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_第1页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_第2页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_第3页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_第4页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全部理论设计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成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潜在的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潜在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当不考虑总供给这一因素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国民收入。因此,总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大小。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因素(主要研究收入)之间依存关系(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C=f(Y)。短期消费函数C=a+bY(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长期消费函数C=kY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APC代表平均消费倾向,则APC=C/Y。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以△C代表增加的消费,以△Y代表增加的收入则MPC=△C/△Y。

3.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需考虑一些限制条件。二者的形状基本相似4.储蓄函数、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S=f(Y)(储蓄与收入的关系或线性或非线性,如果是线性,则S=Y-C=-a+Y-bY)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e)APS=S/Y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

MPS=△S/△YAPS+APC=1MPS+MPC=1

5.研究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时的假设

潜在的国民收入是不变的各种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价格水平是不变的(有时被称作凯恩斯定律,仅适合于短期分析)第二节

简单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消费者+厂商(Y=GDP=NDP=NI注:不谈折旧)从支出角度(需求)看:Y=C+I从收入(供给)的角度: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注:由Y=C+S可以推出APS+APC=1和MPS+MPC=1)

要素居民户厂商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储蓄投资金融市场两部门产出和收入的流动循环收入收入产品服务产品服务消费支出货币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成本资源土地、资本劳动管理成本

储蓄—投资恒等式:I=SI=S(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I<S国民收入收缩(储蓄作为一种漏出withdrawal,对国民收入有收缩作用)

I>S国民收入扩张(投资作为一种注入injection,对国民收入有扩张作用)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国民收入决定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政府+消费者+厂商从支出角度(需求)看:Y=C+I+G(没有列出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因为这部分转移支付最终会变成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从收入(供给)的角度: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消费+储蓄+税收即Y=C+S+T(T=全部税金收入—转移支付)要素市场政府产品市场企业家庭(1)成本(1)货币收入(租金、工资、利息、利润)(2)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2)要素(3)收入(3)消费支出(4)产品和服务(4)产品和服务(5)支出(6)产品和服务(7)支出(8)要素(9)产品和服务(10)产品和服务(11)净税收(12)净税收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国民收入决定恒等式:I+G=S+T

I+G=S+T国民收入达到均衡I+G<S+T国民收入收缩I+G>S+T国民收入扩张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国民收入决定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进出口+政府+消费者+厂商从支出角度(需求)看:Y=C+I+G+(X-M)从收入(供给)的角度: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消费+储蓄+税收+Kr即Y=C+S+T+Kr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政府金融市场消费商品、劳务企业消费者劳动力和资本货币货币外国生产者本国货币出口物品外国消费者出口货物外国货币支出税收货币国民经济的复杂循环:增加投资和储蓄、财政收支和进出口这三对漏出和注入,三者之和相等才保证国民经济在原有基础水平上循环周转。国民收入决定恒等式:I+G+(X-M)=S+T+Kr

I+G+(X-M)=S+T+Kr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I+G+(X-M)<S+T+Kr国民收入收缩

I+G+(X-M)>S+T+Kr国民收入扩张(注:不论Y代表那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能和Y在意义上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Y=C+I收入恒等式(假定投资是一个固定量,不随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C=a+bY消费函数

解联立方程得Y=(a+I)/(1-b)——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投资等于储蓄I=S=Y-C

储蓄函数S=-a+(1-b)Y

解联立方程得Y=(a+I)/(1-b)

2.

两部门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Ct=a+bYt-1Yt=Ct+It=a+bYt-1+It3.消费乘数

数学计算:100+100×0.8+100×0.82+100×0.83+---------100×0.8n-1

=100(1+0.8+0.82+0.83+---------0.8n-1)

=100×1/(1-0.8)投资乘数k=1/(1-MPC)=1/MPS

节约的悖论消费与浪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浪费拉动的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1.两种征税方式及对均衡收入的决定1.1两种征税方式定量税: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比例税:税收量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一般是同向变动。1.2对均衡收入的决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征税方式不一样,所得的均衡收入并不相同。定量税情况下:

假设消费函数C=160+0.75YdYd表示可支配收入,定量税t=80投资I=10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

根据均衡公式I+G=S+T计算国民收入(Yd=Y-80)比例税情况下:

假定税率为0.2即T(y)=0.2Y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总支出角度看,三部门经济中的Y=C+I+G(1)C=a+b(Y–T)(2)

由(1),(2)可得出Y=(a+I+G–bT)/(1-b)注:b:MPC

3.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3.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含义:国民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公式:kg=△y/△g=1/(1-b)

△y国民收入变动△g政府购买支出变动b:MPC

即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公式推导:

Y=C+I+G=a+b(Y-T)+I+G

→Y=(a+I+G-bT)/(1-b)

用Y1–Y0=△y=----即可导出,也可以g为自变量,对Y求全微分。Y=C+I+G,dy=dc+di+dg→dy=dc+dg→dy=dc(dy/dy)+dg=bdy+dg→结果

3.2税收乘数

含义: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税率对收入的影响,另一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kt=△y/△T=-b/(1-b)

即税收乘数是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的相反数推导:由Y=(a+I+G–bT)/(1-b),计算Y1–Y0=△y=----即可,也可以T为自变量,对Y求全微分。.dy=dc→dy=dc(dYd/dYd)(Yd=Y-T)-----

论:经济学中的正负是表示变量变化的方向乘数、边际、弹性表示了相同的经济逻辑,数学上也类似3.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含义: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b/(1-b)即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推导:由Y=C+I+G=a+bYd+I+G=a+b(Y-T+tr)+I+G

→Y=(a+I+G+btr–bT)/(1-b)可得出方法通上

评:实际上T与tr所针对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一样的

3.4平衡预算乘数kb

含义: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公式:△Y=kg△G+kt△T(1)

把kg=1/(1-b),kt=-b/(1-b)代入(1)式,即可得kb=1

3.5四种指数的应用与说明

3.5.1简单比较比较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以看出kg﹥kt,kg﹥ktr

即减税1美元,和增加政府转移支付1美元对收入变化的影响,没有增加政府开支1美元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大。(原因自己解释,请考虑MPC)因此,增加政府的购买水平是财政政策中最有效的手段。另外,如果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同样增加一定数量,也会增加国民收入。

3.5.2需要说明的问题

讨论4种乘数时,都是假定一个变量的变动不引起另一些变量的变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政府购买水平的变动会引起利率和消费行为的变动。如果税收是比例所得税则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将分别变为:

kg=1/[1-b(1-t)],kt=-b/[1-b(1-t)],ktr=b/[1-b(1-t)],平衡预算乘数kb不变。推导时把T=To+ty(t为边际税率)yd=y-To-ty+tr

代入Y=C+I+G即可导出。.

第四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从总支出角度看,四部门经济中的Y=C+I+G+X-Mnx=X-M

X出口,M进口,净出口nx=X-M一般可假定X-M随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减少,税国民收入的减少而增加在Y=C+I+G+X-M种,X由国外的购买力决定,所以一般假定X为外生变量,M为内生变量M=Mo+λY,λ为边际进口倾向

2.对外贸易乘数含义: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乘数表达式1/[1-b(1-t)+λ]

第五节消费与储蓄

5.1

国民消费和储蓄5.2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5.1国民消费和储蓄

5.2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1.消费行为的恒久(持久)收入理论

1.1.恒久(持久)收入理论的基本内涵

消费不仅受到当期收入影响,而且受到未来收入影响。Fridman(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取决于现在和未来预期收入的平均水平,它把这一平均收入称为恒久收入,用它解释消费的学术称为恒久收入理论(Thepermanentincometheory)。消费取决于恒久收入(YP),YP是现在和未来收入的某种平均值。考虑收入变动对消费影响时,有必要区分三种类型:现在暂时冲击(temporarycurrentshocks)、恒久冲击(permanentshocks)、预料到的未来冲击(anticipatedfutureshocks)。由于恒久收入消费理论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理论(theforward-lookingtheory),所以对预期处理成为经验研究的中心问题。在Fridman起初研究中,他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假设,即当期永久收入的预期等于上期预期与当期实际水平的加权平均值:

YP=λYP-1+(1-λ)Y

YP恒久收入YP-1

过去收入Y当前收入λ加权数

1.2.检验研究与边际消费倾向

C=a+cY

边际消费倾向c取决于收入指标的确定: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如果采用当期收入指标,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应当小于永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1.3.消费度量

持久收入理论研究对象的消费不等于消费支出。持久收入理论立论中心是消费者希望平滑其消费。持久收入理论在消费被统计为消费服务流时最有解释能力。

2.生命周期模型

FrancoModigliani(弗朗科-莫迪利安美国经济学家)与RichardBrumbergandAlbertAndo在50-60年代合作发表的几篇论文提出了这一理论,Modigliani因此成为198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

2.1.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们会在很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表达式:C=aWR+cYL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WR为实际财富,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

假定条件: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不留遗产给后代等

图:生命周期假设

时间收入,消费CY+S-S图:用两时期模型表达生命周期假设

工作期退休期Q1C1C2Q22.2.社会保险与储蓄

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三项内容中,退休金是重要的一条(另外有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如果采用“现收现付(payasyougo)”方式,那么个人的储蓄动机会大为消弱,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也会大大下降,从而降低了社会的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率。Harvard大学的MartinFeldstein70年代研究倡导这一观点,并提出经验证据支持。然而,这一理论后来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两方面都受到质疑。RobertBarro是主要批评者,批评理论称为Barro-Ricardianequivelence。

2.3.经验研究和遗产问题

Modigliani与他的合作者60年代通过估计下面方程,对这一假设做了经验研究:

C=cYd+kW

其中的C是消费,Yd

是可支配的劳动收入(disposablelaborincome),W是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为什么有遗产?经济学家提出了四种解释观点:

“利他说”:altruisticreason

“控制说”:thestrategicbequestmotive

“无意说”:unintended

“炫耀说”:conspicuous

2.4.家庭流动性限制理论

缺乏凭借未来收入举债借钱能力的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为流动性限制(liquidityconstraints)。

3.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提出3.1基本内涵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长期消费函数是出自0点的直线(C=bY),短期消费函数是有正截距的曲线(C=Co+cY)3.2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3.2.1棘轮效应含义棘轮是一种只能朝一个方向转动,而逆转就要受到阻止的机械装置,棘轮效应是用来描述经济学中那些变动方向不可逆转的现象。表现:

表现1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他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中,用棘轮效应描述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棘轮效应在经济衰退、萧条、繁荣时期一直发挥作用,直到经济繁荣,经济活动水平超过前一次繁荣时消失。表现2苏联计划经济制度时,棘轮效应是用来描述上年度计划完成好的企业经理,本年度会因为计划上调收入反而下降的现象。在中国,这种现象被称为鞭打快牛(张维迎1996),张宇燕用一个数学模型对此作了详细说明。表现3西方市场经济中,国家政府对垄断企业的价格管制,企业内部员工内部的奖惩,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委托代理理论中都存在棘轮效应。

第六节

投资分析研究投资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说明实际产出如何在当期和未来目标下被使用。

投资及其波动对于说明宏观经济短期运行具有关键意义。

投资对于长期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关键作用。

一、资本和投资的种类二、投资的基本理论三、投资基本理论的扩展四、存货投资问题五、加速模型——经验分析之一六、Tobin的Q理论七、信贷配额理论

一、

资本和投资的种类

1.基本概念

1.1三类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或固定商务投资(fixedbusinessinvestment)

存货投资(inventoryinvestment)

住房投资(residentialinvestment)

1.2总投资与净投资:

资本通常会被逐渐损耗和报废,经济学把这一过程称作“资本折旧(capitaldepreciation)”或“资本消费(capitalconsumption)”。给定时期内的总投资中,部分用于补充资本折旧,另外部分形成新资本增量子。所有投资为总投资,其中使资本存量增加部分是净投资。一般假定给定时期内资本存量一个部分被折旧,所以有:I=J+dK

其中,I是总投资,J是净投资,d是折旧率(如5%),K是资本存量,所以dK为折旧或折旧投资资本存量改变为:K+1=(1—d)K+I 这是资本存量公式,下期资本存量等于当期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当期投资。

2.投资的若干规律性现象

第一,投资波动远远高于消费。第二,存货投资波动高于投资波动第三,美国这样发达地区,15%左右私人总投资中,三分之二是折旧投资。图1、投资与消费增长率变动(1979-2000)

3.投资支出度量的缺点

第一,投资支出定义的经济理论含义是能够提高经济中未来生产能力的耐用品(durablegoodsthatraisethefutureproductivecapacityoftheeconomy),然而上面三类支出并没有完全包括满足投资含义的支出。例如,汽车、空调、冰箱等耐用消费品(consumerdurable)能够在未来很多年提供消费服务,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然而它们一般被统计为消费支出而不是投资支出。

其次,国民收入帐户统计的是可再生的资本(reproduciblecapital),这类资本存量能够被新的生产过程在创造出来。然而,象矿产资源等具有不可再生性(non-reproducible)甚至可枯竭性(exhaustible)。利用石油等矿产意味着资源存量减少,因而等于是负投资。这也是统计没有反应的。

最后,现有投资考虑的是有形的实物对象投资,没有考虑无形资本的投资。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能够增加人力资本这一无形资本的存量,提高经济中国民的未来生产能力,因而在概念上完全符合投资的要求。然而,现有国民收入帐户一般把教育和培训作为消费而不是投资来统计。

第一和第三点使现有统计低估投资水平,第二点高估投资。总起来看,统计的投资水平被大为低估了。据研究,1981年美国的统计显示的投资率为17%,实际为37%左右。

第二节、投资的基本理论

1.生产函数

Q=Q(K,L)

++

图2:生产函数与资本边际产品

Q(L1>L0)Q(L0)QKMPKMPK(L1>L0)MPK(L0)Kab2.投资曲线

I=I(r)

—图3:投资需求曲线

rIr1r0II0I13.多时期情形

在多时期背景下,均衡条件应当是:

MPK=d+r 其中d是折旧率,两时期假定意味着投资在下一期完全折旧,所以d=1。在多时期背景下,r小于1。(d+r)是多时期条件下的资本成本表达。我们可以从净现值分析角度理解MPK=d+r的条件。投资净现值为:

NPV=ΔI[MPK+1—(r+d)]/(1+r)

可见,只有当MPK+1大于或等于多时期资本成本(r+d)时,投资净现值才不等负数。

三、投资基本理论的扩展

三个问题:

考虑家庭与企业分工的现实;

讨论预期的作用;

考虑税收和补贴影响。1.家庭和企业的分离

如果我们考虑在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被家庭持股拥有,企业投资决策便无需考虑家庭的跨时期偏好。对于我们这个简单模型来说,企业只要遵循使企业对股东未来红利支付(dividendpayments)的现值最大化、即企业的市值最大化原则就可以了。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采用与上面分析家庭时相同的投资决策规则,即把投资调整到使资本边际产品等于资本成本的水平。即ΔV1=[ΔI1MPK2/(1+r)]—ΔI1 显然,只有当MPK2大于(1+r)时,才有正的净市值增加,均衡投资水平应是二者相等。这与不考虑企业和家庭分离时结论相同。

2.预期的作用

预期形成是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预期改变可能由于确定的客观因素变动,这些变动多少具有某些可观察性、可计算性,因而具有某种客观性。

然而,预期变动同时受到非常主观因素的影响,受到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optimismorpessimism)情绪影响,而这些情绪变动有时并无可以有明显解释的原因。基本面(fundamentals)因素和情绪因素,是经济学家在解释预期时争论很大的问题。凯恩斯有一段名言,把动物性冲动看做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Most,probably,ofourdecisiontodosomethingpositive,thefullconsequencesofwhichwillbedrawnoutovermanydaystocome,canonlybetakenasaresultofanimalspirits------ofaspontaneousurgetoactionratherthaninaction,andnotastheoutcomeofaweightedaverageofquantitativebenefitsmultipliedbyquantitativeprobabilities”(JohnMaynardKeynes:“GeneralTheory”)。

3.税收与补贴

企业面临各种税收(如corporatetax等)和补贴,对企业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假定对企业投资收益的税收税率为t,投资的税后收益变为MPK(1-t)。如果没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判断最佳投资的标准应当是资本成本(r+d)等于税后收益MPK(1-t),或者资本收益MPK等于税后成本(r+d)/(1-t)(可以理解为把税收算作特殊成本)。然而,另一方面,企业又获得各种优惠和补贴,因而决定投资水平标准的税后成本与上面表述不同。

补贴和优惠包括:投资品税收减免(taxcreditsontheinvestment),比实际经济折旧更快的加速折旧(accelerateddepreciationschedulefortaxpurpose),利息成本的税收减免等(taxdeductibilityofinterestcosts)。所有这些不同种类减少税收机会对企业带来的的利益,表现为企业购买投资品价格的某个比例值,用s表示。考虑s后,税后成本为:[(1-s)/(1-t)]×(r+d)最佳投资条件为:

MPK=[(1-s)/(1-t)]×(r+d) 财政政策对投资可以有不同方向影响。如果s=-t,即对企业征税正好被各种减免和优惠政策抵消,我们回到最初的最佳投资条件MPK=(r+d)。如果s大于t,即各种减免和优惠政策大于税收效果,会对投资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使最佳投资大于没有税收和补贴的投资水平。因为这时[(1-s)/(1-t)]小于1,原来的成本(r+d)变小。反之,如果s小于t,即各种减免和优惠政策小于税收效果,会对投资产生负向激励作用。

图4-6、资本成本变动对均衡投资水平影响

资本成本资本生产率KCK2CK1MPKK1K2CK1CK2第四节:存货投资问题

存货投资的三种形态。企业把存货水平调整到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状态。存货成本或其租用价格,等于存货价值乘以真实利率,并加上损耗程度。存货收益在于保证了社会生产和供给过程的连续性:第一、保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所谓管道功能(pipelinefunction),第二、保证市场供给连续性的缓冲库存功能(bufferstockfunction)。

图、我国存货投资与GDP变动(1979-2000)

I = 432.36 + 0.14△GDP(3.15)(1.24) R2=0.07

第五节、加速模型——经验分析之一

K*=hQ (15)

即意愿拥有的资本存量是产量的一个给定的比例。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在理论上证明其成立。例如,依据前面投资基本理论,最佳投资条件是MPK=(r+d),如果生产函数是所谓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即:Q=KαL1-α (16)

那末可以证明,最佳投资水平可以由Q/K=(r+d)/α,即K=[α/(r+d)]Q。

因为Q=KαL1-α,MPK=δQ/δK=α(L1-αKα-1)

分子分母同乘以K,

MPK=α(L1-αKα-1K)/K=α(L1-αKα)/K=αQ/K

依据MPK=(r+d),有αQ/K=(r+d),Q/K=(r+d)/α

即K=[α/(r+d)]Q

假定企业总是能够很快地通过净投资,来弥合意愿资本存量与实际资本存量的差距,则有:

J = K*+1—K

= hY+1—hY

= h(Y+1—Y) (17)

其中Y是用收入度量的产出,与Q是一致的。注意这里的关系是:资本存量与产出水平量有关,净投资(即资本存量变动)与产出变动有比例关系。上面是净投资,如确定总投资与产出水平关系,需要考虑折旧:I =h(Y+1—Y)+dK

用比例数表达(两边同时除以Y),则有:

I/Y =h(Y+1—Y)/Y+dK/Y (18)

如果资本存量与产出和收入之间确实有公式K*=hQ(15)表达的稳定关系,那么dK=d(hY),于是:

I/Y=h(Y+1—Y)/Y+d(hY)/Y

=h(Y+1—Y)/Y+dh (19)

由于模型中的d、h都假定是常数,所以dh也是常数,即投资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落差。

该模型的局限性第一,假定h不变,然而,实际上从我们推导可见,Q/K=α(r+d),因而h系数取决于利率,折旧率税收和补贴变动等影响资本成本因素。第二,假定每个时期意愿投资都能调整到意愿水平也是不够现实的,实际上资本存货可能只有在一个更长时期范围内逐步实现,对这一假设的改变形成下面介绍的调节成本模型。

所以对于中国这样经济的解释能力似乎比较有限

图、中国投资占GDP比率与GDP增长率(1978-1997)

说明:回归方程: I = 33.93 + 0.31△GDP (19.47) (1.77) R2=0.13

第六节、Tobin的Q理论

美国Yale大学教授JamesTobin提出Q理论,度量实际资本存量与意愿资本存量差额即(K*+1

–K),并用它解释实际投资行为。变量Q被定义为某一厂商的股票的市场价格对其资本重置的比率(thestockmarketvalueofthefirmdividedbythereplacementcostofthecapitalofthefirm)。所谓资本重置成本,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重新购买组建一个企业机器、设备、厂方等资本的成本,股票市场价格则是反映股票持有者对某一公司资产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例如,如果某个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建立,股市价格为3亿元,而重置成本为2亿元,则该企业Q值为3/2即1.5。在股市价格变动大体反应企业盈利预期正常情况下,如果Q大于1,则说明实际投资小于意愿投资,或者说存在实际投资向意愿投资收敛的调节滞后。

用简化事例来表达上述关系。企业的股市价值为V即未来红利的贴现值,假定K数量不变、单位资本边际产品MPK与折旧率r不变,则有:

V=(MPK-d)K/(1+r)+(MPK-d)K/(1+r)2

+(MPK-d)K/(1+r)3+……. (24)

假定资本单位价格为1,则所有资本的重置成本为K,Q表示为:

Q=V/K=(MPK-d)/(1+r)+(MPK-d)/(1+r)2

+(MPK-d)/(1+r)3+…… (25)

=(MPK-d)/(1+r)[1+1/(1+r)+1/(1+r)2+1/(1+r)3]

=(MPK-d)/(1+r){1/[1—1/(1+r)]

=(MPK-d)/r (26)

从中可见,如果MPK大于(r+d),则Q大于1;如果MPK小于(r+d),则Q小于1;MPK与(r+d)差额越大,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