折、跌打损伤、箭伤及整复法等,并记有多种治疗手法和器械。特别是对脊椎骨折,第一次应用悬吊复位法,这是伤科史上的创举。其中对麻醉法的记述是我较早的全身麻醉法文献。

《刘涓子鬼遗方》是晋代刘涓子所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内容主要是治疗有关金疮、痈疽(yōngjū)方面的医术。14

妇产科发展为独立的专科始于宋代。主要论著有:杨子建的《十产论》是一部产科专著,“十产”是杨氏根据经验总结的十种正常和异常的胎儿分娩式。详述了各种难产的诊断要点和助产方法,尤其是记载的转胎手法,是产科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阐述妇产科各种疾病病因、症候、治法与方药。

李师圣《产论》;郭稽中《产科经验宝庆集》;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等著作,都对中医妇产科学作出重要贡献。妇产科学理论15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儿科专著。书中强调小儿生理和病理特点,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辩证方法,并创制不少新方。后世尊称他为我国儿科学的奠基人。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我国论述小儿痘疹证治的第一部专著。儿科学理论16

宋元时期王惟一创针灸铜人和针灸著作《新铸铜人腧(shù)穴针灸图经》,使针灸学有较大发展。

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是综合性针灸学著作。高武的《针灸聚类》对发扬中医针灸学的特点和优势做出了新贡献。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集大成之作。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即整理保存了以前的针灸学知识,又使针灸理论系统化,具体化,为以后的针灸学奠定了基础,不仅促进了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针灸学理论17

先秦“方士”为了迎合统治者“长生不死”的欲望,吸取了冶金技术,用于专门炼制“仙丹灵药”,从此出现了炼丹术。东汉时出现了有关“炉火”的书,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现存最古老的文献。现在公认炼丹术起源于中国,是对人类化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晋代葛洪《抱朴子》,其中内篇中有关《金丹》、《仙药》、《黄白》部分是专门讨论炼丹的。唐代炼丹术已能炼制轻粉、红升丹、白降丹,为皮科、疮科药。这些药至今在外科仍常被采用。药物学的发展18

药物炮灸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关于炮灸的内容。南朝刘宋时,雷斆(xiào)总结了前人的炮灸经验,整理编著了《雷公炮灸论》三卷,是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书。雷斆是我国制药学的鼻祖。制剂方法的发展19

《本草图经》是我国第一部刻板印刷的药物图谱。该书注重辨药,每药均附以药图及形态说明,是药用植物形态学的一个发展。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述每种药的性味、产地、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在药物鉴别方面,指出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在分类方法方面,以药物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分为16部,在同一部下,则以相近之类别为目,分为60个类目,条分缕析,一目了然。这对药物分类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世界科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清代人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神农本草经》以后,随着医药学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南北朝时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学家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加入《名医别录》进行注述整理,编成《本草经集注》三卷。唐《新修本草》即时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由国家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北宋统治者多次组织本草修订工作。如《开宝本草》和《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等。本草学的发展2002中医学派与中医养生学派TheSchoolofTCMandtheSchoolsoftheTCMHealth-PreservingScience21

Astheyhadformedtheirdifferentviewpointsduetolivingindifferentconditions,climate,time,andthedifferentiationofethnicgroups,waysoflife,customs,occupationsandexperiences,variousphysiciansintheirmedicalpracticecreatedtheirdifferenttheoriesonmedicineandhealthpreservationandsummeduptheirpracticalexperiencesandcases.

由于习医人员多种多样,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地域、气候、岁时及民族、习俗、职业、经历的差异,医疗实践中治疗疾病病种不同,使他们在医学、养生学理论上提出了种种学说,创造性地倡导各自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并总结出各自理论实践的经验和病案。

刘完素:提出“火热论”的病因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的治疗原则,后人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专论药攻”。认为疾病病因不论外来还是内在的皆为邪气,主张治疗原则以攻病除邪为首要,因他善用攻法,后人称之为“攻下派”。

李果:“内伤学说”。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治疗多采用补益脾胃,升举中气的方法,被后世称之为“补上派”。

朱震亨:提出“相火论”,认为相火妄动必然损耗人之阴精,避免相火妄动,就要清心寡欲,节制情欲和色欲等等,以保养阴血。在临床上他擅长于滋阴降火之法,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22金元四大家23

为了纠正一些医生过多地用寒凉药的弊病,明朝中叶以后出现了积极主张用温热药滋补病的温补学派。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首倡者是薛铠、薛己父子,他们认为风科杂症多属脾、肾虚损之症,故用药处方多注重温补药物之应用。张介宾是温补派的中坚人物,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与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相抗衡,对温补学说作了阐发。温补学派24

明朝末年,江南震泽的吴有性在其临床实践中深入观察当时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推究病理,总结经验,著成《温疫论》是我国传染病学的专门论著,记载了鼠疫、天花、白喉等传染病,为温病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清代中叶以后,温病学派日趋成熟,出现了叶桂、余师愚、吴瑭、王孟英这样的杰出代表。他们力主温病不同于伤寒。各以自己的主张与经验著书立说,使温病学派最终形成,并创立了温病辩证施治的完整体系。叶桂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代表作《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成为中医温病学派的一代宗师。吴瑭根据叶桂的“河间温热须究三焦”的论点,加以发展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理治的理论。著《温病条辨》,总结出清修、清营、育阴等原则,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完善。温病学派25

我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博取儒、道、佛诸家之长,并把养生方法纳入中医学的轨道,从而使养生学逐渐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

中医养生理论可分两个阶段:秦朝到唐朝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养生方法主要是服饵金石法、吐纳导引术、房中术;宋朝以后,服饵金石逐渐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动植物类养生药的兴起和老年养生保健的确立。医家养生派2603中华医学的文化特点CulturalFeaturesofChineseMedicine27

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心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孙思邈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做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做是医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Thespiritofhealingthewoundedandrescuingthedying.28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治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注意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更应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一脉相承。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辨证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Preventionbeforetreatment,andhealthpromotionbeforebecomingold。29

中医学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类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所以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学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将其贯穿在病因考察、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七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把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一统的整体观。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TheunityofHeavenandman,andofformandspirit.30

中医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故防止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和谐的哲学根底。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EquilibriumbetweenYinandYang.31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学十分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防治疾病。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的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医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性、修身理论,吸收道家气功作为医疗气功。但是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保健之大旨。动静结合的恒动观Theideaofpermanentdynamicsbasedonthecombinationofstaticanddynamicstates.3204早期儒家的养生理论TheHealth-PreservationTheoryofEarlyConfucianism33

孔子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做“仁者寿”,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理论形态的养生学命题。这个命题的特点是从“仁”与“寿”的辩证统一上全面思考养生问题。在他看来,心平气和才能延年益寿。这里既讲了人的修养,又讲了人的健康,并把人的修养水平、精神状态作为健康的首要因素。这种“仁者寿”的思想,以及孔子关于心性修养的论述,奠定了中华养生学史上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孔子34

孟子是中华养生学史上最早提出“养生”范畴的两位之一。另一位是庄子。他在《孟子·离娄下》把“养生”与“送死”作为人生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他认为“养生”就是侍奉父母,使其身心健康,颐养天年,而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将成为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把养生学推向了社会,进一步促进了养生学的学术下移。孟子35

第二,掌握“无怨”原则,以培养宽广的胸怀。Second,bearnoresentmentagainstanythingandfosterabroadmind.

第三,掌握“三戒”原则,以节制超常的欲望。Third,toobservetheprincipleofthe“threedon’t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