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郑高琴)改_第1页
端午的鸭蛋(郑高琴)改_第2页
端午的鸭蛋(郑高琴)改_第3页
端午的鸭蛋(郑高琴)改_第4页
端午的鸭蛋(郑高琴)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吃︼如果请你向你的父母推荐这篇文章,你怎么说?特点名声︻嚼︼︻品︼︻品︼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筷子头一下去,油就出来了。︻品︼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品︼

︻吸︼

作者把乡情藏在味蕾上,借小小鸭蛋,用看似平淡的语句,写不尽童趣,写不完甜美思乡,毫无忧伤。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情趣?︻吸︼

作者自述

“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干农活。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作者趣事

我从不给自己打电话林斤澜常常在家中接到找汪曾祺的电话,就问对方号码从哪得来的?对方说是汪本人。林又问:“他不是在开玩笑吧?”对方肯定地说:“不,认真的,他一个字一个字想出来的!”事后林斤澜问汪曾祺,汪说:“我只记住这一个电话号码。”又问:“那你自己家的不记得?”他断然答道:“我从不给自己打电话!”

老头儿汪曾祺

老头儿,是一家三代对汪曾祺的称呼,透着亲切,可也见出此老在家人那儿,就是一普通的人,名人的身份被摒挡门外。︻推荐︼《多年父子成兄弟》《葡萄月令》《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苦瓜是瓜吗》

︻吸︼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遭受怎样的磨难,请让心田绽放绚丽的花朵,让灵魂满载花的芬芳。

豁达乐观热爱生活︻吐︼

在汪老泛黄的记忆里,小小鸭蛋也充满生活情趣。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充满惊喜繁华,更多的是平常,在这平淡无奇的日子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