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1-9)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1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1-9)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1-9)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3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1-9)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4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1-9)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1-9)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年、月、日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和时、分、秒,并能计算较简单的经过时间,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两年多学校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24计时法;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单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24计时法;二是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传统教材一般都先认识年、月、日,再了解24计时法,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先了解24时计时法,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再认识年、月、日。这样安排教材内容,既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又适应学生的生活经验。首先,年、月、日虽然是人们日常生活非常熟悉的词语,但是人作为时间单位来认识,既需要了解1日是24时的知识基础,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从现在教材的安排看,因为24时计时法与前面学习的“认识钟表”和“时、分、秒”联系更为紧密,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用24时计时法记录时间的事物处处可见,如车票、电视节目时间预告表、电器上显示的时间等。学生对24时计时法已经不陌生,所以先学习24时计时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后面的学生认识时、分、秒的基础上,认识年、月、日,以及了解它们的关系。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24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并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过时间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并尝试解释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3.能探索并发现月历表中的一些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并解决有关日期的实际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4.进一步感受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正确计算经过的时间。3.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认识大、小月,能正确判断闰年、平年。难点1.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化。2.理解“时刻”与“时间”的意义及区别。3.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建议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深刻地体验事件与时间的关系,逐步地建立较长时间观念。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知识,发展应用能力。年、月、日知识点多,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梳理得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活动经验和发展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通过创设一些现实性情境,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发展应用能力。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数字、时间及圈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24时计时法1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1经过若干天的时间1年、月、日1平年、闰年1总计5第二单元两位数成两位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既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乘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乘法、估算、连乘、整理与复习。单元最后安排了“名山一日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核心和生长点,学生只要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了算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就可以通过算理的类推实现知识的迁移。《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估算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结果或不能够计算出准确结果;选择适当的单位是估算出大致结果的核心;能够合理地回答、解决问题。关于连乘的运算,一般法则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又可以先把任意两个因数相乘。为了使学生既掌握连乘的一般运算顺序,又不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教材首先选择有连续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必然步骤,学习连乘运算顺序,另外,不刻意强调连乘的一般运算循序。教材编排特点如下;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运算规律的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能正确笔算两位数成两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2.在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3.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认识连乘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理解两位数成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理解笔算算理,正确处理进位问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了解估算结果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理解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会不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包括乘法、估算、连乘、整理与复习。单元最后安排了“名山一日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情境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的方法。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中掌握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等关键知识以及形成的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在计算中,既要算乘,又要算加,有时还要进位,任务比较复杂。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要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环节,使学生能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己易出错的环节。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要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自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可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本单元共7课时。课题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乘法估算1连乘1整理与复习1综合与实践1第三单元辨认方向教材分析辨认方向,既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经验和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与图形的重要知识,是人们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和基础。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上下三种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本单元安排了以下内容: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指南针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认识地图上城市的方向和位置等。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2.在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记录在方向板中、观察示意图描述物体的方向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了解用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和现象,感受方向和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了解指南针的作用,知道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难点重点掌握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在地图或平面图上辨认方向。难点能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能在平面示意图和实际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和位置。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支撑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因此,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体验方位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进一步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教材中创设了许多实际生活的情境,目的是提示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但教材提供的情境或素材并不能与每位学生生活的环境相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为本班熟悉的场景。也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并绘制公园示意图。真正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展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了解周围事物所处的位置,也利于他们学会空间方位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3课时。课题课时认识东、南、西、北。1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1认识图上的方向1合计3第四单元毫米与千米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体会并认识了厘米和米,知道分米,能进行米、分米、厘米间的简单单位换算等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毫米,测量较长一段距离,体会并认识千米,了解速度并解决和速度有关的问题,长度单位的整理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本单元的毫米、千米,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两个极端的长度单位,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毫米”“体会并认识千米’等不同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教材编排采取由易到难、、亲身体验的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动手操作测量中,认识毫米。教材设计了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橡皮的活动,引出毫米,认识毫米,并通过测量较薄物体的长度,体会学习毫米的意义。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并认识千米。1千米是一段较长的距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1千米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教材在设计千米的认识和体会时,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内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第三、重视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千米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一个长度单位,高速公路、城乡公路上的道路指示牌随处可见。为了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千米之后安排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设计了现实情景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毫米;了解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1、在运用恰当的数和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估测并用自己的方式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发展数感。2、了解速度,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3、积极参加测量活动,有与同伴合作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知道可以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重、难点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知道1千米=1000米。理解路程和速度的含义,能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难点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理解、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教学建议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来学习毫米、千米的。在小学阶段毫米和千米都属于两个极端的长度单位,为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深刻的体会并认识毫米、千米,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认识毫米的意义,了解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的可行性。2、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重点,指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3、在学生交流估算结果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比较典型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创设情境参与交流。4、帮助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课题课时认识毫米1实际测量1体会并认识千米1解决问题1整理与复习1合计6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材分析本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在二年级学生经历地“最喜欢的儿童节目调查”,并能用画“正”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设计了调查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和蔬菜、测量全班同学身高和体重等实际调查活动。结合本单元内容,还安排了“阳光体育运动会”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排上,充分体现了本套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学数学”的特色,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快乐的、健康的童年生活。首先,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事情设计调查活动。如,高歌儿童最爱吃的水果和蔬菜、测量学生的身高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的,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和感受到自己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其次,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通过最爱吃的水果和蔬菜调查,使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再次,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通过和自己有关的购买水果和确定比赛项目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作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调查获得的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尊重调查结果和客观事实。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调查、测量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的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信息。3、了解可以用数据调查统计的方法,分析、决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4、了解数据可以描述和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5、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重、难点重点能用画“√”的方法记录收集的数据。认识复式统计表,能用不同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能用调查统计的方法确定比赛项目的合理性,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难点能正确在统计表中填写收集的数据。能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统计数据。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等方式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2、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事情需要提前调查,感受到通过调查数据说明问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在课堂交流,讨论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课时安排本单元用3个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调查统计活动1测量统计活动1阳光体育运动1合计3第六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是安排小数知识的单元,主要内容有:小数的初步认识,比较小数的大小,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小数的学习是数域的扩展,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教材上首先呈现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旨在让学生再熟悉的情景中初识小数,借助具体的量(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来感知一位或两位小数的实际含义,为今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量”的角度展开学习历程。《教与学的新方法(数学)》一书中谈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般有两条基本途径:第一途径是从记录花钱的数量发展而来,第二途径是使用米制系统经验,即以米制系统作为学习小数的基础。教材的编排正好体现了上述两种途径,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具体的常见的“量”来认识小数。例如,教材安排从说出物品价钱和物品的长度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量’上体会和认识小数的含义,不涉及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在交流讨论中还出示生活中常遇到的实例:限高牌上的小数,视力表中的小数,饮料瓶上的小数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探索。本单元教材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景下展开学习:在选购玩具、排列名次中探索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的含义。在解决“用快餐”的问题中,经历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标准(2011)》倡导的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把商品的价钱、物体的长度改写成以“元”或“米”为单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安排快餐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能从给出的情景中提出小数加减计算的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了解小数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小数与生活有密切联系。重、难点重点认识小数,能正确的读、写简单的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难点能正确的读出小数,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用所学到的小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小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学习前要摸清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结合“商品价格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已经认识过商品标价中的小数,但没有出现”小数“的名称。到三年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这种商品价格的表示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本单元的知识起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小数加减法限定在一位小数,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人民币和小数知识上来进行计算。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时。课题课时人民币与小数1长度与小数1比较小数的大小1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1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1总计6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等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分为两个知识块: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最后安排了“整理与复习”,结合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铺地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面积公式以及探索公式的方法都是以后学习多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本单元教材在内容安排和编写思路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面积”概念的认识和体验。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比较面积的大小,再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片的大小,从而认识“面积”的概念。通过两片叶子、方巾和手绢的直观比较,以及两个物体面积大小的比较,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实际意义。运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测量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面积,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认识面积单位时,通过举出生活中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让若干学生站在1平方米的纸上等活动,使学生体验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建立表象。2、探索并自主建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于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传统教材都是安排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之后,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推导。本套教材改变传统教材的知识建构方式,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学会用这些面积单位测量某个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研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这样编排的目的,首先是淡化以“计算”为途径的学习方式,强调面积单位和测量活动经验水平上的构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探索的方法。3、重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既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知识,又是后面探索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所以教材特别重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能用合适的单位测量图形基物体表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2、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估计、测量面积以及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4、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难点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恰当地选用测量单位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会比较物品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量出结果的一致性。能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计量不同物体的面积。理解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2、借助身边事物,使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3、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梳理面积单位,形成结构化认识。4、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5、充分利用实际操作,深入理解面积公式。6、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时安排本单元用8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认识面积1测量面积1认识面积单位1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方形的面积1正方形的面积1(整理与复习)周长和面积的综合复习1(综合与实践)铺地砖1总计8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分数的认识和运算是小学阶段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还是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区别。本教材在分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安排上,坚持分散难点,螺旋上升的原则,把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分为三个阶段,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是第一个阶段,在本阶段根据学生特点主要借助直观图形面积大小的概念,通过平均分一个图形,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等来初步认识分数,并借助图形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分数内容,教材编排了“认识分数”和“简单分数加减法”两个知识块,主要包括: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小于10),最后安排了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4、在借助图形面积大小认识分数及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和平均分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几何观念。5、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6、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分数描述,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有关分数的问题。7、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分数的特点,了解分数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经历有生活中熟悉的一半到二分之一,在抽象出分数二分之一的过程。2、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3、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4、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5、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1、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正确的书写分数。2、弄清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3、理解“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4、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道理。◆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以后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