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产氯乙烯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_第1页
某生产氯乙烯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_第2页
某生产氯乙烯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_第3页
某生产氯乙烯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_第4页
某生产氯乙烯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6/38某生产氯乙烯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摘要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历来就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我国事故频发,伤亡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急体系不够完善。而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险行业,其特点是易燃、易爆、易中毒,所以,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另外,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对自然灾害也莫可奈何.因此,在化工企业中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非常必要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建立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其总目标是将紧急事件局部化,事故发生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本文研究事故应急预案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的安全方面的知识,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化工企业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其次,运用事故预防理论,从不同角度介绍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以及应急救援的训练和演习;最后,以内蒙海吉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乙烯生产工艺为例,运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理论,设计适合于该厂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目录TOC\o"1—3”\h\z\u摘要 PAGEREF_Toc287612450\h1目录 PAGEREF_Toc287612451\h2第一章绪论 PAGEREF_Toc287612452\h21.1引言ﻩPAGEREF_Toc287612453\h21.2国内外的发展概况ﻩPAGEREF_Toc287612454\h31.2.1国外应急救援预案的发展概况 PAGEREF_Toc287612455\h31。2。2我国事故应急预案的发展概况ﻩ612456\h5第二章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概述 PAGEREF_Toc287612457\h72。1国外应急救援预案的发展概况[2] PAGEREF_Toc287612458\h72。1.1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编制应急预案ﻩPAGEREF_Toc287612459\h72。1。2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编制应急预案ﻩPAGEREF_Toc287612460\h92.2化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概述 PAGEREF_Toc287612461\h102。2。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4] PAGEREF_Toc287612462\h102.2。2如何制订与实施化学中毒应急救援预案ﻩPAGEREF_Toc287612463\h102.3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PAGEREF_Toc287612464\h112.3。1危险源及其辨识 PAGEREF_Toc287612465\h112。3.2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 PAGEREF_Toc287612466\h132.3.3危险辨识方法ﻩPAGEREF_Toc287612467\h14第三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PAGEREF_Toc287612468\h183。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要求ﻩPAGEREF_Toc287612469\h183。2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程序[2.3。13]ﻩPAGEREF_Toc287612470\h183.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ﻩPAGEREF_Toc287612471\h193.3。1企业的基本情况 PAGEREF_Toc287612472\h193。3.2危险目标的数量与周围情况分布平面图ﻩPAGEREF_Toc287612473\h193.3.3指挥机构组织分工与职责 287612474\h193.3.4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 PAGEREF_Toc287612475\h203.3.5装备、救援信号和标记规定 PAGEREF_Toc287612476\h203。3.6预防事故的措施 PAGEREF_Toc287612477\h203.3.7事故处置 PAGEREF_Toc287612478\h213。3。8现场救援ﻩPAGEREF_Toc287612479\h213。3.9紧急安全疏散 PAGEREF_Toc287612480\h213.3。10社会支援 PAGEREF_Toc287612481\h213.4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注意事项 PAGEREF_Toc287612482\h22第四章事故救援预案的训练与演习 PAGEREF_Toc287612483\h224.1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的目的ﻩPAGEREF_Toc287612484\h224.2训练与演习类型 PAGEREF_Toc287612485\h234。3人员演练 PAGEREF_Toc287612486\h244.4应急演练的基本任务ﻩPAGEREF_Toc287612487\h24第五章内蒙海吉氯碱化工生产氯乙烯的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 PAGEREF_Toc287612488\h255.1公司基本情况 PAGEREF_Toc287612489\h255。2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危险源辨识和分布 PAGEREF_Toc287612490\h265.2。1生产工艺流程[5]ﻩPAGEREF_Toc287612491\h265.2.2氯乙烯合成的工艺流程图ﻩPAGEREF_Toc287612492\h275.2.3危险源辨识及分布 PAGEREF_Toc287612493\h275.2.4氯乙烯的理化性质ﻩPAGEREF_Toc287612494\h285.2.5氯乙烯的危害性ﻩPAGEREF_Toc287612495\h295.3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职责和分工ﻩPAGEREF_Toc287612496\h295.4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ﻩPAGEREF_Toc287612497\h305。5信号规定 PAGEREF_Toc287612498\h315。6防护氯乙烯的措施ﻩPAGEREF_Toc287612499\h315.7氯乙烯化学事故的处置ﻩPAGEREF_Toc287612500\h325.8人员急救措施ﻩPAGEREF_Toc287612501\h335.9紧急安全疏散ﻩPAGEREF_Toc287612502\h335。10社会救援 PAGEREF_Toc287612503\h335。11恢复生产 PAGEREF_Toc287612504\h335。12应急预案的训练及演习 PAGEREF_Toc287612505\h345.13本章小节ﻩPAGEREF_Toc287612506\h34第六章结论 PAGEREF_Toc287612507\h356.1我国应急救援预案的差距和主要问题ﻩPAGEREF_Toc287612508\h356。2对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ﻩPAGEREF_Toc287612509\h366.3结论ﻩPAGEREF_Toc287612510\h36ﻬ第一章绪论1。1引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害,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指政府和企业为减少事故后果而预先制订的抢险救灾方案,是进行事故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时也称为应急计划。事故往往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重特大事故所造成群死群伤和巨大财损,后果更是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事故往往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如果不事先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的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已为无数的事故案例所证明。2003年2月18日发生在韩国大丘市的地铁火灾更进一步证明了应急救援预案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作用。据调查认为,有人在1079号地铁列车上纵火,而该车司机和1080号列车司机未能及时向中央控制室报告火灾发生情况,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乘客逃生。1080号列车司机在逃离火灾现场时,还拔走了机车的主控钥匙,致使列车完全断电,车门不能打开,大批乘客死亡;而中央控制室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观察电视监控画面,没有对司机及时下达正确的指令,中央控制室维护人员将火灾警报误认为是警报系统故障,耽误了救助工作。此外,发生事故后没有及时采取疏散等措施是造成一百多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的主要原因。这是一起典型的缺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行动指导的案例。事实告诉我们,要重视对重大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建立应急救援系统,制定应急救援计划,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行动。这样不但可以预防重大灾害,而且一旦紧急情况出现,人们就可以按照计划和步骤行动,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总目标是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如可能则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通过生产企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可以起到以下四个作用:⑴有利于做好各种事故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出现“你查我补”的局面发生。通过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事故应预案的协调演练,可使各种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理,从而改变过去安全检查小组通过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有关单位才进行整改补漏的现象,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⑵有利于触发个人警觉,能强化安全思想意识。个人警觉是安全管理中预防控制职能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特别是经过各单位和企业自行组织演练,使每个参加演练的人员既加强了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个人警觉,可有效避免事故局面发生混乱,把安全事故的危害最大程度地降低。⑶有利于明确事故归属职责,能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建立安全事故预防中,充分地预见各种安全事故,并在事故发生时,每个安全责任人都知道各自应做的事情和出现的位置,使安全事故在最短时间内能得到有效控制。⑷有利于安全应急措施有据可循,能提高善后处理应变能力和降低事故损失.通过建立预案中的保障应急机制,特别是在事故发生后已经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可以迅速给予救助和补偿,使发生事故的相关单位和企业可以更好地投入再生产。在强调安全生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1。2国内外的发展概况1。2。1国外应急救援预案的发展概况在工业发达国家,应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危机处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把应急救援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事故应急救援已成为维持国家管理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例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包括应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和公民知情权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建立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SEMS)方向发展,使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SUPERFUND法的修正案,这个修正案是事故应急救援的最高法律依据。1987年美国环保署、联邦应急管理署发布了《应急技术指南》,OSHA标准《高危险性化学物质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和环保署标准《风险管理计划》中对企业事故应急提出了要求.美国在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作为联邦政府处置紧急事故的管理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各州、市、县也都设有相应机构,形成了纵向垂直协调管理、横向相互沟通交流、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共享、指挥协调高效、组织机构完整的全国范围的应急救援网络系统。美国重大事故应急计划体系如图1-1所示。国际联合计划国际联合计划国家事故应急计划(NCP)联邦应急计划(FRP)

区域计划地区计划联邦机构内部计划设施应急计划州/地方计划容器应急计划图1-1美国重大事故应急计划体系法国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由内政部和各省、市领导管理。全国灾害救援划分为9个专业防务区,两级行动指挥体系,三级行政机构组织,分别负责国家和地方各级灾害救援防务工作.法国事故应急救援的主要特点:⑴职责法制化法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事故应急救援职责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的。⑵职能多样化在法国,事故应急救援是国家民防与民事安全职能部门,隶属于内政部,几乎承担起民防与民事安全救援的全部任务.⑶装备现代化、专业化法国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各种抢险救援器材自成体系,装备种类齐全.装备的现代化、专业化程度很高。⑷救援组织指挥规范化法国事故应急救援在指挥体系上有一整套严密而规范的程序,分工具体,责任明确,逐级指挥.⑸通信网络化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技术、完善的通信网络广泛应用于事故应急救援之中,使通信技术和网络构成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⑹灾害救援立体化在法国,灾害救援的立体化格局已相当完善.⑺培训制度化法国事故应急救援队员的培训已经制度化,不论是现役队员、职业队员还是志愿队员,其个人基本素质要求很高,必须参加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英国于1974年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法》,1984年颁布了《重大事故预防控制规程》,并且出版了《化工厂应急程序指南》。英国化学工业协会编写《预防重大意外事故》小册子中,介绍了静止装置事故的现场报警与反应模式。图1-2所示的结构已被推荐采用,并已在英国的许多大工厂实行。目击者或自动报警企业事故控制者目击者或自动报警企业事故控制者企业事故控制着政府机构——消防队——警察局——救护站其他公司关键人员现场应急队伍企业工人当地居民周围的公司——危险的扩散——提供援助经过多年努力,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国家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建立了国家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拥有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充足的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国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过程既有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一些教训应当汲取。1。2.2我国事故应急预案的发展概况当前我国安全形势严峻,各种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重大事故不断发生,给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我国事故频发,伤亡后果严重的主要原因致意就是应急体系不够完善,见图1-3[4]。图1—32004-2006年国内重大事故统计图由于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对应急救援的理论研究和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方面,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的颁发实施和安全生产形势的日益严峻才逐步受到重视,这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目前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和有关政府部门正在建立事故应急救援机构.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5日颁布命令,明确上海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由市和区、县抗灾救灾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市和区、县民防办公室负责,组建起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家委员会和救援专业队伍,实行24小时的昼夜值勤制度。2003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委员会”,并着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是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建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工作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监察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矿山应急救援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的,该方案由矿山应急救援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装备保障系统、通讯信息系统五部分组成。1996年原化学工业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系统”。鉴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调整了有关部门的职能,为继续做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国家经贸委对该系统进行了调整,将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系统"更名为“国家经贸委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系统",由国家经贸委领导,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重、特大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联络。并在上海、吉林、沈阳、天津、青岛、株洲、大连等地建立了8个“国家经贸委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险中心",负责实施重、特大化学事故现场紧急救援工作,并开展事故应急救援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最近几年我国新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处理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应急管理规定(2004)》、《防台风抗灾管理规定(2004)》、《防汛抗灾管理规定(2004)》、《抗震减灾管理规定(2004)》,2004年发布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ﻬ第二章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概述2.1国外应急救援预案的发展概况[2]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救援即指某危险源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及其它较大危险时,为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人员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最早是化工生产企业为预防、预测和应急处理“关键生产装置事故”、“重点生产部位事故”、“化学泄漏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它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多种事故和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主要涉及火灾、爆炸、中毒(毒物泄漏)、工伤事故、自然灾害、刑事案件、恐怖活动等。所涉及的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其它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等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预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应急系统是指通过事前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系统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百分之六.2.1.1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编制应急预案事故预防理论:⑴海因里希工业安全公理海因里希在20世纪20——30年代总结了当时工业安全的实际经验,在《工业事故预防》(IndustrialAccidentPrevention)一书中提出了所谓的“工业安全公理"(AxiomsofIndustrialSafety)该公理包括10项内容,又称为“海因里希10条"。①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的发生,往往是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的末端的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或)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②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③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人,几乎重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即人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经历了数百次来自物方面的危险。④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大多数情况下,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免遭伤害.⑤人员产生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原因:a.不正确的态度;b.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c.身体状况不佳;d.物的不安全状态或不良的环境。这些原因是采取措施预防不安全行为的依据.⑥防止工业事故的四种有效的方法是:工业技术方面的改进;对人员进行说服、教育;人员调整;惩戒。⑦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⑧企业领导者有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能力,并且能把握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时机,因而应该承担预防事故工作的责任.⑨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干部、班组长是预防事故的关键,他们工作的好坏对能否做好事故预防工作有影响。⑩除了人道主义动机之外,下面两种强有力的经济因素也是促进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动力:a。安全的企业生产效率也高,不安全的企业生产效率也低;b.事故后用于赔偿及医疗费用的直接经济损失,只不过占事故总经济损失的1/5。海因里希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作为事故发生原因的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事故预防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责任,以及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数十年来,该理论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广大事故预防工作者的赞同,并作为他们从事事故预防工作的理论基础。⑵事故预防工作的五阶段海因里希定义事故预防是为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开展以某些知识、态度和能力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作及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活动。事故预防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的工作。①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工作组织,形成由企业领导牵头的,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在内的事故预防工作体系,并切实发挥其效能。②通过实地调查、检查、观察及对有关人员的询问,加以认真地判断、研究,并对事故原始记录反复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找出事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③分析事故及不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它包括弄清伤亡事故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场所、工种、生产工序、有关的工具、设备及事故类型等,找出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④针对分析事故和不安全问题得到的原因,选择恰当的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对人员说服教育、人员调整、制订及执行规章制度等。⑤实施改进措施.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机械设备、生产作业条件的安全,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人员调整、教育、训练,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实施工程中要进行监督.“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将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预防的两个关键点。在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必须认真做好事故预防,而其基本方法是安全管理,它是一个不断循环进行、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为了获得预防工作的成功,必须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工作组织,采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加深全体员工对事故预防的认识。在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必须以事故预防为基点.2.1.2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编制应急预案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订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⑴能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⑵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⑶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⑷同时又能及时地恢复生产。需要注意的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经常演练,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救援。化工事故的危害都很大,所以在编制预案中一定要采取措施来控制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措施: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的目的,是在事故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控制而发生之后,减少事故严重后果。选取的优先次序如下:⑴隔离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隔离措施,其作用在于把被保护的人或物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隔开,其具体措施包括远离、封闭、缓冲。远离是位置处于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不能到达的地方;封闭是空间上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割断联系;缓冲是采取措施使能量吸收或减轻能量的伤害作用。⑵薄弱环节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薄弱环节使危险物质按照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作用于被保护的人或物.一般情况下,即使设备的薄弱环节被破坏了,也可以以较小的代价避免大的损失。因此,这项技术又成为“接受小的损失”。⑶个体防护佩戴对个人人身起到保护作用的装备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隔离措施。它把人体与危险能量或危险物质隔开。个体防护是保护人体免遭伤害的最后屏障。⑷避难和救生设备当判明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应迅速避难,利用救生装备,撤离危险区域.⑸援救援救分为灾区内部人员的自我援救和来自外部的公共援救两种情况.尽管自我援救通常只是简单的、暂时的,但是由于自我援救发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和第一现场,因而是最有效的。2。2化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概述2。2。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4]⑴宏观方面①近几年对公共卫生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对化学事故的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公众健康影响认识不足;②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明显偏低,用于化学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经费更显不足;③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相对薄弱。⑵化学事故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①资源整合尚显乏力。各地区、部门均有其特有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十分丰富,但没有一个机制或机构将散在的、隶属于不同部委、军队、院校、地方等的医疗卫生部门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利用,遇有突发事件不能迅速统一应对;②预防化学物质事故的知识不足,缺乏预防意识;③各类检测与评价技术和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④个体防护用品缺乏,防护措施不到位;⑤中毒抢救药品及现场洗消药物等贮备不足。⑶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缺乏系统调查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对该地区存在可能引起化学事故的物质种类、使用量、生产量、贮藏量和运输量与发生频率以及存在可能发生化学事故的危险因素等缺乏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②缺乏针对性由于缺乏调查研究,制定的方案只是泛指,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如一日某地发生化学事故,需要的急救药品、洗消药物的种类及需求量、启动的应急救援力量和人员等……。③缺乏层次性应在自下而上层层作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具体方案;如首先启动事故单位自救,然后社区→区(县)→市→省(市)→全国等。每层应在汇总本区域内情况的基础上,加上区域的特点、任务、责任等特色性内容等。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缺乏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演习等。2.2.2如何制订与实施化学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化学事故应急预案的原则与要求:化学事故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作用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化学事故应急预案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救援工作必须建立统一的救援指挥部,实现统筹管理,将分散在各系统、各部门的各种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的力量,使若干个系统形成一个总系统;同时,实行统一指挥下的分级负责制,应以区域为主,并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和严重后果等,制订出不同级别的预案。易发生事故的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各重点目标的救援组织落实和日常管理;各级事故救援队伍明确各自指挥救援力量的范围、重点防护目标及日常任务等。采取单位自救与防化、公安、消防、化工、环保、卫生、劳动等部门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形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损失.在化工企业中一旦发生事故如果不及时救援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综上所述,制订化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2.3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是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关键,所有应急救援预案都是建立在风险评价基础之上的。2.3。1危险源及其辨识1.危险源的定义[11]顾名思义,危险源就是危险的根源。在安全工程中所谓的危险,是指发生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危险.因此,安全工程中所谓的危险源,是指各种事故发生的根源,即通常人们所一说的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或称事故原因因素。对危险源定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种:陈宝智教授认为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8/T28001-2001)定义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织的根源或状态;何学秋教授认为是产生和强化负效应的核心、危险能量的爆发点.2.危险源的分类1995年陈宝智教授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该理论把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田水承教授在两类危险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类危险源的概念。第一类危险源(也称静态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常见第一类危险源有如下几种:⑴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⑵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转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⑶能量载体;⑷一旦失控可能造成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⑸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储蓄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⑹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⑺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⑻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原因,它通常包括人的失误、物的障碍、环境因素。人的失误即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目的,如扳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物的障碍即是由于性能低下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第三类危险源:管理缺陷、组织失误(组织程序、组织文化、组织规则等)、管理决策失误、系统扰动等,造成生产系统畸变、破损失调、运行无序等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三类危险源。第三类危险源是潜藏在第一类危险源与第二类危险源背后的组织因素。3。重大危险源分类重大危险源分类是重大危险源申报、普查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客观地反映重大危险源的本质特征,有利于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⑴国外:对重大危险源的划分是以化学物质的毒性和商品目录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通常重大危险源可以划分为3类:第一类:存在明显的危险物质的设施。比如在一个场所,化学物质使用或贮存在一个容器中就构成明显的危险源。第二类:对公众有潜在伤害的设施或场所。某些场所或设施对人员和财产存在潜在的危害,这些危害不易被人们发现或不在重大危险源标准之中,这种情况就是物质处在临界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第三类:预防措施的危害。如一个化学容器没贮存化学物质、对公众也没伤害,根据标准就不能定义为重大危险源。然而操作者仍把它归为重大危险源。因此对这种设备和这种场所的定义要根据系统的可靠性和原因以及具体情况分析。⑵国内: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在涉及重大危险源的普查时都将重大危险源的类型分为7类,详细分类如图2-1。重大危险源分类储罐区(储罐)重大危险源分类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可燃液体储罐区(储罐)气体储罐区(储罐)毒性物质储罐区(储罐)火炸药、炸药库区(库)毒性库区(库)易燃、易爆物品库区(库)具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具有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具有燃烧危险的生产场所工业管道公用管道长输管道蒸汽锅炉热水锅炉2.3。2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如图2—2所示.ﻬ收集资料事故类型危险辨识影响因素、事故机制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测事故的严重度风险评价风险值确定审风险分级理制定应急预案风险控制落实减少或防范风险措施图2-2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风险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⑴资料收集。明确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法规和标准,了解同类设备、设施或工艺的生产和事故情况,评价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及社会环境状况等。⑵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装置布置、主要设备和仪表、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的理化性质等,辨识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⑶风险分级。在上述危险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按照事故风险的标准值进行风险分级,以确定管理的重点和需要制定应急预案的设备、设施和场所。⑷提出降低或控制风险的安全对策措施。根据评价和分级结果,高于标准值的风险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或组织管理措施,降低或控制风险。低于标准值的风险属于可接收或允许的风险,应建立监测措施,防止生产条件变更导致风险值增加,对于不可排除的风险要采取防范措施。2.3.3危险辨识方法2。3.3.1危险辨识的主要内容危险辨识过程中,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以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⑴厂址及环境条件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运输、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⑵厂区平面布局总图:应辨识与分析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建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运输线路及码头:应考虑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⑶建(构)筑物应辨识和分析建筑物的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检修)、通道、开门,以及生产辅助设施。⑷生产工艺过程应辨识和分析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的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以及事故失控状态。⑸生产设备、装置化工设备、装置:应分析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以及控制、操作、检修和失误时的异常情况;机械设备:应分析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系统、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应分析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以及静电和雷电;应分析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装置:应分析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应分析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应分析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设施;应分析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际工程因素等。2.3.3.2化学品类危险源辨识依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1(2-1)式中:q,q,∧,…,q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吨。Q,Q,…,Qn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吨。2.3.3。3危险辨识方法危险是指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或场所对人、财产或环境具有产生伤害的潜能.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第一,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前者相对来说较容易,并由它确定后者的范围,所以辨识可能的事故后果是很重要的.事故后果可分为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及财产损失三大类.在此基础上细分成各种具体的伤害或破坏类型。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确定后,可进一步辨识可能产生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或场所的特征.常用的危险辨识方法包括分析材料性质、生产工艺和条件、生产经验、组织管理措施等,制定相互作用矩阵等。⑴材料性质分析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险辨识的基础。初始的危险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例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将他们分类为各种火灾危险源,然后进行详细的危险评价工作。⑵生产工艺和条件生产工艺和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工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仅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水的沸点,那么水的存在就具蒸汽爆炸的危险。因此,在危险辨识时,仅考虑材料的性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考虑生产工艺和条件。分析生产工艺和条件可使有些危险材料免于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例如,某材料的闪点高于400oC,而生产是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的,那就可排除这种材料引发重大火灾的可能性。当然,在危险辨识时,既要考虑正常生产过程,也要考虑生产不正常的情况。在进行危险辨识时,尤其要注意下述石化、化工工艺或设备的危险性:生产或加工有机或无机化学物品的设备;石油或石油产品的蒸馏、精炼或加工的设备;用焚化或化学分解全部或部分处理固体或液体物质的设备;生产或加工能源气体的设备;煤或褐煤的干馏设备;金属或非金属生产设备;危险物质的储存设备.此外,还可参考劳动部1995年1月颁布的《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规定》,对有关爆炸危险的工艺条件和场所进行辨识。⑶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相互作用矩阵是一种结构性的危险辨识方法,是辨识各种因素(包括材料、生产条件、能量源等)之间相互影响或反应的简便工具.相互作用矩阵分析的因素不限于化学物质,以下列出了其他需要分析的因素。相互作用矩阵分析常用的其他参数如下: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力、静电等;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粉尘等;结构材料,如碳钢、不锈钢、石棉填料等;常用污染物,如空气、水、锈、盐等;生产设备或区域中处理其他材料产生的污染;长期和短期接触对健康的影响;气味、水毒性等环境影响;库存、排放或废物处理的规定限值.在构造相互作用矩阵时,需要分析生产条件。为了分析正常和非正常的生产情况,需要构造几个相互作用矩阵.如果只有一个矩阵,则应注意其他生产条件下潜在的危险及相互作用.构造相互作用矩阵后,就应检查矩阵中每个相互作用的潜在事故后果,如不了解某个相互作用的事故后果,则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已知的事故类型和严重度可在矩阵中适当的位置注明。将相互作用矩阵分析结果与需要辨识的潜在事故进行比较,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价。第三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3.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要求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包括:事故预防措施的落实、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抢险救援技术保障等。编写或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应具体描述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是:⑴具体描述可能的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及其后果;⑵确定应急期间负责人及所有人员在应急期间的职责;⑶确定应急期间起特殊作用人员(例如:消防员、急救人员、毒物泄漏处置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⑷规定疏散程序;⑸明确危险物料的识别和位置及其处置的应急措施;⑹建立与外部应急机构的联系(消防部门、医院等);⑺定期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保险机构及相邻企业的交流;⑻做好重要记录和设备等保护(如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联络电话号码等)。对各危险场所要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辨识,针对辨识结果制定预案,这是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和出发点.对已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应预测发生重大事故的状态和损失程度以及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对事故的处理和救援,国家鼓励“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的开发。“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的原始数据和事先预测事故发生后可实施的救助方案进行编制储存,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输入现场数据,经过计算机的逻辑计算和推理,模拟专家思维而做出可行的应急救援措施,优化出所需最佳方案,提供给事故救援指挥者进行事故紧急救援的决策选择。3。2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程序[2.3.13]在发生化学事故时,应立即按预案规定的报告时限及时报告,加强信息沟通与传递.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按程序开展具体的化学事故应急处理工作。⑴控制化学毒物来源只有控制住化学事故源,防止事故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特别对事故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时,应认尽快组织工程抢险,显得尤为重要.⑵抢救中毒人员在救援行动中,抢救中毒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有序、高效、迅速地进行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⑶指导和组织群众防护与撤离由于化学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所以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方向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⑷做好现场环境检测评价与污染的清除消除危害后果。⑸查找事故原因,估算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估算出事故危害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3。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3.3。1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一般情况;地理简况;危险化学物品的品名及正常储量;主要装置的生产工具能力及产量;企业内员工三班的分布人数;厂区占地面积、周边纵向、横向距离;距厂围墙外500m、1000m范围内的居民(包括工矿企事业单位及人数);气象状况(如风速、风向、气温、各月风频率)对事故的可能影响.3.3。2危险目标的数量与周围情况分布平面图⑴危险源的确定根据生产、使用、贮存危险物质的品种、数量、危险特性及可能引起事故的后果,确定应急救援的危险源,可按危险性的大小依次排为1号危险源、2号危险源、3号危险源等。⑵画出分布图并标出数量⑶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对每个已确定的危险源要做出潜在危险性评估,即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及影响范围。预测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途径,如误操作、设备失修、腐蚀、工艺失控、物料不纯、泄漏等.3。3.3指挥机构组织分工与职责⑴指挥机构企业成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厂长(经理)、有关副厂长(副经理)及生产、安全、设备、保卫、卫生、环保、工会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门兼管。厂长(经理)任总指挥,有关副厂长(副经理)任副总指挥,负责全厂(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机构日常可设在生产调度室(办公室).在编辑预案时,应明确厂长(经理)和副厂长(副经理)不在单位时,由安全部门或其他部门负责人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⑵指挥机构职责负责本企业预案的制定、修改;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发生重大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救援分队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或协助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⑶指挥机构成员分工①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厂(公司)的应急救援活动.=2\*GB3②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3\*GB3③指挥部成员:安全科(处)长: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保卫科(处)长: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生产科(处)长: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设备(机动)科(处)长:协助总指挥负责事故现场工程抢险;卫生科(处)长(包括气防站长):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总务科(处)长: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以及抢险救援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供应科(处)长:负责抢险救援物资(含各种铲车、翻斗车、吊车、槽车)的供应和运输工作;环保科(处)长: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工会:负责事故家属的接待与安置工作。3。3。4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应建立各种不脱产的专业救援分队,包括抢险抢修分队、医疗救护分队、消防分队、运输分队、通讯保障分队、治安保障分队、物资保障分队、事故接待与安置分队等,组成部门及负责人与成员的联络电话和救援任务等。救援分队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担负企业各类重大化学事故的处置任务。3。3。5装备、救援信号和标记规定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事先必须配备装备器材,并对信号作出规定。⑴企业必须针对危险目标并根据需要,将抢险抢修、个体防护、医疗救护、通讯联络、各种车辆等装备器材配备齐全.平时要专业人维护、保管、检验,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能有效使用.⑵救援信号、标记规定。对各种通讯工具、警报及事故信号、以及染毒边界标志及指挥人员、救援人员、车辆标记,平时必须作出明确规定;报警方法(电话、电台、有线广播、电视等)、联络号码和信号标记使用规定要置于明显位置,使每一位值班人员熟练掌握.3.3。6预防事故的措施对已确定的危险目标,企业首先应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责任制,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同时还应制定一旦发生大量有害物质泄漏、着火爆炸、人员中毒等情况时,尽力降低危害程度的措施,准备应急反应,限制事故严重度,减轻事故后果,减少事故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3。3.7事故处置根据不同事故发生的部位和类型,引发事故的原因不同,其应急救援预案的具体内容、处置的程序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⑴处置方案根据危险目标模拟事故状态,制定出各种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方案,如大量毒气泄漏、多人中毒、燃烧、爆炸、停水、停电等,包括通讯联络、抢险抢救、医疗救护、伤员转送、人员疏散、家属接待与安置、物资供应、生产(经营)系统指挥、上报联系、救援行动方案等。⑵处置程序指挥机构应制订事故处置程序图,一旦发生重大化学事故时,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应做什么,第三步再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越具体、越清楚、越实际越好。3.3.8现场救援⑴工程抢险抢修有效的工程抢险抢修是控制事故、消灭事故的关键。抢险人员应根据事先拟定的方案,在做好个体防护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堵漏排险,消灭事故.⑵现场医疗救护及时有效的现场医疗救护是减少伤亡的重要一环。=1\*GB3①车间(仓库、经营点)应建立抢救小组,每个员工都应了解掌握“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及“作业场所安全标签”有关知识。一旦发生事故出现伤员,首先要做好自救互救;发生化学灼伤,要立即在现场用清水进行足够时间的冲洗.=2\*GB3②发生中毒的病人,应在注射特效解毒剂或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后才能根据中毒和受伤程度转送各类医院。=3\*GB3③企业医院(卫生所、医务室)抢救室应有抢救程序图,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熟练掌握每一步抢救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3.9紧急安全疏散在发生重大化学事故,可能对企业区域内外人群安全构成威胁时,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对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进行紧急疏散.疏散的方向、距离和集中地点必须根据不同事故,做出具体规定,如疏散时机、范围、路线、方法和保障、组织指挥等。总的原则是疏散安全点处于当时的上风向及有毒气体扩散范围之外。对可能威胁到企业外居民(包括友邻单位人员)安全时,指挥部应立即和地方有关部门联系,引导居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必要时应进行心理干预)。3.3。10社会支援企业一旦发生重大化学事故,本单位抢险抢救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指挥机构必须立即向上级和友邻单位通报,必要时请求社会力量援助。社会援助队伍进入企业区时,指挥机构责成专人联络、引导并告知安全注意事项。3。4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注意事项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注意事项为:⑴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编制一个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所有生产装置、要害部位、重大危险设施、重大变更项目、重大危险作业和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都应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⑵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规模、后果,以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关系进行预测和评估;⑶对于具有复杂设施的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详细具体,充分考虑对于具有复杂设施的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详细具体,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危险,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⑷编制前,首先明确事故的性质,究竟是火灾、爆炸还是中毒事故等。明确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性质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如果可能发生的是硫化氢泄漏中毒事故,采取的相应措施就包括设风向标,以便发生事故时,人员疏散有所依据。此外还包括:⑴制定与场外事故应急实施机构进行联系的计划,包括与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系;⑵报警和通讯联络的步骤;⑶明确事故应急处理现场指挥和副指挥极其职责;⑷确定指挥中心的地点和组成;⑸事故发生后,场内外人员的行动步骤、撤离程序以及行为规定;⑹在存在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制定事故现场工人应采取的紧急补救措施,特别是突发事故发生初期采取的紧急措施,如紧急停车;⑺召集相关非现场的主要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的规定,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和应急物资到达事故现场;⑻预案应考虑一些意外情况,如生病、节假日等原因工人不在岗位时,应配备足够的人员以预防处理事故;⑼预案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岗位工人的意见,并让他们参与制定。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步骤和要求,对工艺及物料的危险性进行具体的辨识和分析,找出危险源,再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出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第四章事故救援预案的训练与演习4。1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的目的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是检测培训效果、测试设备和保证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和程序有效性的最佳方法。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测试应急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保证所有反应要素都能全面应对任何应急情况。因此,应该以多种形式开展有规则的应急训练与演习,是应急队员能进入“实战”状态,熟悉各类应急操作和整个应急行动的程序,明确自身的职责等。应急救援演习是为了提高救援队伍间的协同救援水平和实战能力,检验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和运作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即使改正,提高应急救援的实战水平.训练和演习将尽可能地模拟实际紧急状况,因此它们是实现以下目标的最好方法:⑴在事故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点;⑵辨识出缺乏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⑶改善各种反应人员、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水平;⑷在企业应急管理的能力方面获得大众认可和信心;⑸增强应急反应人员的熟练性和信心;⑹明确每个人各自岗位和职责;⑺努力增加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社区应急预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⑻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4.2训练与演习类型应急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训练四类.⑴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急队伍的基本训练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基础训练主要是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训练目的是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等。⑵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到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是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消,以及现场救援等技术。通过训练,。救援队伍应具备一定的救援专业知识,有效的发挥救援作用。⑶战术训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⑷自选课目训练自选课目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如防化、气象、侦察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不论什么性质的演习,都可以分为单项演习、组合演习和全面演习。演习既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进行。演习既可由机关单独进行,以指挥、通信联络为主要内容,也可由机关带部分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进行演练.⑴单项演练是为了发展和熟练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所需的技术而进行的演练,如通讯联络、通知、报告程序,人员、装备及物资器材到位,化学监测与侦察等.⑵组合演练是将具有较紧密联系的多个应急任务组合在一起进行演练,其目的是要达到交流信息,加强各应急救援组织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性.组合演练可能涉及多个应急救援组织,如化学监测、侦查与消毒去污之间的配合等.⑶全面演练是应急体系内所有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组织或其中绝大多数组织参加的演练,主要目的是验证各应急救援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检查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能否充分高效地调配和利用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4.3人员演练按照演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可将应急演习参与人员分为如下5类:⑴演习人员演习人员是指在演习过程中尽可能对演习情景或模拟事件做出其在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演员。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包括: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保护财产和公众安全健康;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与其他应急响应人员协同应对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⑵控制人员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习情景,控制应急演习进展的人员。他们在演习过程中的任务包括:确保应急演习活动对于演习人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保证演习进度;解答演习人员疑问和演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演习过程的安全。⑶模拟人员模拟人员是指在演习过程中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紧急情况下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的人员,或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的人员。⑷评价人员评价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习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他们在演习过程中的任务包括:观察演习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其观察结果;在不干扰演习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习按计划进行。⑸观摩人员观摩人员是指来自相关社区或附近社区,旁观演习过程的观众。五类人员在演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演习人员对演习情景中的事件或模拟紧急情况做出应急响应;控制人员通过发布控制消息,确保演习按照演习方案的要求进行;模拟人员模拟事故发生情况和应急响应行动;评价人员收集与演习相关的事实、时间、事件及其他各类详细情况,评估演习人员、应急组织的表现;观摩人员,尤其是来自相关或附近社区负责应急管理或响应工作人员,则可从旁观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4。4应急演练的基本任务开展应急演习过程可划分为演习准备、演习实施和演习总结3个阶段。应急演习是由多个组织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按照应急演习的3个阶段,可将演习前后应予完成的内容和活动分解并整理成20项单独的基本任务.⑴确定演习日期⑵确定演习目标和演示范围⑶编定演习方案⑷确定演习现场规则⑸指定评价人员⑹安排后勤工作⑺准备和分发评价人员工作文件⑻培训评价人员⑼讲解演习方案与演习活动⑽记录应急组织演习表现⑾评价人员访谈演习参与人员⑿汇报与协商⒀编写书面评价报告⒁演习人员自我评价⒂举行公开会议⒃通报不足项⒄编写演习总结报告⒅评价和报告不足项补救措施⒆追综整改项的纠正⒇追踪演习目标演示情况为检验和提高应急救援体系的实战能力,各级应急指挥中心都应制定相应的演练计划。制定演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演习人员和演习对象的承受能力,周密设计,精心组织,避免或减少由演习带来的公共恐慌和社会压力,尤其不能造成不应有的诱发事故,导致人员生命财产损失。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解决,必要时提请上级应急机构予以协调解决.在化工企业中制定实施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是制定而不加以演习就等于纸上谈兵,一旦真正遇到事故就会措手不及,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必须落到实处,提高救援水平。第五章内蒙海吉氯碱化工生产氯乙烯的应急救援预案的设计5。1公司基本情况内蒙古海吉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23日,是由国家、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包头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股东共同组建的股份制企业。负责建设的乌海氯碱工程是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电石100万吨、烧碱4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50万吨,配套建设热电联产机组装机容量为70万千瓦,分三期建设.乌海平均海拔1150米,全市总面积约2350平方公里,地处内蒙古西部,位于东经106°36′00″-107°46′14″,北纬39°10′00″-39°55′00″,属北温带干燥型大陆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境内群山环绕、戈壁、荒漠和沙漠草原分布其间.是包兰铁路连接西北各省区的门户,是华北、西北两大地区的纽带和桥梁.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连银川平原,北近河套沃野。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42公里.工厂厂房总面积2000该厂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项目,属资源型企业,是一个以生产聚氯乙烯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拥有自备矿山、自备电厂、还拥有年产15万吨挪威埃肯密闭型电石装置,6万吨日本旭硝子离子膜烧碱装置。工艺流程复杂,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及生产过程连续性的特点.主营产品为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上述物质在突然泄漏、操作失控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存在着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等严重事故的潜在危险。该厂上级海吉公司建有工企专职消防队.驻本厂有乌海市消防中队,有消防车4辆,专职消防队员23人。该厂设有气体防护站,救护车2台,专职防护员12人,司机4人,器材维修工8人,防护站长2人.该厂有防化民兵连应急分队18人,厂前有海吉职工医院驻厂卫生所,有医护人员30人。全厂职工基本熟知防护常识。5。2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危险源辨识和分布5。2.1生产工艺流程[5]氯乙烯主要是经聚合生产出的聚氯乙烯是塑料工业的主要原料。氯乙烯的主要用在制造聚氯乙烯的单体,可与醋酸乙烯、丙烯腈、偏二氯乙烯等生产共聚物,而用作绝缘材料、粘合剂、涂料、合成纤维等。5.2.1。1乙炔精制来自乙炔装置的乙炔气(常温)经水环升压机提压后进入冷却塔,直接用+5℃水喷淋冷却至9℃,然后进入乙炔干燥器(循环使用氮气加热)进行干燥(9℃的水经氟里昂冷却器冷却至+5℃后循环使用);干燥后乙炔中水的质量分数为35.2。1。2氯化氢的脱析、干燥来自烧碱装置的32%(质量分数)浓盐酸经换热器加热至100℃后进入氯化氢汽提塔,汽提得到的湿氯化氢气体经冷却器冷却分离水分(稀盐酸)进入氯化氢干燥塔干燥,干燥到水分为10×10-6(质量分数)以下后进入合成工序与乙炔混合;汽提后的质量分数为205.2.1.3氯乙烯合成经干燥的乙炔和氯化氢混合后进入转化器预热器加热100℃5。2。1.4氯乙烯精制来自氯乙烯贮槽的VCM经泵打入低沸塔,在塔内脱除轻组分后再由泵送人高沸塔,由塔底再沸器加热,将大量VCM蒸出、冷却后进入成品塔精制,然后送往VCM贮槽,化验合格后进入球罐等待聚合使用。高沸塔底残留的高沸物和VCM被送往高沸物精馏塔汽提出残留的VCM送往压缩机前冷却器重新冷却、压缩。由低沸塔蒸出的塔顶轻组分经冷却器冷却后进入二段转化器。5.2。2氯乙烯合成的工艺流程图乙炔乙炔升压器冷凝器干燥器循环N2干乙炔气一段转化器加热去烧碱装置稀酸储槽浓硫酸浓酸储糟加热汽提塔稀盐酸冷却干燥塔干HCl球罐成品塔脱HCl高沸塔脱高沸物低沸塔VCM储糟二段转化器低沸物不凝气冷却压轴合成气冷却图5-1氯乙烯合成的工艺流程图5。2.3危险源辨识及分布⑴工艺流程中的危险源辨识①氯化氢脱析干燥烧碱装置三合一合成由氯气、氢气合成氯化氢后直接送往氯乙烯装置的混合器,氯化氢纯度偏低,有时含氯较高时会造成混合器爆炸等危险事故。②氯乙烯精制单元该单元的任务是将氯化氢、氯乙烯及乙炔分离。这三种物料沸点相差很大,故精馏较难控制,一旦控制不好,不但分离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引起部分设备超压,使安全阀起跳,大量易燃、易爆物料喷出。由于氯化氢存在,一旦系统中存有水,也会造成设备的腐蚀而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水是氯乙烯装置“万恶之源”。③罐区氯乙烯、乙炔和氯化氢等都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操作、维护不当有发生泄漏事故的危险。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以下3个危险场所(设备)为应急救援危险目标:1号目标:生产车间氯化氢脱析干燥塔:1×1728=17282号目标:合成车间671工号东南角二段转化器:3号目标:合成车间671工号一段转化器:1×500=500。⑵人、物、环境所引起的危险源人的失误如扳动了错误的阀门;物的障碍如物料不纯未达到配放标准而造成的事故;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⑶管理缺陷、组织失误等所引起的危险源管理缺陷、组织失误(组织程序、组织文化、组织规则等)、管理决策失误、系统扰动等,造成生产系统畸变、破损失调、运行无序等。5。2.4氯乙烯的理化性质⑴物理性质氯乙烯(CH2=CHCl)无色气体,易液化。分子量62。50,相对密度0。9106(20/4℃),凝固点—159。7℃,沸点-13.37℃,闪点-78℃,自燃点472℃,蒸气密度2.15,蒸气压346.58kPa(2600mmHg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