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 二轮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作业_第1页
2023届 二轮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作业_第2页
2023届 二轮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作业_第3页
2023届 二轮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作业_第4页
2023届 二轮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强化练(六)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一、选择题1.(2022·广东大埔县虎山中学阶段练习)“双性人”出现的原因是父母在形成配子时出现异常,使受精卵的基因型异常导致(如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具有双性染色体(以XXY为例),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第二性征,甚至可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产生XXY的受精卵的原因可能是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异常导致B.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某一性别的生殖器实现性别确定但无法改变个体的基因型C.只要有性别区分的生物就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区别D.某些生物的雌性个体中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异型的,如鸟类、家蚕解析:父方性染色体组成为XY,减数分裂Ⅰ后期行为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减数分裂Ⅰ后期父方同源染色体XY没有分离,会产生含有XY的精子,然后和基因型为X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组成为XXY的受精卵,故产生XXY的受精卵的原因可能是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异常导致,A正确;通过手术可以切除某一性别的生殖器从而实现性别确定,但手术无法改变个体的基因型,B正确;有些生物雌雄同体,没有性染色体,即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区别,如水稻,C错误;鸟类、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雌性个体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异形的(ZW),雄性个体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同型的ZZ,D正确。答案:C2.(2022·广东模拟预测)黄瓜幼果的果皮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批纯合黄瓜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白色果皮×黄绿色果皮↓F1:黄绿色果皮↓eq\o\ac(○,×)F2:黄绿色果皮∶浅绿色果皮∶白色果皮190∶66∶83A.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亲本中的白色果皮的基因型有两种C.F2浅绿色果皮黄瓜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eq\f(1,3)D.若让F2中黄绿色果皮个体自交,则其后代中出现白果皮的概率为eq\f(1,6)解析:图中F2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黄绿色果皮∶浅绿色果皮∶白色果皮≈9∶3∶4,为9∶3∶3∶1的变式,因此可确定控制黄瓜果皮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染色体上,A正确;亲本中的白色果皮的基因型有三种,若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白色果皮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或aaBb、aaBB和aabb,B错误;结合B项分析可知,F2浅绿色果皮黄瓜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二者的比例为1∶2,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eq\f(1,3),C正确;F2中黄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假设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则让F2中黄绿色果皮个体自交,则其后代中出现白果皮的概率为eq\f(2,9)×eq\f(1,4)+eq\f(4,9)×eq\f(4,16)=eq\f(1,6),D正确。答案:B3.(2022·广东汕头三模)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若家蚕野生型和味盲型分别由Z染色体上R、r基因控制,蚕卵颜色的紫灰和白色分别由10号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已知雄蚕的吐丝率更高,为了在家蚕还未孵化时通过卵色判断蚕的性别,科研育种人员采用辐射的方法处理,获得了一只如图所示的味盲型紫灰卵雌蚕(10号染色体上基因用b0表示)(注:仅有一个卵色基因的卵不能孵化成幼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处理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诱变后得到的雌蚕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B.用该突变体与隐性纯合子为亲本杂交,子代中味盲型白卵雄幼蚕的概率为eq\f(1,3)C.用该突变体与味盲型白卵异性蚕杂交,子代中有两种基因型的卵无法孵化成幼蚕D.该突变体可以产生bZr、0Zr、bWB三种类型的配子解析:由图可知,10号染色体上B基因易位到W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诱变后的雌蚕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该突变体基因型为b0ZrWB,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比例为bZr∶0Zr∶bWB∶0WB=1∶1∶1∶1,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bbZrZr(味盲型白卵雄蚕),产生配子的种类为bZr,仅有一个卵色基因的卵不能孵化成幼蚕,则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ZrZr∶bbZrWB∶b0ZrWB=1∶1∶1,其中味盲型白卵雄幼蚕(bbZrZr)的概率为eq\f(1,3),B正确;用该突变体与味盲型白卵异性蚕杂交,即b0ZrWB×bbZrZr,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子代中有1种基因型的卵无法孵化成幼蚕,C错误;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该突变体可以产生bZr、0Zr、bWB、0WB四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故选B。答案:B4.(2022·安徽淮北二模)家蚕中雄蚕比雌蚕出丝率高且生丝质量好。蚕的受精卵颜色由10号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型为aa的受精卵为杏黄色;bb的受精卵为淡黄褐色;AaBb、AABb和AaBB等受精卵均为黑色。育种工作者用如下方法选择出雌蚕甲,以便根据受精卵颜色筛选雄蚕用于生产(减数分裂中具有同源区段的染色体联会后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于原种雌蚕,雌蚕甲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B.雌蚕甲产生含W染色体的配子比含Z染色体的配子少一条染色体C.育种时雌蚕甲与基因型为aaBB的雄蚕杂交,需选择杏黄色受精卵用于生产D.该育种过程通过人工选择获得优良品种,但该家蚕种群未发生进化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原种雌蚕经过第一次辐射诱变后,10号染色体含有b基因的片段缺失;经过第二次辐射诱变后,10号染色体剩余部分转移到W染色体上发生染色体易位。此育种主要利用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A正确;雌蚕甲产生的配子中,因具同源区段的染色体联会后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则含有W染色体的配子要与剩余的10号染色体分开,10号染色体与Z染色体共同进入同一个配子中,因此含有W染色体的比含有Z染色体的配子少一条10号染色体,B正确;育种时雌蚕甲aBZWA与基因型为aaBBZZ的雄蚕杂交,受精卵基因型为aaBBZZ(杏黄色雄)、aBWA(黑色雌),受精卵雄性为杏黄色、雌性为黑色,故选杏黄色,C正确;该育种过程中家蚕种群b基因频率下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发生进化,D错误。答案:D5.(2022·湖北模拟预测)花青素在小麦种皮中累积后可表现出紫色,紫红色、紫黑色等不同颜色,根据小麦籽粒颜色的深浅程度可将其分为紫粒,浅紫粒和白粒等品种。紫粒小麦品种贵紫麦1号分别与白粒小麦品种贵农19号,贵农麦30号进行正反交获得F1,将收获的F1单株进行套袋自交获得F2,鉴定并统计其正反交F3的籽粒颜色。已知小麦籽粒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A/a,B/b)控制。亲本组合F1F2F3贵紫麦1号(♀)×贵农麦30号(♂)紫粒浅紫粒紫粒∶白粒=9∶7贵农麦30号(♀)×贵紫麦1号(♂)白粒浅紫粒紫粒∶白粒=9∶7贵紫麦1号(♀)×贵农麦19号(♂)紫粒浅紫粒紫粒∶白粒=9∶7贵农麦19号(♀)×贵紫麦1号(♂)白粒浅紫粒紫粒∶白粒=9∶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F1籽粒的颜色与母本相同,说明种皮颜色的表达由亲代母本的基因控制B.对小麦的籽粒颜色而言,当两对显性基因共存时表现为紫色,当仅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为双隐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C.亲本组合中的贵农麦19号和贵农麦30号基因型相同,都是aabbD.若将F1紫粒与亲本白粒杂交,后代籽粒颜色发生性状分离,且紫粒∶白粒=1∶1解析:分析表格可知,不论显隐性,F1籽粒的颜色与母本相同,说明种皮颜色的表达由上一代植株的基因控制,A正确;由下列基因遗传模式图分析可得,当两对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小麦的籽粒颜色表现为紫色,当仅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为双隐性基因时,籽粒颜色为白色,B正确;分析表格和B选项可知,两对亲本组合杂交结果相同,说明基因型相同,即亲本组合中的贵农麦19号和贵农麦30号基因型相同,都是aabb,C正确;如果将F1中的紫粒与亲本中白粒杂交,后代也出现紫粒和白粒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紫粒与白粒的比例为1∶3,D错误。答案:D6.(2022·辽宁三模)花斑玉米中籽粒的颜色有紫色、白色及花斑色。研究发现花斑性状的出现与基因组中“跳跃基因”有关。玉米胚乳中C基因控制紫色色素合成,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在转座酶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也可以转出,呈现不稳定状态。转座子插入C基因后色素合成阻断使胚乳呈现白色;紫色斑点为白色胚乳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细胞中转座子转出,色素合成基因功能恢复而形成。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中“跳跃基因”转座导致C基因发生突变B.转座酶作用于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使转座子可“跳跃”C.花斑玉米中花斑籽粒所得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D.胚乳发育过程中转座子转出时间越早,花斑籽粒中紫色斑点越大解析:由题意可知,“跳跃基因”转座过程是转座子(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插入基因C中,导致C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由题意可知,转座酶的作用是使转座子(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也可以转出,说明转座酶作用于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使转座子可“跳跃”,B正确;由题意可知,花斑籽粒所得植株自交后代籽粒的颜色受转座子的影响,不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C错误;由题意可知,紫色斑点的大小由转座子从C基因上移走的早晚决定的,转出时间越早,C基因表达越早,花斑籽粒中紫色斑点越大,D正确。答案:C7.(2022·北京朝阳二模)无脉络膜症患者在儿童期会出现夜盲症,随病情发展成年时视觉丧失,发病率约为eq\f(1,50000)。患者由于缺乏CHM基因表达的一种影响细胞囊泡转运的蛋白质,导致光感受细胞死亡。下图是一个无脉络膜症家族系谱图,对此家系分析错误的是()A.无脉络膜症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3与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生育患病男孩概率为eq\f(1,4)C.由于患者光感受细胞生物膜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细胞死亡D.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的Ⅱ-2,其后代仍有可能患此病解析:据图分析,图中Ⅱ-1与Ⅱ-2正常,而Ⅲ-2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Ⅱ-2表现正常,却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A、a,据此分析作答。结合分析可知,无脉络膜症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Ⅲ-3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AY,与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婚配,由于正常女性有两种基因型,题干信息不足,无法确认其是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B错误;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的,生物膜系统之间可通过囊泡相互转化,分析题意“患者由于缺乏CHM基因表达的一种影响细胞囊泡转运的蛋白质,导致光感受细胞死亡”可知,由于患者光感受细胞生物膜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细胞死亡,C正确;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有效手段,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的Ⅱ-2,若与患病女性婚配,子代仍可能患该病,D正确。答案:B8.(2022·武汉模拟预测)自然界有一些“自私”的植物类型,其花粉可以外传,但不接受外来的花粉,这种现象称为“单向杂交不亲和性”。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的单向杂交不亲和由ga1和ga2基因控制,这两个基因都编码果胶甲酯酶(PME),PME可调控花粉管细胞壁中果胶的甲酯化水平,不亲和花粉管顶端的甲酯化果胶含量较亲和性玉米的更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向杂交不亲和是生殖隔离的表现B.自然状态下单向杂交不亲和的玉米一般为纯种C.ga1和ga2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D.果胶的甲酯化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完成的解析:单向杂交不亲和不是生殖隔离的表现,因为具有单向杂交不亲和性的个体,其花粉可以外传并产生可育后代,因而不能说明是生殖隔离的表现,A错误;单向杂交不亲和表现为花粉可以外传,但不接受外来的花粉,因此这种植物类型只能进行严格的自交,因此一般为纯种,B正确;根据题意不能说明gal和ga2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因而也不能判断其遵循分离定律,C错误;PME可调控花粉管细胞壁中果胶的甲酯化水平,可见果胶的甲酯化不涉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作用,D错误。答案:B9.(2022·山东模拟预测)已知兔子的毛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C、cch、ch、c控制,上述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型兔子的表现型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基因型CC、Ccch、Cch、Cccchcchcchch、cchcchch、chccc表现型野生型棕毛兔灰毛兔(毛白色,毛尖黑色)浅灰毛兔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兔白毛兔A.由表可知,C、cch、ch、c之间具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B.不同基因型的浅灰毛兔相互交配,后代的表现型为灰毛∶浅灰毛=3∶1C.若想确定某只雄兔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只雌性白毛兔交配,看后代表现型即可判断D.若后代出现3种表现型,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一定为Ccch×cchch解析:据表可知,cchcch的表现型为灰毛兔,cchch、cchc的表现型都为浅灰毛兔,即cch、ch、c之间是不完全显隐性关系,故C、cch、ch、c之间不具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A错误;不同基因型的浅灰毛兔相互交配,即cchch×cchc→cchcch(灰毛兔)∶cchc(浅灰毛兔)∶cchch(浅灰毛兔)∶chc(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兔)=1∶1∶1∶1,即后代的表现型为灰毛∶浅灰毛∶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1∶2∶1,B错误;若想确定某只雄兔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式,即可让其与多只雌性白毛兔(基因型为cc)交配,看后代表现型即可判断,C正确;Ccch×cchch→Ccch(野生型棕毛兔)∶Cch(野生型棕毛兔)∶cchcch(灰毛兔)∶cchch(浅灰毛兔)=1∶1∶1∶1,即后代共出现3种表现型,但根据B选项可知,当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cchch×cchc时,后代也出现3种表现型,D错误。答案:C10.(2022·湖北模拟预测)大豆种粒斑驳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会严重影响大豆品质。我国科研人员选择出了两个抗种粒斑驳的纯合品系甲、乙,并做了两个实验:品系甲(乙)×感病→F1全为抗病→F1自交→F2中抗病∶感病≈3∶1。现已知品系甲的抗病基因(A或a)在F染色体上,为判断品系乙的抗病基因(B或b)与基因(A或a)的位置关系,现将多株品系甲植株与品系乙植株杂交,F1全为抗病植株,再将F1分别自交并统计F2的性状分离比。有关基因A(a)与B(b)位置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F2中抗病∶感病≈15∶1B.如果是F染色体同一位置的不同基因,则F2中抗病∶感病≈1∶0C.如果是F染色体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则F2中抗病∶感病≈3∶1D.如果是F染色体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且发生交叉互换,则F2中会出现感病个体解析:题意分析,品系甲(乙)×感病→F1全为抗病→F1自交→F2中抗病∶感病≈3∶1,据此可知控制抗病和感病的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抗病对感病为显性。为判断品系乙的抗病基因(B或b)与基因(A或a)的位置关系,现将多株品系甲植株与品系乙植株杂交,F1全为抗病植株,再将F1分别自交并统计F2的性状分离比。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有关基因A(a)与B(b)位置关系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全为抗病植株,则F2中抗病(9A-B-、3aaB-和3A-bb)∶感病(aabb)≈15∶1,A正确;如果有关基因A(a)与B(b)位置关系是F染色体同一位置的不同基因,则基因A(a)与B(b)为复等位基因关系,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BB,F1的基因型为AB,F2中的基因型为AA、AB、BB,全为抗病,F2中抗病∶感病≈1∶0,B正确;如果有关基因A(a)与B(b)位置关系是F染色体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且不发生交叉互换,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与b连锁,a与B连锁),F1产生的配子为Ab∶aB=1∶1,F2中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全为抗病,则F2中抗病∶感病≈1∶0,C错误;如果A/a、B/b为是F染色体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A和b连锁,a和B连锁),即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在发生交叉互换的前提下,会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因此F2中会出现感病(aabb)个体,D正确。答案:C11.(2022·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预测)异烟肼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结核药,口服吸收快。发挥作用后被运至肝内在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形成乙酰异烟肼而失去活性。不同个体对其代谢速率相差很大,分为快灭活型和慢灭活型,下图为某家系该代谢类型的情况。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慢灭活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Ⅱ3不会向后代传递慢灭活型基因C.快灭活型个体的乙酰转移酶活性比慢灭活型高D.代谢速率的差异可能是乙酰转移酶结构差异造成的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快代谢型的双亲生出慢代谢型的女儿,可知快代谢型是显性性状,慢灭活型是隐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为A/a。由分析可知,慢灭活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Ⅱ3的父母是杂合子,故其可能含有慢灭活型基因,可能会向后代传递慢灭活型基因,B错误;由题意可知,异烟肼发挥作用后在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而失去活性,故快灭活型个体的乙酰转移酶活性比慢灭活型高,C正确;代谢速率的差异与乙酰转移酶活性高低有关,乙酰转移酶是蛋白质,其功能的不同可能是乙酰转移酶结构差异造成的,D正确。答案:B12.(2022·全国高三专题检测)三交法是指三个品种间的杂交,即两个亲本杂交得到的F1杂种与另一亲本杂交,可表示为(A×B)×C。已知A品种玉米具有抗大斑病性状(TT),B品种玉米具有耐密性状(dd),C品种玉米具有早熟性状(ee),三种性状是独立遗传的且A、B、C均为纯合子。为培育具有上述三种优良性状的纯合玉米新品种,理论上分析,下列育种思路正确的是()A.(A×B)×C,F2均具有耐密、早熟性状B.(A×C)×B,F2约有eq\f(1,8)的植株属于目标品种C.(A×C)×B与(B×C)×A得到的子代均须连续自交才能获得目标品种D.抗大斑病耐密新品种的选育,只需要在高密度下种植并选育即可解析:品种A与B杂交,F1为TtDdEE,F1与C品种ttDDee杂交,F2不具有耐密(dd)、早熟(ee)的性状,A错误;品种A与C杂交,F1为TtDDEe,F1与B品种ttddEE杂交,F2中为抗病耐密早熟的纯合子(TTddee)的概率为0,B错误;(A×C)×B与(B×C)×A得到的子代中有同时具有T、d、e三种优良性状基因的个体,但为杂合子,因此需要连续自交才能获得目标品种,C正确;选育抗病耐密的新品种时,只在高密度下种植并选育,只能得到表现型为耐密的个体,无法选育抗病的个体,D错误。答案:C二、综合题13.(2022·广东韶关二模)大麦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二倍体农作物,杂交育种相当困难。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获得了雄性不育个体。雄性可育基因M对雄性不育基因m为显性(雄性不育指m基因隐性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花粉,另外当雄配子中比正常配子多一条染色体时,会因为不能与卵细胞进行正常受精而不育);种子椭圆粒基因R对长粒基因r为显性。(1)大麦杂交育种相当困难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2)杂交育种时需在花蕾期进行人工异花传粉,请用文字和箭头简要写出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偶然发现了一株基因型为MmRr的雄性可育椭圆粒植株,其细胞中6号染色体如图甲所示。该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在图甲基础上培育出一种如图乙所示的6号染色体三体新品系,该植株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未分离。该三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Ⅰ和Ⅱ分离,染色体Ⅲ因结构特殊随机分配。该三体新品系自交产生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F1中________不同,可采用机选方式选出雄性不育种子,方便实用。解析:(1)由于大麦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二倍体农作物,且花较小,在未开花时已经授粉,导致去雄工作麻烦,故杂交育种困难。(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去雄→套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袋。(3)由图甲可知,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4)①由图乙可知,左侧两条染色体在应该为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得来的,该植株可能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导致;②该植株减数分裂产生mr,MmRr配子,其自交产生F1中mmrr∶MmmRrr∶MMmmRRrr=1∶2∶1,其中mmrr为不育长粒,当MmRr为雄配子不能正常形成MmmRrr和MMmmRRrr,故雄性可育椭圆种子∶雄性不可育长粒种子=1∶1;③F1中可育的均为椭圆形,不育的均为长粒,故可根据粒形选出雄性不育种子。答案:(1)花小,人工去雄操作困难(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开花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受精过程等)(2)去雄→套袋→传粉→套袋(3)染色体变异(4)母本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雄性可育椭圆种子∶雄性不可育长粒种子=1∶1粒形14.(2022·广州二模)果蝇因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多且明显而成为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研究生物的遗传规律时,要求实验材料的繁殖能力强、后代数量多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果蝇某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如图a,发生某种变化后其基因分布如图b,据此分析:①朱红眼与白眼不是相对性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图b中的染色体发生了________,导致其基因分布与正常染色体差异明显。(3)研究发现果蝇有的对CO2敏感、有的耐受。研究人员利用敏感型果蝇品系(对CO2敏感)和耐受型果蝇品系(对CO2耐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一:敏感型雌果蝇与耐受型雄果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耐受型雌果蝇与敏感型雄果蝇杂交,后代全为耐受型。分析实验结果,推测控制果蝇对CO2敏感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实验二:将耐受型雌果蝇的体细胞核移入敏感型雌果蝇的去核卵母细胞中,进一步培育得到克隆果蝇。将该果蝇与耐受型果蝇杂交。预期实验二的杂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果蝇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长期调查发现眼色对果蝇的生存无影响。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现有一个较大且稳定的自然种群,雌雄个体比例为1∶1,其中红眼雌果蝇个体占种群个体数的48%,据此推测该群体中白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解析:(1)遗传学实验中,实验结论的得出需要建立在足够的数据统计基础之上,为快速获得大量实验材料,减少数据统计结果的误差,在研究生物的遗传规律时,要求实验材料的繁殖能力强、后代数量多。(2)①相对性状是同一个体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通常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图中控制朱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故朱红眼与白眼不是相对性状。②比较图a与图b可知,图b中黄身、白眼、红宝石眼、截翅和朱红眼之间的位置关系倒置,说明图b中的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3)分析实验一:“敏感型雌果蝇与耐受型雄果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耐受型雌果蝇与敏感型雄果蝇杂交,后代全为耐受型”可知,子代表现型与母本相同,故推测控制果蝇对CO2敏感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核移植技术中,子代的表现型与提供细胞核的亲本一致,故将耐受型雌果蝇的体细胞核移入敏感型雌果蝇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子代全都表现为耐受型。(4)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说明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设相关基因为A、a,亲代基因型为XAY、XaXa,即红眼对白眼是显性,群体中红眼雌果蝇个体(XAXA、XAXa)占种群个体数的48%,由于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则红眼雌果蝇在雌性中比例为96%,白眼XaXa的比例=1-96%=4%,则白眼的基因频率=20%。答案:(1)快速获得大量实验材料,减少数据统计结果的误差(2)控制朱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结构变异(倒位)(3)细胞质敏感型∶耐受型=1∶0(全为敏感型)(4)20%(0.2)15.(2022·江苏淮安模拟预测)三体是果蝇常见的一种染色体变异,指某一同源染色体增加一条变为3条,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3条染色体有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细胞另一极。(1)三体果蝇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量是________________。(2)三体可以帮助研究者对果蝇的基因进行定位。果蝇的有眼(E)对无眼(e)为显性,现有两个果蝇纯合品系,品系A有眼,4号染色体为三体,品系B无眼,染色体数正常。将果蝇品系A与品系B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由交配,得到F2。(假设染色体变异、无眼均不影响果蝇的生存和繁殖)①若果蝇控制有眼或无眼的基因不在4号染色体上,F2无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②若果蝇控制有眼或无眼的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F1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F2果蝇中无眼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3)三体果蝇部分基因拷贝数量多于一般果蝇,但并不代表基因总的表达量就会高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